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人物,读懂小说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学体裁,人自然是小说的中心。在小说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问题,同样,要读懂小说,也得从人物这一中心出发,故而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结合学生高考中对人物形象类问题的解答看,很多学生还是没有把握住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为此,笔者就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做简要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结合近十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基本情况看,2009年所选作品为《上善若水》,2010年为《溜索》,2011年为《“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为《邮差先生》,2013年为《何容何许人也》,2014年为《安娜之死》,2015年为《比邻而居》,2016年为《会明》,2017年为《一个圣诞節的回忆》,2018年为《小哥儿俩》,2019年为《比邻而居》;从全国看,2016年全国卷2为《战争》,2016年浙江卷为《母亲》,2018年全国卷I为《赵一曼女士》。从历年的高考语文阅读题不难看出,小说是重中之重,而这类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又是重点。
  结合具体题型分析,2016年全国卷2《战争》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则要求分析吴秋明的人物形象,2015年全国卷1《马兰花》要求分析马兰花的性格特点。2018年全国卷1《赵一曼女士》的阅读中也要求结合“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的文本进行分析。可见,人物形象分析已经成了语文高考的重点。
  结合学生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对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概括,但不能结合具体的情节、环境、描写方法、主题等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以2018年全国卷1阿城的《赵一曼女士》中第5题为例,要分析赵一曼的形象,说她智慧过人,那么,文中是如何表述的?说她意志坚定,是从哪里看出?诸如此类,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展开分析,否则会空洞而没有说服力。
  二、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具体方法
  1.紧扣情节分析
  情节是人物形象的发展史,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就得弄清小说的情节。若离开了人物形象发展的事件,又怎能完整地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鉴赏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关系上,或从人物与他人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上去透视他们的思想倾向。在分析人物时,关键是能结合情节,在冲突中把握人物在事件、矛盾中的行为、语言等,即透过外在的表象去窥视人物的性格。
  以祥林嫂为例,小说中她和鲁四老爷的冲突是关键线索。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也是紧紧围绕情节展开的。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被婆婆出卖,被逼而出逃但却逃不出命运的掌控,到了鲁四老爷家,依然是被鄙视和虐待。事情远不止如此,婆婆又将其抢走,且拿走了她的工钱,还将她卖到了贺家,日子似乎安稳了下来。但命运没有放过她,儿子阿毛被狼吃了,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丧子又丧夫的她只能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在封建礼教之下,她改嫁“有罪”,要捐门槛“赎罪”,她捐了门槛后,人们对她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最终,她沿街乞讨,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祥林嫂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步步推进的情节中得到丰富的。
  2.紧扣描写方法分析
  在小说中,作者总是采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展开刻画,而这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核心依据。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人物的“外象”,要透视他们的性格,还要结合具体的描写方法深入分析。
  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为例,首先,从其外貌描写和居住环境看,“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贝尔曼所居住的环境并不好;从衣着上看,穿得也不是很得体,甚至是邋遢;从生活上看,喜欢喝酒,甚至是嗜酒如命。可见,作者所刻画的,是一个嗜酒如命、邋遢、让人感到讨厌的人。再结合贝尔曼工作的情况来看,“……挣几个小钱。”“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可见,他的脾气暴躁,用语低俗。如此,透过具体的描写方法,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对人物的性格展开具体分析。
  3.紧扣环境描写分析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对丰富人物形象而言也必不可少。结合自然环境一般就可看出人物活动的场景、时间和地点等,而结合社会环境则可了解社会背景,从而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是要结合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所选《小哥儿俩》为例,文中写道:“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其中“日光”“粉笔墙”是典型的的自然环境,是为二乖情绪变化做铺垫的。二是要结合社会环境分析,如《祝福》中开头对鲁镇的环境描写,通过对这些环境描写的分析就可见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这也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可见,抓住社会环境才能全面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分析
  结合对历年高考中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试题的分析,要学生找描写方法的题型很少,而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和对人物形象有自己体验的题型则较多。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虽然他们能抓住人物形象特点,但因答题方法不到位而导致扣分。学生在解答人物形象分析类问题时,要结合不同的题型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题型,这类题型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地位等,这可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判断,然后要关注作品中具体的描写方法。同时,也要关注文中其他人物对所要分析人物的评价。
  二是评价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原因、情感世界题型。这类题型要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抓住细节分析。如《安娜之死》就要结合她上了铁轨后的心理变化展开分析。
