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元青花研究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rgbedr544y4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民藏元青花研究的关注,绝非始于今日。但2005年7月12日佳士得以天价拍出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纹大罐后,由此产生的冲击力,至今余波未减,使“元青花研究”更加敏感,以致该年底的两件事,在民间收藏界及文博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一是2005年10月22-23日,由《收藏》杂志社主办的“西安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理论研讨会”及会后发布的《西安宣言》。“西安研讨会”就民间收藏形势作了全面评估,认为民间收藏正深入持续地发展,态势良好;市场前景乐观,但要审慎对待;加强民间收藏组织间的横向联合,共谋发展。由此形成了《西安宣言》。二是2005年10月29-31日,由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出资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该研讨会就元青花鉴定、分期及建立研究基地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达成共识,认为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应予以高度重视,对其鉴定必须走常规鉴定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路子,建立起有效的研究机制势在必行。最后,在会议决议上与会专家都签了字。
  这两件事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共同特点是针对民间收藏的现状、研究方向、组织形式都作了深入探讨。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反映出民间收藏研究及机制的建立已成为了共同关注的对象。
  


  民藏元青花研究的现状
  
  在“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山东济南收藏家张春生先生有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五十年来,元青花的研究的现况如何?
  霍布森和波谱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以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青花,在国内也有少量出土进入馆藏。已经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约有300件。此外,在实物发现上没有大的进展,也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几十年来,人们都相信‘元青花就那么几百件’的观点,不敢突破,不敢相信另外还有元青花。目前,我国作为元青花的产地,还要组织人员出国到土耳其才能当面研究元青花。
  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五十年。即使新发现了元青花,人们也不敢相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敢认,便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要高价才能买回来。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地搜集研究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掘猖獗,出土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有的按假的流出国门,有的在民间弃置无用。看到真东西被戴上假货的帽子,不少有识之士愤慨疾呼:保护国宝!官方难以启动,民间人士在一些接触实际、思想开阔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下遂自发研究中国的元青花。”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民藏元青花研究举步维艰的尴尬状况。
  那么,阻碍民藏元青花研究的症结在哪呢?
  张春生认为:“在国际上,霍布森和波谱作为元青花研究的开拓者,功不可没。鉴于这批元青花集中在中亚的土耳其、伊朗等地发现,鉴于历史和地理的局限,他们误以为这些东西是作为出口瓷流到了中亚。结果引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缺乏独立的探索研究,跟在他们的后面,把元青花当作出口商品瓷,只承认至正型元青花,认为元青花大部分都在国外,甚至认为民间基本没有元青花。正是这种观念首先束缚了文博界的某些人员,使他们不敢相信民间还有元青花,也没有认真组织对民藏元青花的考察,其结果必然阻碍了民藏元青花研究的深入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春生进一步提出,“元青花是出口瓷,都在国外”的说法有片面性,元青花应细分为四大类:“皇族使用及赏赐瓷”、“官府定做瓷”、“庙堂供器瓷”和“商品瓷”;同时认为元末与明洪武初年是个交叉期,其间的青花瓷从工艺到纹饰器型到呈色都有相同之处,不易做硬性区分。
  若按张春生先生的思路展开下去,那么对元青花的精粗、去留、存遗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解释或厘定。
  显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探讨。但不难看出,民间对元青花的研究探讨确有独到的一面,理应受到重视。
  
