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创作的书法作品“正、清、和”,有很深刻的含义,请您给我们谈谈好吗?
文怀沙:正,是儒;清,是道;和,是释。正:是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孔子讲正气,孟子讲浩然之气,孔孟其实就是一个正字;道家是清,是清同浊的关系,要发扬正气,反对邪气,这是道家的精神;和,释迦牟尼讲和,和气的反面是戾气,释迦牟尼重视的是和,所以佛徒叫和尚,和尚就是尚和。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我把儒、释、道三家理解为“正、清、和”!
记者:很多人都会问到您关于养生的问题,您觉得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怀沙:内心深处保持“惠风和畅”,无论是天朗气清,还是乌云密布,都应该内心平和。你问很多的长寿之人的饮食,恐怕会大相径庭。我个人认为的养生之道,心态是最重要,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海很辽阔,比海辽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宽广的是慧者的胸怀。
记者:您如何理解真、善、美,它们与正、清、和的关系是什么?
文怀沙:崇尚“正清和”,就是把生命的过程演绎得更正(真)一点,更清(善)一点,更和(美)一点。正、清、和,可以涵盖真、善、美,但又不完全是真善美,因为至少在生活中存在着不能并存的真与善,在某种情况下,真与善可能势不两立,美则可以游移于真善之外。但正、清、和是浑然一体的,崇尚她们让我们更舒展,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大自在之意境。当你的身体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时,感觉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
记者:您为国家文物局黄金珍藏版《论语》写序,有什么故事在里边吗?
文怀沙:《论语》的序,最早找的是启功先生,当时启功先生生病在医院里,就用自己的书法写了签,然后对找他的人说:“你们去找文老写序,就说是我讲的,他会答应的。”当时出版社的人没马上找我。启功先生走了后,他们才过来找我,这个序我本来是不想写的,但我不能对一个已不在世的人说NO,就答应下来了。孔子讲究慎终,对已去的人,要谨慎;追远,对历史要尊重。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记者:您最终为黄金版的《论语》写了序,据我了解反响很好,这个小故事也成为了文人之间交往的一段佳话。请您简单的谈谈您对《论语》的理解?
文怀沙:《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的道路,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感,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
记者:请您谈谈对《兰亭序》的理解?
文怀沙:如果谈王羲之的《兰亭序》,必然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
记者:那请您讲讲书圣生活的时代?
文怀沙: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离别的洗礼,魏晋时代是中国社会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迎来的全新时代,是大时代即将结束时绚烂夕阳的一抹亮色,她是那么妩媚,那样多情。整个时代空气中都弥漫着轻盈、飘逸、空灵、洒脱的气息。唐诗、晋字、汉文章的说法,只是一般性地描述出历史演进引发的文化、艺术等的流变,还没有从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上去把握。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陶渊明文章之自然,谢安石吟诵之洒脱,以及众多有关魏晋文人风流逸事的传说(可参者《世说新语》),都是时代氛围笼罩下社会生活意趣的自然流露和表象。这种时代风貌,最集中地表现在书法上的便是二王的创作。
记者:您认为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二王?
文怀沙:是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那样的生活背景的渲染下创作出来的,是上层士大夫阶级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后,对这种思考的艺术总结。艺术归根到底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兰亭序》无论它的内容上的洒脱和忧郁,以及它的书法上的俊逸与清朗,字里行间所映现出的便是活生生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旨向和意趣,仍然是飘逸而多情的。
记者:时代造就英雄,只是即便是英雄也无法再现魏晋时代的艺术氛围!
文怀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向前发展,魏晋时代早已远去,魏晋风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亦无再现,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兰亭序》则化为经典,成为书艺世界中“晋人尚韵”的极致。连唐代这样的大时代,除了对其遗韵顶礼膜拜之外,却无法再现晋人所表现的超凡的艺术风格。风云际会,时代变更,历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您最近出的序跋集命名为《溯流光》,您能谈谈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文怀沙:这几个字来自九百二十几年前苏东坡在长江赤壁下的叩舷而歌:“……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撷取东坡巨作为拙集的题目,不过是历史情韵的千载锲合而已。愁,自然也有,愁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也。但万物以为愁除了愁苦就别无它物了吗?请问人间的愁思,愁也不愁?我说,愁也,美也!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文怀沙:谢谢!
