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一个园,造一片山水,造几叶花草,造几回梦。他是画家鱼山,也是建筑师曾仁臻,用画笔筑出一个世界,每一幅画,都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草间浮生


  微观视角的再次打开,是在2015年的初春二月。那段日子画“幻园”画得有些枯燥和寂寞,就画一些好玩的画来自娱消遣。最早的一组,是极其简单的小幅白描画,想象自己在山水或园林中逛着玩。或把自己画在峰尖上,摆开一个漂亮的白鹤亮翅;又或偷折了一枝柳条,开心地挥舞招摇。反正也没人管得着,尽管自顾自地在画里寻欢作乐。
  没过多久,一位朋友邀我作一幅“案头风景”,我便参照画案上杂物摆设的模样画了一幅《案前悟园图》。除了瓶罐花草、杯盏书笔,画中最特别的就是几个游戏其间的小人,或在盆里泛舟,或在书中行游,瓶罐见如山石,花枝见如树木,小人与花草器物有了类似山水园林中的身体关系。这幅画,基本奠定了我所画“案头居游”类作品中人与物的大小,也确定了这类画的立意参照,即山水园林。后来所作案头诸画,都是把花草器物当成一个缩小的园林世界、山水世界来观想和经营,有意将大小不同的两个世界建立起连接。又慢慢在瓶罐上打开门窗,在花草间架出亭榭,小人们在其间嬉戏打闹、读书吃喝、洗浴晾衣、发呆恋爱,种种人间日常,仿佛片刻欢娱,又似天长地久。
  当我慢慢开始以笨拙的笔触画下这些微小的人事往来,发现不仅对自己理解山水园林有补益,也为观察万事万物添了一种无比有趣的方式。我便又离开案头,去到室外的花圃、菜园、池塘、林道中,弯下腰细细观察,寻觅那些有趣的自然小景。看到特别的花草树叶、蝴蝶蜻蜓,也会采集回家,作为创作的模特。于是,昆虫、鱼鸟、瓜果、落叶……乃至风云雨雪,在日复一日的小心搬运下,悉数进到我的画里,与我一同感受四季变换。

画中人


  草间的各种人物形象,也是按我画画的时间先后依次出场。先是我自己,一袭白袍,书生模样,实际很调皮。一个人玩得无趣,就招来了两个青衣童子,称其为“奇妙双童”,陪我读书,与我打闹。但童子还是太过稚嫩,下棋品茶这些高雅之事,还得有几个与之相称的人物,便又多了稳重点的白袍师友,经常会拄个拐杖,摆摆深沉。再后来,发觉如此美妙的草间生活居然少了男女之情,便很得体地给自己配了一位红衣姑娘,温婉可人,偶尔也会耍一耍小机灵。
  我也为她专门招了一位红衣女童,作为陪侍,可她偏偏不喜欢有人粘着,所以女童经常是待业状态,很少出现。终于有一日,白衣先生与红衣姑娘喜结连理,并有了一位可爱的千金。逢年过节,不得不拜访几位亲友,小千金也就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表兄表妹。有人觉得小千金没有玩伴,催我再添个弟弟,我迟迟不敢答应。多伺候一个小公子,可不是一句话那么容易的。
  常有人问我,这些画中的人物,为什么一直都是红色的脸蛋?可能是因为现实中我还是个略微内向和腼腆的人吧。心手相连,所画的画,其实就是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红着脸害羞的样子,大概也不坏吧。
  而小人儿为什么很少画五官,这和我画画的理念有关。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强调的山水画的创作者和鉴赏者所共用的标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是我所有绘画中一直使用的标尺。构想画面内容的时候,首先想的是画里的人会怎么生活,身体怎么惬意。想象他们如何使用空间,使用花草器物,如何坐,如何卧,如何喝茶,如何读书,如何沐浴,如何搭房子?身体会呈现什么姿态?画画时,我还经常要摆一摆姿势,做一做自己的模特,才敢画不熟悉的肢体动作。而真实的观察和表达,自然会带出生动的故事来。当特定的故事和环境已经给了人物的身体一种准确的姿态,表情反而成了多余。所以,这些画中的人物,基本不画眉目,喜怒哀乐,全看身体姿态。有了环境经营对身体的密切关照,或已足够反映其居游之乐,此乐自不限于眉目。