  如何看待民藏元青花瓷
  


  民间到底有无元青花瓷?对此一些专家学者不仅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认为数量不少,有些器型、纹饰都是以往不曾见到过的。在“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先生就此作了说明:
  “其实多加关注一下事实,就不应当得出国内外只有一二百件元青花的结论,旁人也不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个结论。原因很清楚。从年头说,元朝的历史从公元1271年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和可以经过材料明确其年代的元青花已有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延元年(1314年)、延四年(1317年)、延六年(1319年)、延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几乎涵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呢?从地点上说,元青花的出地包括了元大都北京的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窖藏、西直门瓮城;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珠山,江西吉州、高安、九江、波阳;江苏的南京、金坛;湖南的常德;浙江杭州、江山;河北的保定;内蒙古的集宁;云南的玉溪等等,都有元青花出土,涉及到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考古发现的这么多,非考古发现的呢?还没有发现的呢?这里,我主要强调的是,元朝决不只是一个时候比如至正年间才烧制元青花,也决不只是一个地点比如景德镇才生产元青花。从北京旧鼓楼大街、河北保定、内蒙古集宁、江西高安、江苏金坛等地都发现元青花窖藏来看,元青花遗存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再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保存了那么多中国元代瓷器特别是元青花,还有在伊朗、日本、美国、法国、瑞典的元青花收藏,旁证了国内元青花的传世与收藏一定会更多。且不说近二三十年来在特殊背景下新出土的元青花了。
  不久前,我在某地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对目前民间收藏品的数量、品种、等级决不可小视。我给他们说,正如你们所知道的,一个省只有一二个考古队,可是一个省有多少个‘民间挖掘队’咱们知道吗?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恐怕可以说只要有文物的地县,就可能有盗墓贼的存在。原国家文物局顾问不久前曾经痛心地说道,现在差不多是‘十墓九空’了!这其间当然包括元代墓葬,也当然会有元青花被挖掘出来。如此等等,我们可以坚信,现在和今后,考古工作者仍可能发现新的元青花,在无法完全杜绝盗墓的情况下,盗墓贼也可能再挖出元青花。所以说,国内外只有一二百件元青花的悲观论调是不成立的。
  再以‘象耳瓶’为例。1929年英人霍布逊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个象耳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学术意义和对元青花认识与研究的推动。但我以为,不应相信世间遗存的象耳瓶就只有这么一对!而这对象耳瓶不是由于过去我们自己不认识、不会保存而流失于他国的吗?这对象耳瓶的主体图像是龙。中国人有尊龙崇凤的文化传统。推而想之,除了龙图像,还有没有以凤为图像的象耳瓶呢?其推想的根据还包括在这对象耳瓶的长篇题铭中有‘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的语句,所谓‘龙’、‘凤’,或许某一天我们能发现凤图像的青花象耳瓶也未可!
  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发现,重要的是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鉴于对元青花认识比较混乱的局面,这里我要特别声明,这并非是说到处都有元青花,遍地都是元青花。”
  雷从云先生的上述说法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在没有全面充分了解情况前,谁都不能轻易地下结论。
  在佳士得拍卖“鬼谷子”青花大罐后,笔者就曾见过十余件相同器型、相同纹饰的青花罐,尽管真伪还一时难辨,但足以说明民间藏品的多种可能。在《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16日7版上,曾刊登了一件民藏的从未见著录过的、器型奇特的“青花梵文盖罐”;在“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就有130余件民间藏品陈列了出来。经过专家目测,从中选出34件藏品进行了射线荧光釉面检测,其中,有17件和元青花瓷釉成分符合较好;在进行热释光检测的22件藏品中,能给出测试结果的有8件。尽管对这样的检测结果有些与会者尚存疑义,但这都反映出民藏元青花瓷器是不容忽视的。
  