文怀沙:正,是儒;清,是道;和,是释。正:是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孔子讲正气,孟子讲浩然之气,孔孟其实就是一个正字;道家是清,是清同浊的关系,要发扬正气,反对邪气,这是道家的精神;和,释迦牟尼讲和,和气的反面是戾气,释迦牟尼重视的是和,所以佛徒叫和尚,和尚就是尚和。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我把儒、释、道三家理解为“正、清、和”!
记者:很多人都会问到您关于养生的问题,您觉得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怀沙:内心深处保持“惠风和畅”,无论是天朗气清,还是乌云密布,都应该内心平和。你问很多的长寿之人的饮食,恐怕会大相径庭。我个人认为的养生之道,心态是最重要,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海很辽阔,比海辽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宽广的是慧者的胸怀。
记者:您如何理解真、善、美,它们与正、清、和的关系是什么?
文怀沙:崇尚“正清和”,就是把生命的过程演绎得更正(真)一点,更清(善)一点,更和(美)一点。正、清、和,可以涵盖真、善、美,但又不完全是真善美,因为至少在生活中存在着不能并存的真与善,在某种情况下,真与善可能势不两立,美则可以游移于真善之外。但正、清、和是浑然一体的,崇尚她们让我们更舒展,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大自在之意境。当你的身体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时,感觉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
记者:您为国家文物局黄金珍藏版《论语》写序,有什么故事在里边吗?
文怀沙:《论语》的序,最早找的是启功先生,当时启功先生生病在医院里,就用自己的书法写了签,然后对找他的人说:“你们去找文老写序,就说是我讲的,他会答应的。”当时出版社的人没马上找我。启功先生走了后,他们才过来找我,这个序我本来是不想写的,但我不能对一个已不在世的人说NO,就答应下来了。孔子讲究慎终,对已去的人,要谨慎;追远,对历史要尊重。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记者:您最终为黄金版的《论语》写了序,据我了解反响很好,这个小故事也成为了文人之间交往的一段佳话。请您简单的谈谈您对《论语》的理解?
文怀沙:《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的道路,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感,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
记者:请您谈谈对《兰亭序》的理解?
文怀沙:如果谈王羲之的《兰亭序》,必然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
记者:那请您讲讲书圣生活的时代?
文怀沙: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离别的洗礼,魏晋时代是中国社会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迎来的全新时代,是大时代即将结束时绚烂夕阳的一抹亮色,她是那么妩媚,那样多情。整个时代空气中都弥漫着轻盈、飘逸、空灵、洒脱的气息。唐诗、晋字、汉文章的说法,只是一般性地描述出历史演进引发的文化、艺术等的流变,还没有从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上去把握。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陶渊明文章之自然,谢安石吟诵之洒脱,以及众多有关魏晋文人风流逸事的传说(可参者《世说新语》),都是时代氛围笼罩下社会生活意趣的自然流露和表象。这种时代风貌,最集中地表现在书法上的便是二王的创作。
记者:您认为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二王?
文怀沙:是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那样的生活背景的渲染下创作出来的,是上层士大夫阶级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后,对这种思考的艺术总结。艺术归根到底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兰亭序》无论它的内容上的洒脱和忧郁,以及它的书法上的俊逸与清朗,字里行间所映现出的便是活生生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旨向和意趣,仍然是飘逸而多情的。
记者:时代造就英雄,只是即便是英雄也无法再现魏晋时代的艺术氛围!
文怀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向前发展,魏晋时代早已远去,魏晋风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亦无再现,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兰亭序》则化为经典,成为书艺世界中“晋人尚韵”的极致。连唐代这样的大时代,除了对其遗韵顶礼膜拜之外,却无法再现晋人所表现的超凡的艺术风格。风云际会,时代变更,历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您最近出的序跋集命名为《溯流光》,您能谈谈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文怀沙:这几个字来自九百二十几年前苏东坡在长江赤壁下的叩舷而歌:“……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撷取东坡巨作为拙集的题目,不过是历史情韵的千载锲合而已。愁,自然也有,愁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也。但万物以为愁除了愁苦就别无它物了吗?请问人间的愁思,愁也不愁?我说,愁也,美也!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文怀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