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教学 探索
数学创新能力是一个初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是个人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创造性思维,也包括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及创新人格等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该文就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表述如下: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地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和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平等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1.3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有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数学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期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力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生中屡屡失败,会让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背景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数学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关键词】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教学 探索
数学创新能力是一个初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是个人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创造性思维,也包括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及创新人格等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该文就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表述如下: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地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和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平等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1.3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有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数学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期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力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生中屡屡失败,会让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背景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数学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