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效应真的存在?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研究通过社会地位的划分,从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三个角度区分名校与非名校,之后进一步探究个体对名校生是否存在刻板印象。结果显示:1.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三个维度都能很好的衡量出名校与非名校的差异。2.个体对名校生热情和道德产生了显著的低估。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主观社会地位差异引入群体间差异度量,完善了在刻板印象对象群体划分时的边界模糊,对刻板印象研究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刻板印象;社会地位;名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54-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elite school and normal school by the social status, comprising the social prestige, the social resource and the social power, and studies whether people have the stereotype of the students in elite school.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ree parts of social status all meas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two kinds of school and peopl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 the warmth and the ethics of those elite stud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view,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to the measurements of group differences and improves the vague standard of distinguishing groups with stereotype, which has certain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ereotype study.
  Keywords: stereotype; social status; elite school
  引言
  自1922年Lippman首次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一概念,将其作为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的重要操作性构念以来,刻板印象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观念或预期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1]刻板印象会导致个体将相似或相同的特征赋予群体内的全体成员,而忽略成员间的实际差异,因而具有认知上的偏差[2]。所谓“名校效应”就是名校刻板印象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其在内容上通常表现为“名校人才多”的观念认识。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名校即是好”的现象。人们往往表现出倾向于通过学历、学校等依据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着手,通过研究名校生与非名校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或收入情况等来研究该效应,而这与大众所认为的社会各界“高估”名校生能力的描述并不一致。
  事实上,名校生以及在高中阶段通过了相对公平的能力筛选,并且在更多的社会资源中经过了长久的洗礼,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理由相信名校生应当比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名校生的优势究竟是来自于他真实具有的特点才能,还是仅仅只是由于人类刻板认知的影响造成的高估?目前的研究仍未回答这个问题。基于以上想法,文章以大学生作为样本,以所属学校作为群体,探讨个体对名校与非名校学生刻板印象的差异,为名校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理论假设
  (一)名校:概念与界定
  名校,指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高校。也有些观点认为,名校除了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外,还应当具备较多的政府、企业投入和较为稳定优质的人才培养体制。而根据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QS教育组织观点,学校的综合排名应当包括学术领域同行评价、全体员工论文引用数、教师/学生比、全球雇主评价、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六条。从以上对名校的定义和界定不难看出,名校在社会知觉中的核心是社会声望,同时,名校还应该拥有较多的财富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结合韦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我们将名校定义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大学。这些地位和资源的差异体现在名校的声望、财富(资源)和权力(影响力)三方面。”由此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應当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假设1a: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声望。
  假设1b: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财富。
  假设1c: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权力。
  (二)名校效应:理性市场还是刻板效应
  从刻板印象的内容出发进行研究,Fiske和Cuddy总结出了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Fiske认为,刻板印象应当是一个由能力和热情两个基准维度构成的二维坐标--即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刻板印象在这两维坐标上的大部分情况都是稳定的共轭关系。在SCM的基础上,Cuddy等人结合群体情感和行为倾向,在能力与热情之外增加了一个新的道德维度[1]。据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个体对名校生的“高估”是名校刻板效应的结果,而非“理性”判断的结果。
  假设2a:个体对名校生存在“能力”维度的高估。
  假设2b:个体对名校生存在“热情”维度的高估。   假设2c:个体对名校生存在“道德”维度的高估。
  二、研究設计
  (一)被试
  共29名大学生参加了预研究,其中男15人,女14人。平均年龄18.41岁(标准差=0.501)。被试之前未经过任何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的被试在5分钟之内完成测试。
  (二)材料
  验证名校刻板效应,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名校,根据潘帆的研究及上文对名校社会地位三维度的定义,研究将“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定为名校。并从社会地位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社会地位量表改编自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结合文章假设1中3个维度,对量表进行修订。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记录。
  刻板印象问卷来自管健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国化问卷,问卷包含6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法,原始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刻板印象特质解释率89.99%,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构想效度。
  (三)流程
  首先向被试轮流展示两份简历,简历仅有姓名、学校、文字顺序的差异以及部分同义词替换。首先要求被试:“依次观察两份简历,并记忆两份简历的重要特征,如姓名,学校,获奖情况等。”每份简历限时30秒,看完后回收,然后发放刻板印象问卷及社会地位问卷要求被试做答。
  三、实证分析
  (一)名校的社会地位分析
  采用SPSS20.0检验社会地位量表信效度,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9,显示问卷具有极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KMO=0.677,Bartlett球形检验=66.333***,因子解释率达到83.596%,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进一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三个题项的t值均显著,这显示在主观上,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确存在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支持假设1a、假设1b和假设1c。对三者均值的检验也显示,在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地位差异,支持假设1。
