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精致教育的目标追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初中形成的小班化教学,则是城市化发展、生源减少大背景下的被动选择。这种被动式小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基础较差、意志薄弱、主动性不强、个性得不到彰显。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启而不发、引而不达,走进了“播而不苗,苗而不壮”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少成功体验,没有“自信、自觉、自省、自尊”的语文学习意识。
  课题组践行小班教学,总结反思,根据小班教学“生少交流频”的特点,发挥小班教学优势,从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让农村初中学生也能够挺直腰杆,自信张扬,主动学习,从而使小班语文教学行如流水,潋滟不断。
  被动小班向灵动小班转变,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朗读训练、课堂参与、问题教学、个性阅读等多个层面逐一转变。课题组从四个方面入手,依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从而由被动走向主动。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对话教学深入浅出,激活思维,开启智慧;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一、朗读训练:从万马齐喑走向书声琅琅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语文素养不是机械分析出来的,更多的是读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朗读,满含书声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然而,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课堂却出现了“班小声小、人少声无”的尴尬境地,原因显然是学生不会朗读,读书无目标,阅读无动力。课题组充分发挥小班人少的优势,采取单独指导、个个展示、分层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班朗读教学不但要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而且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训练学生诵读《沁园春·雪》时,要调准学生“激昂、高亢、浑厚”的语调,让他们读出豪迈、坚定与自信;在训练学生诵读《声声慢》时,要调准学生“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让他们在绵绵柔情中,读出温柔、缠绵、难舍、伤感;在训练学生朗读《背影》时,要调准“偏低、偏平、偏缓”的语调,让学生在品味亲情中,读出哀愁、喜悦、思念。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班级里的20多名学生都会读、乐读了。这正体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育理念,“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课题组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阅读,给予学生更多的听评机会,使朗读训练落地生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促使阅读延伸,我们定期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读书体验展示活动”“征文演讲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阅读,通过阅读带动学习,让课堂充满书声。
  二、课堂参与:从不闻不问走向积极主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传承和体验,正是这些传承和体验,使语文课堂“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小班教学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发言、质疑、探讨的机会。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与学生面与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引领学生走进教材,思索挖掘,在“节外生枝”中产生智慧,在旁逸斜出中沟通灵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是芙蓉成长的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更好的环境。我们要求班主任将班级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课前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学生预习,课堂上,小组共同合作探究,选出小组代表表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做好讲解和提问工作。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班级二十多名学生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或补充。如此一来,课堂中自然就会冒出朵朵芙蓉。
  课堂中,学生自我发掘、自我探究、自我呈现的方式,不但调动了他们成长的内驱力,更是回归了语文课堂的自然质朴,学生的发言和回答就会呈现本真、本味之美。
  三、问题教学:从你问我答走向我行我秀
  问题教学法是小班语文教学中惯用的方法。好的问题设计不但能扣住教学的要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师备课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潜心钻研教材,将设计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力争为每一篇文章设计3-5道杠杆性问题,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求知与探究。
  例如,在设计《奇妙的克隆》一文的问题时,课题组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三个主导性问题:1.假如没有……这一部分会怎么样?2.假如不用……这样的顺序会怎么样?3.假如没有……这一个(说明方法、词语、句子、标点……)会怎么样?简单明了的三个问题,涵盖了说明文教学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点。简单深刻的问题是提挈文章的纲。
  问题设计得再好,那只是教师的智慧。小班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设计问题的积极性,让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所以,我们课题组从七年级学生入学起,就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觉查找资料,自主设计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设计问题“找不着北”的现象:有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的隔着棉被挠痒——不着边际;有的大青山上捉鱼——漫天撒网。这时课题组教师就要俯下身子,望闻问切,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们根据不同的文体,教会学生设计问题的几项“本领”。如阅读记事类文章,设计的问题要从四个方面下手:1.文章写了什么事?2.这件事或这几件事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3.叙写这件事采取了什么手法?4.文章的语言或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启发下,学生设计的问题逐渐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皇帝的“新装”是指什么?2.什么人给他设计了这身新装?新装有什么特点?3.皇帝为什么喜欢这身新装?4.真相由一个孩子说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个问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设计教学法,将学生由盲目阅读推向了探究阅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思考,而且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个性阅读:从盲目顺从走向个性张扬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这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阅读中学生的个性,是指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个性化的思维、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出现了千人一腔的无个性的阅读状态,而小班语文教学改变了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收获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实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自信、自觉、自省中张扬个性。