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重庆沿高速公路,经壁山、永川,向铜梁西行160公里,便到一处众山拱伏,峰峦盘亘,蓼风舞叶,烟横雾锁之地。那,便是1999年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庆大足石刻。
  
  1.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代,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明清亦有镌刻。全县境内有摩岩造像40余处,计5万余躯。另有极为难得的名碑、题记、佛塔及其他文物。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摩岩造像内容最为丰富,规模最是宏大,雕刻最为精美。
  纵观我国的石窟艺术,大致分为三大走向。先是北传佛教路线,主要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与黄河流域,其中以敦煌、炳灵寺、云岗、龙门、麦积山诸处最为著名。接下来是“海传”线路,主要在沿海,代表处有江苏的孔望山、云龙山、栖霞山造像;浙江的飞来峰、烟霞洞、慈云岭诸窟。在佛教东传中,经缅甸、越南而进入我国云、贵、川,可归结为最后的“南传”线路。主要代表作有云南的石钟山、金华山、普宁、洛阳山等石窟以及四川境内的梓潼、乐山、夹江、荣县、安岳、广元以及重庆大足等,众多石窟连成一片,最终与北传路线汇合于古时的汉中,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按照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国石窟艺术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为早期,隋唐为中期,晚唐以后为晚期。从现有实物资料看,早、中期石窟主要开凿于北方: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以及庆阳北石窟等著名石窟艺术,几乎都是这两个时期的作品。晚期石窟主要分布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川和重庆。
  在我国众多的石窟雕像中(敦煌壁画除外),若论哲理系统的深邃,涉猎生活之丰富广阔,布局之完美周到,都应首推大足石刻。它以大佛湾为中心,于纵横5里之内,形成一个庞大的佛教密宗曼荼罗(为梵文音译,意为“坛”,“坛场”,“聚集”)。其建造者赵智凤,为南宋密宗一代大阿梨。他精通“三藏”,洞悉民俗,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纯化风尚,重振伦常为本宗,继往开来为已任。在浩如烟海的佛典中,按基本教义精选题材,将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融为一体,使之形成逻辑严密,哲理博大的体系,“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
  大足石刻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填补了晚唐至宋代历时400余年的石窟史空白,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精萃。在宗教史上,还填补了密教史缺页。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足宝顶山石窟中,至今还存有两位在密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传灯弘法的大阿 梨的造像和碑史,即唐瑜伽部主总持王的柳本尊和南宋儒者赵智凤,为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2. 大足石刻的始凿年代,依据北山佛湾石窟的韦君靖碑,可推定在唐景福元年(892)。1987年秋,大足县文物普查队发现的尖子山石窟间有“永徽”(650~655)、“乾封元年”(666)的纪年镌刻。据此,应将大足石窟的始凿年代推向初唐。不过,就整体而言,从初唐到晚唐,大足虽有石窟造像,但规模较小。到了晚唐景福元年以后,才有大规模的开凿。究其缘由,大致与当时大足的历史状况及其社会背景有关。
  据史料记载,大足建县在唐乾元元年(758),“始与昌州同置”。建县后不久“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776)“本道使崔宁又复置,以镇夷獠”。至此,大足才成其为古昌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纵观中国各大石窟艺术的出现,基本上也都诞生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特别活跃的地区。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之所以集中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也正是由于丝绸之路带来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所致。大足在晚唐之前不具备中心地区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大规模开凿石窟的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8世纪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的“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濒临覆灭。玄宗李隆基几经周折,“仓惶幸蜀”。以后爆发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又使北方战争连绵,岁无宁日,社会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僖宗驾幸成都,社会政治活动的重心也随之移蜀。至此,北方中原便失去了大规模开窟造像的诸多条件,与此相反,四川在农民起义之初未波及,僖宗逃蜀虽也“三川鼎沸”,“四海波腾”,社会生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却远不如中原之甚,也较之江淮为轻。相反,出现了“诸道及四夷贡献不绝,蜀中府库充实,与京师无异,赏赐不乏,士卒欣悦”的局面。而且,二帝奔蜀,“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蜀中”。北方文人雅士,高僧道士,能工巧匠也大批入川。以画家为例,就有吴道子、卢楞伽、幸澄、赵公佑、范琼、陈皓、彭坚、张南本、孙位等大家先后入川。他们的到来,使北方艺术与四川固有文化大融合;同时也给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注入了新的血液。
