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夫梦”是华人电影走进西方电影界的敲门砖,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企图将中国武术的波澜壮阔和示威以一种极致的美学方式体现出来,近期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太极侠》,则将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返还中国。不像李小龙、成龙等靠真功夫打出的天下,国人还有另一派以武侠影像美学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电影人,这类型的电影人中,导演李安无疑是当下最为熟知的,他以《卧虎藏龙》扬名世界。实际上,中国的儒雅武侠早在他之前就已进入国际视野,这份荣誉早已属于中国武侠导演胡金铨了,贾樟柯的新片《天注定》也公开表示了向胡金铨导演的致敬。
提到胡金铨,年轻人多不知晓,但提起他的电影,几乎人尽皆知。作为中国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是首位被西方影评人推崇的华人导演,是高度风格化的类型电影大家。对于他的生平和成就,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这样一位导演,了解他最快的方式其实是看他的电影。借由几部电影代表作,我们得以进入到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大地儿女》 一片成名
胡金铨是先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时是个一脸正气的标致青年。《大地儿女》是胡金铨自编自导的首部作品,故事取材自1937年华北抗日打游击的真实事迹。胡金铨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受传统国剧脸谱的影响,忠奸善恶,对比分明,胡金铨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嫉恶如仇的爱国忠义,效仿关公来了一场“刮骨疗伤”的戏。本片原计划片长为3小时,后因当时邵氏公司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删减大量战争场面,最终缩减为2小时20分钟。谁知本片上映后,意外地在台湾地区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收益。胡金铨也因此正式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胡金铨本意是想继续利用本片的服装和道具拍摄另外两部战争片,但是由于题材问题接连受到了邵氏电影公司停拍、换导演等阻碍,最终导致胡金铨放弃了这类影片转投古装武侠片,从他后来的成就来说,我们或许该感谢邵氏当年的不支持。
《大醉侠》 新武侠片的起点
与本片同年问世的还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大刺客》,这两部影片可能对功夫片的兴起之功更胜于《大醉侠》,但在拍摄手法上的创新,无疑《大醉侠》才称得上里程碑,开启了新武侠的时代(所谓新武侠片,就是剪接技巧上的突破, 创造了快动作和快节奏, 而使武术的表演和打斗更具真实感),从此武侠片才跳出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想象力的老套路。在拍摄技法上,胡金铨也超乎寻常地运用了暗房剪接的技巧,将很多飞坛子、飞板凳、接飞镖等不可能的事在镜头前变为可能,并突破了之前三人以上动作群戏的拍摄难题,同时在影片中加入了喜剧诙谐的效果使本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首次将弹簧床引入拍摄现场,之后其成为拍摄武侠片的重要道具。胡金铨也很自豪的表示, 他是第一个使用弹簧床拍武侠片的导演。
《龙门客栈》 独具匠心新武侠
香港导演徐克有一部经典的《新龙门客栈》,这个“新”字就是针对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胡氏《龙门客栈》常被人界定为香港功夫片的源头,他本人很反对这样的说法,强调本片是属于中国古代的“间谍片”,是对应当时“007”风潮而拍的。本片是非常卖座的影片,是1967年台湾地区的票房冠军,在当年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风靡的时代,终于出现了一部有份量的、独特风格的国产武侠片能与其抗衡,也是自那时起武侠片不再认为是一种低俗的电影类型了。影片讲述群侠在一个客栈内与奸臣官兵周旋,解救忠臣遗孤的故事,各方势力都汇聚在此,东厂势力、客栈老板、保护遗孤的侠士和莫名出现的书生各怀心事,在客栈正面相遇,先轮番上演小规模比试,打探对方底细,而后改在暗地窥探,一步步的让矛盾冲突激化,节奏紧凑,气氛凝重,最后大决战一切紧绷的势力大爆发,上演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混战。这种充满悬疑的布局和多方势力相互交织的多层次剧情,在当时的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龙门客栈》拍摄的当时,武侠片一般都将重点放在打斗上,对于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细节不予考究,胡金铨却在这些通常被忽视的环节上非常认真,将本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明朝,对于东厂的高帽样子,官员头饰,每个角色的饰品和兵器,甚至是背景墙面上的图案,都进行了考证,这些工作使得本片成为一部禁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
《侠女》 开天辟地而来
作为胡金铨执导的国际地位最高、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侠女》在口碑好和业内评价高的条件下,却没能在票房上盆满钵满。胡金铨对本片投入的心力很多,也因为他太过于追求精益求精,致使本片拍摄周期近4年之久,导致预算超支,也直接导致和电影公司很多拍摄上的诸多分歧。有了先前几部武侠电影的探路,《侠女》在拍摄技法已近完美,胡金铨开始在意境表达上下功夫,构图框景更加注重情调,把文人墨客的高闲雅居渲染入画,将国人古代的传统风韵展现出来。本片最让后来人赞口不绝的是竹林飞舞的段落,几乎就是中国诗画的意境,竹林清幽,光透轻雾,哪怕其中正在有人相互厮杀,也动摇不了这空灵的禅意。如是,本片在1975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大奖。
