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人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结婚的时候,已过花甲的老岳母雇来了弹棉絮的师傅,干了两天的活。那两天,一个小院里响彻着“嗵嗵嗵”的弹棉声。岳母说,手工弹的棉絮松软暖和盖起来舒服。弹棉人装束古怪,一个大口罩遮掉了半张脸,“嗵嗵”的弹棉声更是嘈杂出了一个农村院子的热闹。
  那是1995年孟春,一个繁花似锦草木争春的时节,也是农事最忙碌的时候,岳母所在的村里人大都上山采摘茶叶了,一个百余口的村落显得极其安静。也正因其安静,弹锤砸向弹筋的声响从沉闷中流泄出了些许的清脆。
  弹棉人是岳母的侄子,30多岁,我应该喊他内兄。内兄长得清瘦,喜欢说话也特别爱笑,这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关系就融洽了。
  内兄背上竖一根手臂粗细略向前头弯曲的木杖,腰间一条宽宽的黑皮带固定着,木杖前头垂下一根绳子,横挂一弓,左手把住平衡和方向,右手持一木锤子,不住地敲击弓弦,经弦之弹力,把结实的棉团弹散……内兄说,这个手艺吃的是年轻饭,一天到晚腰弓着吃不消。那时候,他正壮年,一天弹一床棉絮,也累得够戗。
  在内兄断断续续的叙说中,棉花在两块拼成的弹床上蔓延铺展,他的故事也洇散在了我的记忆里。
  小时候,特别好玩,冬天下雪了打雪仗,捏的雪球太实,打肿了同伴的脸,结果自己被父亲扇肿了脸;夏天一个劲地泡在水里,泡足了澡摸够了鱼,却不敢把鱼提回家,在溪边临时弄几块石头围个小灶,烧了火,棍子挑了烧鱼吃,吃够了再回家,父亲一闻嘴巴,也免不了一顿臭骂;秋天爬树摸鸟更是家常便饭。最有趣的就是头和脚把身子搁空了,搭人桥让小同伴们在身体上走。那腰劲真的没得说。


  内兄一说就笑,笑的时候,两排牙黑黑的。我及时递上香烟,五毛一个的打火机一按帮他点上。这时内兄就休息一下,他不敢边工作边抽,怕火星烧了棉花。
  我们村里有个弹棉花的师傅,姓吴,大家喊他“棉花吴”,他是见过我的腰功的,有一天,棉花吴找了父亲,说是要收我做徒弟。父亲一下子受宠若惊。棉花吴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傅,他弹的棉絮盖多少年都不结块,都暖和,村里好几个大人要把子嗣送他名下当学徒,都被拒绝了。小子,这是你的造化,还不快喊师傅。父亲一受宠,就逼我当面拜了师。呵,父亲太实在了,他也不想想他儿子这样好的腰板,还怕没人要嘛,一点矜持也没有。
  内兄很聪明。聪明的内兄只跟了3天就对师傅说,你这样弹太费事。师傅一下子怔住了。好在师傅是个开明的人,并没有责怪内兄出言无状,而是问他应该怎样弹。说到这里,内兄把话头打住了。毕竟是绝技,吃饭用的,不传人。人家三年伙计、三年学徒,才能出师,内兄只用了两年就单干了。
  我师傅常说,我是他的关门弟子。我也必须承担关门弟子的责任。师傅年纪一天天大了,长期弓着腰劳作,后来竟落下病根,直不起来了。接了活也干不了,我就得去帮忙。可做手艺是有规矩的,多一个人吃饭行,却不兴多一个拿工钱的。
  帮师傅做事,内兄只能赚口饭,工钱全由师傅拿。这在农村是规矩。内兄一直遵循着这个规矩,直到他的师傅迈不动步子真正从弹棉一族退出。
  那时候,在婚嫁的随礼上,和现在有很大不同。除了娘家送棉送被,妻子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也要送,父母亲也要备上好几床。记得结婚当天,一个新房里全是红彤彤的“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棉被子。这些棉被,我和妻及一年后出生的女儿一家三口用了10多年。
  棉花吴退出江湖,内兄的招牌真正响了起来。而且响得超过了师傅。棉花吴一床棉被一个半工,他徒弟只要一个工就行了,真是后生可畏呀。那些年,内兄就算一年到头一天不歇也弹不完四邻八乡的活。当然,内兄是个有分寸的人,他不能把所有的事都揽了,也得留给同行一碗饭。因此,内兄一个月只干20天,剩下的时间做做农活、家务。
  3年前,妻子无意中说,表兄都50多了,还在弹棉花,真不知道累呀。我说,这怕是一个弹棉人施展手艺的最后时光了,要不我们家再弹几床吧,留着以后用。妻子说,边上不是有家棉絮加工厂嘛,挺便宜,挺方便的,再说现在超市里什么棉被没有呀。我说,盖惯了手工弹的棉絮,那分温暖不想换了。妻同意了,打了一通电话,预订了3床。一个月后,内兄亲自把棉絮送到了城里,却坚持不收钱,如此推辞了好多回,最后只收了棉花的钱,弹工却死活不肯要了。后来听说,那次弹棉是内兄“金盆洗手”前的最后一次手艺表演。买一条被子才一两百块钱,被面被里都有了,人工再便宜也便宜不到这个价呀。内兄的退休是被迫的,他没有输给和他一样的手艺人,他输给了一个机械化的时代。
其他文献
办公室就是一个小社会。  如果你常常会在地铁上遇到抢座的人、吃韭菜盒子的人、全身心倚靠到扶手柱子上的人,你会发现,办公室也有同样的情况,形式不同而已。有人在办公室吃你不能忍的榴莲,有人像报时鸟一样隔几分钟就用指甲笃笃笃地敲一阵桌面,有人以唯恐全世界听不见的巨音讲电话,有人偏爱在你面前晃二郎腿……  他们侵占的不是座位,是你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其他的空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可以断定,你的内心是
期刊
