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西坞,一个因刘海粟成名的“招待所”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坞,又称西卯坞,位于东山碧螺村,因在俞坞之西,故名。坞底是有着“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的全国文保单位紫金庵,庵前是果树松竹簇拥下的西坞村。“西坞闲行”,是东山古八景之一,也是我在东山闲下常行的去处。这不,逛着逛着就发现了“新大陆”——西坞招待所。
  西坞招待所,不是过去传统的旅馆,也不是现在休闲的民宿,而是指东山中学教师潘志荣的祖宅“庆裕堂”。庆裕堂位于西坞村内通往紫金庵的古道旁,由潘志荣的曾祖父始建。据潘志荣介绍,在建房过程中,曾祖父因操劳过度而中年身亡,后由祖父续建,竣工至今已有百年。潘志荣祖父辈弟兄四个,祖父最年长,庆裕堂便是潘氏四兄弟共同的家。房屋三开间三进,第一进是典型江南式民居,三开间圆堂。第二进是两层结构比较特别的住宅楼,三间正房两侧有厢房,对面墙门上方还有转楼,通过转楼,二楼整个楼层可以环通。第三进为厨房,内有三只大土灶。
  1955年5月中下旬,正是枇杷成熟的时候,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带着夫人夏伊乔和一群艺专学生来东山写生,入住在雨花台二楼。为了画好紫金庵罗汉,刘海粟夫妇准备移住紫金庵几天。庆裕堂潘宅在东山算不上豪宅,因当时潘志荣的二叔公和三叔公正好在上海创业,家里住房就空了许多。当刘海粟夫妇带着被头铺盖去紫金庵时,恰遇潘志荣的四叔公干农活歇息。一个年近六旬的大画家,一个正值壮年的茶果农,两人却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番交谈之后,刘海粟夫妇应邀住进了庆裕堂。庆裕堂就此成了村民口口相传的“招待所”。
  刘海粟夫妇是“招待所”第一个房客,也是最后一个。当年潘志荣正读初二,与父母同住在第二进二楼左面房间,刘海粟夫妇就住在二楼右面房间,两者中间相隔一间客厅。楼下住着潘志荣四叔公一家。刘海粟的勤务员岳宝林,负责刘海粟夫妇的伙食杂务,住在一楼厢房。刘海粟入住“招待所”期间,白天去紫金庵画罗汉,晚上和房主共居一堂,谈罗汉谈画画,谈茶果谈盆景,其乐融融。刘海粟画了一幅降龙,一幅骄傲和伏虎罗汉后,继续去雨花台指导学生们艺术创作。6月初离别东山前又在招待所住了几晚,并且给潘志荣的四叔公画了像。刘海粟夫妇还给潘志荣题了词,刘海粟题的是:“天才就是劳动,只有重视工作,不断劳动,才有很大的成就。刘海粟一九五五年六月八日写给潘志荣小弟弟”。夫人夏伊乔题的是:“勤于学习,前途光明。送给志荣小弟弟,夏伊乔一九五五年六月八日。”刘海粟夫妇的题词激励了潘志荣一生,他历经坎坷,从工作到退休又多次搬家,但始终将刘海粟夫妇的题词珍藏在一鐵盒子中,还将刘的题词放大制成相框挂在墙上醒目处。
  1981年初秋,刘海粟再次来东山紫金庵时,还专程去招待所看望了潘志荣的四叔公。潘家人丁兴旺,繁衍至今第六代,却已无人入住其中。招待所人去楼塌,两扇破旧的墙门上着锁,已很久没有开启过。从后门绕到院子内,视线所到之处一片荒芜。第一进圆堂显然已坍塌多年,小一半屋基上已建了邻家房屋。第二进住宅楼尚存岌岌可危的正房和转楼,两侧厢房已完全坍塌,二楼已不能上去,更是转不通了。第三进厨房也已改成了其他建筑。
  招待所除了当年招待过刘海粟夫妇外,再也没有招待过其他房客。刘海粟早已作古,潘志荣和他四叔公也已驾鹤西去,但村民谈起“招待所”,仍是津津乐道。
其他文献
疫情之下,宅在家中的日子里,出趟门都得全副武装,过各种“关卡”,线上购物、手机点单就成了更加顺理成章的事,活跃于指尖上的网购、娱乐,再次爆发成巨大商機。  苏州1000多万常住人口,手机得有多少部呢?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每隔6分钟就看一次手机的现代人,指尖滑动间就是各种下单支付。互联网+5G裹挟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在变,夜经济不再仅仅局限于大排档、夜市、商场、酒吧一条街。美团、饿了么点份
期刊
自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一炮打响后,那些有个性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馆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体现文化平等、多元和包容性的重要一环,小型及私人博物馆同样连接着不同的时空,它们以小圈层的形式与世界对话,感知生活。而私人博物馆的馆主们,更像是在书写自己的一份情感答卷,将毕生的爱好通过收藏和展览,表达得淋漓尽致。  曾有网友说,看过苏州博物馆这样的大馆,再到这些私人博物馆看看,真是两种感受。私人博物馆为观者带来了
期刊
