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折号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语文发生兴趣才能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韵律、节奏、语言的美有天生的本能的喜欢,所以语文的词汇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破折号的用法十分广泛,学习破折号的多种描摹特点,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下面笔者以鲁迅先生名篇之作《药》一文为例谈谈小说中破折号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文中共用了23个破折号,是教材中用破折号最多的一篇,这些破折号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渲染了文章的悲剧气氛,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其表现手法值得学生认真学习。
  破折号写法上是以两个字符的长度表示,有时也是省略号的一个替代,破折号广泛应用在各类文章中,通常表示文中思想意思的突然转折点或声音的延续等,破折号有时也在某些文章中做为副标题的前缀形式出现,对主标题的意思做一解释补充说明。学习者应理解掌握课本中破折号前面的标点。如果破折号前面是句号或逗号,可以不用标点(用标点也不算错)。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则需要保留,避免影响语句的语气。如: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这里的“!”很显然应保留,使句意带有情感色彩,更增添语句的完美效果。
  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标点符号往往在用来调和音节的同时,还用来刻画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有时甚至主要不是用以调整音节,而是用来表示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药》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这除了语言文字高超的表达之外,还得益于破折号的精巧运用。
  华大妈是小说中一个愚昧落后的旧式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懦弱善良,安分老实。小说的第二部分通过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全面地刻画了她的性格特征。华大妈对小栓讲的四句话,有三句用了破折号,微妙地把华大妈给小栓吃药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和紧张的神态反映出来。如老栓买得人血馒头后,大妈害怕这人血做的“药”,但她愚昧迷信,相信这“药”包治百病,能治好小栓的病。“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这句中破折号是善良的华大妈对儿子疼爱而产生的紧张而又恐惧的心理表现,华大妈复杂的思维演化过程是通过这种表现来完成的。
  破折号除了描绘华大妈声音的延长和说话时的神态外,还恰当地突出了她懦弱、守本分的性格,使读者在这里同样可以体会到一种沉重的悲哀。“吃下去罢,——病便好的。”破折号在此除表示省略外,还兼表语意上的停顿。华大妈对儿子的病极为牵挂,但由于她的愚昧、麻木,使得她又非常忌讳,故而“吃什么”“什么病”都不敢讲出来。作者用破折号巧妙地省去了忌讳的内容——人血馒头做成的“药”和“痨病”的“痨”字。这种省略和停顿恰当地表现出了华大妈当时的恐惧心理。“睡一会罢,——便好的。”华大妈相信“药”能治好小栓的病,当小栓吃完“药”后,她已放心好多。这病是她话里强调的重点,但又是她忌讳和害怕的。
  破折号已经把这两种意思表达出来了。
  以上华大妈的四句话,连续用了三个破折号,微妙地完成了华大妈从紧张到镇定这个过程的心理转化,它是华大妈性格发展的脉络,这种发展使人物性格在情节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生活的暗淡和内心的痛苦是《药》在人物刻画中又一个显著特点。而破折号作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辅助手段在文中的表现也是极为明显的,如课文中夏四奶奶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作者用破折号触及到了夏四奶奶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以此也把夏四奶奶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
  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对儿子坟头上出现的花环,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疑惑不解的心理使她感到困惑,从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小说在夏四奶奶讲的几句疑问话里连用了六个破折号,把人物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展示出来。受着传统的舆论的束缚,夏四奶奶认为儿子的死,被埋在这里是一种“羞愧”。因此她感到世态炎凉,认定“亲戚本家早不来了”,以为丛冢荒地“孩子不会来玩”,这里连用三个破折号,形成了一种排比形式,抒发了夏四奶奶悲伤的情怀,加强了语势,深化了人物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人物语言的表现力,有力地揭示了夏四奶奶从无知到不解,从疑惑到吃惊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从结构上看,后面三个破折号是前三个破折号意思的照应。它回答了上文的疑问,也是夏四奶奶认识归宿的一个符号标志,正当夏四奶奶困惑不懈时,她看到了乌鸦,看到了天意,產生了幻想,以为这是天的报应,是儿子的显灵。于是她找到了一种自我安慰,其实是精神上的一种自我解脱。破折号恰当地运用在语气中,使得人物在语气的舒缓中恰如其分地抒写了一种痛苦而深沉的感情,增强了悲剧浓重的抒情色彩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丰富人物的语言表现能力
  认真探讨《药》的人物独白或对话中的破折号的用法,还可以从无声处去发现人物有声语言的深刻含义。“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这是清明上坟时华大妈对夏四奶奶讲的一句话,话中破折号是华大妈特定环境中复杂心理的集中体现,内涵深刻而又丰富。联系全文,这破折号至少有如下几层意思:从语法角度看,它表明说话声音的突然间歇和停顿。同是受苦人,华大妈同情夏四奶奶,所以她的心情异常沉重,她也希望夏四奶奶不要伤心难过,认为天意是不能违背的。大妈这种感情上的哀愁、迟疑的心理和难以克制的巨大悲痛情绪,在口语中是靠语气的沉缓和间歇来实现的,而在这里作者只用了一个破折号就已经把上文意思表达出来,达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超过了多少有形文字的表达。
  从修辞上看,这破折号又相当于“唉”“哎”感叹词语,但这种无声的表达效果却远胜过了有形的文字,也扩大了词的意境和范围,充实了表达内容,增强了语气的感叹意味,表现出了一种忧愁痛苦的感情,既含蓄形象,又令人回味无穷。从结构上看,破折号在语气中表示一种转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把话的原意转为另一个意思,很好地完成了人物语意的自然转化。另外,从形式上看,由于破折号恰当而有机的运用,使得小说的表现形式和人物语言的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灵活多变,加强了小说的艺术色彩。