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一学生问:“忽闻”什么意思?又一学生问:怎么会“忽闻”呢?既然汪伦与李白是好朋友,为什么李白走了,汪伦不早来送,而非要等到李白登上了船才匆匆忙忙来送呢?学生自觉发问,立即激活了课堂,于是出现了“李白走了,没有想到朋友会送到这儿”“汪伦想故意给李白一个惊喜”等不同的见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了,个性张扬了,教学也就更加深入了。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小班语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旅程中不断发现美。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源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被动小班,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能让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使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涵泳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通读了《最后一课》的课文后,大家思考一下,该怎样划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各小组自主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虞丽敏老师抛出问题后,按马蹄形排列座次的各学习小组成员热烈讨论起来,每小组中心课桌上的信息牌,都翻到了黄色的一页,上面写着:“不要打扰,心情平静,答案未定,正在作业”;遇到疑难的小组,将信息牌翻到红色的一页,上面写着:“请求帮助,心情欠佳,答案出错,作业未完”,虞老师见状便上
期刊
【摘 要】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中小衔接问题值得学校管理者重视。文章以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的做法为例,从“文化先行”“课程创新”“教学融通”“评价一体”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小衔接 新常态  2013年9月,随着南京市河西新城区的发展,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促使原来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和双闸小学整合为莲花实验学校,这是河西新
期刊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是在《初中生世界》编辑部的牵头下,由苏南、苏北两个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省内许多大市都有语文名师代表参加的一次以语文“同课异构”为研究主题的聚会。活动中,吕龙老师代表“奚志宏名师工作室”,何皓老师代表“蔡明生态团队”,围绕同一篇课文——朱自清的《绿》,分别给与会者演绎了一堂独有风味的语文课,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异构”的活动主题。  这两堂课给大家的启发是相当丰富的,留下的思考更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超出”课标要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然生成,我们的教学是回避还是面对?为了能兼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以下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数学 初高中 衔接  一、课堂教学情境再现  笔者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不等式、方程和函数三者
期刊
“制取氧气”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催化剂”“分解反应”和“实验活动1”。如何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即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理解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呢?笔者现介绍如下具体做法。  一、创设系列问题  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个反应原理”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取
期刊
【摘 要】教师不能忽视“内容少、难度小”这一类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物理问题、体验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在丰富、有序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自主构建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的教师越来越重视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是有时
期刊
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既不只在“森林”,也不只在“树木”,而在于树木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即要关注更多的数学知识彼此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一种洞察力,既有全局观,通盘认识,又能看到数学中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联系。本文以“因式分解”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应把唤醒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先呈现一组判断题,通过判断题的争论与探讨,让学生回忆出因式分解概
期刊
面对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怎样磨砺他们的人格意志?怎样使他们“负重”前行?结合多年的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可以在“砥砺”文化的引领下,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思维品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重视榜样引领,磨砺学生意志  我们作了一定的调查,当代中学生敢说、敢为,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脆
期刊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观念交流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以“压强”一节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钉板上坐人  师:今天老师拿了张有点特别的凳子,想不想上来坐坐?  生:不敢。  师:老师敢,(示范坐下)现在有无同学上来试试。  一学生上来小心翼翼地坐下。  师:感觉怎样?  生
期刊
赵海燕老师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定位很准确:紧扣“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了解童话内容,感知作品形象,品味童话语言,感受童话魅力,带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唤醒童话初印象。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赵老师出示的一组童话图片,都出自于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勾起了学生曾经的阅读记忆,勾起了曾经建立起来的童话的最初印象。轻松的交流中,唤醒的是学生对童话的由感性到理性的最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