秋天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饭桌上的压轴食品。一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氣;二来“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秋天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据说,秋天吮石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他秋天备考,因没钱买肉,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秋季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小孩子秋天吃田螺,会
期刊
栀子花一开  我就知道 你要来了  今年你踏着迷蒙的风雨  用五月装载整个原野  怀抱 那条江上的回望  和葱茏飘香的想象  你 来了  我们等在艾蒲的大门口  等在龙舟的鼓声  和粽的箬香里 然后  用一个节日  把你安放  有幸沐浴你的恩慈  我要带着孩子们  在你悲天悯人的情怀里  走一走 领受你的滋养  五月 我们都是诗人  我们用诗 不断接近你  魂之所依 魂在歌唱  栀子花一开  我就
期刊
中国的老话特别多:床头打,床尾合;冤家宜解不宜结;打是亲,骂是爱;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我们特别重视老话儿,流传那么多年肯定特别在理儿吧?因此,那么多的女人在家里挨打之后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在充满暴力的婚姻里沉溺。  我们面对他人的家暴,大多也选择沉默,选择视而不见,选择劝和不劝离。可是,当家庭不能保护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时,我们是否还要被那些老话和古训所束缚?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那个
期刊
母亲被骗了。  早晨10点的时候,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父亲问她做什么,她说,“你别管。”直到午饭时刻,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  原来,母亲早上锻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与她拉家常。相谈甚欢的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傅。母亲回家拿钱,被叮嘱
期刊
刚来美国那会儿,我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周日雷打不动地拖着我去教会。我们那儿地方小,教会也小,每次就固定几十人,偶尔来个新人格外扎眼。某次礼拜前,我和妈妈刚坐下,一个中年妇女过来,问我旁边有人吗。我说没有,朝妈妈方向挤了挤给她让出位子,同时下意识瞥了眼后面好几排的空椅子。  这中年妇女就是c。她道谢后坐下,几次扭头冲我微笑,笑了两三次后终于开口,问我,你每周都来这个教会吗?我说嗯。她问:看你样子不
期刊
看完了别人的故事,很多姐妹都会暗自庆幸:还好,我家那位虽然脾气也差了点,但是至少没有动过手……对脾气暴躁的丈夫(当然是不打老婆的),我们给几点建议:  陪他去看对抗性强的比赛。  攻击性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宣泄。对抗性强的比赛如足球、篮球都可以有效地释放攻击性,然而受年龄限制,他很可能已经无法亲自披挂上阵了,所以看球就成了不错的选择——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男性都喜欢看体育赛事了吧?因为那是他们
期刊
为什么担心往往成真?  网上盛传“担心是一种赌咒,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这多少有点佛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佛家遵循“不敢说,不妄语”是对存在的敬畏,而“担心是一种赌咒”,这句话本身就类似于一种咒语——你不把这句话当真,担心就不是问题;但如果你把这句话当真,控制不了对自己和亲人的担心,那么也许真会给某人带来麻烦。  为什么担心会成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往往因为有什么事情可能要来,所以
期刊
2016年9月6日,我去采访济南消防支队的赵华。2013年7月,31岁的他去援藏三年,生活的磨难突如其来,他的家里家外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他家在顶楼,进门一看到处满满当当,空气里有股淡淡的药味。女主人周美丽身体不是很好,每天把不同的药放进有一个个分格的长药盒,定时按点吃,西药中药轮着,还有不少忌口。  我们仨坐在客厅里的转角沙发上,聊起赵华援藏三年经历的酸甜苦辣咸。周美丽爽朗大方,快言快语。她
期刊
刚下飞机,出了海关就看到学院的司机举着牌子来接我们,帮我们拿行李,把我们送到公寓,非常热心。师傅一度把我家孩子爹叫做“夏老师”,大概看着我蓬头垢面地哄孩子,又是个年轻女人,实在不像海归的大学教授。车子开进学校家属区,开过一个很大的院子,师傅说:“这就是照澜院,可方便啦,里面什么都有,菜场,超市,食堂,饭馆……咱们学校好吧?老师们都不用出校园。” “菜市场都有这么讲究的名字,中国第一名校真不是吹牛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