技法上的娴熟是其经典的一部分,内容叙事上的扎实也让本片具有稳健基础,胡金铨将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叙述得饶有层次,并引申出中国文化的人生禅机和哲理,影片以乡野文人、民间义士和超尘的高僧来表达儒、侠、释三种人生价值,最终依托复仇的故事让整部影片思想升华,达到一种宏达的思维高度。也正因为如此,本片超脱于一般的武侠片的打斗呈现,以至于当时看惯打杀刺激的观众没有买账,或者说胡金铨本来就是走在观众前面的。如今来看,不知道有多少大导还在偷师于此,我们之后在《卧虎藏龙》见到以柔克刚的飘逸竹林,在《英雄》中见到剑拨弩张的坚钝竹林,何尝不是对胡金铨的模仿或致敬,但是否得其表意精髓,观众心中自有断论。
提到胡金铨,年轻人多不知晓,但提起他的电影,几乎人尽皆知。作为中国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是首位被西方影评人推崇的华人导演,是高度风格化的类型电影大家。对于他的生平和成就,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这样一位导演,了解他最快的方式其实是看他的电影。借由几部电影代表作,我们得以进入到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大地儿女》 一片成名
胡金铨是先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时是个一脸正气的标致青年。《大地儿女》是胡金铨自编自导的首部作品,故事取材自1937年华北抗日打游击的真实事迹。胡金铨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受传统国剧脸谱的影响,忠奸善恶,对比分明,胡金铨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嫉恶如仇的爱国忠义,效仿关公来了一场“刮骨疗伤”的戏。本片原计划片长为3小时,后因当时邵氏公司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删减大量战争场面,最终缩减为2小时20分钟。谁知本片上映后,意外地在台湾地区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收益。胡金铨也因此正式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胡金铨本意是想继续利用本片的服装和道具拍摄另外两部战争片,但是由于题材问题接连受到了邵氏电影公司停拍、换导演等阻碍,最终导致胡金铨放弃了这类影片转投古装武侠片,从他后来的成就来说,我们或许该感谢邵氏当年的不支持。
《大醉侠》 新武侠片的起点
与本片同年问世的还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大刺客》,这两部影片可能对功夫片的兴起之功更胜于《大醉侠》,但在拍摄手法上的创新,无疑《大醉侠》才称得上里程碑,开启了新武侠的时代(所谓新武侠片,就是剪接技巧上的突破, 创造了快动作和快节奏, 而使武术的表演和打斗更具真实感),从此武侠片才跳出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想象力的老套路。在拍摄技法上,胡金铨也超乎寻常地运用了暗房剪接的技巧,将很多飞坛子、飞板凳、接飞镖等不可能的事在镜头前变为可能,并突破了之前三人以上动作群戏的拍摄难题,同时在影片中加入了喜剧诙谐的效果使本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首次将弹簧床引入拍摄现场,之后其成为拍摄武侠片的重要道具。胡金铨也很自豪的表示, 他是第一个使用弹簧床拍武侠片的导演。
《龙门客栈》 独具匠心新武侠
香港导演徐克有一部经典的《新龙门客栈》,这个“新”字就是针对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胡氏《龙门客栈》常被人界定为香港功夫片的源头,他本人很反对这样的说法,强调本片是属于中国古代的“间谍片”,是对应当时“007”风潮而拍的。本片是非常卖座的影片,是1967年台湾地区的票房冠军,在当年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风靡的时代,终于出现了一部有份量的、独特风格的国产武侠片能与其抗衡,也是自那时起武侠片不再认为是一种低俗的电影类型了。影片讲述群侠在一个客栈内与奸臣官兵周旋,解救忠臣遗孤的故事,各方势力都汇聚在此,东厂势力、客栈老板、保护遗孤的侠士和莫名出现的书生各怀心事,在客栈正面相遇,先轮番上演小规模比试,打探对方底细,而后改在暗地窥探,一步步的让矛盾冲突激化,节奏紧凑,气氛凝重,最后大决战一切紧绷的势力大爆发,上演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混战。这种充满悬疑的布局和多方势力相互交织的多层次剧情,在当时的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龙门客栈》拍摄的当时,武侠片一般都将重点放在打斗上,对于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细节不予考究,胡金铨却在这些通常被忽视的环节上非常认真,将本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明朝,对于东厂的高帽样子,官员头饰,每个角色的饰品和兵器,甚至是背景墙面上的图案,都进行了考证,这些工作使得本片成为一部禁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
《侠女》 开天辟地而来
作为胡金铨执导的国际地位最高、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侠女》在口碑好和业内评价高的条件下,却没能在票房上盆满钵满。胡金铨对本片投入的心力很多,也因为他太过于追求精益求精,致使本片拍摄周期近4年之久,导致预算超支,也直接导致和电影公司很多拍摄上的诸多分歧。有了先前几部武侠电影的探路,《侠女》在拍摄技法已近完美,胡金铨开始在意境表达上下功夫,构图框景更加注重情调,把文人墨客的高闲雅居渲染入画,将国人古代的传统风韵展现出来。本片最让后来人赞口不绝的是竹林飞舞的段落,几乎就是中国诗画的意境,竹林清幽,光透轻雾,哪怕其中正在有人相互厮杀,也动摇不了这空灵的禅意。如是,本片在1975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大奖。
技法上的娴熟是其经典的一部分,内容叙事上的扎实也让本片具有稳健基础,胡金铨将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叙述得饶有层次,并引申出中国文化的人生禅机和哲理,影片以乡野文人、民间义士和超尘的高僧来表达儒、侠、释三种人生价值,最终依托复仇的故事让整部影片思想升华,达到一种宏达的思维高度。也正因为如此,本片超脱于一般的武侠片的打斗呈现,以至于当时看惯打杀刺激的观众没有买账,或者说胡金铨本来就是走在观众前面的。如今来看,不知道有多少大导还在偷师于此,我们之后在《卧虎藏龙》见到以柔克刚的飘逸竹林,在《英雄》中见到剑拨弩张的坚钝竹林,何尝不是对胡金铨的模仿或致敬,但是否得其表意精髓,观众心中自有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