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骨仙风文怀沙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创作的书法作品“正、清、和”,有很深刻的含义,请您给我们谈谈好吗?
  文怀沙:正,是儒;清,是道;和,是释。正:是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孔子讲正气,孟子讲浩然之气,孔孟其实就是一个正字;道家是清,是清同浊的关系,要发扬正气,反对邪气,这是道家的精神;和,释迦牟尼讲和,和气的反面是戾气,释迦牟尼重视的是和,所以佛徒叫和尚,和尚就是尚和。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我把儒、释、道三家理解为“正、清、和”!
  记者:很多人都会问到您关于养生的问题,您觉得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怀沙:内心深处保持“惠风和畅”,无论是天朗气清,还是乌云密布,都应该内心平和。你问很多的长寿之人的饮食,恐怕会大相径庭。我个人认为的养生之道,心态是最重要,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海很辽阔,比海辽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宽广的是慧者的胸怀。
  记者:您如何理解真、善、美,它们与正、清、和的关系是什么?
  文怀沙:崇尚“正清和”,就是把生命的过程演绎得更正(真)一点,更清(善)一点,更和(美)一点。正、清、和,可以涵盖真、善、美,但又不完全是真善美,因为至少在生活中存在着不能并存的真与善,在某种情况下,真与善可能势不两立,美则可以游移于真善之外。但正、清、和是浑然一体的,崇尚她们让我们更舒展,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大自在之意境。当你的身体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时,感觉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
  记者:您为国家文物局黄金珍藏版《论语》写序,有什么故事在里边吗?
  文怀沙:《论语》的序,最早找的是启功先生,当时启功先生生病在医院里,就用自己的书法写了签,然后对找他的人说:“你们去找文老写序,就说是我讲的,他会答应的。”当时出版社的人没马上找我。启功先生走了后,他们才过来找我,这个序我本来是不想写的,但我不能对一个已不在世的人说NO,就答应下来了。孔子讲究慎终,对已去的人,要谨慎;追远,对历史要尊重。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记者:您最终为黄金版的《论语》写了序,据我了解反响很好,这个小故事也成为了文人之间交往的一段佳话。请您简单的谈谈您对《论语》的理解?
  文怀沙:《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的道路,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感,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
  记者:请您谈谈对《兰亭序》的理解?
  文怀沙:如果谈王羲之的《兰亭序》,必然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


  记者:那请您讲讲书圣生活的时代?
  文怀沙: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离别的洗礼,魏晋时代是中国社会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迎来的全新时代,是大时代即将结束时绚烂夕阳的一抹亮色,她是那么妩媚,那样多情。整个时代空气中都弥漫着轻盈、飘逸、空灵、洒脱的气息。唐诗、晋字、汉文章的说法,只是一般性地描述出历史演进引发的文化、艺术等的流变,还没有从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上去把握。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陶渊明文章之自然,谢安石吟诵之洒脱,以及众多有关魏晋文人风流逸事的传说(可参者《世说新语》),都是时代氛围笼罩下社会生活意趣的自然流露和表象。这种时代风貌,最集中地表现在书法上的便是二王的创作。
  记者:您认为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二王?
  文怀沙:是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那样的生活背景的渲染下创作出来的,是上层士大夫阶级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后,对这种思考的艺术总结。艺术归根到底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兰亭序》无论它的内容上的洒脱和忧郁,以及它的书法上的俊逸与清朗,字里行间所映现出的便是活生生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旨向和意趣,仍然是飘逸而多情的。
  记者:时代造就英雄,只是即便是英雄也无法再现魏晋时代的艺术氛围!
  文怀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向前发展,魏晋时代早已远去,魏晋风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亦无再现,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兰亭序》则化为经典,成为书艺世界中“晋人尚韵”的极致。连唐代这样的大时代,除了对其遗韵顶礼膜拜之外,却无法再现晋人所表现的超凡的艺术风格。风云际会,时代变更,历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您最近出的序跋集命名为《溯流光》,您能谈谈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文怀沙:这几个字来自九百二十几年前苏东坡在长江赤壁下的叩舷而歌:“……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撷取东坡巨作为拙集的题目,不过是历史情韵的千载锲合而已。愁,自然也有,愁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也。但万物以为愁除了愁苦就别无它物了吗?请问人间的愁思,愁也不愁?我说,愁也,美也!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文怀沙:谢谢!
