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学生在短短十几分钟的课堂实验提高实验效率,从而做到真正自主探究,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提高实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注重课前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加强课后延伸。
关键词:指导;体验;实验效率
“科学教学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1]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何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如何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注重课前准备——实验“动”之有“物”
(一)巧用材料,冲击前概念,构建科学概念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在于概念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反复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形成科学概念,需要巧用科学材料冲击前概念。
【案例1】五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本課中学生需要构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一科学概念。而学生已有的认知认为体积小的、重量轻的的物体容易浮,反之容易沉此。教师巧用橡皮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一块橡皮擦放在水里是沉,把它切成一半变成二分之一大小呢?再切变成四分之一大小?猜测不一,课堂气氛到达高潮。实验结果是沉,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测不同。这里教师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建构起“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不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还要引导学生巧用材料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尤其是利用典型的材料来冲击前概念,从而达成新知识的构建网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让学生的科学概念得到真正发展,这也是提高实验效率的前提。
(二)自制教具,化繁为简,激活逻辑思维
科学课堂的探究实际是对学生原先无序的能力进行有序的引导。科学实验中呈现大量的信息,对事物描述、现象进行解释,这是展现思维碰撞的全过程。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寻找科学证据的过程[2]。
【案例2】五上《光和影》
本课中,任教者制作了光影观测仪,由一个有刻度的底板、一个活动立放的白屏和一个用于放置手电筒的支架组成的。为了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任教者运用自制的光影观测仪来完成实验,结合刚才的光影观测仪,执教者又设计制作了一个光影桥,光影桥上设置五个观察点,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好光源位置这个变量。底座上标有刻度,实验时学生就不需要再费力地画影子和测量,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探究,思维参与完成整个过程。
纵观整个课堂,光影观测仪的使用,形成一连串长时的实验探究,课堂操作有序,实验的准确性高提高。在之后的研讨过程中,学生不受实验操作不准确而影响。因此教师对教具的改进迫在眉睫。
二、精心设计活动 ——实验“动”之有“味”
(一)把握设计尺度,控制操作难度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难度不同,从而在实验深度等方面有不同要求。要合理把握尺度,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操作实验,切实提高实验的效率。
【案例3】四上《溶解的快与慢》
师:怎样做能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呢?
生:先拿2个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食盐,一个搅拌,另一个静静地放着,看搅拌的有没有溶解的快些。
师:要用一个烧杯还是两个烧杯?为什么?
生:要用两个,对比出来,就知道快还是慢。
师:对啊,就一个搅拌,能不能知道搅拌加快溶解?就好像跑步比赛,一个人跑能不能比得出来?(不能)所以要有一个(对比)才能比得出快与慢。
用跑步比赛让学生能更清晰知道对比的意义。
对于初次接对比实验,教师要扶着开展实验教学。用跑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公平性认识提升到对比实验变量的控制。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思考,思维有所提升并且有目的地去动手实践。把每一步探究活动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从而间接地提高实验效率。
(二)方法指导观察,明确探究步骤
【案例5】三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水和食用油有什么不同,学生想出了很多方面的比较,比如颜色、味道、透明度、流动的速度、用途等。等教师介绍完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了。每个小组派代表去领取材料。
现象一:很多学生把两种液体混合起来,这杯倒一些,那杯倒一些。
现象二:不少学生用同一根滴管,在水杯中滴取液体后直接伸进油杯中滴取油。
现象三:一个学生分别分别用两支不同的滴管,滴取同样多的液体滴到蜡光纸上。
三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限,自由地探究,造成实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现象。
(三)课堂给足时间,体验探究活动
【案例7】一下《观察一种动物》
本课中,执教者课堂开始后引导学生区分真实记录和漫画记录,之后介绍材料以及材料如何使用,课件以图片形式出示实验内容,接下来就是长达20分钟的实验探究,一年级学生人手一只蜗牛,从蜗牛的结构出发,再到发现蜗牛的一些“本领”开展实验,例如能沿着塑料片、树枝等物体爬行,学生在和蜗牛交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蜗牛爬过的痕迹留下来粘液,并且再次深化对蜗牛结构的认识。
“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3]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将近20分钟的时间内和蜗牛交朋友。学生对蜗牛的认识更加地深入和透彻。对于一年级学生,在“交朋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才会深刻地体验探究过程。
三、加强课后延伸——实验“动”之有“续”
(一)空间拓展,实验延续课堂内外
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在植物模块需要学生去山上、田野里去进行观察,课后的延伸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蚯蚓,认识叶、花、果实,认识岩石、观察土壤成分,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教师应该看到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和认知有积极的意义,不应该将合作学习只作为教学应有的步骤,为了教学形式上的需要而应用合作学习。” [4]
(二)形式拓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40分钟的课堂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充实,也让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发展个性的机会。利用形式多样且趣味性浓厚的科技活动来驱使学生保持高效实验的原动力。
结束语:
科学实验需要真实体验,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引导;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实验前的指导,也是一门辩证的艺术,只有在平时的点滴教学实践中用心锤炼,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收”与“放”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从细节的成功走向课堂的精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5.10
