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节的探索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花边单元走向独立的艺术节,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虽然年轻,但已然成为国内当下最火热的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案例。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节庆形态,除了温馨愉快、灵活轻巧的节庆氛围之外,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的长远生命力来何在,又面临怎样的危机,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2019年初夏,伴随着“五一”小长假的结束,为期四天的第三届“思南城市空间艺术StArt Festival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落下帷幕,5月16日“2019表演艺术新天地”接着在上海新天地开幕,艺术节为期25天,包含端午假期。现如今,在上海市中心的大小商业体中,类似的非传统演出日益增多,而这两个艺术节已经成长为锁定每年的劳动节和端午小长假,进入常态化运营的品牌。近年来,除了上海、北京两个一线城市外,在武汉、重庆、台州等城市也出现了同类型的艺术节,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不再是一个综合类艺术节的边缘单元,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类型。本文试图以勿仑文化公司打造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为例,分析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的组织策略、经营情况和发展方向。
  勿仑文化的创设历程
  已经举办三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以“All In All Free”为口号,其主办公司为上海勿仑文化公司,该团队曾负责策划和执行第一届至第四届(2013-2016)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板块,这是国内大规模引入公共空间表演艺术的肇始,此后国内的公共空间表演艺术逐渐兴起。团队主理人孙荣波在2007年跟随以“环境戏剧”见长的法国导演贝尔朗特·德萨纳(Bertrand Dessane)以演出《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参加法国奥里亚克(Aurillac)国际情境戏剧节,这个上世纪80年代在巴黎艺术家“让戏剧走向街头”的呼喊声中诞生的艺术节如今已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街头艺术节。当时的中国对公共空间表演还十分陌生,这种演员和观众互动性强,植根于街头巷尾各种日常空间的表演因具有亲切、新鲜、灵活的特点,在中国落地效果很好,为商业体带来相比于平日成倍的人流。
  西方自古以来有着广场戏剧竞赛、16世纪的意大利即兴喜剧等公共空间表演历史,欧美当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表演源于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发起的公共艺术活动和1965年国艺基金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此后世界各地相继出台不同政策鼓励艺术家在地创作,重塑城市空间。公共空间表演艺术作为来自欧洲新兴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非传统舞台展开的艺术行动,融合了戏剧、音乐、装置设计、多媒体设计、影像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近二十年来,欧洲的公共空间跨界艺术创作发展迅速并趋于前卫,大型户外艺术节多达三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剧团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在中国,此类型的艺术形式正处于萌芽阶段。近几年来,已陆续出现一些优秀的中国团队尝试走出国门,同时,好几个口碑极佳的艺术节的诞生也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表演平台。
  虽然“公共空间表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个崭新的概念,但中国传统戏剧中早已存在环境戏剧的基因。中国古代剧场的发端和欧洲一样是从原初社会的天然露天场地开始的,彼时还不存在剧场的概念,只是寻找一块空旷的场地进行普通的娱乐活动,《诗经·宛丘》中提到的“宛丘”指的就是四周高中间平的土坡。“宛丘”被认为是古代祭神活动的场所,被看作是中国古代观演空间的源头。汉代时期出现了人工建造的大型露天剧场“平乐观”,也就是供皇帝用来与官民同乐的戏楼。“平乐观”式露天剧场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广场百戏演出开始走进室内—寺庙,自此时中国开始兴起庙会。到了宋元时期,室内表演场所“勾栏瓦舍”的出现标志着演出场所进入商业化、剧场化阶段。自1908年,中国开始引入欧洲镜框式舞台,随着戏剧的发展,法国“小剧场运动”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戏剧走下舞台,走向公园、街市和田野,推翻了“第四堵墙”,直接影响了观演双方的心理。对于中国来说,古代的露天观演空间并没有像西方一样接近剧场水平的建筑,但人们至今依然保持着在广场上进行平民化和娱乐化表演的习惯。
  作为环境戏剧的一种,公共空间戏剧发生在非传统舞台上,特点是跨界多元化,杂技、歌唱、高跷、传统戏剧甚至影像等跨界元素聚集在一起。没有舞台的隔阂,演员在观众中表演,这就为观者与演者间建立一种最直接的关系。环境戏剧的目的是为了把高质量的戏剧作品带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之中,在自由开放的氛围里,既可以娱乐大众,也试图用趣味的方式探讨哲学、社会层面的严肃话题。
