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主观情感,对创作对象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体量变形,比如贾科梅蒂艺术作品中的“极瘦”和博特罗艺术作品中的“极胖”。在中外的艺术作品的体量中似乎找不到“瘦”过贾科梅蒂和“胖”过博特罗的,当一种艺术的体量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便是一种经典。艺术家们喜欢将创作对象的体量加以变化,以尽力传达出形象的特征力量,达到一种艺术体量之美。并且通过不断重复和发展这一形象,完成艺术家们对于艺术语言的提炼和表达。通过艺术体量变形能够传达出很强的视觉感受,在中国也被一些艺术家们大胆运用,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体量;艺术创作;体量变形;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95-04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4099042)。
“体量”在现代汉语中多指空间上的体积,包括长度、宽度、高度。在本文中主要指艺术作品通过长度、宽度、高度所表现出的空间和体积。“‘变形’出自于拉丁文,意思为歪曲、走样,改变事物的原生状态”。[1]
现代主义认为一切艺术皆是变形,虽然现代主义流派众多,但是在艺术“变形”上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有共通之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般会对创作对象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夸张变形,比如贾科梅蒂雕塑作品中创作对象被极度拉长形成一种极为消瘦的艺术造型,博特罗绘画作品中对创作对象进行夸张肥大形成一种极为肥胖的艺术造型,给艺术史上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经典艺术形象。
在贾科梅蒂和博特罗之后中国“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家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创作上的体量之变,开启了中国另类艺术的新篇章,方力钧的“光头系列”的夸张变形形成了时代经典形象。
在中国画中,党震借助日本漫画人物的变形方式进行人物创作达到了一种现代美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艺术形象的体量,从而通过体量变形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并通过不断重复发展这一形象,完成对于这种艺术语言的提炼和表达。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的艺术世家,他的艺术作品受过印象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等影响,在雕塑、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作品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他的雕塑作品可谓独具特点,在消瘦中呈现出诗意的气质。他曾说“当一个人走近我时,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太接近我时,比如说两米以内,我就不再真实地看他了”。[2]
贾科梅蒂的“火柴人”如同影子既反映了人體的形状,又不是人的真实存在。就像人远离光源时的影子,那时的影子被拉得又细又长,逐渐走向未知而深邃的黑暗。贾科梅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时代,他经历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争夺走了千万人的生命。战后人们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废墟以及失去亲人的伤痛,这痛苦的一切让他的人形雕塑如火柴杆式干瘪瘦削。正常的人形被他极度地拉长,人物在“瘦长”的同时又反映出“纤弱”的一面,象征着被战火烧焦了的人,远远看去如同干尸一样干枯地行走在旷野里,历经战火摧残的人身上决不会有多余的东西。他将这种独特的空间感雕塑称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贾科梅蒂的作品是为死去的人创作的。“他认为只有孤独和死亡才是永恒的,通过‘瘦’传达出一种孤独和伤痛,也只有这种‘瘦’才能表达战后人们被战争摧残的十分脆弱的内心”。[3]图1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的瘦,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体量,更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的“体量”,这个体量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变形而恰到好处成为时代经典的艺术作品。
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著名雕塑家、画家。“博特罗创造了一种个人化的、新颖且独特的艺术风格”。[4]
要知道他画的并不是胖子,而是通过肥胖的艺术体量来表达现实。不管是何种艺术题材,图2的《吉他静物》和图3的《跳舞的人们》不管是静物还是人物肥胖的体量始终贯穿其中。
“博特罗的绘画通过形体与结构、空间与氛围、想象与观念的肥胖共同营造出一种肥胖之美”。[5]在表现艺术形象时,他将原有的体量夸大或缩小,使之既符合构图的需要,又形成了一种“流行美”的范式。
在“他的画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他的思想,而不是视觉上的缺陷”。[6]博特罗魔幻般的肥硕是对传统写实艺术基础上的革新或者是反叛,一味地追求体积感,使他的人物极度变形给人以奇葩、可笑的感觉。其实,“胖”是博特罗所特有的艺术语言,就像贾科梅蒂的“瘦”一样,通过特定体量的表达来丰富艺术主题。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得十分现代,既表现出了拉丁美洲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又在造型形式上独特新颖且富有特色,还可以引发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独特的艺术兴趣。
