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兴:情系教育强中华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中学时,读到近代中国历史,我内心的情感此起彼伏,和同学一起流下悲愤的淚水。从那一刻起,我就萌发了报效祖国的理想。大学毕业後,五年的经商生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对於国家的发展有如杯水车薪,所以选择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我希望将香港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培养成社会的栋樑,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強。
  ——郭启兴论人生观
  
  情真意切是郭启兴校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健谈的他言语之间富有逻辑性、思想性。
  自爱国情感在心中激荡之时起,他就树立了“強我中华”的人生志向,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生命之轮,行驶於报国之路。
  自1989年进入香港职业教育界,他先後出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与李惠利分校院长,连续担任两届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十餘载的无私奉献,他欣喜地收穫了桃李遍香江的累累硕果。实现了凝聚更多有志青年的力量,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实现了培养更多年轻人的爱国心,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強。他的赤子之情展现了一位资深教育专家的人生风采,亦诠释了“爱国当付诸行动”这句话的真谛。
  
  将爱国情感化作拼搏动力
  
  1957年出生的郭启兴,祖籍广东潮州。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多数潮州人是豪商巨贾,但他卻生於寻常百姓家,从小就生活在香港的屋村里,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有人曾说:“贫穷是最好的老师。”在物质匮乏的幼年时光里,一件玩具对於他也许就是一种奢求,但与家境同样贫困的小伙伴在一起,他学会了团结和关爱人群。当看到父母日夜劳作的身影时,他领悟到了潮人精神的内涵:自強不息、勤奋拼搏。
  物质的缺失往往是由精神的充足来填补。郭启兴深知“人穷志短”是对弱者的鄙视,真正的強者勇於接受生活的考验,敢於迎接命运的挑战。念中五时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如履薄冰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少年失父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击打着他的人生道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坚定信念奋勇前进,选择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学业,减轻母亲的沉重负担,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学有所成报中华。
  任何理想的形成都有着必然的原因,郭启兴先生也不例外,一方面潮人的“家国”思想奠定了其爱国情感的基础,另一方面对近代中国史的学习,增強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识。每当读到清末时国家和民族屡遭列強欺侮,签订一系列割土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见证“六七”香港反英抗暴的爱国斗爭事件之後,“振兴中华”这句百年来仁人志士奋臂疾呼的口号,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
  当爱国情感化作拼搏动力时,理想的彼岸就不会遥远。凭藉坚強和勤奋,郭启兴中学毕业後,以优異的成绩考取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982年,主修经济、副修财务的他以勤工俭学圆满毕业,並考取香港警务处督察职位。他选择这份薪水丰厚的工作,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的窘境,回报长期操劳的母亲,用实际行动去守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传统孝道。
  警务工作儘管让郭启兴的生活充裕而平静,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一直在心中激荡的爱国情感,让他无法平静地享受生活,注定让他要为新的事业而拼搏。经过深思熟虑之後,他选择了经商为事业的发展方向,当保险经纪人、做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商业活动,让他在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收穫一定的财富。但他明白这不是适合自己前行的报国之路,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彰显人生的最大价值。於是,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投身教育事业。
  1989年,郭启兴先生与职业教育事业正式结缘,将人生之帆驶入新的航道,以爱国情感为动力,向着“甘为人梯选良材,情牵教育強中华”这一理想彼岸前进。
  
