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的不同特性,采用故事化、生活化、开放化的提问方式,发挥每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提升数学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价值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课堂中的问题应当呈现出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三项特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结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燃起对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目前问题情境创设情况来看,很多老师虽然有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导致问题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明白问题情境创设目的和意义,并围绕该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
一、 创设故事化情境,增強问题趣味性
收获知识是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苦恼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会感慨数学的抽象难懂,对数学兴趣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在处理问题的真实性和虚假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来搭建桥梁,这样既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可以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课堂活动的需求。在创设故事情境的时候,将“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发挥出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因数》时,笔者借用了“钟表发明”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因数的知识点。在开始上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100”和“60”这两个数字,向同学们询问自己更喜欢哪个数字?很多学生回答喜欢“100”,因为“100”代表着满分、完美等。这时笔者又说,虽然很多同学喜欢“100”这个数字,可是在当初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很看好“100”哦。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师生之间有以下的对话:
T:大家知道1小时是多少分钟吗?
S:60分钟。
T:既然大家那么喜欢100,为什么当初钟表发明者在设计时,不设计成100分钟呢?100真的有那么好吗?
S:100的寓意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呢?老师快告诉我们答案吧。
T:这个答案等到你们学习了“因数”这个章节之后就明白了。
直到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再次引导了这个问题上。
T:那么大家拿出纸和笔算一算,是100的因数多,还是60的因数多呢?
S:60的多。
S1:我明白了,因为60有很多因素,可以拆成很多的时间段,而100却不能分成那么多分。
T:××的想法很对,和当初钟表设计者的想法一模一样。
二、 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问题生活性
问题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否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现有认知,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挫伤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指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课堂问题,使问题既可以贴近生活,又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了课堂教学。
以上都是老师对我们班、漳州市和福建省人口比例情况的调查统计,大家从仔细分析这张表,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这三个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情况分布如何?
(2) 这三个调查对象是不是都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
(3) 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栏的数据表现形式,通常以什么来称呼吗?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们支支吾吾。这时笔者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告诉大家,最后一栏我们是以比例的方式来呈现男女数量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男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选择的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到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区,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三、 创设开放化情境,增强问题探究性
在学生已经对数学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问题数量,让学生探索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在设计开放化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表现的方式应当多样化,问题的内容应具备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从很多老师的问题设计方式上来看,缺乏探究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起到发散思维的效果。例如,在刚学习完《认识人民币》章节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现在小明手中有一张5元纸币,四张2元纸币以及8张一元的纸币,老师想向小明借9元钱,请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钱的方案呢?
S1:可以给1张5元的,再给2张2元的。
S2:可以给4张2元的,再给1张1元的。
S3:可以给2张2元的,再给5张1元的。
……
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也在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大家都讨论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再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面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之后,应当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些特性应当有所侧重。在低年级小学阶段,老师应更加关注问题的趣味性,随着年级增高,则应向探究性方面侧重,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李红惠.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
[2] 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3] 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作者简介:吴政顺,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龙文分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价值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课堂中的问题应当呈现出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三项特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结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燃起对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目前问题情境创设情况来看,很多老师虽然有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但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导致问题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明白问题情境创设目的和意义,并围绕该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
一、 创设故事化情境,增強问题趣味性
收获知识是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苦恼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会感慨数学的抽象难懂,对数学兴趣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在处理问题的真实性和虚假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来搭建桥梁,这样既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可以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课堂活动的需求。在创设故事情境的时候,将“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发挥出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因数》时,笔者借用了“钟表发明”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因数的知识点。在开始上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100”和“60”这两个数字,向同学们询问自己更喜欢哪个数字?很多学生回答喜欢“100”,因为“100”代表着满分、完美等。这时笔者又说,虽然很多同学喜欢“100”这个数字,可是在当初发明钟表的时候,人们并不是很看好“100”哦。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师生之间有以下的对话:
T:大家知道1小时是多少分钟吗?
S:60分钟。
T:既然大家那么喜欢100,为什么当初钟表发明者在设计时,不设计成100分钟呢?100真的有那么好吗?
S:100的寓意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呢?老师快告诉我们答案吧。
T:这个答案等到你们学习了“因数”这个章节之后就明白了。
直到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再次引导了这个问题上。
T:那么大家拿出纸和笔算一算,是100的因数多,还是60的因数多呢?
S:60的多。
S1:我明白了,因为60有很多因素,可以拆成很多的时间段,而100却不能分成那么多分。
T:××的想法很对,和当初钟表设计者的想法一模一样。
二、 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问题生活性
问题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能否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现有认知,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挫伤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指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课堂问题,使问题既可以贴近生活,又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了课堂教学。
以上都是老师对我们班、漳州市和福建省人口比例情况的调查统计,大家从仔细分析这张表,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这三个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情况分布如何?
(2) 这三个调查对象是不是都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
(3) 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栏的数据表现形式,通常以什么来称呼吗?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们支支吾吾。这时笔者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告诉大家,最后一栏我们是以比例的方式来呈现男女数量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男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选择的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到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区,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三、 创设开放化情境,增强问题探究性
在学生已经对数学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问题数量,让学生探索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在设计开放化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表现的方式应当多样化,问题的内容应具备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从很多老师的问题设计方式上来看,缺乏探究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起到发散思维的效果。例如,在刚学习完《认识人民币》章节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现在小明手中有一张5元纸币,四张2元纸币以及8张一元的纸币,老师想向小明借9元钱,请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钱的方案呢?
S1:可以给1张5元的,再给2张2元的。
S2:可以给4张2元的,再给1张1元的。
S3:可以给2张2元的,再给5张1元的。
……
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也在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大家都讨论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再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面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之后,应当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些特性应当有所侧重。在低年级小学阶段,老师应更加关注问题的趣味性,随着年级增高,则应向探究性方面侧重,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李红惠.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
[2] 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3] 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作者简介:吴政顺,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龙文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