贾科梅蒂和博特罗在艺术创作都很在体量的变形上下功夫,都通过对艺术对象的体量变形上入手,从而达到一种意象空间。在体量的表现上贾科梅蒂主要选择了雕塑,雕塑在空间上可以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雕塑形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是雕塑形体内在的空间。虚空间指雕塑形体之外空透的部分,体现雕塑的空间的延展。虚实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雕塑的形体关系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空间感。
在“火柴人”系列作品中,贾科梅蒂将雕塑本身的实空间进行纵向拉伸,这样形体外的虚空间同时延展了。“这种拉伸延展了空间并给人以不确定性彷徨的感觉”。[7]贾科梅蒂通过拉伸纵向延展人物的空间来进行艺术上的体量变形,在这种变化中达到了一种艺术美,这种美客观体现在艺术作品的体量之中。
博特罗则主要通过绘画来表现体量上的变形。绘画中把画面的形分为正形和负形,正形也就是被描绘物体的面积,负形则是指受正形分割之后,除正形之外画面所产生的面积。 博特罗正是将主体人物躯干的正形进行夸张的肥大,使负形相对减少,这种体量上的一大一小,使画面人物躯干显得十分饱满突出。再将五官和手脚的体量变小,则形体之间的对比十分突出。整体和局部中在正负形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人物躯干显得更加肥大而五官和手脚则更加小。这种正负形上的变化,让人物形象有一种独特的喜庆感。
博特罗用他的“胖”呈现出一种脂肪堆积的肉感让人感到憨态可掬,产生对作品的亲切与温暖。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都是空间艺术,通过体量上的变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感和力量都是十分强烈的。
可以说贾科梅蒂和博特罗是少数坚持用一种特定的体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且他们在艺术表达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他们对于艺术体量的探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点不论是表现何种对象时都是通用的,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都能够深深感染人。
贾科梅蒂和博特罗一样都不是对艺术对象进行相对客观真实地再现,而是选择了一种依靠体量变形来完成艺术表现,“他们的艺术创作追求的不是现实存在的真实而是情感上的真实”。[8]
就如同图4蒙克的《呐喊》一样,画面场景和人物被极度地扭曲变形,人物如同一个尖叫的灵魂,看起来十分恐怖并且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这是被抽象化的来代表人类恐惧的内心的形象。蒙克所形成的表现主义艺术在体量变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度,在不真实中寻找到真实。那种通过对体量上的扭曲表现出来的极度真实感同贾科梅蒂和博特罗艺术的真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体量变化来完成艺术变形,所达到的是人们内心所存在的艺术真实。
艺术家可以直接对体量进行整体变形,20世纪著名的现代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在雕塑创作中仅仅把生活中的小东西如图5的《衣夹》做得无限的大,保持原有的形状和颜色几乎不做任何改变。当人们站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面前,被他的雕塑作品中这种巨大的体量衬托得十分小,仿佛置身于大人国的世界一样自己却变成了小人。这种仅仅改变体量上的大小的艺术创作无疑技术不高,但在艺术和现实的体量对比中形成了观念上的冲突,符合了观念艺术的特点。奥登伯格仅仅在体量上做出一个维度的变化就奠定其现代艺术的地位,对于现实存在的物体通过整体上的体量变形,可以收获不一样的艺术视觉感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考。
体量变形不仅可以整体变形也可以局部变形,局部的夸张变形更能突显出形象特征。中国“玩世主义”艺术家大多在表情上下功夫,如图6当想到“泼皮光头”时一定会想到方力钧,这是他的艺术语言符号。“方力钧的‘秃头’批判手法,戏谑地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发展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的反思”。[9]人物面部的夸张和与之不成比例的躯体形成对比,更加突显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对面部表情进行充分地艺术表达,就不得不去考虑人物体量上的变化,玩世主义所表现出来了一系列的“大头”形象很具代表性,那种头大身小的体量颇具一种滑稽感。利用体量变形来完成艺术家的艺术情感表达是十分直接的方法,局部体量变形传递出的视觉效果是十分突出的,在艺术的表达上是成功的。
体量变形可以对形象进行变形,也可以对某种艺术元素进行变形,通过数量和大小变化来塑造艺术的空间和体积。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被之为“圆点女王”,以圆点为其艺术语言符号。如图7草间弥生的《南瓜》由点及线再到构成面,形成了草间弥生的艺术空间。通过圆点的体量变形来塑造空间,来表现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圆点这种简单的艺术元素通过不断地变形和重组后表现的艺术语言十分前卫,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一种单纯靠艺术元素的体量来维系的艺术美感。
今天中国画也和世界各国传统艺术一样,都存在如何进行艺术创新的问题,为此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比如图8中党震的《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既是相对于男性形象的存在,又是党震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点。通过过度表现大眼睛尖下巴,将女性身体特征进行体量变形,形成一种超脱现实的艺术存在,把现代动漫中的形象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运用到国画人物中,这种艺术尝试是新颖的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在传统的国画笔墨里又不乏现代观念的表达,可以说是对传统水墨的创新。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可以通过体量变形来增强艺术的现代感,可以完成对于传统艺术语言上的创新。
