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一家和博采众长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dl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北京画院主办的纪念崔子范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听到著名画家王培东的一段发言,颇受启发。他说,当年他到北京画院工作时,多方拜师求教,以求自己的绘事有所长进。有一段时间,他既临仿齐白石先生的大写意花鸟,又向王雪涛先生学习小写意技法。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向时任画院领导的崔子范先生请教,崔子范先生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齐白石先生与王雪涛先生是大名家,都可以学,但起步阶段同时向彼此画风差异很大的两位画家学习,并不合适,两种风格和技法相互会“打架”。这段话对王培东后来的学习、研究和创作颇有助益。
  传统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是程式化的艺术,对初学者来说,要入其室奥,必须先向古人学习,努力研习其程式化的表现语言,如笔墨、章法等。中国画的各种基本笔法、描法和染法,在《芥子园画谱》这类指南读物中,均有所交代。除了学习这些基础性的技法外,还要拜师和临仿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大师的一些作品,这一步对艺术家未来的成长道路至关重要。绘画拜师须专一,如梨园习戏一样,不能既习老生,又学花旦,也不能既学梅派,又练程腔。所选拜师的对象不仅应该是仰慕已久的大家,而且要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尽可能选择其艺术情趣、格调与自己心灵有内在呼应的老师。否则,就可能产生如崔子范说的“打架”现象。齐白石与王雪涛的写意水墨,各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精神,但在初学期间同时师从他们两位大家,临仿他们的作品,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被动。不如专心师从其中一位,获得较为深刻的体会,进而掌握其奥妙,更为实际和有效。
  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师从一家,或选择一位大画家的作品作为自己临仿的对象,目的是为了不在丰富的水墨画遗产和众多大师各有个性特色的精湛技巧前面乱了方寸,但这决不意味初学者的硏学对象只能局限于一家一派,相反,视野还是要开阔,要多看多思考,在专攻一家的同时多体会各家之长,只是先要把一套功夫练好、练熟,之后再图新的拓展。
  不过,即使在学习技法阶段,也需记住历代大师所告诫的,“师迹”是起步,“师心”才是目的,要注意细心学习老师的创造精神。至于要有所拓展,一定要虔诚地师法自然,根据观察和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心感受,努力表现自己的真性情。为此,对原来学到的技法、技巧有所取舍,逐渐摆脱老师的影响,就是势在必然了。这时,博采众长就更为重要。要做到博采众长,必须有见识和胸襟,真正认识到“法派不同,各有妙诣……惟其能知他人之工,则己之所造也深矣。”(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从师法一家到博采众长,便可能走向“放笔直扫”的自由创造天地,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不再仿某家、法某派,做到如石涛所说的“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职掌一人之事”,不傍依他人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张东,1970年出生于广东信宜。1996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们在讨论当今广东地区中国画家的作品时,常常冠以“岭南画派”的称号,实际上几十年前的画派划分,诸如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等,已经很难再适用于当代。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艺术家们频繁地东来西往、南北
期刊
点击理由 刘京闻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实力派书家。他多次在各种大赛中入展、获奖。刘京闻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既能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又能展现个人的性情和时代的烙印。  刘京闻话语 一、书法技与道永远相生相伴,夸张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  二、书法“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长期取舍的过程,过分追求所谓“个性”其实已经偏离了真实的“你”。当你没
期刊
赵锦龙,1962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追求古旧,似乎是进入一种文化的境界,特别是在都市化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古旧典雅与现代时尚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剧烈的冲突。都市文化、时尚形象,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及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精神与情感的苍白,无疑是当代人面临的生存问题,同时也是传统中国画发生变革的根据和水墨材质表达现实的主要课题。水墨画的都市文化无疑是当下中国画
期刊
点击理由 邵仄炯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学院派画家,主攻山水画创作。在创作中他特别注重对传统的挖掘,作品有些“高古”的意味,但在画面的构成上他又能有自己的新意,学古而不泥古。他喜欢在画面上营造出抒情的韵味,其作品多典雅、清丽,展现出南方人特有的安静和细腻。邵仄炯从山水画展开又涉及书法,甚至古琴演奏、昆曲清唱,每一样都有板有眼,是一位颇符合中国传统标准的“才子”型画家。  刘京闻话语
期刊
书学推公果若何?纡余全似右军鹅。  两行醉墨南楼帖,一字千金未足多。  —元·王恽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纷争局面,一度衰落的书法艺术也重新获得发展。正如黄庭坚所述:“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橐弓矢,文治之余,垂意翰墨,妙尽八法。”①书风虽不及唐代之鼎盛,但已重新崛起,名家不断涌出,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著称当时,并对后世影响最大,被后人尊称为“宋四家”。黄庭坚是四家之中特别富有创造
期刊
一、苏轼书法“尚意”的思想观点  (一)对作书之“法”局限性的认识  中国之有书法,与毛笔的使用直接相关。汉代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是柔软的,用毛笔写字远不如钢笔这样容易把握。古代人学写字无不从用笔做起,论书文字也以笔法为多。笔法始终是书法中最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单从写字造“形”的技术层面而言,笔法无疑是中国书法首要的和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其次是结字。元代赵孟頫曾说:“法书
期刊
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  较之徐悲鸿的“借古喻今”,蒋兆和的现实关怀更为直接与显明,而最能体现这种直面现实的悯人情怀的作品,莫若其扛鼎之作《流民图》了。诚如蒋兆和在后来针对《流民图》所作的自述所言:  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收集素材、不断地画了很多速写和记忆各种人物的
期刊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重重难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怎样通过变革与创新,来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着的审美需要?如果完全抛开传统的工具材料及其笔墨语言,中国画也就会被异化,甚至走向消亡;若不能摆脱传统法则的限制,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必定很窄,“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面貌只会令人生厌;过分追求写实,往往会带来画家沉醉于描摹对象,只重视技术的提升,不重视文化修养的增强,割断传统文
期刊
学者型与文人型书家的缺失已成为当代书坛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当代书法的品质与创新力度。之所以言此,是因为学术修养与文学修养虽不能等同于书法修养,却非常有助于提升书家的创作品位。提到当代文学与书法繁荣背景之下的大家与精品之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理由,诸如市场经济影响下功利性追求冲击了审美性追求,展览激发并助长了跟风潮流等,而书法家整体文化素养的下滑亦不容忽视。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门类中独具魅力的
期刊
尊敬的父亲仙逝已经多年了。我作为他的儿子又是他的一名永久的学生经常觉得有一种茫然的失落感,不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不习惯,同时是因为在学术的研究和交流上缺少了一位学富五车的父亲和受人尊敬的师长,许多原本只要向他随便问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问题与困惑,现在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获得答案。即使这样做,有时获得的答案还是不那么肯定。  在我小时候他就有意向我灌输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