其他文献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先民从凿石为器便已开始了艺术的历程。细数中国雕塑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大师风采,从原始时代的石器、陶塑、骨雕和牙雕,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秦汉的墓俑石雕、魏晋南北朝的石窟与寺院雕塑,再到隋唐唐三彩与王陵卫仪石雕,宋元明清的装饰工艺美术雕刻与现代受西方影响的雕塑艺术。上下五千年,它所走过的历程,其实并不仅仅是关于雕塑艺术的故事。  面对着“言必称希腊”的雕塑时风和许多民间雕
期刊
5月,在女儿毕业的时节,我到美国佛罗里达度假,对那个有怡人的热带海洋气候、绵延不绝的天然沙滩、旖旎迷人的自然风情、首屈一指的购物体验,且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阳光之州”,向往已久。  下了飞机,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佛罗里达,久违了。  迈阿密,浸透了加勒比的浪漫  沿着Ocean Ave滨海大道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迈阿密作为佛罗里达州最大的商业城市,果然是名不虚传。且不说它
期刊
短暂的照面后,旧金山在我的心中成了一座雾城。从东部进入,必经海湾大桥,远远的就看到海湾大桥上像打了肥皂泡一样云雾缭绕,开着车,能见度仅有10米不到。因为是山城,从桥上还能看到市中心所在的山头上源源不绝冒出的水气,雾锁金门就更是一绝,那著名的橘红色大桥已经完全被大雾吞噬,只能隐约看到桥高处的一丝艳色。其实,除了雾天中看不清城市,我对这个移民大都市的内部结构,也是如云雾缭绕般迷糊。  淘金梦  三藩市
期刊
我们乘坐的法航班机即将降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透过舷窗望去,盛夏阳光下马德里四周是茫茫荒丘,黄色沙土中缀些翠绿,色彩单调,貌不惊人。当我们步出机场,进入马德里作为旅游王国的都城,随后的旅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里深厚浓郁的人文历史和七彩缤纷的异国风情。  历史的色泽  西班牙这个曾经的全球性帝国,近年被列入“笨猪五国”。出发前总有朋友提醒,听说有些乱,多加小心才是。我们走近马德里,寻觅这座从前落
期刊
海螺沟——返回日隆镇  2014年7月16日  焦点:你们越走海拔越高了,今天有什么奇观吗?  建国:我们来到一个冰川森林公园,相比昨天的开阔,这里有很多不同形态的植被,山也更为险峻,我们身处峡谷之中,还能从树木掩映中看到冰川的美貌。  焦点:天气似乎好了很多。  建国:今天的天,蓝的不像真的。拍出来的照片都不需要后期处理,有蓝天,更有干净的白云。  焦点:天蓝蓝,云飘飘,山青青。真是个好地方!我
期刊
中国佛教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有: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其道场在北方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
期刊
英国 伦敦  泰特现代美术馆  利希滕斯坦回顾展  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5月27日  展览汇集125件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是泰特现代美术馆20年内举办的首个利希滕斯坦的大型展览。展出内容包括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如《看米奇》(1961年),从华盛顿国家画廊美术馆借出。  2月21日~5月27日  日本 东京  东京国家博物馆  大型神社神圣珍宝展  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6
期刊
藏族的神佛雕塑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它与其它藏族艺术一样,有一个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外来的技艺、融化外来的风格,以形成本地风格和流派的过程。如金铜佛像、木雕经封板、嘛呢石刻、擦擦、沙画坛城、供奉朵玛酥油花等都成了藏族宗教艺术的经典之作。  佛教讲究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要用具体形象来展现,那就是神像和佛像。因此,神佛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最
期刊
杭州  浙江美术馆  浙美展览: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  2013年4月16日 ~ 2013年5月12日 每天09:00~17:00  中国美术馆与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旨在通过展示30 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手稿、实物等文献资料,立体地反映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成果。  4月16日~5月12日  北京  国家博
期刊
张鹰1972年进藏,一直都待在那里,很民间的身份,持之以恒的低姿态:低位进入,低调行事,恪守谦恭朴实、保持谦和微笑,是其不变的风格和表情。到成名成家了,依然本色不改,让人不由不赞叹,民间文化工作者就该是这个样子。这一印象得自于从边多、廖东凡到一众民俗学家的群体表现。按说,为人师表,甚至德高望重,适当“端”点儿架子也无妨——我本人的确曾向他们提议过,不过不用对方回答,提议者自己先就否定掉了:跟谁“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