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派三名门
掐指细数,僧人派虽然说历史悠久、庄严端肃,但就是这样一个佛光普照的佛门圣土之上常常出一些叫礼法俗世皆羞的尴尬事;敦厚仁义的丐帮在冲锋陷阵与萎靡放荡之间用褴褛披覆的臂膀揽护着忠良。只有武当派,在小说中的千年浮生里,栖心于翠碧烈焰似的岿然武当。
风烟与苍翠相互掩映,飘渺又迫近,只在此山中,却又仿佛山云飘渺,不知归处。游走在武当山中,随处可见的不是道人,却是道药,这样的感觉,好似俗世那般的有喜有悲,却始终怀抱着始祖身传的傲然风骨,洁净儒雅的外表下怀着普爱世人的良心,这或许便是武当山水传递给旁人最本初的速写。
开山立派人
武当山一脉最早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在安排张真人得道上,金庸老先生颇具匠心,那就是听闻觉远上人圆寂前口诵的《九阳真经》,这与道教“不立文字”相吻合,如此信手拈来的小说布局,不能不令人遐想。
不知是不是金庸先生也与我看到的那座山一样,才写下了那样一群神俊洒脱又真情真意的人的故事,被人们流传着,渐渐成了传说。
我们知道在《神雕侠侣》这部惊世之作的最后有一个倔强又骄傲的小男孩,他叫张君宝,他见过江湖纷争,见过门派内斗,备尝辛苦的他还能骄傲的谢绝郭二小姐善意的帮助,离开了师父与无法栖身的和尚庙,在金庸先生的故事笔墨搁置间的夹缝中不知历经多少辛苦,开山立派,等我们在《倚天屠龙记》中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武当山上武当派的当家人。
现在看来,作为第一任掌教张三丰深谙“冲虚圆通”之理,懂得及时放权,在二代弟子成名后,便让宋远桥代理掌门一职。正是清净寡欲的修身养性让他得享高龄,也正因这天人合一的返璞归真才让武当屹立于中原武林千年不倒。
武当的慈爱
小说中的张君宝一直都是一个有志少年的样子,而张三丰一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很老了,虽然年华老去,年少时候的光明磊落与傲然倔强却一点都没有改变。
无论是面对着群雄威逼之时对张翠山这对善良夫妻的袒护,还是在江湖之中为了号令武林几乎疯魔了似的为难一个重伤幼子的时候,他能够放下面子拼命拯救。不仅如此,他甚至可以为了孩子,只要治得好,哪怕让孩子回他母亲那武林鄙夷的娘家那边去就医。
张三丰一直都知道请胡青牛那个怪医生给孩子诊治,就意味着以后这孩子说不定就会被强留在明教,爱徒的血脉可能会生长在孩子他外公的膝下,回不来了。他表现出来的是“只要孩子好好的,什么都可以”,这是一种无论道统的情感,无欲却情深。
总而言之,从张翠山夫妇携子归来,一时间武林冷血,张三丰执掌的武当派中风度与处事处处显露出的都是温情与人情。
武当的后人
作为二代弟子的武当七侠,肩负着振兴武当的大任,他们坚持着“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念,取长补短,无往而不利。
大弟子宋远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正是这番稳重才让他发现了金元宝上的大力金刚指印,这也让他赢得了绝对的权威性。
俞莲舟的真性情,无论是船头上与小无忌的问答还是对殷素素的改观,甚至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毫不掩饰的“好英雄、好汉子”的坦荡的令人生敬。
莫声谷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满腔,张松溪的机智过人,俞岱岩的宁折不弯,张翠山的重情重义,殷梨亭的痴心一片,武当七侠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共同肩负起了振兴武当的大业。
虽然小说始终是小说,饱含了戏言与杜撰,但是这样的艺术加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关于武当山该有的人情味,大家是赞赏的。
博爱有真情
比起二代弟子的同进退,武当三代们则是异军突起,各自发挥。除了为情所困的宋青书,俞岱岩门下的谷虚道长也是堪当大任,更遑论张无忌,更是领袖明教群雄,改朝换代,再造华夏江山。
金庸先生深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经历了《倚天屠龙记》的大肆宣传以后,开始让他笔下的武当派沉寂下来。归隐山林,潜心求道。然而归隐不等于退出,潜心不等于“熄心”,武当真人们无愧泰山北斗的赞誉,每每于历史动荡的转折际,苦心挽狂澜翻覆,扶大厦于将倾未倒。
岂不闻,令狐冲领三千草莽征战少林,冲虚道长先试剑于武当山下,再运筹于少室山上,化干戈为玉帛,令人好生敬仰。
岂不闻,侠客岛上腊八粥,为破解绝世神功,龙木兄弟亲邀妙谛、愚茶,当是时,武当掌门谁敢稍轻?