  从2017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开始,策展团队便邀请贝尔朗特·德萨纳先生担任艺术节的艺术总监。贝尔朗特·德萨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同时也是法国艺术候鸟联盟(Artbirds)艺术总监和法国里昂伊力密托福(Ilimitrof)情境艺术创作中心负责人。候鸟联盟是一个为了促进中欧两地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是一个集欧、中艺术节资讯共享、艺术团队介绍、作品展示、最新艺术活动追踪、文化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国际交流平台。候鸟联盟从2013年开始就向中国的艺术节输送优质节目,包括2013-2017年的乌镇戏剧节和2017-2019年的城市空间艺术节,类型包括大型高跷、移动歌剧、默剧、木偶巡游等。比起国外节目在装置、动线设计和表演技术上的成熟,国内节目显得相对比较简单。2018年,勿仑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剧团—乌龙剧团,开始自己进行节目創作和制作,至今为止已经产出《探险家族》《绿野仙踪》《仙境梦游爱丽丝》《寻找牡丹亭》《西装怪杰》等木偶巡游类节目,成功打造出自己的一套节目库。2018年底,《探险家族》还亮相广东卫视的综艺节目《木偶总动员》,橙红色火烈鸟与观众的有趣互动和电视传媒的高效传播使火烈鸟形象成为网红,甚至引来国内剧团的效仿。此外,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一直坚持在城市中选择放大当地文化的区域来策划艺术节,例如上海的思南公馆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成片花园洋房历史保护建筑群,东西方元素的碰撞展现出上海的城市气质。   策展机构的横向对比
  同样是为上海商业街区量身打造、得到区政府大力支持的艺术节,“表演艺术新天地”作为策展品牌在体量和形式上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策展理念和运营方式上还是有着很大差别。与“表演艺术新天地”相比较,“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还有许多可能性。
  “表演艺术新天地”是国内首个在商业空间举办的大规模专业艺术节,以“建立表演形态与空间、地域密不可分的记忆连接,强调艺术家、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度”为策展理念,借用和改造现有的商业空间,将前沿、实验的剧目与空间结合,探索表演艺术和各种不同环境相结合的可能性。
  从公司业务和运营角度来说,“表演艺术新天地”团队专注策展业务和演出经纪,是一个轻资产、小规模的公司,灵活性高。公司的收入为自办剧展和受邀策划的收入,运营的主要成本为剧目采购、巡演成本和人力成本。至今受邀策展新的艺术节6个,其中杭州西溪艺术节连续举办两届,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连办三届。相比之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不仅是演出运营方,还是演出制作方。自己制作演出一方面可以靠去各地商演获得出演费收入,支撑公司开展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多出了剧目创作、排练场地租赁、演员培训、道具存放等传统制作成本。因下属乌龙剧团的演出大多为木偶巡游和高跷表演,国内常规演员很少具备踩跷技术,必须经过培训才能熟悉业务,除此之外还要求演员具有音乐舞蹈、和观众即兴互动、控场等多方面的能力,演员的培训和报酬支付都使得成本上升。因巡游剧目本身的演出特点,乌龙剧团的服装通常都体积较大,道具琐碎且整体耗损率较高,在道具存放管理和演出运输上都带来人力物力成本。
  在策展业务能力上,“表演艺術新天地”的策展团队相对具有更丰富的业务经验。在2012年转型为“爱丁堡前沿剧展”前,团队中的两位核心主理人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戏剧制作和巡演经验,转型后在策划中引入策展概念,在全球知名艺术节中开拓视野,挑选好戏扩充节目库储备。“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的策划执行经验相对较少,国外节目储备主要靠与艺术候鸟联盟保持良好关系。但在自我造血能力上,拥有自己的剧团和剧目使“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保留更多话语权,可灵活根据节日主题调整演出,不受供应商内容、条件限制,减少了内部沟通成本与运输成本,并且拓展了业务经营范围。
  策划完成后,巡演和执行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团队需要完成与之相关的平面设计、舞台搭建、邀请交涉、演出报批、技术准备、现场执行等一切相关的行政和技术工作,这一系列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是一般单纯靠策划和公关的团队无法做到的。因演出的现场性和非传统剧场演出的形态,很容易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在表演空间和声场上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艺术新天地”团队在这个重要环节可以实现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执行的“一站式”交付,帮助剧团减少和场地方的磨合成本。“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在面对更复杂的演出环境的情况下同样交出出色成绩单,但因两个团队都选择提前招募志愿者帮助完成执行期的低难度工作,志愿者工作的完成度是不可控的,需在前期严格筛选、培训及管理,并购买商业保险。
