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基础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陪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开始起步。因为这时是小学生智力、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框框束缚,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从不在意别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开始,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三句话;可以写小动物,也可以写花草树木。
案例1:一位小朋友写了这样一件事:中午,妈妈做了一wǎn dàn chǎo饭给我吃,我对妈妈说真香。另一小朋友写了他家的小鸟:早上,我还没有起chuáng,我家的两只小鸟就“jī jī zhā zhā”叫个不tíng。这样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对写话的内容进行自由选择,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写话的形式上,可以从看图写画开始,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一些报刊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插图,写一句话。以后,学生逐渐认识更多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便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把一天当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一星期选出一篇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交给老师评改。这样,学生能更多地体会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更加自信起来,也对习作充满兴趣。这样,习作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
二、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表现真实自我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而表达真情实感。很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教材和老师对作文命题限制太多,要求立意高,要有思想意义,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在他们的所见所闻中,能教育人,或者能说明一个道理的事并不多,而让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倒是很多。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那么,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学生只好随意编造、千篇一律。例如写老师,大多写老师带病上课;写好人好事,都是拾金不昧,车上让座。这样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更无个性可言。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改变“作文要中心明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写出真我。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
例如下面这篇题为《螃蟹》的习作:早上,外婆从菜市场买来几只大螃蟹,可把我乐坏了。外婆把这些螃蟹倒在一个盆里,我连忙跑过去,想仔细看看这些“蟹将军”。瞧,螃蟹身披青色的“盔甲”,像古代的青铜武士。两只前爪就像长了一对虎牙,碰到东西就张牙舞爪,使劲夹住,牢牢不放。两只小眼睛机灵地望着周围一切。它不断地往外冒着气泡,就像一个满头大汗的长跑运动员。更好玩的是它行走时与众不同,活像一个横冲直撞的醉汉。
中午,外婆把螃蟹用水洗净,然后放进锅里清蒸。吃晚饭时,我早早地坐在桌边等着吃螃蟹。“螃蟹熟了!”外婆边喊边端着锅进来了。她掀开锅盖,只见一个个红脸关公似的螃蟹老老实实地趴在锅里,金黄金黄的,好象熟透的大柿子。外婆挑了一大的,掀开蟹盖,顿时露出白白的蟹肉和黄澄澄的蟹黄。外婆又把螃蟹沾上姜末、醋和酱油调成的作料,放到了我的碗里。立刻,蟹肉的香味进入了我的鼻中。我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把一块蟹肉放到了嘴里,“哇!味道好极了。”
这篇习作如果从思想意义上来说,好象立意不高,但它确实是一篇好作文。因为小作者观察很仔细,描写生动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要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田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让他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有了实践,便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确实,只有多读多练,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词汇,开阔思路。日积月累,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作便“胸有成竹”了。
通常的“读写结合”是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形成,还要靠课外读写。《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阅读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当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让学生阅读带注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把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抄录下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逐渐养成了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有了摘录的习惯,还要他们背诵一些好词佳句和好文章,使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厚积而薄发”,常年的日积月累成为学生写作的铺路石。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老师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无论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的习作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肯定是自信的源泉,有了自信,人才有了追求完善,克服困难的愿望与勇气。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去找出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用得好,都要用心圈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给予中肯指出,在婉转鼓励中引导学生修改。如采用这样的评语“你平时能认真观察,所以你描写的小狗的形象很准确生动,如果能再写出小狗走路的姿态、玩耍的动作,你的小狗会更加可爱,试试看吧!”这样学生就能心情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改进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陪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开始起步。因为这时是小学生智力、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框框束缚,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从不在意别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开始,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三句话;可以写小动物,也可以写花草树木。
案例1:一位小朋友写了这样一件事:中午,妈妈做了一wǎn dàn chǎo饭给我吃,我对妈妈说真香。另一小朋友写了他家的小鸟:早上,我还没有起chuáng,我家的两只小鸟就“jī jī zhā zhā”叫个不tíng。这样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对写话的内容进行自由选择,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写话的形式上,可以从看图写画开始,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一些报刊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插图,写一句话。以后,学生逐渐认识更多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便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把一天当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一星期选出一篇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交给老师评改。这样,学生能更多地体会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更加自信起来,也对习作充满兴趣。这样,习作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
二、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表现真实自我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而表达真情实感。很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教材和老师对作文命题限制太多,要求立意高,要有思想意义,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在他们的所见所闻中,能教育人,或者能说明一个道理的事并不多,而让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倒是很多。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那么,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学生只好随意编造、千篇一律。例如写老师,大多写老师带病上课;写好人好事,都是拾金不昧,车上让座。这样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更无个性可言。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改变“作文要中心明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写出真我。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
例如下面这篇题为《螃蟹》的习作:早上,外婆从菜市场买来几只大螃蟹,可把我乐坏了。外婆把这些螃蟹倒在一个盆里,我连忙跑过去,想仔细看看这些“蟹将军”。瞧,螃蟹身披青色的“盔甲”,像古代的青铜武士。两只前爪就像长了一对虎牙,碰到东西就张牙舞爪,使劲夹住,牢牢不放。两只小眼睛机灵地望着周围一切。它不断地往外冒着气泡,就像一个满头大汗的长跑运动员。更好玩的是它行走时与众不同,活像一个横冲直撞的醉汉。
中午,外婆把螃蟹用水洗净,然后放进锅里清蒸。吃晚饭时,我早早地坐在桌边等着吃螃蟹。“螃蟹熟了!”外婆边喊边端着锅进来了。她掀开锅盖,只见一个个红脸关公似的螃蟹老老实实地趴在锅里,金黄金黄的,好象熟透的大柿子。外婆挑了一大的,掀开蟹盖,顿时露出白白的蟹肉和黄澄澄的蟹黄。外婆又把螃蟹沾上姜末、醋和酱油调成的作料,放到了我的碗里。立刻,蟹肉的香味进入了我的鼻中。我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把一块蟹肉放到了嘴里,“哇!味道好极了。”
这篇习作如果从思想意义上来说,好象立意不高,但它确实是一篇好作文。因为小作者观察很仔细,描写生动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要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田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让他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有了实践,便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确实,只有多读多练,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词汇,开阔思路。日积月累,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作便“胸有成竹”了。
通常的“读写结合”是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形成,还要靠课外读写。《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阅读也要从一年级开始,当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让学生阅读带注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把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抄录下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逐渐养成了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有了摘录的习惯,还要他们背诵一些好词佳句和好文章,使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厚积而薄发”,常年的日积月累成为学生写作的铺路石。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老师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无论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的习作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肯定是自信的源泉,有了自信,人才有了追求完善,克服困难的愿望与勇气。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去找出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用得好,都要用心圈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给予中肯指出,在婉转鼓励中引导学生修改。如采用这样的评语“你平时能认真观察,所以你描写的小狗的形象很准确生动,如果能再写出小狗走路的姿态、玩耍的动作,你的小狗会更加可爱,试试看吧!”这样学生就能心情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改进作文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