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循环日记” 激发习作兴趣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习作兴趣——我手我心,真情真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真话、吐真情,因此“循环日记”的内容不受限制。这样学生没有羁绊,不受束缚,日记内容丰富而有个性——有的倾诉肥胖的苦恼,有的宣泄学习的压力,有的数落父母的不是,有的讲述同学的矛盾……学生的写作空间得以扩展,主体精神得以焕发,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抒写真情真我,写作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指导留心观察——多彩视角,彼此启发
  “无事可写”是学生习作的一大苦恼。“写作源于生活”,其实就算是小学生,他们也不缺少生活,只是缺少发现,缺少人指导他们去发现。我们常常听家长说,一到孩子写作文时,就要把孩子带到公园景点转转,或者安排点特别的事情做做,“造事”让孩子写作文,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可悲之处。而在“循环日记”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所写的内容千差万别,学生在“共读共写”的过程中,互相启发,观察视角与写作思路都得到了拓展。
  在“循环日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反馈与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循环日记”的分享:由学生朗读自己所修改的前一位同学的日记,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点评。点评时,除了指导学生的习作方法技巧之外,我也非常关注学生的习作选材,对能有心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小事情的日记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知道,写作的素材就藏在这些生活小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启发,留心自己以前不在意的生活点滴,逐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习作的素材越来越丰富,也越來越贴近生活——去理发店剪头发,观察一个阿姨烫头发的全过程;爸爸妈妈为一道菜的做法意见不一而争吵;穿了件“时髦”的衣服而浑身不自在的一天;中午吃饭观察同学拿勺子不同的姿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只要敏于感知、勤于思考,生活中每天都有故事,都有写作的素材。
  三、积累教学例文——典型习作,丰富资源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例文来展开教学,教师大多会从教辅资料中寻找例文。但如果这个例文来源于班级同学,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因为当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循环日记”的批改中,我留心搜集并整理了不少典型例文,有“优秀习作”,也有“问题习作”。我将这些例文进行分类:第一种,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第二种,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第三种,巧的开头、妙的结尾、倒叙、插叙。这些例文形成了一个“资源库”,成了自己及同事作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我也欣喜地发现,利用学生的习作作为教学的例文,学生更感兴趣,不仅课堂学习热情高,且印象更深刻。
  四、培养合作能力——互评互改,共写共享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循环日记”是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写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循环日记”前,首先要阅读前面同学的日记,为他写下评语,并在第二天与该同学交流。作者针对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在学生的“互改自改”之后再进行批改指导,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这样就较充分地落实了《课标》中对习作修改的目标要求。
  另外,我发现固定的小组轮流写“循环日记”,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在慢慢降低。于是我在班级进行“小组组合”—— 如“诗歌创作组”“小说连载组”“发现生活组”“真情对对碰”(抒写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以上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报名组合。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用“抓阄”的形式再编排小组。这样不断更换小组组合方式,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也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和更多同伴相互学习。此举充分照顾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架起沟通桥梁——文字互动,心灵桥梁
  “循环日记”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慢慢了解和发现学生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爸爸沉迷麻将,妈妈每天和爸爸吵架;有学生写到A同学最近身上有很多钱,总是在校门口的小店买很多玩具,送给班级的其他同学;有女学生写到自己皮肤黑,被同学取外号“女包公”,觉得很自卑……若有学生希望自己倾诉的小秘密不要被同学知道,我就会将这篇日记撕下来,单独保存,同时也一定会和学生进行交流,有时也会和家长沟通,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苦恼和困惑。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我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更多地选择了文字的方式—— 单独给学生写信。几乎每一次,收到信的学生都会给我回信,这样师生之间有好几个回合的书信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
  其实每一位语文老师,除了教材中规定的8篇“大作文”以外,都会让学生进行“小作文”的练习,如周记、日记等。但是,“循环日记”的优势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此共写、共读、共批、共享,学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指导,因此兴趣浓、参与热情高。
  “循环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作练笔形式,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及时点评与反馈,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文字互动。另外,教师还要不时变换小组成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更多同伴相互学习,才会让学生对“循环日记”保持新鲜感,保证“循环日记”的练笔效果。
其他文献
穿上运动鞋,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锋利的东西,女生头上不要戴发夹,尽量不要戴眼镜。
期刊
在仪征实小这所百年老校里,“赏柳”一直是个恒久的话题,老校区的池塘边、操场旁,群柳摇曳,师生津津乐道;新校区,一进门便见九株柳树“一老八幼,和谐相生”,常引人驻足凝望、深思。说起柳树,总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实验小学的老校长、特级教师陈秉章先生。陈秉章先生是“栽柳人”“池边看柳”的缔造者,“门前思柳”的守望者。陈秉章先生就像那株老柳树,虽已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关爱后辈,引来“万条垂下”的教研繁
期刊
母亲带着孩子们依靠在铺着柔软毯子的长椅上.母亲凝望孩子的深情眼神,小女孩依偎在母亲身上一的羞涩的表情,美丽的花朵和柔和的光线.
期刊
吃东西之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期刊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难点。随着习作教学改革的推进,习作教学的活动化和情境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何谓活动化?就是习作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要反映学生真实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何谓情境化?就是习作教学要趋向于真实,注重情境的创设,有明确的指向。这里的“真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写作内容的真实——写的是真实生活;第二,写作目的的真实——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对
期刊
在“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这一节初三作文升格指导课中,笔者主要基于学生在前一篇习作“_____的人”中表现出的人物描写模仿痕迹严重、人物个性不鲜明等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同伴互评习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利用标志性行为方式、口语化表达方式来凸显人物个性。希冀转变学生的写作观,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让文字流淌着生活的气息。下面是笔者这节课的教学片段和案例分析。  一、教学片段  师:上一次我们写了一篇作文
期刊
问题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编者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评论的思辨精神。当学生对所读的材料提出问题时,这些问题就会促进其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实现编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将“提问”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贯穿第二和第三学段。  笔者认为,不同学段提问策略的学
期刊
写作当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前提。如何激发?当然要走进生活。当学生的写作热情被调動起来,与生活建立了关联,他们的文章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循着节气去旅行”系列写作实践活动正是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近中国的节气文化,从而为学生的习作开掘更多的素材。那么,秋分时节,有些什么可观察、可探究的呢?  一、秋天的脚步轻轻  统编教材三上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金色的秋天”,课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物和
期刊
重现,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机能,它源自人观察所得的视网膜图像,并以感知的形式构建为心理图像,储存成相应的记忆图像,并在阅读或写作中呈现表达图像。在写作教学的众多类型中,写景类习作融合观察、感知等心理机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观察清晰的景观画面,开展心理重现活动,并不断内化重现认知策略,进阶形成元认知。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心理重现的认知策略,是教师写作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写作势能,融通读写能力的核心
期刊
群文阅读,以“群”为首,通过同类型的文本呈现丰富的言语现象,吸引学生钻研文本。教师用多种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文本中的精彩词句、语段,同时由精读课文辐射到几篇略读课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整合,教与学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整合同类题材文本,创设引导性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教师组文的能力。教师在组合同类题材文本时,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