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夫梦”是华人电影走进西方电影界的敲门砖,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企图将中国武术的波澜壮阔和示威以一种极致的美学方式体现出来,近期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太极侠》,则将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返还中国。不像李小龙、成龙等靠真功夫打出的天下,国人还有另一派以武侠影像美学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电影人,这类型的电影人中,导演李安无疑是当下最为熟知的,他以《卧虎藏龙》扬名世界。实际上,中国的儒雅武侠早在他之前就已进入国际视野,这份荣誉早已属于中国武侠导演胡金铨了,贾樟柯的新片《天注定》也公开表示了向胡金铨导演的致敬。
  提到胡金铨,年轻人多不知晓,但提起他的电影,几乎人尽皆知。作为中国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是首位被西方影评人推崇的华人导演,是高度风格化的类型电影大家。对于他的生平和成就,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这样一位导演,了解他最快的方式其实是看他的电影。借由几部电影代表作,我们得以进入到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大地儿女》 一片成名
  胡金铨是先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时是个一脸正气的标致青年。《大地儿女》是胡金铨自编自导的首部作品,故事取材自1937年华北抗日打游击的真实事迹。胡金铨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受传统国剧脸谱的影响,忠奸善恶,对比分明,胡金铨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嫉恶如仇的爱国忠义,效仿关公来了一场“刮骨疗伤”的戏。本片原计划片长为3小时,后因当时邵氏公司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删减大量战争场面,最终缩减为2小时20分钟。谁知本片上映后,意外地在台湾地区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收益。胡金铨也因此正式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胡金铨本意是想继续利用本片的服装和道具拍摄另外两部战争片,但是由于题材问题接连受到了邵氏电影公司停拍、换导演等阻碍,最终导致胡金铨放弃了这类影片转投古装武侠片,从他后来的成就来说,我们或许该感谢邵氏当年的不支持。
  《大醉侠》 新武侠片的起点
  与本片同年问世的还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大刺客》,这两部影片可能对功夫片的兴起之功更胜于《大醉侠》,但在拍摄手法上的创新,无疑《大醉侠》才称得上里程碑,开启了新武侠的时代(所谓新武侠片,就是剪接技巧上的突破, 创造了快动作和快节奏, 而使武术的表演和打斗更具真实感),从此武侠片才跳出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想象力的老套路。在拍摄技法上,胡金铨也超乎寻常地运用了暗房剪接的技巧,将很多飞坛子、飞板凳、接飞镖等不可能的事在镜头前变为可能,并突破了之前三人以上动作群戏的拍摄难题,同时在影片中加入了喜剧诙谐的效果使本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首次将弹簧床引入拍摄现场,之后其成为拍摄武侠片的重要道具。胡金铨也很自豪的表示, 他是第一个使用弹簧床拍武侠片的导演。
  《龙门客栈》 独具匠心新武侠
  香港导演徐克有一部经典的《新龙门客栈》,这个“新”字就是针对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胡氏《龙门客栈》常被人界定为香港功夫片的源头,他本人很反对这样的说法,强调本片是属于中国古代的“间谍片”,是对应当时“007”风潮而拍的。本片是非常卖座的影片,是1967年台湾地区的票房冠军,在当年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风靡的时代,终于出现了一部有份量的、独特风格的国产武侠片能与其抗衡,也是自那时起武侠片不再认为是一种低俗的电影类型了。影片讲述群侠在一个客栈内与奸臣官兵周旋,解救忠臣遗孤的故事,各方势力都汇聚在此,东厂势力、客栈老板、保护遗孤的侠士和莫名出现的书生各怀心事,在客栈正面相遇,先轮番上演小规模比试,打探对方底细,而后改在暗地窥探,一步步的让矛盾冲突激化,节奏紧凑,气氛凝重,最后大决战一切紧绷的势力大爆发,上演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混战。这种充满悬疑的布局和多方势力相互交织的多层次剧情,在当时的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龙门客栈》拍摄的当时,武侠片一般都将重点放在打斗上,对于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细节不予考究,胡金铨却在这些通常被忽视的环节上非常认真,将本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明朝,对于东厂的高帽样子,官员头饰,每个角色的饰品和兵器,甚至是背景墙面上的图案,都进行了考证,这些工作使得本片成为一部禁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
  《侠女》 开天辟地而来
  作为胡金铨执导的国际地位最高、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侠女》在口碑好和业内评价高的条件下,却没能在票房上盆满钵满。胡金铨对本片投入的心力很多,也因为他太过于追求精益求精,致使本片拍摄周期近4年之久,导致预算超支,也直接导致和电影公司很多拍摄上的诸多分歧。有了先前几部武侠电影的探路,《侠女》在拍摄技法已近完美,胡金铨开始在意境表达上下功夫,构图框景更加注重情调,把文人墨客的高闲雅居渲染入画,将国人古代的传统风韵展现出来。本片最让后来人赞口不绝的是竹林飞舞的段落,几乎就是中国诗画的意境,竹林清幽,光透轻雾,哪怕其中正在有人相互厮杀,也动摇不了这空灵的禅意。如是,本片在1975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大奖。