  建立有效的元青花研究机制
  
  既然民间存有不少元青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民间藏品呢?
  对此,“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已成最强呼声,对民藏元青花“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研究机制”,业已成为收藏界、文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由民间出资举办这样的活动、搭建这样的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元青花的研讨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就说明了这样的活动是有着深厚社会基础的。把民间藏家组织起来、民间藏品集中起来探讨,这是一个好的形式,是对文物保护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尽管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但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在文物管理、文物鉴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填补了空白,理应受到社会各方关注。雷从云先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赵青云先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余家栋先生也都认为,这次会议专家与藏家面对面交流,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成果,是在上一届研讨会的基础上又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标志着民间元青花研究正在向更深入层次发展。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民间元青花研究力量过于分散,一些有实力的藏家才开始摸索、筹划、组织、运作、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
  在“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会议决议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全体藏家共同努力,积极筹备建立国内元青花研究基地。首先建设好中国元青花藏品研讨会这个平台,实行会员制,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其次,各大藏家共同努力,筹备成立民间元青花博物馆,以展出研究为主,可参与收藏交流。”并在元青花研究上提出了一个整体思路——“元青花鉴定要走常规鉴定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路子”。这段文字没有在具体细节上说明,但总体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研究目标并建立博物馆。
  而另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在此之前,深圳著名收藏家王非忒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于江西景德镇筹建国内第一家民办“元青花研究所”。
  除此,一些个人收藏网站也在做相应工作,建立论坛将自己或其他收藏家对元青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组织元青花收藏者不定期地进行研讨、交流。
  这些情况无不表明,民间收藏者对元青花的关注早已超越了个人喜好,已成为一种群体文化取向,成为共同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不同于国立研究机构的选题立项,是自发、专一而持久的;要走出一条独立的、有成效的、有相当权威性的研究路子。
  但建立起元青花研究机制并使之有效地运作,绝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否则很可能使之发生畸变。对此有关专家学者就曾谈到了他们的担心,认为如果任由其发展,有关部门不闻不问,其结果要么还是一盘散沙,因无序而使民间有价值的藏品流失殆尽;要么“自立山头”,因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而流于形式,使学术交流、研究成为自我标榜。所以,建立民间元青花研究机制,必须也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扶持,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文所配图片,均为“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展示的藏品)
其他文献
成长十余年的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虽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复制行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及其主导的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惯例,但说尽心尽力地借鉴、学习并不为过。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的“井喷”行情,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品价位的全球性飙升,如同当初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般,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那么,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他者”眼里,中国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这只“中国概念股”是什么样的呢?值3月3日香港苏富
期刊
前不久,在京参加了《古玉蕴含的华夏文明与低估的市场价值》专题研讨会。会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东瑞先生发言说:“当今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读物,开卷未必有益,甚至是有害的。”对此我颇有同感。这里凭个人多年研究古玉和近年从事古玉鉴定的工作实践,向同好们叙叙个人的读书心得。  当今无论国有书店还是市肆摊商,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出版物琳琅满目,但若究其编著者,既有文博单位的科研专家,又有民间组织或收藏家
期刊
萧钰先生所藏的青花瓷砖是一件非常少见的器物,我曾有幸鉴赏过。初见是在2004年的夏季,那时萧先生为求证此物的年代来到寒舍。当我第一眼见到这对瓷砖时感到分外惊奇,被它罕见的器形所吸引。这件瓷砖呈长方形,长46厘米、高35厘米、宽15厘米体积较大,器体重达22千克;正面与两侧面绘青花纹饰;背面及上下两面均不施釉,露较粗的胎体;在一边还刻一形状稚拙的“宗”字。最为奇特之处在上下两面内沿还有两个长方形的凹
期刊
“风筝不断线”    2006年1月15日-22日,86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2005年新作展”,除展出画家2005年创作的38件水墨画作品之外,还首次向世人展出了22件书法作品。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2004年,吴冠中先生身体欠佳,少有新作。2005年,86岁的吴冠中先生身体好转,似“老牛反刍”(自语),创作了一批绘
期刊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诚信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在艺术品拍卖的书画小拍中,公然拍卖名家书画赝品这种行为却愈演愈烈。伪作冒用他人名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权;临仿的伪作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权;盗用他人姓名从事这种欺诈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凡此种种劣迹的衍生物——赝品,却堂而皇之出现在艺术品拍卖的小拍中。这些小拍成为大量倾销书画伪作的公开场所。过去卖假画是编好故事私下做的事,是见不得人的,现在
期刊
玉器价格评估的必要性    国人素有礼玉、爱玉、赏玉、佩玉、藏玉的情结。自距今1万年前的史前社会以来,制作精细工巧、材质温润坚硬的各式玉器便一直是人们敬仰礼神、美化装饰、身份标志、财富象征的珍奇物品,成为历代王朝上层社会和世俗百姓共同喜爱与追觅的对象。玉器文化既具有源远流长、经久不绝的纵向特征,又拥有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横向特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区域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承担过性质迥异的社会功能
期刊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明漆器后,初生的漆工艺就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大约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进入了它的高峰时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漆器数以千百计。如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出土1500多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700多件;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700多件;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500多件;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300多件;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出土各类器物
期刊
2005年秋季,一向不为人所重的素描作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11月4日,中国嘉德推出的吴冠中1990年作《人体素描》(2幅)拍出了30.8万元的高价。紧接着,第二天北京华辰油画专场上拍的陈丹青1980年作《西藏组画》素描草图之一以18.7万元成交。时隔5日,广州嘉德推出的靳尚谊1967年作《毛泽东像素描》也以30.8万元高价成交。一时之间,名家作品素描受到了热衷于西画的收藏者广泛关注。
期刊
2005年国庆期间,中国收藏家协会举办“免费鉴宝”活动,吸引了全国十余个省市的1200余位鉴藏家,鉴宝2000余件,涵盖书画、瓷器、玉器、青铜、钱币等各方面,发现30余件精美的藏品。笔者现将其中一件华山水画手卷《播角欲聋山》(笔者根据华题款暂定)介绍给读者。  华原名德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出生于福建上杭白沙村华家亭,上杭晋时为新罗县。后迁居浙江,为“不忘桑梓之乡”,取号“新罗山人”。因家
期刊
提起明清瓷器的收藏地,首先想到的是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清瓷器。现选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件介绍给大家,并对其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明宣德白釉暗莲瓣纹大莲子碗    此碗是明宣德时景德镇御器厂产品。莲子碗流行于明永宣时期,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品种有青花和白釉,外壁多为莲瓣纹,呈单体细长形状。如1994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东门遗址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