  从艺术节本身的性质来说,虽然都是为商业体服务,为空间特性定制演出,但两个品牌各自侧重点不同。除在新天地空旷区域搭建帐篷剧场和中型露天舞台外,“表演艺术新天地”还利用太平湖公园、一号会所、屋里厢博物馆、新里一层和翠湖天地生活艺术馆等新天地片区的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场所进行艺术呈现。采购剧目时选择台词少、形态丰富、受众面广的作品。并且除采购以外,部分剧目采用委约创作的方式,结合新天地的独特历史性与商业风貌,为艺术节提供独家内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把消除语言障碍、令观众更易理解演出内容作为挑选作品的首要原则,弱台词重视觉,这与“新天地团队”无异。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街区团队更希望能够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无形的墙,让观众参与作品的再创作,重在打造全方位、重互动、多焦点、多维度的空间,使动态演出与静态建筑相得益彰。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节走向何处
  透过空间培养文化,透过创意普及艺术,透过凝聚促进交流,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一场无差别的、人民的艺术节,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罗大众,都能在同一个维度看到同样的艺术演出。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使政府方和企业方都获得满足。对黄浦区政府来说,商业区块是核心发展要素,思南公馆作为黄浦区重要的历史文保建筑群和商业区,扩大了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打造了黄浦区的文化品牌,为市民送上优质的文化服务。从艺术普及的角度来说,全免费的模式承载着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用亲切的方式向市民大众普及艺术、使市民对艺术产生兴趣,能够改善城市整体的艺术氛围。
  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公共空间看到的表演大多是轻松有趣,令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和幸福。但是有无可能,将来的某一天,公共空间艺术节并非只对商业环境和空间起到装饰、美化、刺激消费、纯粹狂欢的作用,不仅仅呈现身体和装置的奇观,还邀请观众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以讽喻或严肃带来短暂的批判性?
  目前而言,“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和其他城市举办的公共空间艺术节都存在策划方案趋同的问题。节目依赖于外部引进,国内创作效率低、速度慢。演出本身具有现场性、前期投入大的特点,演出公司出于盈利和风险的考量必然将首先推广已经制作过的节目。长此以来,公共空间艺术节的特质主要依赖于环境与空间本身自带的特点,比如思南公馆强调其海派的摩登感。长远来看,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挖掘当地的文化艺术传统,培育当地创作人才,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自发地生产节目。如2016和2017年在贵州安顺屯堡举行的面具节,就是依托于当地深厚的地戏、傩戏文化资源,挖掘出“面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结合现代面具表演,使传统与未来在当下融合。
  另一方面,“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团队可以充分挖掘艺术候鸟联盟平台的资源。除了向观众展示欧洲的环境戏剧以外,还希望令中国和欧洲两种文化之间建立更好的交流,挖掘中国古典杂技的元素,委约中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全新的作品,为中欧两地输送更多演出。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环境戏剧的专业培训,作为一门有独特技巧与规则的专业学科,可以以表演工作坊或短期课程的形式,介绍法国的环境戏剧课程体系,请欧洲与中国艺术家一同探讨如何做环境戏剧创作。
  作为上海的公共空间艺术节品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还非常年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公共空间表演作为中国新兴的事物,其本地化的进程还在探索之中。只有焕发本土艺术家的创作生命力,公共空间表演才有可能真正落地生根,长远培养艺术观众和审美习惯,潜移默化完成地域文化形象的构建,使城市更有活力,用艺术抚慰人心。
  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2020年初始,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现场演艺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剧场关闭、演出和文化节庆活动取消、从业人员失业,伴随疫情袭来的是覆盖全产业链的生存危机。对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帮助机构和从业人员渡过难关。业界也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突围之路。  后疫情时代涌现出很多表面过渡性但实际上极具变革性的机会。这次疫情检验了过去几年现场演艺业创新思变的能力,并引起
期刊
在陈佩秋先生告别仪式大厅正面墙上的照片,是2014年陈佩秋捧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时拍下的,照片两侧的巨幅挽联,是陈佩秋长达近百年的人生最好注解:“画坛巨擘汇山川毓秀鉴古开今,丹霞筑艺林丰碑环宇高华;修行集善以宽人律己慧眼后生,共进颂奇气清华标韵千秋”。这不仅是子女们为母亲一生奉上的敬辞,也是中国画坛共同认可的评价。  如今怀念陈先生的文章许许多,这是应该且必要的,也是先生一生彪炳史册的写照。