园林,山水,也可以很年轻


  画中的人物,大都是古人模样,大概是因为我爱好并研习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看些古代的山水画,读些古代的画论或各种古籍,还经常去山水里寻访古迹,画的画似乎也会染上点古意。很多人以为我是个老头子,其实我没那么老;很多人以为传统都是古老的,园林、山水画是古老的,其实它们也可以很年轻。画中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我确实从古代吸收了很多。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难道不是从人类诞生就已存在,在我们死后百年千年仍會延续的关系吗?大自然永远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我希望自己的画,无古无今,不受限于时间。重要的不是时间的区隔,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并得到真趣,是知道古代还有什么好东西值得我们一直延续下去。
  最初在确定白袍先生的这身装扮之前,也拿着《芥子园画谱》里的人物临摹了不少,但觉得完全按画谱里古人的衣着入画还是有点拖泥带水,不够率真,也不符合自己干净利落的生活习惯。于是做了简化,把袖口、领子、腰腿都适当收紧,变得更轻便而易于活动。我一直没觉得自己是在画所谓的传统古风人物,我就是在画舒服自在的自己。如果非说白袍先生是古人,那也是个鲜活的古人,是个现代的古人。“古人”或也可指代一种心境,像古人一样渴慕山水林泉的心境。今人一样有这样的心境。这样一位“古人”,来回穿梭在古人和今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场景里,确实也在有意抹去一切与时间有关的限定,模糊古今的差别,也弱化年龄的差异,好像只有一个东西在吸引着他———身体在自然万物中的无忧无虑。
  画中的自然不只是一个观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相互交融。画里有我喜欢的老子、庄子,也有儒家、佛家的思想痕迹,还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言行身影。将草间人事与西方或日本等国绘画中的一些拇指小人的故事相比较,虽然都有人物尺度的大小奇变,有花草器物的相似环境,但在精神诉求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所有绘画的精神面向,一直都是中国的山水,是我们延续千年的对自然的特殊情感和认识。
  有朋友特意告诉我,家里的孩子喜欢看“幻园”里的山水园林,觉得新奇有趣。不过听闻最多的,还是大人和孩子争抢着看“草间”小画。很多人还会参照这些画,用画笔想象自己在日常所见花草器物之间如何戏耍和生活。他们学会用“以小见大”来观察和理解自然,学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怀照顾。这是很让我高兴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让他们早早对花草敏感,对树木敏感,当他们长大,开始构想如何经营生活环境时,或许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慌乱无措、没有头绪,因为他们早已培养了许多身体与自然关系的经验,早已在他们想象的美好画境里生活过。很多逝去之物,在现代化的大潮中都无可挽回,好像人们不再懂得自然的情趣。但我不悲观。现代人可做的事情还很多,多在自然中观察体会,学习理解自然的规律,借鉴前人的见解,相信会有更多人探讨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太着急,只能慢慢地修复这种诗意的与自然相栖相伴的价值认识,一点一滴地融入进日常生活。
  选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江南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舌尖上。春天来了,芳菲盈陌,到处都是浓绿而多汁的鲜碧野蔬。荤的不论,单说素的,菜园里除了鲜嫩的春韭和宽衣大裳的莴笋外,野蔬多的是,草头、紫云英,野蔷薇的嫩茎、白茅草的鞘穗、水泽里茭白的嫩心皆可炒食。至于野豌豆苗,《诗经》里称作“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回来,焯过水,投加了蒜蓉油锅中爆炒,有股动人的清香。如果说枸杞头的味道太过温和而不够显扬,那么清明时节做成粑粑的
最近心血来潮画了几幅秋意小品。所谓秋意,从古到今大概表达的无非两个意思。一个是成熟、收获、喜悦与满足。这应该是天高气爽的初秋或中秋光景吧,满目的五谷丰登、丰硕的瓜果桃梨谁不高兴呢。但只要留心古人画册就能发现,古代画家其实极少画这种只满足于感官之乐的国画。最多如明清《清供图》那样,简约弄几样供品,或梅兰竹莲,或清淡时蔬,或佛系瓜果,心香袅袅,古逸馨凝,聊以自慰或赠友。就如俄国作家列夫.托暂的明媚总隐