  据北山韦君靖碑载:大足在公元885年昌州徙治此处之后的第七年,即唐景福元年,就成了“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守昌州刺史、充昌(大足)、普(安乐)、渝(重庆)、合(合川)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韦君靖”的政治军事中心。更为重要的是,韦君靖在北山建“永昌寨”屯兵之时,于寨内崖上“凿出金仙,显千手眼之威神,具80种好”。继他之后,又有检校司空守昌州刺史王宗靖,节度左押衙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衙史大夫上柱国赵师恪、比丘尼惠志、女弟子黎氏等,出资在北山造像,始而出现了大足石窟造像的第一次高潮。其后,五代时期战争不断,但大足仍波及不大。因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所扩拓。
  从宋代开始,巴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南宋时,已成为宋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基地和支撑其偏安王朝的主要支柱。当时,蜀地人口千万,供给朝廷的军米、补充的兵员和财政收入,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加上宋代统治者不但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使佛教得到充分发展,还与道教联宗,如宋真宋自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久尊皇帝,宋徽宗则称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宋代诸帝还不遗余力地大兴道观,经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领受法 ,培训道士,命僧尼改穿道服,设置教级,增立“神仙人物”的封号和节日。帝王们如此狂热地崇尚道教,自然促进了道教和道教艺术的繁荣。
  大足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褶皱山的交接地带,其石质为砂岩,坚硬适度,很宜于雕刻。因受岩性影响及河水浸蚀作用,境内岗峦起伏,路转峰迥,梯田层叠,是摩岩造像的理想境地。更由于赵智凤(法名赵智宗, 称赵本尊。出生在大足城东约10华里的来粮乡。他“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处有古佛岩,遂刭发剪爪,入其为僧”。16岁两往唐末、五代时期川西密教本尊柳居直弘布瑜伽教的中心教区弥牟镇。秉承柳氏教派。三年后回到家乡大足,自称“六代祖师传密印”)以“发弘誓愿,善施法水,御灾捍患”为由,广募钱财,召集能工巧匠,苦心经营70年,从而营造出这座我国罕见的大石窟。
  
  3. 中国石窟的窟形形制,在各个时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时期的窟形,在盛行某种基本形制的同时,也有不同的式样。纵观早、中期的石窟艺术,无论形制的变化发展如何,基本上都是洞窟造像,即把佛像刻于或绘于洞窟内,且无不与印度石窟的形制相似。尽管云岗石窟第20窟的主佛现在看来是露天的,但那是因前壁坍塌所致,原来也属同窟造像一类。中唐时期的石窟建筑,在对印度石窟建筑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融进民族特色而使之成为中国化的产物。如龙门石窟中的大卢舍那佛像,无论是布局,还是于近年发现的排水沟判断,都是有意识地在崖石表面上雕刻。也就是说,它原来就是露天的“摩岩造像”。这在同时期所建而后来完工的石门西山北部的“摩岩三佛龛”可以得到补证。像龙门中唐这种先在崖壁上造像,后在壁外用木构伽蓝建筑覆盖,外观如木构殿堂形式的,实际上开始形成中国式的佛教石窟。宋代的石窟建筑,在中唐的基础上,又将“摩岩造像”这种新形式推进了一大步。以大佛湾摩岩造像为中心的大足石刻,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大足石窟中,抛去了窟外加木结构的殿堂形式,也弃去了洞窟造像的固有形式。如大佛湾的数十处石窟,除“毗卢道场”和“圆觉道场”两窟外,其余数以万千计的造像,均开凿在长达500米,崖高10余米的岩壁上,并直接利用崖沿覆盖雕像。如此,几乎使所有的造像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气,在直观上给人以宏伟壮丽的博大气势。好似雕刻家们以苍天为室,以大地为纸而绘制出的巨幅历史画卷。而且,由于雕像依岩开凿,因势而起,故不受光线、地形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便于题材的展开和内容的连贯,从而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