  将报国理想融入教育事业
  
  自进入香港职业训练局,投身职业教育之日起,郭启兴先生就以“蜡炬成灰淚始乾”的奉献精神,在培育桃李的土壤上默默耕耘。他将商业经验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採取“随风潛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对年轻学子进行循循善诱,不仅培养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循序渐进地增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激情燃烧於三尺讲台的六年里,他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感召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为香港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收穫了桃李遍香江的教育硕果。1995年,他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升任高级讲师,两年後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所自创的中国商务系任主任,完成了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教育管理者、决策者的角色转换。2001年,对学校管理工作驾轻就熟的他被委任为黄克竞分校院长,成为香港职业教育事业的先锋人物之一。四年後,他再一次担纲重任,走上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李惠利分校的领导岗位。
  迄今为止,郭启兴先生是唯一的在两所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专业教育学院担任院长职务的资深教育专家,其原因在於他与香港的工商界有着密切联繫,而他的实战教育理论更紧随香港工商业的发展步伐,所以出任这两所素以培养工商业人才而著称的工业学院的院长,可以说是香港职业教育界的必然选择。作为担任院长达五年之久的他,谈起两校的发展史和香港职业训练局的演变,他娓娓道来:“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前身是工业教育训练处,成立於1982年,由《职业训练局条例》监管,目的是提供一套全面和具成本效益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配合社会经济需求;並负责制订、发展及推行训练计划,训练操作工、技工、技术员及技师,以促进工商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职业训练局将工业学院和科技学院进行大重组之後,统称为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共下辖九大院校,黄克竞分校和李惠利分校就是其中两所。这两所学院最大的特点在於,分别是由两位企业家黄克竞先生和李惠利先生捐资兴办,是迄今为止香港仅有两所以工业家名字命名的工业学院,也是为香港工商界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目前,职业训练局共有3万多全日制学生,2万多夜校学生,教职工达4000多人,涵盖全日制、夜校、假期培训等教育形式,九大院校辐射全香港,实施‘一条龙’专业教育和训练,提供高级文凭课程学习,与海外、内地及本地著名大学在港合办全日制或兼读制啣接学位课程,是香港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谈到两所院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时,他以李惠利分校为例介绍道:“1979年,学院创办於九龙塘,面积达18000平方米,目前全日制学生达3200多人,还有2700多夜校学生,教职工人数是250多名,另有100多名夜校教师,拥有54间课室,实验室接近48间。共设有五个系:幼儿教育、汽车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和计算机。其中幼儿教育系,主要开展香港幼儿教师的在职或职前培训,而机械工程系的钟表专业,是香港唯一培养钟表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每年60多名毕业生都以扎实的实践能力而被钟表业界完全吸收。学生毕业後,三个月以内的就业率就达到90%,如果按一年计算,则就业率接近100%。”
  “为了培养全面性的专业人才,学院设有语文中心,主要工作是提高学生们的中英文水平,並推广普通话的学习,为他们进入社会发展,服务於中港两地扫清了语言障碍。而学生事务处则侧重於举办大型学生活动,通过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为他们今後从专业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的过渡提供实践平台。”
  李惠利分校蓬勃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更与郭启兴先生的创新管理息息相关。
  在接受採访时,他总结了自己在校长岗位上的三大管理原则:首先,缔造开放式管理环境。将学院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纳入管理体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希望、理想和讲述经验。以学生会和教师工会为主导,去构建民主团结的氛围。作为校长他注重需求平衡,当好一名服务者,採集师生们的建议,公平、公开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形成院长、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先进管理机制。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在这一点上,他強调教师应当起表率作用,积极走出去参加社会事务,让学生们明确关心社会是未来的职责。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学院就深刻体验到什麽是关怀,从而推己及人地去关注香港和祖国的发展。“国之将兴,教育为本”,他所提出的远大目标強化了全体师生的社会责任感,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育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舞台。
  第三,诚信理念贯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始终。“言必行,行必果”是他身为学院领导者牢记於心的一句警言,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会向师生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但一旦许下诺言,他就会尽全力去实现。他认为,只有教师认真执行了“千教万教教人学真”这一教育思想,学生们才能形成“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诚信品质。
  “开放、目标、诚信”是郭启兴先生的“六字”管理要诀,亦是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李惠利分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作为连续担任两届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的资深职业教育专家,郭启兴先生以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带领全院教职员工,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增強社会服务意识,加強与香港工商界紧密合作,培养更多参与香港建设、融入祖国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打造了李惠利分校的品牌,使之成为诞生更多香港工商界企业家的摇篮之一。
  当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走出校门,走上建设香港、奉献祖国道路时,郭启兴先生以教育兴港、以教育报国的理想将得以实现。虽然一人之力有限,但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将会凝聚更多人的力量,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为祖国的和平崛起作出贡献。
  
