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老古董”。中学历史一般来讲,是结论的堆积,枯燥、僵化的材料的罗列,只会让不喜欢这门学科的学生轻视它,厌倦它。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材料活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课堂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一、精心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品味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言,也没有生动的讲解,只是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一一列举时间、地点、人物。说话干干巴巴,是无论如何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二、要善于灵活运用典型、生动的史料。
  有人主观认为,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听只须讲故事即可,殊不知学生可新奇一时,却不能永远甘心听故事。更何况,教材中并非到处是故事。老师要精选一些典型材料,讲课中适时抛出,既增加生动性,激发学生情绪,又颇显学术气,使学生由奇生敬,由敬生爱,由爱而主动学习。
  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讲“萨拉热窝事件”以及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进攻时,我利用地图,介绍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败后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这一书中没有提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明确了一战爆发的原因。利用典型材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情感教育,培养历史兴趣,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当然,前提是老师须熟读有关书籍,方能精选典型;熟知历史材料,方能信手拈来。这就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老话题。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相融合,再现历史。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网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目前在我区,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逐渐被大多数教师使用,而且,历史课很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
   在讲“西安事变“时,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向学生再现了西安事变的过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讲“二战”时,我充分利用了从网上下载的“珍珠港事件”“诺曼底登陆”历史纪实视频片段,使学生对战争有了直观的感受。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历史老师必须学习电脑知识,注重平时积累一些图片,视频等素材,同时掌握一些通用软件的使用技巧,比如视频剪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教学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比如,今年下期在“南京大屠杀”时,我马上和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联系起来,并通过网络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在习近平主席震撼心灵的讲话里,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灵魂得到升华!
   五、历史教学与学生活动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教学与学生活动的结合,我主要是适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小的历史情境剧。例如,在讲授《神奇的远古传说》一课时,我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炎帝”、“黄帝”、“蚩尤”,然后表演他们之间的远古战争情景,使学生形象具体的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印象深刻,很难忘记。
   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历史老师要千方百计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曾经碰到过两个所谓的“问题学生”。   A是在原先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
期刊
学生在作古诗词鉴赏题时,因受个人鉴赏水平的限制以及以往练习训练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心理紧张,对诗词的把握流于表面,导致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语言鉴赏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两种类型的题上。现在以两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谈一谈刻板印象对做题的负面影响,以及立足文本,把握细节来应对的方法。   一、语言鉴赏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
期刊
王熙凤是小说《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王熙凤的评价就是红学界一个重要话题。有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有的认为她是“乱89世之奸雄”,总而言之,人们对她既爱又恨,褒贬不一。但是,撇开其他因素,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她的为人处世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她协理宁国府中表现出的管理才能,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大胆心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准症结   在《
期刊
学科:语文。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高一第一次月考,现代文考了《流浪的二胡》一文,该文曾经是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从批卷情况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没有答到答题要点,有的是答案不全面。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较之于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哲理散文以其含义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快捷并准确地挖掘出哲理散文的内在意蕴呢?有没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知识领域的迅速扩展和知识量的成倍增加,仅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目前,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这一途径虽然作为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关键途径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相对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文化素质状况而论,仅仅有这种途径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探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途径,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
期刊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语文教师究竟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改革的潮流中,教师是主动迎接挑战,还是被动地让时代所淘汰呢?教师一定会说迎接挑战。那么,教师怎样迎接教育面临的以及新课程带来的
期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句古语,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学讲”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在前,“讲在后”。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怎样将“关注”落到实处呢?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明确化的方法指导、精细化的交流引领、艺术化的小结点评,便可以让学生在“学讲”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知识
期刊
当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没有任何表达的欲望成篇大话、空话甚至谎话时,我们除了埋怨、批评孩子,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作文教学本身,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畅谈诸多“写作技巧”后,学生仍下笔无神、挠头抓耳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什么是作文的大技?   当代著名学者,北大中文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养一种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写作文需要用到的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不重其“实”,目前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
期刊
《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其中有一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列举出了18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之所以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有的文言虚词兼有虚实两种词性,有的即使同为虚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便于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分为三步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言虚词的掌握,1、背口诀记词性,2、理解掌握五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