  大足石窟的雕刻技法,也较早、中期有了飞跃的发展,大致可概括为五种表现形式,即圆雕(指完全独立,不附在任何背景下,可以四面绕行观赏的雕刻)、高浮雕(指雕像后背与岩壁相联,但主体部分仍突出于壁面的雕刻)、浅浮雕(此类是相对高浮雕而言。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其主体部分凸出的厚度没有高浮雕显露的多)、凸浮雕(指将后壁平面凿刮凹入壁面,再在凹面内浮雕造像,且浮雕形像占据的空间不会超出原来的石壁平面。此种雕法与汉代画像砖的表现形式接近,其特点是平面感较强)、阴雕(指在平面上凿下凹进线条而构成图像的雕刻。这种技法主要用于细部刻画,如衣纹,毛发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足石窟中,这五种雕刻技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是以高浮雕为主要形式,然后再根据创作的需要辅以其他技法,使其艺术形象更加逼真,更加生动。如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牧牛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山径崎岖,林泉幽静处,十牧人或将鞭驯牛,牵牛绕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十头牛或舔蹄引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如诗如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都是用多种技法雕凿而成。
  凡见过敦煌莫高窟者,无不对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印象深刻。那画面上旌旗飘扬,战马成行,号角与鼓乐齐鸣,武士和文官并肩,雄壮威武,展现出张议潮这位收复河西失地的民族英雄出征时的宏大场面;后者画中的马车、杂技、乐舞,又是对世间生活的描绘。它们所表现出的完全是当时的历史生活。无独有偶,大足石刻的另一个特色,正是如实地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全部造像中,除儒、释、道外,主要是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各种人物形象:帝王、文臣、武将、胥吏、狱卒、刽子手、僧侣、富人、平民、牧童、养鸡女、卖酒郎、囚犯、乞丐、民间艺人等等。其装束从帝王的冕旒、武将的盔甲、文臣的冠履、胥吏的幞头、平民的素服到牧童的草帽,乃至婴儿的开裆裤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此外,石窟造像中的各种器物,如经书、宝塔、刀、斧、剑、箭、船、秤、扁担、挑篮、齿轮、抬扛、枷、行刑木柱、托盘、锅、桌、椅、草帽、斗笠、钵、铃、扇、盆、碗、笛、鼓、柏板、毛笔、纸、砚等等,都无一例外地是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历史反映。
  
  4. 大足石刻之博大精深,是早、中期石窟艺术所不及的。题材丰富多彩,雕刻图文并茂,故事引人入胜。洋洋万像,无不栩栩如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祸,诱之以福”的警世画卷,更是思想史、美术史、民俗学、宗教学的时代精神的缩影,艺术创作的典范!
  大足石刻的造像,肃穆端庄,感情内向稳重,追求“超凡”、“绝尘”、“脱俗”的思想境界。形体上追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以精美的面部刻画反映其真、善、美之内心,以玲珑衣冠显示其身份高贵,故少裸露躯体、扭腰翘臀之印度舞姿,从而给人以高雅圣洁,可信可敬,值得观赏者崇拜的“仙家”风貌。就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论,更是维肖维妙、美不胜收。美神荟萃的北山石窟造像就是最好的佐证,其间的“东方维纳斯”和媚态观音,早已遐迩闻名,令人倾倒。
  道教兴建石窟系受佛教之启迪,为时较晚。就全国而言,数量也甚少。但大足的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等皆有神系完整、技艺精湛、保存完好的道教石窟。
  大足石刻中的“儒教”造像,更是中国石窟艺术上的凤毛麟角。石山第6窟,主像为正襟危坐的文宣王孔子,俨然似一佛祖或道君;其左右肃立着十哲弟子,个个持笏拱手,俨然十大菩萨。造像记称“愿世世生生,聪明多智”。可见宋时“儒家宗教化”已远非昔日可比。此类造像的史料价值亦可想而知了。
  大足石刻中不但有佛、道、儒三教的独立造像,而且多有“三教”或“两教”合一的雕刻。这一现象作为实物例证,生动地反映出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既争斗又共存融合的状况。至宋代时,“孔、尧、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密宗《原人论》语)。由此可见,“三教合流”于世所取的主导地位已经巩固,否则难以普及至乡村。这实为治思想史之珍贵资料。
  从艺术的角度看,大足石刻是研究、借鉴、学习民族艺术的大课堂。正是鉴于大足石刻在艺术上的突出地位,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才将其称为“大足石窟时代”。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大足石刻是研究宋史的最大实物史料库。从抽象的精神内涵着眼,它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从具体形象造型来欣赏,它则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不仅有数以万计的宋代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更可贵的是,还有大量珍贵的文学史料,无不被当今治宋史者视为“新大陆”。
  重庆大足石刻,是一座纵贯千余载,横容“儒、释、道”之文化宝藏,更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史上的丰碑。改革开放以来,已渐渐蜚声中外。名人接踵而至,学者亦为之瞩目,实在可喜之极。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曾在最近数年间三次光临大足,多次称赞“大足石刻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