“魂”在何处?或问:决定一等散文成败优劣的灵魂是什么?散文的成败优劣,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更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所谓“散文的灵魂”,就是指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是时代精神(或时代意识、时代气息、时代感,含义都相近),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
一抬頭,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小时,听见大雁的叫声,祖父便对我说:别抬头。可是,我往往难以抵挡大雁的诱惑。祖父不在身边时,我就止不住地仰天拉长脖颈。北方的领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据说,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的但丁常登高近距离地仰视大雁或欣赏大雁留在蓝天白云上的影子。他发现大雁的组织纪律性比任何一类鸟都要严明。他在想象那排列成“人”字形的雁子是飞行在悲壮的还乡路上,还是赶赴一个庄严的葬礼?悲壮和庄严,
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
外婆一定是在澎湖湾的,这样的错觉像真理一样,让我无由不信。无论我身处何方,对外婆的怀念恍如“坐在门前的矮墙上”,而且“一遍遍怀想”,眼前也不是老家天水的黄土高坡,而是“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年少时刚刚学唱《外婆的澎湖湾》,我的外婆却离开了人间,那时的我虚头巴脑地酷爱艺术,可找遍所有关于外婆题材的表达,发现唯有《外婆的澎湖湾》才能抵达我的内心:“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
(一)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们换了宿舍。我睡下铺,睡觉时习惯不挂蚊帐。这样就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一天午休,突然发现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尾部透明、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枕头上方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便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我这么想着,内心里便笑这只小泥蜂的“傻样儿”。
根扎在山头,也扎在心头。走着走着,就会碰见一条根,不知道打哪儿出来,不知道是哪棵树的。拱起来,钻下去,沿着地下的、石缝里细细的水道蜿蜒,卷曲,长出须,探出脚,根有根路,根走的路你不懂。盘根错节,你一定眼花繚乱,假如你会透视,根像网一样把整座山罩起来。有了根,山就有了柔软的肌肤和汗毛,变得有弹性、有活力,不会被风侵蚀得不成样子。根保护了山,根让山郁郁葱葱。山也保护了根,山阻挡水汽,冷凝,掉落,渗入,
上周,一位长者毫无预警地骤然离开,瞬间击倒了我,一个三天前还和自己同桌吃饭的人,一个转身,就永远后会无期了,那一刻,我想到的是,从前,是父母辈替我们挡在了死神的前面,随着前面的人,一个一个的倒下后,就轮到自己和死神赤膊相见了,即使你再勇敢,即使你再不怕死,但是看到周围的人“咣当”中了死神的暗箭倒下后,难免心生戚然,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死神的靶子了。我们没法选择生,就像正常情况下,我们也无法选择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宋词三万首》,是本超级大全集,大概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哗啦哗啦翻了一个下午,怎么都看不完。现在想想,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哀伤至极,压倒所有的人。  别人的词,是文人的词。李煜的词,是皇帝的词,而且李煜还是丧国皇帝。寻常人叹息个人的命运。他李煜叹息的,直接就是国家的命运。因为皇帝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在古时,基本上是一回事。  他的孤独绝望,他的以泪洗面,他的高处不胜寒,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