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精致教育的目标追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初中形成的小班化教学,则是城市化发展、生源减少大背景下的被动选择。这种被动式小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基础较差、意志薄弱、主动性不强、个性得不到彰显。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启而不发、引而不达,走进了“播而不苗,苗而不壮”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少成功体验,没有“自信、自觉、自省、自尊”的语文学习意识。
课题组践行小班教学,总结反思,根据小班教学“生少交流频”的特点,发挥小班教学优势,从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让农村初中学生也能够挺直腰杆,自信张扬,主动学习,从而使小班语文教学行如流水,潋滟不断。
被动小班向灵动小班转变,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朗读训练、课堂参与、问题教学、个性阅读等多个层面逐一转变。课题组从四个方面入手,依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从而由被动走向主动。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对话教学深入浅出,激活思维,开启智慧;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一、朗读训练:从万马齐喑走向书声琅琅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语文素养不是机械分析出来的,更多的是读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朗读,满含书声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然而,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课堂却出现了“班小声小、人少声无”的尴尬境地,原因显然是学生不会朗读,读书无目标,阅读无动力。课题组充分发挥小班人少的优势,采取单独指导、个个展示、分层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班朗读教学不但要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而且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训练学生诵读《沁园春·雪》时,要调准学生“激昂、高亢、浑厚”的语调,让他们读出豪迈、坚定与自信;在训练学生诵读《声声慢》时,要调准学生“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让他们在绵绵柔情中,读出温柔、缠绵、难舍、伤感;在训练学生朗读《背影》时,要调准“偏低、偏平、偏缓”的语调,让学生在品味亲情中,读出哀愁、喜悦、思念。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班级里的20多名学生都会读、乐读了。这正体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育理念,“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课题组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阅读,给予学生更多的听评机会,使朗读训练落地生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促使阅读延伸,我们定期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读书体验展示活动”“征文演讲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阅读,通过阅读带动学习,让课堂充满书声。
二、课堂参与:从不闻不问走向积极主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传承和体验,正是这些传承和体验,使语文课堂“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小班教学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发言、质疑、探讨的机会。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与学生面与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引领学生走进教材,思索挖掘,在“节外生枝”中产生智慧,在旁逸斜出中沟通灵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是芙蓉成长的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更好的环境。我们要求班主任将班级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课前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学生预习,课堂上,小组共同合作探究,选出小组代表表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做好讲解和提问工作。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班级二十多名学生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或补充。如此一来,课堂中自然就会冒出朵朵芙蓉。
课堂中,学生自我发掘、自我探究、自我呈现的方式,不但调动了他们成长的内驱力,更是回归了语文课堂的自然质朴,学生的发言和回答就会呈现本真、本味之美。
三、问题教学:从你问我答走向我行我秀
问题教学法是小班语文教学中惯用的方法。好的问题设计不但能扣住教学的要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师备课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潜心钻研教材,将设计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力争为每一篇文章设计3-5道杠杆性问题,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求知与探究。
例如,在设计《奇妙的克隆》一文的问题时,课题组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三个主导性问题:1.假如没有……这一部分会怎么样?2.假如不用……这样的顺序会怎么样?3.假如没有……这一个(说明方法、词语、句子、标点……)会怎么样?简单明了的三个问题,涵盖了说明文教学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点。简单深刻的问题是提挈文章的纲。
问题设计得再好,那只是教师的智慧。小班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设计问题的积极性,让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所以,我们课题组从七年级学生入学起,就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觉查找资料,自主设计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设计问题“找不着北”的现象:有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的隔着棉被挠痒——不着边际;有的大青山上捉鱼——漫天撒网。这时课题组教师就要俯下身子,望闻问切,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们根据不同的文体,教会学生设计问题的几项“本领”。如阅读记事类文章,设计的问题要从四个方面下手:1.文章写了什么事?2.这件事或这几件事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3.叙写这件事采取了什么手法?4.文章的语言或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启发下,学生设计的问题逐渐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皇帝的“新装”是指什么?2.什么人给他设计了这身新装?新装有什么特点?3.皇帝为什么喜欢这身新装?4.真相由一个孩子说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个问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设计教学法,将学生由盲目阅读推向了探究阅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思考,而且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个性阅读:从盲目顺从走向个性张扬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这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阅读中学生的个性,是指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个性化的思维、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出现了千人一腔的无个性的阅读状态,而小班语文教学改变了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收获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实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自信、自觉、自省中张扬个性。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一学生问:“忽闻”什么意思?又一学生问:怎么会“忽闻”呢?既然汪伦与李白是好朋友,为什么李白走了,汪伦不早来送,而非要等到李白登上了船才匆匆忙忙来送呢?学生自觉发问,立即激活了课堂,于是出现了“李白走了,没有想到朋友会送到这儿”“汪伦想故意给李白一个惊喜”等不同的见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了,个性张扬了,教学也就更加深入了。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小班语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旅程中不断发现美。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源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被动小班,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能让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使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涵泳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
