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雅诵 启智蒙正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堂。实践证明,在低年级期间,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地完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三五十首唐诗诵读。这一时期诵读的篇文记忆最长久,有人做过研究,小学低年级诵读过国学经典的孩子,到了初高中学习古文时,显然比没诵读的孩子轻松积极,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从小诵读经典的孩子往往在写作时,名言佳句信手拈来,习作内容显得辞藻华美,文采飞扬。在低年级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堂,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激发有意识记忆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2.增加识字,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个左右。低年级如果仅仅达到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识字量,那么孩子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拼音的帮助。然而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例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级通过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现在认识的汉字大约有三千多个,已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扫除了阅读中的生字障碍,原本亲子阅读的家长可以逐步放手,让孩子享受自由的阅读空间,他们的注意力更加专注,阅读速度自然加快,通畅的阅读越加便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3.积淀素养,增强表达能力。经典诵读是一个知识积累、文化积淀的过程。读背多了,不知不觉书本里抽象的知识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能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一次,我们班到公园去春游,有名同学看着那小山坡上刚长出的小草,不由得随口念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另一同学接着念“草长莺飞二月天”,就这样全班同学诗兴大发,看到河边杨柳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看到盛开的桃花又念诵 “竹外桃花三两枝”“八九十枝花”……花草树木,鸭鹅鸟虫,孩子们看到什么就想把它念成诗。当有名同学顽皮抱着桃树在摇晃,另一同学看到后即兴作诗一句“徐斌抱树摇,花落知多少”。此刻自由飞扬的诗情童心和花红柳绿的春意美景浑然天成。
  二、走进国学,蒙以养正
  《易经》里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在蒙童时代就应该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国学经典中蕴藏着许多做事、为人的道理和智慧,它正是传承文明、蒙以养正的重要载体。
  1.国学正行,培养良好的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如一张白纸,你给他涂上什么颜色,他的人生就以什么为底色。七八岁的儿童思想还没有独立,生活习惯正处于形成期,一些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及时纠正,还为时不晚。国学经典中的许多篇目讲述了孩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会受到熏陶和引导。例:《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告诉孩子生活中需讲究个人卫生。有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以前特别不愿意刷牙,自从背诵了这一段弟子规后,每天早晚两次刷牙都很自觉。再如:诵读了一组写农民生活的诗,《悯农》《官仓鼠》后,学生在校就餐基本能做到人人“光盘”,老师再也用不着苍白无力地唠叨。除了生活习惯外,学习习惯同样受益。当看到有同学贪玩,不能好好学习时,大家就会用“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来劝说他;当遇到同学桌上乱七八糟,不爱惜书本时,同桌会用“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来提醒他。同学们常能不经意间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来自省自警,有时也会下意识地学习“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刻苦精神。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国学的熏陶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国学正德,塑造优秀的品格。“泛爱眾,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它强调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就是汲取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国学教学即国学教育。《弟子规》是一本适合低年级孩子诵读的育人经典读本。如“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学习此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不要比吃得好,穿得美,要比谁的学习更优秀,学习不努力才是难为情的事。像这样把孩子的心灵引向“真、善、美”的句段,在《弟子规》中还有很多。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美德,可以浸润孩子纯净的心灵,塑造他们优秀的品格,启迪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国学经典走进低年级的课堂,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低年级的读本和篇目,用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去读读背背,演一演,唱一唱,激发他们学习国学的兴趣,带领他们快乐地畅游国学世界。当然,国学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我们目前在小学低年级埋下一粒粒种子,并不奢望它们马上开花结果,而是期待在孩子们的漫漫学习生涯中、长长的人生之路上渐渐绽放光芒。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聯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必将被教育所用。基于本校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快乐小主播”中尝试了教育“手掌化”——即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融入课程教学、展示
期刊
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動,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  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期刊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
期刊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