岂不闻,文泰来被俘,先有余鱼同护驾,后有陆菲青出谋。其后武当二子更是千里追随陈家洛,救泰来劫乾隆,为“反清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待到后来马真掌教仙去,陆菲青临危受命,出家为道改号“芜菁子”执掌武当,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终于重振武当声威,被福康安请去担任掌门人大会的评委主席,武当之名再次闻觉于金庸的江湖世界。
写在最后
在金庸的武侠体系里,与佛教的遍地开花不同,武当山上的道人更加注重“人情人性”,相对于拘泥与古板,更多了些知心知情的情操与人文关怀。
修身立足于正道却不以道德礼数灭人欲,正心正己为先导,知己所不欲便慎以加人,这些源于武当山的山石草木中的品德与智慧,这些光明正大的道理,一直都在以一种气韵的形态贯穿在历代的武当故事中。
真性情的衡量标准虽然难以把握,这样的心慈传世,并不容易把持,过犹不及者甚至可谓之“优柔寡断”。虽然因此后辈的心路历程中渐渐地变得曲折与静默,却也更能在人性的标杆下筛选出来厚德青年,从而保证子弟的品质高洁,使得风雨飘摇的年代,江湖骚然,少林都不免遭到挑衅,武当似乎始终寂然静笃,鲜有人祸之忧。
不得不说,在金庸小说中,这座伫立在巍巍武当山上,延续千年之久的武当派,将武侠世界中的道教“出世入世”的圭臬与精髓演绎到了极致,这样的山情门风,传承在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中,颐养在读者浮想联翩的世界里,最终萦绕在那浩瀚的文海字流之中。
掐指细数,僧人派虽然说历史悠久、庄严端肃,但就是这样一个佛光普照的佛门圣土之上常常出一些叫礼法俗世皆羞的尴尬事;敦厚仁义的丐帮在冲锋陷阵与萎靡放荡之间用褴褛披覆的臂膀揽护着忠良。只有武当派,在小说中的千年浮生里,栖心于翠碧烈焰似的岿然武当。
风烟与苍翠相互掩映,飘渺又迫近,只在此山中,却又仿佛山云飘渺,不知归处。游走在武当山中,随处可见的不是道人,却是道药,这样的感觉,好似俗世那般的有喜有悲,却始终怀抱着始祖身传的傲然风骨,洁净儒雅的外表下怀着普爱世人的良心,这或许便是武当山水传递给旁人最本初的速写。
开山立派人
武当山一脉最早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在安排张真人得道上,金庸老先生颇具匠心,那就是听闻觉远上人圆寂前口诵的《九阳真经》,这与道教“不立文字”相吻合,如此信手拈来的小说布局,不能不令人遐想。
不知是不是金庸先生也与我看到的那座山一样,才写下了那样一群神俊洒脱又真情真意的人的故事,被人们流传着,渐渐成了传说。
我们知道在《神雕侠侣》这部惊世之作的最后有一个倔强又骄傲的小男孩,他叫张君宝,他见过江湖纷争,见过门派内斗,备尝辛苦的他还能骄傲的谢绝郭二小姐善意的帮助,离开了师父与无法栖身的和尚庙,在金庸先生的故事笔墨搁置间的夹缝中不知历经多少辛苦,开山立派,等我们在《倚天屠龙记》中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武当山上武当派的当家人。
现在看来,作为第一任掌教张三丰深谙“冲虚圆通”之理,懂得及时放权,在二代弟子成名后,便让宋远桥代理掌门一职。正是清净寡欲的修身养性让他得享高龄,也正因这天人合一的返璞归真才让武当屹立于中原武林千年不倒。
武当的慈爱
小说中的张君宝一直都是一个有志少年的样子,而张三丰一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很老了,虽然年华老去,年少时候的光明磊落与傲然倔强却一点都没有改变。
无论是面对着群雄威逼之时对张翠山这对善良夫妻的袒护,还是在江湖之中为了号令武林几乎疯魔了似的为难一个重伤幼子的时候,他能够放下面子拼命拯救。不仅如此,他甚至可以为了孩子,只要治得好,哪怕让孩子回他母亲那武林鄙夷的娘家那边去就医。
张三丰一直都知道请胡青牛那个怪医生给孩子诊治,就意味着以后这孩子说不定就会被强留在明教,爱徒的血脉可能会生长在孩子他外公的膝下,回不来了。他表现出来的是“只要孩子好好的,什么都可以”,这是一种无论道统的情感,无欲却情深。