期刊
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是上海推出新剧目和展示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致力于繁荣和发展上海的舞台艺术、加强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更是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创建的有力手段。多少好剧从这里起飞,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成为精品。多少优秀艺术家从这里出发,走向成熟,成绩优秀。艺术为人民而生,然而足够文化素养  却是欣赏艺术的门槛。博物馆与美术馆扮演怎样的角色,博知启蒙还是炒作媚众?博物館与大型商场是否真的愈发趋同?
期刊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围绕“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上海解放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于9月至11月举办。9月4日—8日,杂技剧《战上海》献演美琪大戏院,拉开评选展演的帷幕。11月23日召开的“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专家评审会”上,评委们对19台剧目展开热烈研讨。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作品佳
期刊
2018年底至2019年,一档《声入人心》电视竞演节目的播出带领着音乐剧“出圈”,不仅向大众普及了音乐剧概念,还凭借着明星效应带动了音乐剧票房,大量粉丝群体的涌入直接对国内音乐剧市场产生强烈影响,一度引发社会“现象级”话题。在“一票难求”的喧嚣面前,音乐剧行业内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冷静思考。针对目前国内音乐剧原创力短板的现状,“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应运而生,力图
期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摄像时代,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刷个短视频就可以了解新闻资讯。情感故事、吃喝玩乐都能融入短视频。同时,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也越来越低,全民导演,全民演员,一部手机就能制作一条短视频。  但是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优秀的短视频?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个短视频平台吗?你能说出几个让你心动的短视频吗?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首届短视频大赛”给充满创意激情、喜欢创新并愿意
期刊
电影具有记录本能,电影纪实美学的追求是电影艺术审美的主流,并伴随着电影艺术诞生而成长与发展。不同时代对纪实美学的追求有所差异,但纪实美学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当代高科技在电影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影向虚拟现实与超真实记录两极发展,电影纪实美学的探索进入了超真实的新阶段。滕俊杰导演的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球首部8k电影长片,是舞台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成功融合的产物,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进入
期刊
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几乎每位观众都听过这首歌曲,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它既唤起了这首歌带给我们的成长记忆,又将时空穿越到了1938年延安,这首歌的诞生地—充满硝烟的战场。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将
期刊
奢侈观超越了功利主义和市场价值,调动了声望、礼品馈赠和慷慨的价值(这类价值难以归入经济范畴),还带来一些其他后果。奢侈的市场形式是否因为与贸易体系的紧密联系而不可否认地受到质疑?难道我们必须反对更过分意义上的奢侈品吗?鲍德里亚(Baudrillard)采取了类似立场:支配消费(包括今天的奢侈品消费,或者所有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消费)的交换价值要么服从于市场等价定理(它与奢侈的纯粹铺张浪费相冲突),
期刊
剧中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只剩下一个个抽象符号:父亲、母亲、孩子、受迫害的人、女情种、流血男子、士兵、军官等等,因此他们不只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某种类型人物的标记,他们的命运实质上也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金秋的上海带来了节日的狂欢,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剧目之一无疑是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演出的话剧《孩子梦》,因为该剧的作者是被誉为“以色列良心”的杰出剧作家汉诺赫·列文。早些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