  技法上的娴熟是其经典的一部分,内容叙事上的扎实也让本片具有稳健基础,胡金铨将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叙述得饶有层次,并引申出中国文化的人生禅机和哲理,影片以乡野文人、民间义士和超尘的高僧来表达儒、侠、释三种人生价值,最终依托复仇的故事让整部影片思想升华,达到一种宏达的思维高度。也正因为如此,本片超脱于一般的武侠片的打斗呈现,以至于当时看惯打杀刺激的观众没有买账,或者说胡金铨本来就是走在观众前面的。如今来看,不知道有多少大导还在偷师于此,我们之后在《卧虎藏龙》见到以柔克刚的飘逸竹林,在《英雄》中见到剑拨弩张的坚钝竹林,何尝不是对胡金铨的模仿或致敬,但是否得其表意精髓,观众心中自有断论。
其他文献
0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前后举办过两次与修复相关的展览,这两次展览的举办有什么契机?  主要是考虑到外界一直不太了解美术馆藏品修复这一部分的工作,而大部分人又很感兴趣,却没有机会了解,包括馆内的一些同事。刚好我们也修复了一批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王璜生馆长提出来做个展览的建议。  展览的作品数量不多,当时并不是想展示我们修复了多少作品,而是想通过这个展览,让公众更多的了解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大量的
期刊
01  为什么会选择修复专业?  我是艺考生,在国内读的高中,对架上绘画非常痴迷。选择学习修复专业是这样可以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师的作品。所以高中毕业后我直接报考了意大利的大学,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包括壁画、油画、古家具、木刻雕像(彩绘及镀金)、织品、帆布、木板绘画。  02  国外对学习修复的学生有哪些基本要求吗?  在意大利,考大学的学生需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报考修复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高中就
期刊
01  本科学习的是什么专业?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三年级分方向的时候我选择了文化遗产专业。当时必修选修课程有冯鹏生老师和石冬玉老师联合开设的书画修复与临摹课。毕业那年,冯先生并没有招研究生,不过我也没有考上,第二年恰好冯先生招生,我成为了中国古代书画修复研究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02  人文学院毕业考入书画修复专业需要有绘画基础吗?  没有硬性规定,当然最好有绘画基础。  03  
期刊
前两天的事儿,我们小区,夜深人静,一位衣着整齐的女士从楼上跳下,无声无息,有人发现她已经是天亮了,整个早晨,她先生都坐在她的身边悲恸哭泣,直到救护车警车来临。  据说是忧郁症,好久了,不能控制,实在不能了。  我高三那年,数学老师是一位白发苍苍瘦弱的老太太,她是我们这所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在家长们的一致要求下,学校返聘了这位已经退休经验丰富名声响彻全省的老老师。老太太脾气特别好,说话声音小,写板
期刊
01  为什么会选择修复专业?  我从华山美校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油画修复专业。由于我一直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对色彩也比较敏感,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  02  进入修复专业学习,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作为基础?  需要有绘画基础。  03  在课程设置方面会涉及哪些科目?  欧洲古典绘画临摹与技法、修复材料学概论、艺术品摄影、欧洲绘画史、中国油画史、艺术概论、油画修复基础等。 
期刊
01  为什么会选择修复专业?  我本科在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的是工笔人物,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是综合材料绘画和保存修复,因为我的导师是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的主任,因此当时接触修复的内容比较多,同时自己有工笔画的功底,对国画历代发展有一些了解,加上我自认为可以沉得下心来,所以我选择了修复这门功课。因为国内有修复专业的学校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师徒传承这种工作室性质的机构,在了解到日
期刊
洗  包括洗淋、去污,主要是针对书画物质层进行清洗,去除有害物质。  《装潢志》言:“洗时,先视纸质松紧,绢素历年远近及画之颜色,霉损受病处,一一加意调护。损,则连托纸洗,不损,则揭净,只将画之本身副油纸置案上,将案两足垫高,一边泻水,用糊刷洒水,淋去尘污,至水净而止。”  技术操作  干洗  使用毛刷、棉花、橡皮擦、海绵或专用吸尘器等机械方式清除画心污染物。  水洗  积尘的画心色暗气沉,或遭水
期刊
“千里之行”这个有着5年历史的展览,一直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视为品牌展览项目,首度跨出校园走向社会就与地产项目联手,不免让人大跌眼镜。在“千里之行”展览新闻发布会上,也有记者将“千里之行”项目的推进总结为学校在帮助学生步入市场,徐冰院长否认了这种说法,其实,承认这个项目具有帮助学生就业的性质也未尝不可。  6月25日,就在望京,这个拥有中央美术学院,同时也拥有十大最丑建筑“望京欢迎你”的地区,一个
期刊
当每一个观众捧着一些颜色从月光下的舞台里走过,破碎似乎得到了一种解决,散场的模糊中,带着下一场轮回的暧昧。  生理心理学的教材上说,视觉负责人体绝大部分的信息传入。处理光点的方向和颜色运动的脑区和层层叠叠的神经通路,构建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觉地图。  这些东西在《索尔玛医生》那里全没有用。他用简单的方法开了话剧的头,“索尔玛医生的眼睛得了怪病,只能看到黑白两色”。为了呈现索尔玛医生所见的世界,舞台上
期刊
在创作之前和创作之时,直觉自有其地位。它沉默如迷,就像察觉不到的呼吸。这种直觉从潘郑伯行走的步伐里透露出来,让我们对他的旅程心生羡慕,却又羡慕不来:即使站在他拍照时站停的那个位置,眼前的景,也许是天壤之别。  旅行的人多数会留下观光照片,照片里多数难以辨识的背景和闯入镜头的游人。但从潘郑伯的视角里,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其中透露的种种细节,又毫无疑问地熟悉如昨。  他镜头里的这片土地,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