总而言之,从张翠山夫妇携子归来,一时间武林冷血,张三丰执掌的武当派中风度与处事处处显露出的都是温情与人情。
武当的后人
作为二代弟子的武当七侠,肩负着振兴武当的大任,他们坚持着“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念,取长补短,无往而不利。
大弟子宋远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正是这番稳重才让他发现了金元宝上的大力金刚指印,这也让他赢得了绝对的权威性。
俞莲舟的真性情,无论是船头上与小无忌的问答还是对殷素素的改观,甚至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毫不掩饰的“好英雄、好汉子”的坦荡的令人生敬。
莫声谷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满腔,张松溪的机智过人,俞岱岩的宁折不弯,张翠山的重情重义,殷梨亭的痴心一片,武当七侠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共同肩负起了振兴武当的大业。
虽然小说始终是小说,饱含了戏言与杜撰,但是这样的艺术加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关于武当山该有的人情味,大家是赞赏的。
博爱有真情
比起二代弟子的同进退,武当三代们则是异军突起,各自发挥。除了为情所困的宋青书,俞岱岩门下的谷虚道长也是堪当大任,更遑论张无忌,更是领袖明教群雄,改朝换代,再造华夏江山。
金庸先生深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经历了《倚天屠龙记》的大肆宣传以后,开始让他笔下的武当派沉寂下来。归隐山林,潜心求道。然而归隐不等于退出,潜心不等于“熄心”,武当真人们无愧泰山北斗的赞誉,每每于历史动荡的转折际,苦心挽狂澜翻覆,扶大厦于将倾未倒。
岂不闻,令狐冲领三千草莽征战少林,冲虚道长先试剑于武当山下,再运筹于少室山上,化干戈为玉帛,令人好生敬仰。
岂不闻,侠客岛上腊八粥,为破解绝世神功,龙木兄弟亲邀妙谛、愚茶,当是时,武当掌门谁敢稍轻?
岂不闻,文泰来被俘,先有余鱼同护驾,后有陆菲青出谋。其后武当二子更是千里追随陈家洛,救泰来劫乾隆,为“反清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待到后来马真掌教仙去,陆菲青临危受命,出家为道改号“芜菁子”执掌武当,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终于重振武当声威,被福康安请去担任掌门人大会的评委主席,武当之名再次闻觉于金庸的江湖世界。
写在最后
在金庸的武侠体系里,与佛教的遍地开花不同,武当山上的道人更加注重“人情人性”,相对于拘泥与古板,更多了些知心知情的情操与人文关怀。
修身立足于正道却不以道德礼数灭人欲,正心正己为先导,知己所不欲便慎以加人,这些源于武当山的山石草木中的品德与智慧,这些光明正大的道理,一直都在以一种气韵的形态贯穿在历代的武当故事中。
真性情的衡量标准虽然难以把握,这样的心慈传世,并不容易把持,过犹不及者甚至可谓之“优柔寡断”。虽然因此后辈的心路历程中渐渐地变得曲折与静默,却也更能在人性的标杆下筛选出来厚德青年,从而保证子弟的品质高洁,使得风雨飘摇的年代,江湖骚然,少林都不免遭到挑衅,武当似乎始终寂然静笃,鲜有人祸之忧。
不得不说,在金庸小说中,这座伫立在巍巍武当山上,延续千年之久的武当派,将武侠世界中的道教“出世入世”的圭臬与精髓演绎到了极致,这样的山情门风,传承在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中,颐养在读者浮想联翩的世界里,最终萦绕在那浩瀚的文海字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