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故事照亮未来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到现在不过200年历史,地球面貌的变化,远远超过过去2000年。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让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几亿农民,正在慢慢变为市民。随着一个个城市的成型与成熟,人们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城市长得都很像。
  不少学者用“后工业社会”来形容当下,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本期杂志,我们关注的这些城市是幸运的:它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而有个性的文化,让它们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它们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游客,都来自地球上别的城市,他们到这里,不但要看历史,也在寻找未来的密码。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
  文化是后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包括影视、出版、艺术等各个领域。工业革命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命性影响,是让艺术品可以“批量复制”。“复制”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贬义,没有“原创”高贵,但正是由于复制技术的大量应用,才有了电视、电影和现代出版业,让文化成为一个产业。
  几乎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看过《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很多人拥有它的复制版。专家使用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了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后来又证实这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最后推算出大约10年才画好这幅《蒙娜丽莎》。如今我们做出一个微笑的动作,拍下照片,可能只要一秒钟,而在那个年代,要画出这样的笑容,却需要很多年,这就是艺术的伟大。人们还试图搞清楚,在1500年,达·芬奇是如何画出这幅画的?现在,这幅画的主人公真实身份仍存在争论,并有多个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版本为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丽莎·乔孔多。 彼时,这位夫人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她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这就是追寻历史的魅力,人们总是想跨过时间的河流,在一片混沌中,找到最清晰的解释,甚至有专家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对科学家来说,弄清楚达·芬奇画画时的光线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从事文化生产的人来说,却不需要那么死板。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出版畅销小说《达芬奇的密码》,这本书打破了美国小说销量的记录,卖了750万册,但是,丹·布朗对达·芬奇是怎么画画的并不感兴趣,他写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于是应召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
  很明显,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生产,小说中有大量的悬疑故事,适合拍成电影,事实上,后来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票房也相当惊人。但是,在2003年小说出版的时候,美国就有一部《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和达·芬奇真是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的画家达·芬奇,也不会有丹·布朗的小说和后来的电影。达·芬奇和当时的天才小伙伴们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都陈列在博物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是在一次次的观赏中,人们却感知到了几百年前艺术家的温度,这种观摩,同时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它将在合适的机会,催生出新的文化产品。
  这就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的奥秘所在,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凭空而来的。一切像样的创造,都会有一个历史的源流。在这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喜欢观看《007》《碟中谍》这样的电影,那种看起来离奇和悬疑的情节,其实每一部都差不多,不同的,可能是故事的人物或背景,人们被故事吸引,但在更深的层面,人们是被故事发生地——城市地标、有魅力的街道所吸引。在娱乐的气氛中,那些名城的魅力得以传播。以中国的现实看,21世纪之前,中国人出国旅行的很少,但是,大多数人早就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卢浮宫或者埃菲尔铁塔了。导演喜欢到历史文化名城去拍摄,《达芬奇密码》的导演,为了拍摄卢浮宫内部实景而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历史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
  城市故事照亮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故事。一首名为《成都》的歌走红网络,“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这样的歌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为何能引起大范围传播?在赵雷的《成都》背后,本来就有一个充满故事的成都存在。这首歌,用来形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是合适的。两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诗歌与酒,一直是这个城市文化喜欢的主题,这样的故事,列出来将会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当人们听到这首以城市命名的歌时,所有过去关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储备,都会被唤醒。
  不要小看故事的威力,今天很多创业公司,都在编属于自己的故事。所谓历史,英文就是History,分开来看,就是Hi——story,也可以翻译成你好——故事。一个能够进入历史的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原型,杜甫流落到成都,住在草堂里,他得到了这个城市的照顾,这样一个温情故事,最终让成都成为诗歌之都。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备的故事,不但为成都留下了武侯祠,也最终催生了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
  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会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战争或自大狂,可以毁掉具体的城堡,可以烧毁成片的建筑,但却不能完全毁灭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上的征服故事很多,但大量的征服者,最终都会被文化所征服,战争狂人的尸骨早已不存,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却能不断翻新,充满了生命力。因此,有故事的城市,不但能更长久,也能更年轻——后人总是能够凭借文化积累不断地再创新。
  内在生命力让城市新生
