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三老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_b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刀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古维吾尔族族群聚落的一个特殊称谓。为古突厥语,原意是“一堆一堆”,现也被作为麦盖提民间乐舞的代名词。
  


  麦盖提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南沙漠地带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西与莎车县接壤;南部毗邻叶城县;北端同巴楚县交界,县境中东部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活在这里的刀朗人让乐曲和舞蹈配合得天衣无缝,并在表演过程中使精神世界无限放大;刀郎人的历史记录在刀郎乐舞中舞姿是狩猎活动的艺术化,音乐节奏表现出的是他们生活的节奏,乐曲的旋律和民谣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情感。
  刀郎人的乐舞表演形式仅适于他们认可的环境和场地,要完整地欣赏立体艺术形象,必须走进刀郎人的生活中去,比如麦盖提叶尔羌河畔、胡杨林间、村舍场地这些生活中的舞台,这正是刀郎为民间活化艺术的基本特征;而在麦盖提,与刀郎人相关的一切事物统称为刀郎,刀郎乐、刀郎舞、刀郎画、刀郎羊……这则表明它已形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概念。
  2006年5月,“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木卡姆”一词是古维吾尔族人对音乐大曲的称谓)被列为“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子项目,同时它还与“刀郎·麦西莱甫”(刀郎人最普及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麦西莱甫”据说是一位维吾尔族音乐家的名字)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但麦盖提的刀郎艺人对此似乎并没有深层意义上的理解,他们只懂得世代相传的刀郎·木卡姆是祖上的遗产,是与他们的生活血肉相连的东西,要生活得快乐,就不能没有它。
  因为有刀郎,麦盖提便有了灵魂。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图/余自立 杨宇更    在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观点:最早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古人类,是追逐着盐一步一步地迁移,最终布满华夏大地。 而四川人因了井盐,在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依靠盐铁专卖积聚起空前财富,盐的流通和军事扩张几乎同步延展。在经略西南和征服南越(广东、广西)的过程中,汉代打通了由
期刊
小小卓筒井  幽幽百丈深  汲来地心卤  盐养天下人  ——卓筒井镇文化馆解说词      “今日出售花盐”    一面低缓的小山坡前,赫然立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旁边一座看上去几乎与普通农舍无异的低矮青瓦房,挂着一块“大顺灶”匾额,门口的墙上,“今日出售花盐”几个字仍然清晰可辨。  大英县的制盐业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到民国时期,光是卓筒井镇的“大英盐务所”,就下辖了盐灶108家,有
期刊
残存的200余座大石墓蜿蜒分布在河谷两岸,石块动辄数吨,重的甚至有十来吨,这种奇怪的墓葬,全中国只有安宁河流域才看得到。    由古道一路行至尔洛巴呷、登相营、泸沽驿,便进入了安宁河谷。此前的灵关道如同巴蜀人的断代史,记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翻越大、小相岭之后,“丝路”风格迥异:地理上,有山隘、渡口、河谷;民族上,邛人、笮人成为丝路主人。  将安宁河流域称为中国历史的晴雨表一点不为过。汉武帝在邛、
期刊
人类在蒙昧时期面对自然灾害或疾病,常用一些朴素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庇护,庆坛起源应该也与这种情节不无关联。    顺着骑龙山临邛道过镇西山,便是芦山。因芦山、宝兴一带曾是古青衣羌国地盘,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也被称为青衣道。  在芦山的访问从一场古老的祭祀仪式开始,当地人称“庆坛”,祭祀者叫“坛师”。直至民国年间,庆坛仍是芦山重要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十八(菜花节)和八月十五由县长亲自主持,由于祈祷
期刊
荥经古称“严道”,以铜矿著称。汉文帝赐邓通严道铜山,下诏允许他铸私钱,一时间邓通私钱遍布天下。    除了临邛道,芦山、宝兴还有另一条南下的古道,即从都江堰顺岷江北上,由映秀进卧龙沟,翻越海拔4600米的查喀梁子进入宝兴硗蹟,或由达维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夹金山到硗蹟。古道沿途布满石棺葬,史书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死后以石棺埋葬。看来这古道与蚕丛部落不无关联,极可能是蚕丛部落进入成都平原的
期刊
富可敌国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而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财富神话的背后,西南“椎髻之民”因此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从广汉经成温邛高速可直达邛崃。邛崃古称临邛,距成都75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  虽临近成都,史前三星堆文明乃至鳖灵开明王朝的痕迹在邛崃却绝少有发现,从成都迈入邛崃,不啻于从先秦走进了汉代。  平乐古镇骑龙山上,有一条通往芦山、荥经的古道,宽约一米,唤作临邛古道。我们是
期刊
据说,笮人都是一些驯马好手。《史记》记载,“巴蜀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    选择从德昌进入会理县,让我们触摸到了蜀人之中又一个神奇民族的一点表皮。  会理是一座建在马背上的古城,清代马店有十几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条叫“小巷”的老街上。小巷是很小,宽仅约一米,巷口的31号大院过去是马帮用来存货的仓库,青砖垒成,有二层楼高,走廊上,中药罐“扑扑”地在煤炉灶冒着热气,屋檐下的雕花木牍似乎
期刊
传闻中的吾斯曼·艾山性格狂放,与麦盖提刀郎艺人敦厚、缄言的习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但采访他那个早晨,在奥依布格达依村口,我看到他独自在杨树下徘徊,脚下的荒草已被踩踏得狼藉不堪,在一片霜花的野地间格外显眼。这让我突然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个在霜冷中伫候的人,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灼热和诚恳。看到地面上霜草偃伏,便可以揣测到他内心焦切与忍耐的矛盾心理,看来这是一个不容人轻易接受和理解的刀郎艺人。  庭院收拾得
期刊
蜀道难,最难莫过于栈道,古蜀人在悬崖上开凿洞孔,继而以木桩塞于洞中,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开辟出一条通道。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蜀人。《汉书》记载,当时巴蜀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同经脉一般,串联起了中原、蜀、滇,乃至更远的身毒、大夏。    一个大早,我们从荥经沿108国道,打算翻大、小相岭到西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称为牦牛道,因为秦汉之前,这里曾生活过一个叫“牦牛夷”的部落——最早的他们原本生活在
期刊
不难看出,几代蜀王均来自不同地域,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带来了不同的族群与文明,使得成都平原早在千年之前便成为文明的中心。    1986年,从成都平原传来消息,三星堆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古蜀文明。出土的900余件青铜器将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帝国绘声绘色地拉回我们身边。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那些带有浓烈异域风味的文物:青铜雕像高鼻阔嘴,方面大耳,双眼纵目,脸上还戴着金面具。  现在的四川人绝非面具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