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为广泛积累。从写作角度来说,做到“厚积”,动起笔来方能文思泉涌。然而,中学生往往看重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采撷。殊不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对于时间甚紧,课外阅读受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语文教材中采撷作文素材不失为一条捷径。如若能够对教材充分发掘,从中积累各类素材,那么当我们搦翰为文时,必定如虎生翼,文采斐然。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笼统地收聚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素材。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指导学生从素材发掘角度审视教材,将教材中的素材分为思想提升类、情感触发类、引证语料类和言语表达类四种。实践证明,这种细致分类式素材积累触及写作本质,其所达到的效果远非一味地摘抄名言之类的窄化积累所能相比。下面谨以有限篇幅略作阐释,希望能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深挖课文理性元素,积累思想素材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用什么材料来写。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思想性,曹丕在《典论》中所言“文以载道”,韩愈大力倡导的“文以明道”,宋人所讲“文以载道”,说的都是文章的思想性问题。好的文章应当文质兼美,而绝非是那种单纯追求词藻华美、结构精巧的文章。然而,许多学生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往往侧重于文句积累,忽视或回避思想的积累,却不知思想也是写作素材,而且是最重要的素材,思想积累的意义远大于文辞积累。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精选课文富含理性元素,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想蕴涵,积淀思想,提升学生的见识。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它所阐述的“深思而慎取”的道理饱含了王安石的生活感悟,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深刻性。韩愈《师说》里“不拘于时”的评价是其对现实洞察之后所言。荀子的《劝学》本身是一篇论文,所述道理甚多,而“善假于物”这一论断便闪耀着荀子智慧的光芒。
二、感悟教材人文情怀,积累情感素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文章不应是冷冰冰的表达,记叙类文章如此,说理类文章也是如此,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内涵是好文章的标志之一。中小学生作文情感虚假问题由来已久,究其根本,是因为其内心情感未被激活。这里所说的情感素材积累从本质上说,就是情感的触发与激活。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学生情感得以激活,写起文章来自然“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不足而咏歌”了。情感如春雨一样充沛时,文章如何不似雨后新苗般繁荣滋长呢?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是触发学生情感的绝佳媒介。许多课文中那些关于生命的体悟、对真善美的坚守等,都是远高于一般意义的喜怒哀乐的深层次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真情引导,切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学中这种情感引导既是人文情感培育,也是情感素材积累。这是语文学科的精髓,更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的这句话:“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所表现的对一条狗的无限怀念与深深歉疚正是巴金老人的真诚情感与反思精神。《兰亭集序》关于生命美好的慨叹、《苏武传》中苏武那种执着的坚守、《祭十二郎文》中对亲人深切的缅怀等,都是教师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耐心引导的着力点。这种情感素材在日积月累中效果会凸显,如果长期坚持情感激活,学生写作中情感枯竭问题会得到彻底扭转。
三、摘录教材经典语料,积累引证素材
如果说思想与情感素材是写作的灵魂,那么经典语料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高中阶段写作能力要求偏向于说理,经典语料素材对于学生写作来说,好比是盖楼房所用的砖瓦。光有意念与设想而没有砖瓦是盖不成房屋的,说理过程中没有用来引证的素材很难写成高质量的说理文章。学生这方面素材相对匮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阅读面狭窄,阅读经历不够丰富。在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的情形下,向课文要语料,在课文中积累素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经典语料主要分为人物事迹类和经典警句类两种。这些素材在教材中分布极广,关键问题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积累意识淡薄,非常容易忽视这些手边的素材。而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唤醒学生的积累意识,让他们逐步掌握积累方法,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第一类引证素材往往就是课文中故事主角的事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大局观等。第二类引证素材是作者事迹,如《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心怀天下的志向、《离骚》作者屈原的理想与信念等。第三类引证素材是教材中经典警句,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语文教师应对这些素材的积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包括积累本的准备与使用、素材分类方法介绍、素材概括技巧和素材内涵挖掘能力的培养等。
四、借鉴课文精彩表述,积累言语素材
写作体现的是语言表达水平,而语言表达既需要进行能力培养,也需要语料素材积累。课文中精彩的文句则是非常好的言语素材,值得学生积累,以便在写作实践中模仿使用。言语素材积累的前提是筛选出精彩语句或片断。我们通常选择那些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语料,或者根据表达需要去选择或典雅、或清新、或明快、或活泼、或形象、或幽默、或华丽、或朴实、或机警、或洗炼的语料来积累,以便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来确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荷塘月色》为例,“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句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可以以“我爱……,也爱……;爱……,也爱……”的句式加以储存。“(洁白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博喻的使用富有形象特點,有一种典雅的美,可以指导学生以“正如……,又如……,又如……”的句式进行储存。积累中,如能适当练习运用,则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14次提到“积累”一词,而写作素材积累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素材的积淀能使学生胸中有丘壑,笔下生云烟。充分利用课本,向课本要素材,既是一条捷径,更是一条可行之径、高效之径。