其他文献
情满丝路    从兰州的宁卧庄宾馆就要出发了。我数了数,一行12部车,其中5辆豪华旅游大巴,还有警车开道,好不威风。  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兰玲女士纠正说,不是为了威风,将近200人的大团队,要确保道路的畅通与安全,就必须由交警出面协调与疏通。不仅如此,省上还仔细地研究了各种应急方案,还有两名医生随行。  问站在旁边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公平先生,你也去吗?孙先生喜滋滋点头答道,好不容易把台港澳的朋友
期刊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生活着一些操罗布方言、以打鱼为生的土著居民,被称为“罗布人”。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布人与楼兰人   两千年前,汉使张骞“凿通西域”,从此东西方便有了一次次撞击、融合与“接轨”。西出阳关便是一望无际的翰海戈壁,戈壁中有一片浩淼无边的大海,那
期刊
           
期刊
编者按60年,一个甲子,刚刚过去。关于60年前的一些往事,你也许已缺乏兴趣和时间去史料堆里查询它们。但是,我们相信一场战争在60年之后依然存在的震撼,因为它对中华民族至关重要。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特选发了有关丝绸之路沿线三个重镇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当时情况的回忆和史料,一鱗半爪,倒也能管中窥豹,以见证日寇的凶残,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以及得道多助正义必胜的真理。    西安古城的痛苦记忆  
期刊
在新疆维吾尔人中,于田妇女的服饰独具一格。小碟样的黑羊皮帽,像一朵黑色的花别在雪白的长头巾上,再穿上胸前有七个蓝色彩条的黑色长袍,使美丽的于田少妇显得格外沉着飘逸。白头巾遮住了大半个脸,大有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那双秋水般的大眼睛,深深地吸引著人们。  这身服饰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可以随便穿的。它是身份的象征、成熟的显现、德行的标志。去年在于田采风时我有幸参加并采访了帕提古丽的少妇礼。  一大早我就和
期刊
世行将向甘肃贷款4 000万美元保护文化自然遗产   以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城市发展局玛拉·沃里克博士为团长的世界银行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项目识别团一行,日前在甘肃省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项目办主任、甘肃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赴六个项目市(兰州、白银、天水、酒泉、嘉峪关、张掖)对省项目办提出的初选项目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识别工作。考察结束
期刊
2005中国·青海郁金香节开幕    2005中国·青海郁金香节于5月1~6日在西宁举行,全面打造“中国夏都”品牌。青海是郁金香的故乡,“五一”黄金周期间,数百万株郁金香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成都将建世界最大熊猫博物馆    记者近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成都将修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熊猫博物馆,展区面积达5 000平方米。     山西“醋文化游”成为旅游亮点    山西人爱吃醋,也
期刊
编者按:西魏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莫高窟最早的因缘故事画。故事画绘在南壁上层,从东到西,画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此故事画是莫高窟北朝故事画中的一个特例,具有中原南朝山水人物画的风格特点。画中人物形象清瘦,显出“秀骨清像”的中原南朝的特点。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敷色淡雅,抛开了西域式的晕染法。  古印度摩揭陀国边境上,有五百个结为一伙
期刊
1900年5月31日,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从克什米尔出发,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探险。经过两个月的奔波,7月30日,斯坦因的探险队来到新疆的喀什噶尔。    请马继业帮忙    在喀什噶尔,斯坦因要找的第一个人是乔治·马继业。  马继业,又名乔治·麦格特尼,1866年生于南京,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是中国人。1890年,他作为英军上尉弗朗西斯·扬本哈根的中文翻译,来到喀什噶尔。不久,弗朗西
期刊
飞天的故乡     中国的航天城在这里安营扎寨,并非偶然,但冥冥中也许还有一种天意。   巍巍的祁连山遥遥相望。颜师古云,“匈奴谓天为祁连。”而这座被称为“天”的大山,总跟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连在一起。   西王母,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位祁连的女儿,在传说中被人们尊称为王母娘娘。一部《西游记》,把中国人关于天宫的想象,发挥到极致。   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嫦娥奔月”,是从何时开的头?《淮南子·览冥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