[2] 缪培娥.谈谈科学课堂内外对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探索[M].时代教育,2008
关键词:指导;体验;实验效率
“科学教学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1]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何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如何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注重课前准备——实验“动”之有“物”
(一)巧用材料,冲击前概念,构建科学概念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在于概念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反复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形成科学概念,需要巧用科学材料冲击前概念。
【案例1】五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本課中学生需要构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一科学概念。而学生已有的认知认为体积小的、重量轻的的物体容易浮,反之容易沉此。教师巧用橡皮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一块橡皮擦放在水里是沉,把它切成一半变成二分之一大小呢?再切变成四分之一大小?猜测不一,课堂气氛到达高潮。实验结果是沉,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测不同。这里教师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建构起“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不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还要引导学生巧用材料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尤其是利用典型的材料来冲击前概念,从而达成新知识的构建网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让学生的科学概念得到真正发展,这也是提高实验效率的前提。
(二)自制教具,化繁为简,激活逻辑思维
科学课堂的探究实际是对学生原先无序的能力进行有序的引导。科学实验中呈现大量的信息,对事物描述、现象进行解释,这是展现思维碰撞的全过程。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寻找科学证据的过程[2]。
【案例2】五上《光和影》
本课中,任教者制作了光影观测仪,由一个有刻度的底板、一个活动立放的白屏和一个用于放置手电筒的支架组成的。为了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任教者运用自制的光影观测仪来完成实验,结合刚才的光影观测仪,执教者又设计制作了一个光影桥,光影桥上设置五个观察点,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好光源位置这个变量。底座上标有刻度,实验时学生就不需要再费力地画影子和测量,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探究,思维参与完成整个过程。
纵观整个课堂,光影观测仪的使用,形成一连串长时的实验探究,课堂操作有序,实验的准确性高提高。在之后的研讨过程中,学生不受实验操作不准确而影响。因此教师对教具的改进迫在眉睫。
二、精心设计活动 ——实验“动”之有“味”
(一)把握设计尺度,控制操作难度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难度不同,从而在实验深度等方面有不同要求。要合理把握尺度,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操作实验,切实提高实验的效率。
【案例3】四上《溶解的快与慢》
师:怎样做能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呢?
生:先拿2个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食盐,一个搅拌,另一个静静地放着,看搅拌的有没有溶解的快些。
师:要用一个烧杯还是两个烧杯?为什么?
生:要用两个,对比出来,就知道快还是慢。
师:对啊,就一个搅拌,能不能知道搅拌加快溶解?就好像跑步比赛,一个人跑能不能比得出来?(不能)所以要有一个(对比)才能比得出快与慢。
用跑步比赛让学生能更清晰知道对比的意义。
对于初次接对比实验,教师要扶着开展实验教学。用跑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公平性认识提升到对比实验变量的控制。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思考,思维有所提升并且有目的地去动手实践。把每一步探究活动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从而间接地提高实验效率。
(二)方法指导观察,明确探究步骤
【案例5】三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水和食用油有什么不同,学生想出了很多方面的比较,比如颜色、味道、透明度、流动的速度、用途等。等教师介绍完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了。每个小组派代表去领取材料。
现象一:很多学生把两种液体混合起来,这杯倒一些,那杯倒一些。
现象二:不少学生用同一根滴管,在水杯中滴取液体后直接伸进油杯中滴取油。
现象三:一个学生分别分别用两支不同的滴管,滴取同样多的液体滴到蜡光纸上。
三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限,自由地探究,造成实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才能保证各组实验顺利开展,获得准确的实验现象。
(三)课堂给足时间,体验探究活动
【案例7】一下《观察一种动物》
本课中,执教者课堂开始后引导学生区分真实记录和漫画记录,之后介绍材料以及材料如何使用,课件以图片形式出示实验内容,接下来就是长达20分钟的实验探究,一年级学生人手一只蜗牛,从蜗牛的结构出发,再到发现蜗牛的一些“本领”开展实验,例如能沿着塑料片、树枝等物体爬行,学生在和蜗牛交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蜗牛爬过的痕迹留下来粘液,并且再次深化对蜗牛结构的认识。
“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3]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将近20分钟的时间内和蜗牛交朋友。学生对蜗牛的认识更加地深入和透彻。对于一年级学生,在“交朋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才会深刻地体验探究过程。
三、加强课后延伸——实验“动”之有“续”
(一)空间拓展,实验延续课堂内外
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在植物模块需要学生去山上、田野里去进行观察,课后的延伸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蚯蚓,认识叶、花、果实,认识岩石、观察土壤成分,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教师应该看到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和认知有积极的意义,不应该将合作学习只作为教学应有的步骤,为了教学形式上的需要而应用合作学习。” [4]
(二)形式拓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40分钟的课堂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充实,也让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发展个性的机会。利用形式多样且趣味性浓厚的科技活动来驱使学生保持高效实验的原动力。
结束语:
科学实验需要真实体验,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引导;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实验前的指导,也是一门辩证的艺术,只有在平时的点滴教学实践中用心锤炼,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收”与“放”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从细节的成功走向课堂的精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5.10
[2] 缪培娥.谈谈科学课堂内外对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探索[M].时代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