  情参政事 心筑家庭
  
  将爱国情感寄托於教育事业的同时,郭启兴先生亦将参与社会事务作为实现报国理想的平台。以关注和参与重庆的发展为例,自从1996年第一次到重庆之後,每隔一两年再去的时候,他都欣喜地发现这座城市所带来的神奇,城市建设的变化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时俱进。
  当2003年他第一次作为政协委员参加这座城市的政协会议时,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让他从心底由然产生一种梦想成真的自豪感,能够亲身参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他报国理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令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交织於心中,每年的重庆市政协会议上,他都会积极建言献策、呈交提案,对於地方的经济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譬如2005年1月,他向重庆市政协提交以“参考境外模式,引进工商界参与,加速服务及管理人才培训”为题的议案,针对重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人力、旅遊资源的丰富,提出政府应当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合理安排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藉助三峡全面峻工的航运优势,顺应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重点加強高素质人才的培训。
  同时,他结合实际提出六点建议:一、由市委联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有关工商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制订发展中的服务性行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培训政策。 二、参考香港、英国及澳大利亚的模式,成立该行业管理培训督导委员会,提供业界技术要求,督导培训机构的培训及评核準则,配合有关政策及法规。三、成立该行业的培训基金,资助培训机构降低每名学生所应缴付的学费成本,资助发展培训课程的人员及有关研究,例如定期出版该行业的管理知识、案例及法规等。四、提供实习场所或机会予有关的认可培训机构。五、鼓励培训机构与有关工商界的有机结盟,由培训机构向该企业提供特别的顾问研究及解决难题的可行性方案,或是“定单”培训及共同开发研究成果或产品。六、由教育局牵头,带领培训机构考察香港、英国、澳洲及新加坡的中层管理人才培训情况。
  儘管郭启兴先生在重庆没有生活经历,但他所提出的人才发展战略,指出了西部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与国家关於搞好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利用政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以情参政,使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並提出合理的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同样,在服务内地其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上,郭启兴先生同样饱含深情。截止到目前,他分别担任汕头、成都、山东等海外联谊会理事等众多地方社会职务。经常到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山东、西安、四川、贵州、郑州、开封、常州等多个省市考察及交流,既见证了改革开放二十餘年来内地一些省市取得的经济成就,又亲眼看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落後。但他认为极少数农村地区具备发展的潛质和能力,只要给予其希望和採取合理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改变落後贫穷的面貌。正如他信奉的格言所说“没有什麽不可能”,贫穷地区的发展和人改变命运一样,必须站在坚定的立场,而不是消极地进行宣传,造成当地人民的悲观情绪,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其结果显而易见:一切皆有可能。譬如担任山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期间,他发现山东省的农产品质量上乘,卻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消极地从农产品的质量上寻找问题,一定会挫伤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效应。1998年,他针对性地提出对农产品的包装、储存方式进行革新,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同,从而使农产品的销售业绩上了一个台阶,为当地广大农民的增效创收作出了贡献。
  拥有家国情怀的郭启兴先生,还是香港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这种对教育、社会、和统等事业的一往情深,是他对祖国的无私大爱。
  自古家与国不可分割,当为实现报国理想而执著付出时,他也用心构筑自己的和谐家庭。他与太太的结合是由青梅竹马的传统故事所演绎,而18岁的儿子则是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结晶。即使是工作再繁忙,他也要抽出时间和家人一起过家庭日,与他们共同在家庭的避风港湾里享受生活的快乐。
  没有什麽不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是郭启兴先生的人生格言。他认为凡事只要肯尝试和等待,或许一次不能成功,但有了经验之後,再次付诸行动时就会轻车熟路。正是在这一格言的引领下,他激情满怀地行驶在教育报国的人生道路上,去实现“強我中华”的人生志向。
  年近五旬的他,已经做好新的人生规划,未来希望在祖国内地创办工商管理学校,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商管理理念,培养出具有实战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同时,他还希望在香港团结和组织一批有志青年,让他们从金融大都市走进内地的偏远农村,促进当地的信息通畅,改善财务管理的方式,推动文教事业、卫生环境的发展,以知识为武装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強,进一步为“強我中华”这一远大理想而奋斗。
其他文献