  “标点之于文言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药》中大量运用了破折号的效果正是如此。因为小说在一些关键之处用上破折号,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使文章言简意赅,而且还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跃然纸上,其精湛的艺术手法给人画出了“得意言中,会意言外”的妙笔。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其他文献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联的多文本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形成共识,达到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的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落实新课标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谈谈
期刊
《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一直被众多同仁当作课外阅读教材来处理。或者按专题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选择典型篇目像对待阅读理解一样解读。学生既不会像对待必修篇目一般认真细读,选读的学习方式也无法让学生深入鉴赏。因此,名篇大家之作被当作阅读理解机械应对,人文性、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因为解读困难而被直接忽视。学生从中获取的可能仅仅是生硬的解题技巧,也可能是浅显的细碎的阅读感受。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期刊
苏东坡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为广泛积累。从写作角度来说,做到“厚积”,动起笔来方能文思泉涌。然而,中学生往往看重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采撷。殊不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对于时间甚紧,课外阅读受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语文教材中采撷作文素材不失为一条捷径。如若能够对教材充分发掘,从中积累各类素材,那么当我们搦翰为文时,必定如虎生翼,文采斐然。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
期刊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学体裁,人自然是小说的中心。在小说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问题,同样,要读懂小说,也得从人物这一中心出发,故而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结合学生高考中对人物形象类问题的解答看,很多学生还是没有把握住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为此,笔者就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做简要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结合近十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基
期刊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是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常常局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资源的运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目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不少优秀资源,教师依托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所谓“深层学习”,是指在教师创建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
期刊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迈进“核心素养”4.0版的新时代。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期刊
《将进酒》出自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该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理解为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反观教学,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是引导学生学会写古诗,而是诗歌蕴藏的魅力,只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学生才会产生爱读的兴趣,感受到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体悟诗人的个性及其内心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要真情写作,流畅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可是,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针对高中生的写作现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作文写作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去社区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让学
期刊
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课上,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几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设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究竟有何魔力,引无数教师竞折腰,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呢?  追根究底,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理论,最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献原理》一书,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