艺术创作的体量关系,一直是艺术创作者不断研究的问题。从贾科梅蒂的“瘦”到博特罗的“胖”体量的空间上一直未有极限。“如何通过空间营造手段来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一直以来是艺术创作中的根本问题”。[10]对于艺术创作中的体量,艺术家必须是敏感的,但是人們的认识理解仍然十分有限。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尘埃,还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体量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但在艺术创作中只要把握体量中一个度,这个度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感知去进行一定程度的体量变形来达到艺术变形,并不断完善和重复,最终可以形成创作者自身所独特的艺术语言。
艺术变形不能一味求“变”而去空想如何与众不同,更应思考创作的方法和途径。
体量这个变量只有在不变之中去寻求变,才会玩出新意,玩出创新。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那些被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体量,更要有一双慧眼能发现那些被“隐藏着的”无形中的体量,并在思维上不断沉淀和提炼,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创作出独具特点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屈中正.艺术变形:现代主义实战的方法论[J].求索,2012,(03):88-89.
[2]李秦.贾科梅蒂绘画空间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3):125-128.
[3]张毅静.贾科梅蒂:谁能知我肠千结[J].东方艺术,2016,(09):142-149.
[4]胡安·卡洛斯·博特罗.费尔南多·博特罗的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冯铄淳.“圆鼓鼓和包子脸”才是真可爱[J].中国收藏,2016,(06).
[6]孙刚.丰腴的大地——博特罗绘画中的肥美[J].艺术品,2016,(06):84-92.
[7]啸声.博特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5.
[8]罗瑾.从艺术创作角度去体会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J].雕塑,2016,(04):34.
[9]董雅莉,张云.浅谈方力钧作品中“秃头”符号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8,(26):132+161.
[10]杨婉莹.重复的空间[D].天津美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
冯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向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体量;艺术创作;体量变形;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95-04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4099042)。
“体量”在现代汉语中多指空间上的体积,包括长度、宽度、高度。在本文中主要指艺术作品通过长度、宽度、高度所表现出的空间和体积。“‘变形’出自于拉丁文,意思为歪曲、走样,改变事物的原生状态”。[1]
现代主义认为一切艺术皆是变形,虽然现代主义流派众多,但是在艺术“变形”上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有共通之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般会对创作对象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夸张变形,比如贾科梅蒂雕塑作品中创作对象被极度拉长形成一种极为消瘦的艺术造型,博特罗绘画作品中对创作对象进行夸张肥大形成一种极为肥胖的艺术造型,给艺术史上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经典艺术形象。
在贾科梅蒂和博特罗之后中国“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家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创作上的体量之变,开启了中国另类艺术的新篇章,方力钧的“光头系列”的夸张变形形成了时代经典形象。
在中国画中,党震借助日本漫画人物的变形方式进行人物创作达到了一种现代美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艺术形象的体量,从而通过体量变形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并通过不断重复发展这一形象,完成对于这种艺术语言的提炼和表达。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的艺术世家,他的艺术作品受过印象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等影响,在雕塑、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作品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他的雕塑作品可谓独具特点,在消瘦中呈现出诗意的气质。他曾说“当一个人走近我时,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太接近我时,比如说两米以内,我就不再真实地看他了”。[2]