  三是人物描写所起作用的分析,首先要结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是要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最后则要考虑不同人物对待事件的态度。结合人物形象挖掘作品主题类题型则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所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思考典型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人物所倾注的情感并展开深入分析,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价值倾向。
  总之,语文高考中人物形象分析是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小说,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会结合情节、描写方法、环境对人物形象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正确解答,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小说,获得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中学(221700)
其他文献
2018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当前农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病和不足,不能很好地应对阅读量不断增加的新高考,更不能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效衔接。笔者认为,教师应从文本挖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来改进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去粗取精,实现简而有效。笔者所在的西部农村高中,
期刊
执教高中,阅卷多年,很多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生源有差异,年级有高低,但学生试卷上某些题目的答题状况却惊人的相似。比如小说阅读中手法赏析题,或者诗歌鉴赏中效果品鉴题,试卷上或少见文字,伶仃凄凉;或多属套词,废话连篇。细究其因,只有一个:学生未见“真风景”,所以难述“真感受”!  以诗歌艺术手法鉴赏题的答题为例,步骤有三: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内容分析;第三步,情感效果。学生备考复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更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这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借助语文学习情境来承载,更需要依托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言语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同样具有语词凝
期刊
职业中学学生在面对各种类型的语文知识内容时,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浅尝辄止,在没有深入分析知识内涵和相应背景的情况下,便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项知识。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核心素养的引导功能,并且让核心素养与我们所提倡的活力课堂相关联,保证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知识的深层次挖掘任务中去,是教师应当致力探索的课题,现以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赏析教学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说明。当提到《将进酒》时,学生往往可以说出
期刊
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要观点鲜明,还要能够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议论写作中适当地运用理性思辨,不仅能让论证更加周密,也能给文章增加一点深度。  一、辨析概念,打开写作思路  在2018年高考试卷中,天津卷和江苏卷仍然坚持考查学生辨析概念的能力。天津卷“器”审题难度不大,但如不能好好地辨析概念,极易陷入概念解读浅表化的误区,如将“器”简单理解为“工具”,将“器”所象征的精神内涵随意泛化、
期刊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非常重要的抒发他个人豪情壮志的一首词,作者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过去岁月,抒发远大志向,表达了打倒反动统治者的决心。可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能够完全展现毛泽东内心伟大抱负和英雄气概的壮丽作品。其中,它的语言组合极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豪气是始终贯穿整首词的,如何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字词、语段的分析来进行,而对重点词
期刊
纵观近五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在材料中出现明显的关键词,如2018年的“语言”、2017年的“车”、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这样的作文降低了學生的审题难度,学生也有话可说。但是,又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下笔虽不难,高下易分晓。结合高二学生的议论文训练来看,面对这种言语类材料作文,学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阅读材料断章取义,理解关键词内涵走入误区,行文
期刊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联的多文本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建构知识、形成共识,达到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的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落实新课标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谈谈
期刊
《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选修教材,一直被众多同仁当作课外阅读教材来处理。或者按专题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选择典型篇目像对待阅读理解一样解读。学生既不会像对待必修篇目一般认真细读,选读的学习方式也无法让学生深入鉴赏。因此,名篇大家之作被当作阅读理解机械应对,人文性、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因为解读困难而被直接忽视。学生从中获取的可能仅仅是生硬的解题技巧,也可能是浅显的细碎的阅读感受。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期刊
苏东坡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为广泛积累。从写作角度来说,做到“厚积”,动起笔来方能文思泉涌。然而,中学生往往看重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采撷。殊不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对于时间甚紧,课外阅读受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语文教材中采撷作文素材不失为一条捷径。如若能够对教材充分发掘,从中积累各类素材,那么当我们搦翰为文时,必定如虎生翼,文采斐然。  素材积累的核心是提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