在学生积累意识还不够强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师若能唤醒学生的积累意识,鼓励他们,指导他们进行课内积累,必将在写作教学中取得喜人的成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中学(233200)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笼统地收聚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素材。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指导学生从素材发掘角度审视教材,将教材中的素材分为思想提升类、情感触发类、引证语料类和言语表达类四种。实践证明,这种细致分类式素材积累触及写作本质,其所达到的效果远非一味地摘抄名言之类的窄化积累所能相比。下面谨以有限篇幅略作阐释,希望能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深挖课文理性元素,积累思想素材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用什么材料来写。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思想性,曹丕在《典论》中所言“文以载道”,韩愈大力倡导的“文以明道”,宋人所讲“文以载道”,说的都是文章的思想性问题。好的文章应当文质兼美,而绝非是那种单纯追求词藻华美、结构精巧的文章。然而,许多学生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往往侧重于文句积累,忽视或回避思想的积累,却不知思想也是写作素材,而且是最重要的素材,思想积累的意义远大于文辞积累。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精选课文富含理性元素,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想蕴涵,积淀思想,提升学生的见识。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它所阐述的“深思而慎取”的道理饱含了王安石的生活感悟,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深刻性。韩愈《师说》里“不拘于时”的评价是其对现实洞察之后所言。荀子的《劝学》本身是一篇论文,所述道理甚多,而“善假于物”这一论断便闪耀着荀子智慧的光芒。
二、感悟教材人文情怀,积累情感素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文章不应是冷冰冰的表达,记叙类文章如此,说理类文章也是如此,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内涵是好文章的标志之一。中小学生作文情感虚假问题由来已久,究其根本,是因为其内心情感未被激活。这里所说的情感素材积累从本质上说,就是情感的触发与激活。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学生情感得以激活,写起文章来自然“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不足而咏歌”了。情感如春雨一样充沛时,文章如何不似雨后新苗般繁荣滋长呢?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是触发学生情感的绝佳媒介。许多课文中那些关于生命的体悟、对真善美的坚守等,都是远高于一般意义的喜怒哀乐的深层次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真情引导,切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学中这种情感引导既是人文情感培育,也是情感素材积累。这是语文学科的精髓,更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的这句话:“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所表现的对一条狗的无限怀念与深深歉疚正是巴金老人的真诚情感与反思精神。《兰亭集序》关于生命美好的慨叹、《苏武传》中苏武那种执着的坚守、《祭十二郎文》中对亲人深切的缅怀等,都是教师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耐心引导的着力点。这种情感素材在日积月累中效果会凸显,如果长期坚持情感激活,学生写作中情感枯竭问题会得到彻底扭转。
三、摘录教材经典语料,积累引证素材
如果说思想与情感素材是写作的灵魂,那么经典语料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高中阶段写作能力要求偏向于说理,经典语料素材对于学生写作来说,好比是盖楼房所用的砖瓦。光有意念与设想而没有砖瓦是盖不成房屋的,说理过程中没有用来引证的素材很难写成高质量的说理文章。学生这方面素材相对匮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阅读面狭窄,阅读经历不够丰富。在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的情形下,向课文要语料,在课文中积累素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经典语料主要分为人物事迹类和经典警句类两种。这些素材在教材中分布极广,关键问题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积累意识淡薄,非常容易忽视这些手边的素材。而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唤醒学生的积累意识,让他们逐步掌握积累方法,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第一类引证素材往往就是课文中故事主角的事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大局观等。第二类引证素材是作者事迹,如《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心怀天下的志向、《离骚》作者屈原的理想与信念等。第三类引证素材是教材中经典警句,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语文教师应对这些素材的积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包括积累本的准备与使用、素材分类方法介绍、素材概括技巧和素材内涵挖掘能力的培养等。
四、借鉴课文精彩表述,积累言语素材
写作体现的是语言表达水平,而语言表达既需要进行能力培养,也需要语料素材积累。课文中精彩的文句则是非常好的言语素材,值得学生积累,以便在写作实践中模仿使用。言语素材积累的前提是筛选出精彩语句或片断。我们通常选择那些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语料,或者根据表达需要去选择或典雅、或清新、或明快、或活泼、或形象、或幽默、或华丽、或朴实、或机警、或洗炼的语料来积累,以便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来确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荷塘月色》为例,“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句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可以以“我爱……,也爱……;爱……,也爱……”的句式加以储存。“(洁白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博喻的使用富有形象特點,有一种典雅的美,可以指导学生以“正如……,又如……,又如……”的句式进行储存。积累中,如能适当练习运用,则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14次提到“积累”一词,而写作素材积累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素材的积淀能使学生胸中有丘壑,笔下生云烟。充分利用课本,向课本要素材,既是一条捷径,更是一条可行之径、高效之径。在学生积累意识还不够强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师若能唤醒学生的积累意识,鼓励他们,指导他们进行课内积累,必将在写作教学中取得喜人的成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中学(2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