有人说,他是香港玩具製造业的先驱,曾荣获青年工业家奖、玩具业傑出大奖,更以工业上的傑出贡献获颁授银紫荆星章並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有人说,他喜欢平衡处事,2004年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之後,始终以爱国爱港为参政原则,大公无私地为香港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还有人说,他是社会活动家,通过参加很多大型商会,他团结香港工商界人士,凝聚社团力量,履行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而他自己卻笑着说:“我只是一座桥樑
期刊
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一句箴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本文主人公邓剑群博士,从事“足下的事业”——鞋业近四十年,砥砺自強、锲而不捨,终於开创出辉煌的业绩,跻身“世界傑出华人”的行列,他用自己的奋斗经历生动阐释了一个道理——认準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积累,不断努力前进和开拓,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题 记    出身於工薪阶层,幼年时
期刊
……念女娲遗柱,太白醉卧,奇松迎客,雅士歌吟;洞府訇然,天风裂骨,险处能当十万兵。神仙境,世人多不到,笑看平生。  ——摘自方斌《沁园春·黄山天都揽胜》    素有“华夏国粹”美誉的书法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嬗变,一直都被视为东方人文精神的体现。从古至今,通过书法创作寄寓情感,追求永恒和不朽精神的名家雅士数不胜数,著名书法艺术家、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方
期刊
生活总会有浪花湧起,是被无情地吞没,还是踏浪而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取决於面对人生的态度。只有当你付出勤奋和真诚时,才会有一种冲浪般的感觉,向着理想的海岸线飞驰。  ——採访手记    如今,“阿翁”是食客与行家对他的亲切称呼,亦是香港餐饮界以姓氏为名称的代表性品牌。而将时间倒转至二十九年前,谁又曾想到一位叫翁仰光的年轻人,会从打工群体中脱颖而出,叱咤香江享誉“美食之都”。  也许,只有时间
期刊
“天道酬勤”,语出《论语》。意谓: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有耕耘就会有收穫,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竞爭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洪启辉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勤勉进取、不懈拼搏並开启了人生与事业辉煌的奋斗者。他用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卓然风采,也为“天道酬勤”这句箴言作出了生动而精彩的诠释。  ——题记    笃志勤学砥砺自強    在商界,每一位成功者大
期刊
澳门的建筑文化在中国城市中是富有特色的。仅仅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陈列着东西方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或雄奇瑰丽、或古朴典雅、或庄严肃穆,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浑然一体的建筑文化景观。  澳门的建筑业与出口加工业、旅遊博彩业、金融业一起构成澳门四大支柱产业。澳门回归祖国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赌权开放,经济急速发展,大量外来资金投入建设赌场、酒店、会议中心等项目,加上本地发展商的房地产投资及政府
期刊
俗话说: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者,必先设计人生之蓝图,万丈高楼平地起。他们会依照所描绘的蓝图,精益求精地完成事业大厦的建设,用累累硕果去描绘人生画卷。  ——题 记    黄励腾先生虽年近六旬,但青春依然。开朗豁达的心境,是他放慢岁月脚步的法宝;励志求精的精神,是他令事业大放異彩的原因。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高材生,他用拼搏的激情点燃了青春,用澎湃的热血展现了风采;作为香港闻达国际有
期刊
陈鸿谋先生是一个第一次见面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比如笔者一行初次见到他,卻让我们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他个头不高,但精神爽朗、容光焕发,而且总是和颜悦色,让人觉得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坐下来之後,笔者发现陈先生非常健谈,听他说话,条理分明、思路清晰,而且他在言谈之中总是那麽乐观、开朗,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这让笔者觉得,与他相对而坐、倾心交谈,其实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年过七旬的陈鸿谋先生
期刊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於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对於自己的事业,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进而将这种深情转化为执著的付出、默默的奉献,而且他们是以不问收穫、不求回报的心态来做这些事的。  香港旅遊业议会总幹事董耀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耕耘者、奉献者。十多年来,他在香港旅遊事业这片沃土上默默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用辛勤的劳动诠释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他说,付出的同时就意味着收穫
期刊
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华民族有许多关於“勤”的格言警句。《论语》有言:“天道酬勤”,唐代大文豪韩愈亦云:“业精於勤荒於嬉”,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都道出了一条真理:勤奋是创造业绩的先导。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勤奋工作,努力进取的结果。而这也是梁海明先生在事业上收穫累累硕果、一步一步达至成功的秘诀所在。  ——题记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究竟什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