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的不同特性,采用故事化、生活化、开放化的提问方式,发挥每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提升数学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价值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课堂中的问题应当呈现出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三项特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结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燃起对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目前问题情境创设情况来看,很多老师虽然有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导致问题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明白问题情境创设目的和意义,并围绕该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
  一、 创设故事化情境,增強问题趣味性
  收获知识是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苦恼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会感慨数学的抽象难懂,对数学兴趣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在处理问题的真实性和虚假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来搭建桥梁,这样既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可以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课堂活动的需求。在创设故事情境的时候,将“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发挥出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因数》时,笔者借用了“钟表发明”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因数的知识点。在开始上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100”和“60”这两个数字,向同学们询问自己更喜欢哪个数字?很多学生回答喜欢“100”,因为“100”代表着满分、完美等。这时笔者又说,虽然很多同学喜欢“100”这个数字,可是在当初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很看好“100”哦。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师生之间有以下的对话:
  T:大家知道1小时是多少分钟吗?
  S:60分钟。
  T:既然大家那么喜欢100,为什么当初钟表发明者在设计时,不设计成100分钟呢?100真的有那么好吗?
  S:100的寓意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呢?老师快告诉我们答案吧。
  T:这个答案等到你们学习了“因数”这个章节之后就明白了。
  直到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再次引导了这个问题上。
  T:那么大家拿出纸和笔算一算,是100的因数多,还是60的因数多呢?
  S:60的多。
  S1:我明白了,因为60有很多因素,可以拆成很多的时间段,而100却不能分成那么多分。
  T:××的想法很对,和当初钟表设计者的想法一模一样。
  二、 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问题生活性
  问题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否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现有认知,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挫伤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指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课堂问题,使问题既可以贴近生活,又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了课堂教学。
  以上都是老师对我们班、漳州市和福建省人口比例情况的调查统计,大家从仔细分析这张表,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这三个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情况分布如何?
  (2) 这三个调查对象是不是都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
  (3) 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栏的数据表现形式,通常以什么来称呼吗?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们支支吾吾。这时笔者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告诉大家,最后一栏我们是以比例的方式来呈现男女数量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男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选择的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到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区,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三、 创设开放化情境,增强问题探究性
  在学生已经对数学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问题数量,让学生探索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在设计开放化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表现的方式应当多样化,问题的内容应具备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从很多老师的问题设计方式上来看,缺乏探究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起到发散思维的效果。例如,在刚学习完《认识人民币》章节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现在小明手中有一张5元纸币,四张2元纸币以及8张一元的纸币,老师想向小明借9元钱,请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钱的方案呢?
  S1:可以给1张5元的,再给2张2元的。
  S2:可以给4张2元的,再给1张1元的。
  S3:可以给2张2元的,再给5张1元的。
  ……
  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也在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大家都讨论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再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面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之后,应当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些特性应当有所侧重。在低年级小学阶段,老师应更加关注问题的趣味性,随着年级增高,则应向探究性方面侧重,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李红惠.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
  [2] 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3] 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作者简介:吴政顺,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龙文分校。
其他文献
摘 要:重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师通过科学巧妙的教学安排和精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求异思维和引导学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等教学引导的方式,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并獲得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引导;提升  创新能力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
摘 要:数学教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调适他们正面的学习心理,尽可能地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更好地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课堂学习氛围,组织引导学生课间合作探究,留给学生更多交流展示时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激发;活跃;气氛  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真正地产生兴趣了,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乐观。由心理原因引发的一系列诸如自杀、退学、打架等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
摘 要:传统教育中,教师站在讲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案将要讲课题板书黑板上,学生坐在课桌前看着板书,听教师在一板一眼讲,一堂课中就这样完成。现如今经济如大鹏翱翔天空,没有人知道它到底会飞到何方。人的思维则是跳跃式的滚动,理性的思维模式教数学,学生不会再认帐。特别是初中学生在思维积集期,人格和自信心超越你的想象。让学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由学生主导课堂是现今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事件。那么如何在数
伪劣VCD影碟机虽然也能播放VCD碟片,但有许多重要功能(如屏幕显示、选时播放、数字卡拉OK混响、射频输出、S端子等)无法做到。“假”VCD影碟机在播放卡拉OK歌曲时,显示的曲号与实际不符,当唱第一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数学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教育的要求。为了能够在初中数学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感、情感态度,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将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情感教育,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当:“具有初步的创新精
摘 要: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背景下,交互课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框架结构灵活、内容更改灵活的设计原则,利用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以及动画设置等功能,设计交互课件,实现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交互课件;意义;原则;设计对策  交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破除传统单一教学格局呼声鹊起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
摘要:田径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奥运会期间,基本包含17个主要运动项目,因其在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地位,成为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田径运动训练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总结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完善及实践训练起到促进作
DVD离我们还有多远邹建华随着世界光盘技术的飞速发展,DVD产品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为了跟上世界光盘技术的伐,增强我国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当前,我们应当尽早从整体上考虑如
本文阐述了氮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以及常用氮肥的品种、性质和施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