  外地人喜欢成都,喜欢到宽窄巷子和锦里,但是成都人自己,却另辟蹊径,创造了更多新的文艺青年的阵地:小通巷、镋钯街、奎星楼街……,而东郊记忆这种工业厂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音乐与艺术的创新基地,每到周末,它都吸引大量年轻人,不但是游客,更有大量本地人,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文艺街区,背后有政府力量的推动,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市民自己的选择,它是半自发的、半自然生长的。在成都,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文艺景观出现。甚至新商业中心太古里,看起来也是一个文艺的所在:它成为人们游玩的地方,拍照的地方,其次才是购物和消费的地方。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虽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因势利导,助力城市新生文化。成都杜甫草堂所在的地方,是巨大的浣花溪公园,这本身就是市民游玩的地方。当文物保护与市民生活有机融合的时候,历史文化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过去就能映照未来。如果能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对文物或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就不会成为问题。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与文化对一个城市的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这样能够自发生长的活力。在很多地方,有人造的新景点,有新建的仿古建筑,但是由于城市本身缺乏底蕴,这些人造新景看起来不伦不类,非但不能带来旅游收入,还为人所诟病。相比之下,类似小通巷这样的新文艺街区,其实只是老街道换一下新颜,却能很快吸引人群。其秘密就在于,这样的地方并不是景点,而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从历史上看,成都人的文化消费能力一直很强,在唐代和宋代,就有非常成熟的游园文化——在周围的公园玩乐和消费早已成为传统。因此,新的文艺街区,首先要赢得本地人的芳心,这样,一些故事和传奇就会应运而生,对外地人来说,这些神秘的故事,就是一种旅行召唤。
其他文献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社会,有着强烈的血缘氏族特征。随着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氏族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组织体,强有力的权力控制方式出现了。夏商周时代,广大的农业地区仍然维持这一特点。在可考资料最为丰富的周代,所谓的“井田制”就具有拟血缘氏族特征,但西周的实际经济形态更多地具有庄园经济的特点,这标志着氏族制度开始解体。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形态急剧变化。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小自耕农成为国家经济军事的基础,华
期刊
·浦顿·  去年,胡适的铜像在北大落成;最近,“北大与胡适”专题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看起来,北大开始欢迎这位老校长的回归了。有意思的是,今年也是鲁迅逝世80周年,有网站利用大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年轻人其实很喜欢鲁迅,在“关注鲁迅的人同时还关注谁”这个选项,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胡适。  一百年来,人们总是把这两个人进行比较,甚至有人模仿对四大名著的评判,弄了一句“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出来。要讨论
期刊
《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西洋镜日历》  西洋镜,又
期刊
近期“闺密”从生活娱乐话题上升为政治话题,和美韩两国当前的政治生态引发的舆论热点不无关系。回望中国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闺密”一词和它背后的人物,与政治其实一直保持着某种紧密的关联性。那些小闺房内的爱恨情仇,有时候也关系着帝国的政局变迁和人物命运。  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好“闺密”,自是非班昭和熹太后邓绥莫属。公元106年,汉和帝驾崩,太后邓绥面对“主幼国危”的政局,决定临朝称制。当其时,班昭已以6
期刊
“历史GDP”就是一个城市历史魅力的总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些芸芸众生,不管是黎民百姓、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思想家、政治家,虽然命运各异,但都不会白干,他们作为城市灵魂的塑造者,其基因会被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城市是关于空间的艺术。上海、广州这样的因商埠而形成的城市,由河与岸来分割,北京、成都这样历史更为悠久的内陆城市,则由中心向外呈辐射状。1840年以后,列强进入中国,占领了沿海一些城市,
期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些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养成了一地市民独特的性格,当人们说“纽约客”的时候,不仅仅是指一本杂志,也包括纽约人的普遍性格,同样,在中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少数城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民性格。这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文化。  纽约与纽约客  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其GDP于2013年超越东京,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按照我们的观念,纽约也是一座
期刊
一个没有地标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棱角的年轻人一样,缺乏朝气,让人乏味。缺乏地标的城市,注定是平庸的。  世界上有两种城市地标:一种是在建造初期,人们并没有建地标的想法,但是经过几百上千年,建筑经受住了战争、火灾、风沙等考验,更重要的是时间的考验,最终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比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成都的都江堰。还有一种地标,它是工业化的产物,人们懂得在建筑中使用钢铁,随着城市的扩展,为了展示一个城市的雄
期刊
人类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变迁,积累至今的历史和文化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城市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作为文明的结晶,自然也集中体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成果,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历史名人故居便是很好的例证。历史名人故居是城市的历史标志和精神载体,是城市的活名片。如果说名人是城市的精神符号,那么名人故居就是记载城市文化历史的坐标。历史名人故居在传达城市历史的同时,也成了城市的特色标签,对历史文脉的传
期刊
传统的町屋,已经不合时宜了  公元8世纪末,桓武天皇在京都建都。京都当时称作平安京,是一座几乎完全仿照隋唐长安城的城市,有皇城(宫城),有朱雀街(朱雀大路),也有东西市,还照抄了长安城的里坊制。在此后的一千年里,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故有千年古都之称。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东京),京都随之失去首都地位,但仍是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千年的繁华,为这座城市留下了2000多座寺庙、园林和神社
期刊
这是一座满载音乐大师故事的城市,一座典雅华贵、古典音乐蓬勃发展并最终枝繁叶茂的城市。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哈布斯堡家族在这里闪耀着光辉,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波普曾经在这里一次次达到人类思想的巅峰,这便是维也纳,一座即使是最新的城市建筑至少也有百年历史的城市。漫步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触目所及皆可感受到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之魂,奇特的音符仿佛在每一个角落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