课题组践行小班教学,总结反思,根据小班教学“生少交流频”的特点,发挥小班教学优势,从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让农村初中学生也能够挺直腰杆,自信张扬,主动学习,从而使小班语文教学行如流水,潋滟不断。
被动小班向灵动小班转变,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朗读训练、课堂参与、问题教学、个性阅读等多个层面逐一转变。课题组从四个方面入手,依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从而由被动走向主动。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对话教学深入浅出,激活思维,开启智慧;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一、朗读训练:从万马齐喑走向书声琅琅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语文素养不是机械分析出来的,更多的是读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朗读,满含书声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然而,城乡接合部初中小班课堂却出现了“班小声小、人少声无”的尴尬境地,原因显然是学生不会朗读,读书无目标,阅读无动力。课题组充分发挥小班人少的优势,采取单独指导、个个展示、分层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班朗读教学不但要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而且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训练学生诵读《沁园春·雪》时,要调准学生“激昂、高亢、浑厚”的语调,让他们读出豪迈、坚定与自信;在训练学生诵读《声声慢》时,要调准学生“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让他们在绵绵柔情中,读出温柔、缠绵、难舍、伤感;在训练学生朗读《背影》时,要调准“偏低、偏平、偏缓”的语调,让学生在品味亲情中,读出哀愁、喜悦、思念。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班级里的20多名学生都会读、乐读了。这正体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育理念,“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课题组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阅读,给予学生更多的听评机会,使朗读训练落地生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促使阅读延伸,我们定期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读书体验展示活动”“征文演讲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阅读,通过阅读带动学习,让课堂充满书声。
二、课堂参与:从不闻不问走向积极主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传承和体验,正是这些传承和体验,使语文课堂“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小班教学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发言、质疑、探讨的机会。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与学生面与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引领学生走进教材,思索挖掘,在“节外生枝”中产生智慧,在旁逸斜出中沟通灵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是芙蓉成长的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更好的环境。我们要求班主任将班级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课前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学生预习,课堂上,小组共同合作探究,选出小组代表表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做好讲解和提问工作。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班级二十多名学生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或补充。如此一来,课堂中自然就会冒出朵朵芙蓉。
课堂中,学生自我发掘、自我探究、自我呈现的方式,不但调动了他们成长的内驱力,更是回归了语文课堂的自然质朴,学生的发言和回答就会呈现本真、本味之美。
三、问题教学:从你问我答走向我行我秀
问题教学法是小班语文教学中惯用的方法。好的问题设计不但能扣住教学的要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师备课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潜心钻研教材,将设计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力争为每一篇文章设计3-5道杠杆性问题,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求知与探究。
例如,在设计《奇妙的克隆》一文的问题时,课题组反复推敲,最终形成了三个主导性问题:1.假如没有……这一部分会怎么样?2.假如不用……这样的顺序会怎么样?3.假如没有……这一个(说明方法、词语、句子、标点……)会怎么样?简单明了的三个问题,涵盖了说明文教学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点。简单深刻的问题是提挈文章的纲。
问题设计得再好,那只是教师的智慧。小班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设计问题的积极性,让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所以,我们课题组从七年级学生入学起,就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觉查找资料,自主设计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设计问题“找不着北”的现象:有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的隔着棉被挠痒——不着边际;有的大青山上捉鱼——漫天撒网。这时课题组教师就要俯下身子,望闻问切,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们根据不同的文体,教会学生设计问题的几项“本领”。如阅读记事类文章,设计的问题要从四个方面下手:1.文章写了什么事?2.这件事或这几件事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3.叙写这件事采取了什么手法?4.文章的语言或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启发下,学生设计的问题逐渐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皇帝的“新装”是指什么?2.什么人给他设计了这身新装?新装有什么特点?3.皇帝为什么喜欢这身新装?4.真相由一个孩子说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个问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设计教学法,将学生由盲目阅读推向了探究阅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思考,而且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个性阅读:从盲目顺从走向个性张扬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这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阅读中学生的个性,是指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个性化的思维、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出现了千人一腔的无个性的阅读状态,而小班语文教学改变了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收获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实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自信、自觉、自省中张扬个性。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一学生问:“忽闻”什么意思?又一学生问:怎么会“忽闻”呢?既然汪伦与李白是好朋友,为什么李白走了,汪伦不早来送,而非要等到李白登上了船才匆匆忙忙来送呢?学生自觉发问,立即激活了课堂,于是出现了“李白走了,没有想到朋友会送到这儿”“汪伦想故意给李白一个惊喜”等不同的见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了,个性张扬了,教学也就更加深入了。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小班语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旅程中不断发现美。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源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被动小班,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能让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使被动小班走向灵动小班,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涵泳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