贾科梅蒂的“火柴人”如同影子既反映了人體的形状,又不是人的真实存在。就像人远离光源时的影子,那时的影子被拉得又细又长,逐渐走向未知而深邃的黑暗。贾科梅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时代,他经历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争夺走了千万人的生命。战后人们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废墟以及失去亲人的伤痛,这痛苦的一切让他的人形雕塑如火柴杆式干瘪瘦削。正常的人形被他极度地拉长,人物在“瘦长”的同时又反映出“纤弱”的一面,象征着被战火烧焦了的人,远远看去如同干尸一样干枯地行走在旷野里,历经战火摧残的人身上决不会有多余的东西。他将这种独特的空间感雕塑称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贾科梅蒂的作品是为死去的人创作的。“他认为只有孤独和死亡才是永恒的,通过‘瘦’传达出一种孤独和伤痛,也只有这种‘瘦’才能表达战后人们被战争摧残的十分脆弱的内心”。[3]图1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的瘦,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体量,更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的“体量”,这个体量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变形而恰到好处成为时代经典的艺术作品。
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著名雕塑家、画家。“博特罗创造了一种个人化的、新颖且独特的艺术风格”。[4]
要知道他画的并不是胖子,而是通过肥胖的艺术体量来表达现实。不管是何种艺术题材,图2的《吉他静物》和图3的《跳舞的人们》不管是静物还是人物肥胖的体量始终贯穿其中。
“博特罗的绘画通过形体与结构、空间与氛围、想象与观念的肥胖共同营造出一种肥胖之美”。[5]在表现艺术形象时,他将原有的体量夸大或缩小,使之既符合构图的需要,又形成了一种“流行美”的范式。
在“他的画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他的思想,而不是视觉上的缺陷”。[6]博特罗魔幻般的肥硕是对传统写实艺术基础上的革新或者是反叛,一味地追求体积感,使他的人物极度变形给人以奇葩、可笑的感觉。其实,“胖”是博特罗所特有的艺术语言,就像贾科梅蒂的“瘦”一样,通过特定体量的表达来丰富艺术主题。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得十分现代,既表现出了拉丁美洲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又在造型形式上独特新颖且富有特色,还可以引发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独特的艺术兴趣。
贾科梅蒂和博特罗在艺术创作都很在体量的变形上下功夫,都通过对艺术对象的体量变形上入手,从而达到一种意象空间。在体量的表现上贾科梅蒂主要选择了雕塑,雕塑在空间上可以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雕塑形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空间,是雕塑形体内在的空间。虚空间指雕塑形体之外空透的部分,体现雕塑的空间的延展。虚实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雕塑的形体关系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空间感。
在“火柴人”系列作品中,贾科梅蒂将雕塑本身的实空间进行纵向拉伸,这样形体外的虚空间同时延展了。“这种拉伸延展了空间并给人以不确定性彷徨的感觉”。[7]贾科梅蒂通过拉伸纵向延展人物的空间来进行艺术上的体量变形,在这种变化中达到了一种艺术美,这种美客观体现在艺术作品的体量之中。
博特罗则主要通过绘画来表现体量上的变形。绘画中把画面的形分为正形和负形,正形也就是被描绘物体的面积,负形则是指受正形分割之后,除正形之外画面所产生的面积。 博特罗正是将主体人物躯干的正形进行夸张的肥大,使负形相对减少,这种体量上的一大一小,使画面人物躯干显得十分饱满突出。再将五官和手脚的体量变小,则形体之间的对比十分突出。整体和局部中在正负形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人物躯干显得更加肥大而五官和手脚则更加小。这种正负形上的变化,让人物形象有一种独特的喜庆感。
博特罗用他的“胖”呈现出一种脂肪堆积的肉感让人感到憨态可掬,产生对作品的亲切与温暖。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都是空间艺术,通过体量上的变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感和力量都是十分强烈的。
可以说贾科梅蒂和博特罗是少数坚持用一种特定的体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且他们在艺术表达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他们对于艺术体量的探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点不论是表现何种对象时都是通用的,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都能够深深感染人。
贾科梅蒂和博特罗一样都不是对艺术对象进行相对客观真实地再现,而是选择了一种依靠体量变形来完成艺术表现,“他们的艺术创作追求的不是现实存在的真实而是情感上的真实”。[8]
就如同图4蒙克的《呐喊》一样,画面场景和人物被极度地扭曲变形,人物如同一个尖叫的灵魂,看起来十分恐怖并且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这是被抽象化的来代表人类恐惧的内心的形象。蒙克所形成的表现主义艺术在体量变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度,在不真实中寻找到真实。那种通过对体量上的扭曲表现出来的极度真实感同贾科梅蒂和博特罗艺术的真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体量变化来完成艺术变形,所达到的是人们内心所存在的艺术真实。