“来到了一个区域,想看本书,不管是去诚品还是凤凰,还是钟书阁,都能找到你要的书,能够满足你的需求。长此以往,以后人们要买书,就会想到金鸡湖,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带来的力量。”资深书店人贾岸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文化需要唤醒,一座城的人文素养更需要积淀,这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让苏州人真正从内心认识书店文化,把人文、艺术、创意融入到生活,提升城市的人文气质,留住书香,并非靠一两家巨型书店
期刊
烟火气之上,时尚和品位则是“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苏州称不上是一座时尚之都,但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时尚基因,也不乏创新创意的光芒,苏州在探索“夜经济”发展思路的时候,想要让大家避免夜生活“乏味”的观感,于是立足城市特色,树立自己的多元时尚IP。  一座城市自成IP  时代发展到当下,苏州“夜经济”发展,需要打造自己的城市“夜IP”,成为人们感知地方文化韵味、体验时尚“夜生活”的重要渠道。I
期刊
慢二手工皮具  用一只手工包,和你换一套陶具  慢二位于金门路的皮具店挂着一串风铃,那是她在京都旅行时,一家手工皮具店的老爷爷赠予的。正是那晚小店的微光,温暖了暂失方向的慢二,那一刻似乎突然澄明了,原来生活的美好即是給人温暖,她想换一种活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我当时就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开一个店,晚上可以给路人留盏灯,里面有好东西可以分享,顺便可以养活自己。”回国后,她开始拜师学艺。某个秋日
期刊
始于专注,成于坚守,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跟手工艺匠人一样,其实文化产业也需要工匠精神。在苏州文化产业中,不少文化匠人凭借多年的坚守脱颖而出。  上一期杂志,《坚守与担当,文化产业有你真好》中,我们报道了4位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本期杂志,让我们继续跟另外两位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聊聊,倾听他们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漆斌  人生不需要界限,不断突破才是真谛  “五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一个很害羞的‘小孩儿’
期刊
夜晚开始了吗?  当夜幕降临,各种灯光一点点亮起,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汇出好看的流转光影,人们向着家的方向步履匆匆。万家灯火下,整个城市呈现与白天完全不同的风情。  让我们再把镜頭转到另一场景。夜色似白昼,脚步也温柔。流光溢彩,优雅闲适的苏式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有人,才有城,才有生活。穿街角,过巷口,小摊前凑趣,与情侣比肩,看老人遛狗,听小贩吆喝,清欢甜蜜穿咙过喉,摄影师用镜头呈现着灯影下城市
期刊
提起刘树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提起“老树画画”,不少人就要点头称赞了。刘树勇因创作民国长衫形象的小画,配以那让人频频感同身受的短诗而名满天下。  在苏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个如“老树画画”般的人。人称“妙多大师”,妙多犹如曾经风靡朋友圈一时的老树画画般的风格,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催人奋进的向上力量。  妙多是位地道的苏州人,在日常工作之余他坚持每日一画,已有1347天。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喝一碗妙多端
期刊
六月,裹挟着零散的雨将乡野抚成浓绿。雨歇后,风儿轻轻,吹来了一个果味的夏天。夏天呐,藏不住了。苏州的这两个村庄,也藏不住了。既然藏不住了,那不如就一起,踏着清甜的风,踩着初夏的绿,一头扎进果味的夏天里去。  大王带我来巡山 通安的这座山,藏的都是宝  一千多亩云泉茶田,带来春天的第一缕曙光;杨梅、翠冠梨、蓝莓、水蜜桃争先恐后,从五月闹到九月;忽如一夜秋风来,风吹麦浪,万亩农田静谧安详;冬季来临,上
期刊
城市繁荣与否,夜经济是有话语权的。不愠不火的苏州,夜生活也是杯温吞水。如何掘金苏州之夜,让苏州的夜晚越夜越蓬勃,越夜越精彩?专家有话要说。  掘金夜經济,得有“戏”  白天看风景,晚上看演出,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西安的《长恨歌》、《梦回大唐》,杭州的《西湖印象》、《宋城千古情》等等,几乎成了去这些城市旅游时的标配。苏州的夜晚可以看什么戏?传统的昆曲、苏剧、评弹?还是剧场的交响乐、芭蕾舞抑或是话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