  (二)名校刻板效应分析
  将6个题项两两合并,得到三个维度,之后对名校刻板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在热情和道德维度,个体对名校生表达出较强的刻板印象,就数据而言,个体对名校生在热情和道德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低估,这正好与假设2b和假设2c相反。而与以往经濟类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名校生与普通学生在能力上存在差异,而在总的刻板印象上,个体对名校生与非名校生的差异同样不显著,这就否定了我们之前的假设2和假设2a。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刻板印象所针对的群体进行定义,之后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群体差异的指标,验证了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存在地位差异,之后,在名校与非名校群体差异显著的情况下,以中国版刻板印象问卷作为材料,探讨了个体对不同社会地位群体刻板印象的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几点创新。
  1. 文章继承性的将社会地位引入刻板印象研究,藉由社会地位这一指标,客观地检验了刻板印象所针对的群体是否在主要的维度上存在差异,进而保证了刻板效应的实验“材料”差异显著。这验证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能力与社会地位具有的一致性。
  2. 文章在验证名校与非名校存在社会地位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个体对名校光环笼罩的名校生是否存在认知上的结构化。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在最可能出现差异的能力方面,被试的反应却告诉我们他们并不认为两类群体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教育经历有关,有研究显示,随着教育经历的增长,被试会表现出更少的错误估计。此外,与主流价值观相反,数据显示被试对名校生的热情和道德抱有更低水平的估计。这一部分未来可以结合反向歧视进行探讨。
  3.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文章的研究样本过小,远远未达到量化研究所要求的大样本数量。其次,文章仅从社会地位角度区分了名校与非名校,事实上,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还可能体现在社会距离或者社会流动性上,未来如果可能,可以尝试更多的引入此类概念,从而为区分社会群体提供一套丰富标尺。
  参考文献
  [1]管健.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4):845-851.
  [2]贾磊,罗俊龙,肖宵.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2):1909-1918.
其他文献
(广东海洋大学 教务处,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实证调查,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管理
期刊
摘 要:文章是作者对台湾大学进行4个多月访问学习的心得体会,着重阐述了台湾大学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TA制度、贴心的校园文化,以及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举措。  关键词:访学心得;教师培训;研究生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14-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experiences of v
期刊
摘 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以高级搜索主题为教育研究方法,文献来源所有期刊,检索时间从1933年至2015年共728篇学术文献。剔除会议记录等获得有效文献684篇。前半部分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年文献产出、突出贡献机构及其所处地域、理论阵地、相关研究活跃学者、关键词的年份使用情况分布统计分析,并结合教育研究方法理论总结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后半部分采用共词分析法,提取文献高频关键词将高频关键
期刊
摘 要:建构主义作为建构传统的有关科学和知识本质的客观主义概念由来已久,其影响不仅仅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变化,更促使教學者对知识观、学习观等的重新思考。文章以作者亲身赴英国访学的体验为基础,对其力促实现学生“自我驱动、才智激活”的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解析,从而解析出实践教学的特征及趋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践教学;特征;趋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与座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总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影响学生高数成绩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教与学的主成分因子。  关键词:高等数学; 回归模型分析;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38-0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SPSS
期刊
摘 要:依据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方针,针对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积累了经验,对其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通信原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
期刊
摘 要:创业失败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财务损失、心理损失、生理损失。创业教育需要承担起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责任。文章的研究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出发,通过对在校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和社会上相关专家的调查和探讨,结合创业教育研究方法,尝试建立逆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创业;失败;逆商教育;课程;冥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疆四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影响新疆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的因素进行梳理,以期对新疆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英语专业;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36-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提出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目标。高校和企业是开展实践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但目前校企实践育人体系尚不完善,作为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延伸和企业的共同代表,行业协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在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体系中大有可为。文章在调研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所院校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实践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依托行业协会开展
期刊
摘 要:本研究聚焦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问题,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编制了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量表,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显示: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由五因子构成的多维结构,五个因子分别是行为倾向、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满意感、效能感。自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外语类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