艺术家可以直接对体量进行整体变形,20世纪著名的现代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在雕塑创作中仅仅把生活中的小东西如图5的《衣夹》做得无限的大,保持原有的形状和颜色几乎不做任何改变。当人们站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面前,被他的雕塑作品中这种巨大的体量衬托得十分小,仿佛置身于大人国的世界一样自己却变成了小人。这种仅仅改变体量上的大小的艺术创作无疑技术不高,但在艺术和现实的体量对比中形成了观念上的冲突,符合了观念艺术的特点。奥登伯格仅仅在体量上做出一个维度的变化就奠定其现代艺术的地位,对于现实存在的物体通过整体上的体量变形,可以收获不一样的艺术视觉感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考。
体量变形不仅可以整体变形也可以局部变形,局部的夸张变形更能突显出形象特征。中国“玩世主义”艺术家大多在表情上下功夫,如图6当想到“泼皮光头”时一定会想到方力钧,这是他的艺术语言符号。“方力钧的‘秃头’批判手法,戏谑地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发展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的反思”。[9]人物面部的夸张和与之不成比例的躯体形成对比,更加突显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对面部表情进行充分地艺术表达,就不得不去考虑人物体量上的变化,玩世主义所表现出来了一系列的“大头”形象很具代表性,那种头大身小的体量颇具一种滑稽感。利用体量变形来完成艺术家的艺术情感表达是十分直接的方法,局部体量变形传递出的视觉效果是十分突出的,在艺术的表达上是成功的。
体量变形可以对形象进行变形,也可以对某种艺术元素进行变形,通过数量和大小变化来塑造艺术的空间和体积。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被之为“圆点女王”,以圆点为其艺术语言符号。如图7草间弥生的《南瓜》由点及线再到构成面,形成了草间弥生的艺术空间。通过圆点的体量变形来塑造空间,来表现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圆点这种简单的艺术元素通过不断地变形和重组后表现的艺术语言十分前卫,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一种单纯靠艺术元素的体量来维系的艺术美感。
今天中国画也和世界各国传统艺术一样,都存在如何进行艺术创新的问题,为此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比如图8中党震的《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既是相对于男性形象的存在,又是党震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点。通过过度表现大眼睛尖下巴,将女性身体特征进行体量变形,形成一种超脱现实的艺术存在,把现代动漫中的形象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运用到国画人物中,这种艺术尝试是新颖的是对传统的大胆挑战。在传统的国画笔墨里又不乏现代观念的表达,可以说是对传统水墨的创新。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可以通过体量变形来增强艺术的现代感,可以完成对于传统艺术语言上的创新。
艺术创作的体量关系,一直是艺术创作者不断研究的问题。从贾科梅蒂的“瘦”到博特罗的“胖”体量的空间上一直未有极限。“如何通过空间营造手段来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一直以来是艺术创作中的根本问题”。[10]对于艺术创作中的体量,艺术家必须是敏感的,但是人們的认识理解仍然十分有限。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尘埃,还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体量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但在艺术创作中只要把握体量中一个度,这个度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感知去进行一定程度的体量变形来达到艺术变形,并不断完善和重复,最终可以形成创作者自身所独特的艺术语言。
艺术变形不能一味求“变”而去空想如何与众不同,更应思考创作的方法和途径。
体量这个变量只有在不变之中去寻求变,才会玩出新意,玩出创新。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那些被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体量,更要有一双慧眼能发现那些被“隐藏着的”无形中的体量,并在思维上不断沉淀和提炼,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创作出独具特点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屈中正.艺术变形:现代主义实战的方法论[J].求索,2012,(03):88-89.
[2]李秦.贾科梅蒂绘画空间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3):125-128.
[3]张毅静.贾科梅蒂:谁能知我肠千结[J].东方艺术,2016,(09):142-149.
[4]胡安·卡洛斯·博特罗.费尔南多·博特罗的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冯铄淳.“圆鼓鼓和包子脸”才是真可爱[J].中国收藏,2016,(06).
[6]孙刚.丰腴的大地——博特罗绘画中的肥美[J].艺术品,2016,(06):84-92.
[7]啸声.博特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5.
[8]罗瑾.从艺术创作角度去体会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J].雕塑,2016,(04):34.
[9]董雅莉,张云.浅谈方力钧作品中“秃头”符号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8,(26):132+161.
[10]杨婉莹.重复的空间[D].天津美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
冯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向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