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功利性读书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曾这样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的好处之多,妙处之乐,世人皆知,但倘若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则难免陷于苦闷之境,乐之尽失,心颜不开。
   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接触不少饱经书香浸润的年轻“大学生村官”,然每每谈及读书,皆言且苦且累,鲜有述其乐者。早先,我不知何因,后来才弄明白,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象牙塔中时,读书之所以认真,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以期顺利毕业。步入社会后,读书的时光再也不如校园那样充裕,加之并非真正喜欢读书,故原有的读书习惯也就不复存在。为了早日进入体制内,应对公务员考试,他们又不得不去拼命读书,通宵达旦。然这类并非发于内心也非惯常之举的读书,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不苦不累才怪。
   汉朝匡衡,勤奋好学,但家贫买不起蜡烛,邻家有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光读书,最终成为大学问家。我想,匡衡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喜爱,邻居家的灯也不会点到天亮,其读书自然也不会到通宵达旦的地步。但汉朝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则不然,两人亦酷爱读书,常晨夕不休,孙敬以绳系头,悬屋梁,瞌睡来袭,一颔首,绳子便硬生生地拽一下头发,那疼痛可想而知。苏秦之举则更为残酷,简直不敢想象,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试想,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往大腿上刺一下,这种带血的疼痛常人怎能忍受?以锥刺股的勇气,又有几人能及?这种为读书而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固然可嘉,却断然不值得效仿。一个人如果读书读到这种摧残身心的地步,内心必然存在某种功利思想,否则绝不会这样拼命。
   在中国传統社会,“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一句“学而优则仕”,曾长期被广大学子士人奉为人生信念,他们笃定地认为,只要把儒家之道领悟透彻,步入仕途从政为官便指日可待。于是乎,带着这种功利思想去苦读的人便层出不穷,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描写了一个视读书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读书人在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悲剧故事,这无疑是对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社会的无情鞭挞,也是对那些怀着功利性目的苦读的人的绝妙讽刺。虽然时过境迁,今人读书的功利性早已不如科举制度盛行时那样大众化,但并未销声匿迹。林语堂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曾一针见血痛陈功利性读书: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带着功利性目的去读书,必然是浮躁的,是浅薄的,其追求的是知其然而非所以然,思考的深度不够,很容易导致思维的疆化,不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就像人们常说的“半桶水”那样。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功利性阅读大行其道,那是很可怕的,其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断链,而且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的放缓。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在阅读大众化的今天,唯有摒弃功利,真正把读书当作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自由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也将大大减少,人生也自然会更丰富、更快乐、更精彩。
其他文献
鼠:猫兄你好!今天风和日丽,闲来没事,咱哥儿俩聊聊?   猫:好呀鼠弟,聊聊。聊什么呢?   鼠:随便些,想哪儿聊哪儿。心情好,很高兴。我呀,本就举世闻名的,又赶上了本命年,人们的话语中、微信上、报刊里,都有不少“鼠”,出镜率很高,轰动了,使我比“网红”还红。不过,这点小意思,不说也罢。重要的是,你和我,已经化敌为友了,彼此没了戒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了。这种感觉真好,是不是?哈哈哈哈……  
期刊
和母亲闲聊,说起了幼年时,村里每年的元宵节唱戏的事情,说起了戏曲中的一些打斗场景。母亲说,这些打斗有时是必须的,有时却是无关紧要的,只是做个过场罢了。   去年的一个星期一上午,我接到村委会打来的电话,通知我下午去村委参加党组织生活,我一听很高兴。我是个老党员了,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参加村委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于是简单的午饭后,换了干净的衣服,早早地到了村委。党员们陆续地到了,会议室坐的满满的,支委
期刊
2019年8月2日,李强老师在“课标网天天语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信,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李老师认为,微信让我们失去了四样东西:自我判断、判斷标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与准确的自我认知。李老师是我敬重的语文特级教师,然他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本着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特写作此文就正于李老师,并与所有秉持此类看法的人商榷。   李老师的上述判断,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支持他
期刊
上元二年(675年)重阳,王勃凭《滕王阁序》雄文,一浇“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遇与不遇块垒。此间,心境与王充元和三年(86年),发“周人不遇”之叹,何其相似乃耳!   相似并非全等。毕竟,从东汉王充发“周人不遇”之呼,到唐初王勃“遇与不遇”之应,已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近六百年的更朝换代与两次大规模由分裂到统一的融合。人才遴选制度,也由察举、门阀逐渐过渡到科举制。“周
期刊
西晋年间,在石崇举行的一次家宴上,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剧情: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受邀一起到石崇家赴宴。王导一向不能喝酒,但因石崇家有規矩,一旦石崇让陪酒的美女敬酒,客人不能喝掉,那么,就会杀掉敬酒的美女,所以,王导只能勉强喝,直到大醉。可轮到王敦,王敦坚持不喝。石崇已经连杀了三位美女了,然而,王敦依然神色不改, 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他说:“他石崇杀他自己家里的人,关你我什么事儿!?(自杀伊家
期刊
所谓“干谒诗”(“干”:追求;“谒”:拜见),即为追求功名,拜见权贵,以求援引而写的诗。   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下,若想登第跳龙门,做官入仕途,除了参加“科考”外,便是“行卷”(犹如当下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名人题词、作序),“干谒”,攀附权贵,以求进身了。   然则,投诗问路亦未必能获得身居要津者之青睐与提携,故“干谒”者的结局往往悲喜迥异。   查检一部文学史,其清高却失意者恐怕要数“布衣诗人”
期刊
老实人在国人中占多大比例?恐怕不易统计确切。但应是大多数,我估摸至少占七八成以上。这个庞大的老实人群体,默默无闻地遍布各行各业,就像压在路基最底层的砂石,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从不喊屈叫冤,支承着滚滚洪流高速前行。千百年来,只因老实的特质,很少有人关注这个“蝼蚁”般的群体,更少人为之发声。我身为“蝼蚁”群体的一员,深为老实而愧恨。   我老实,我愧恨。老实太过的人毛病忒多——不善言谈,更不会甜言蜜语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转换成白骨精三打孙悟空。   一日,取经团队来到一座山前,孙悟空打探后回报:“有人在这里建了白山风景名胜区,过山者要买门票,每人1000元,还说俺老孙和猪八戒、白龙马等动物不能进,要进加倍收费。”岂有此理?唐僧亲自去与门卫交涉,答复是:“老板发话了,你们不买票也行,但要让我们把孙猴子打一顿,不许还手!”悟空心想,几个凡人能把俺老孙咋的?
期刊
前几天,上二年级的孙子带同桌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这是一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说话奶声奶气,却不给人一点“怯场”的感觉。我看他个儿挺高,疑惑比我家小朋友年龄要大些,就问:宝宝,你今年几岁?没想到,小男孩说:爸爸叫我不要和别人说自己的年龄。我不强求他回答,换个话题自下台阶。后来他们在客厅玩时,我家小朋友不知怎么想起问他:你们家离学校远的另一个房子,在哪个地方?小男孩“嗯——”了一聲,摇摇头
期刊
父亲戴着口罩,站在楼下喊我的名字。他拎着一袋子菠菜和矮脚黄。  我戴着口罩,在楼上把绳索慢慢放下去。  父亲接住绳头,勾住袋子,松开手,像送行一样仰望着这袋沉重的菜慢慢进入一栋楼的可控范围之内。  他已经七十几岁了,但在儿子面前,他托举重物,继而疾步离去,还一直是廉颇未老“壮怀激烈”的样子。  公交车很久才发一趟。他从城乡结合部送菜来去,花了半天时间。我猜送菜是我妈下的命令。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