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月清风 胸怀天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最初接触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的养成,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它对于我的感染 。就说这句话的是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年少时,勤学刻苦,长大后在朝廷为官,敢于进言,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曾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他曾亲临前线视察,和边塞将士们一起体验过艰苦的边塞生活,“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让他深谙国家军事的种种弊端,和亲身体会百姓的疾苦。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庆历新政”的变法之路,成为后来王安石办法的前奏。在他的仕途中他时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志士节操,给每个为官者都树立了榜样,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的精神财富。朱熹曾评价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在他看来,他做的只是为臣者,为主分忧,为官者,为民解难分内的事情,他拥有虽经贬谪也不能磨灭的赤子之心。这本就是为官者的责任,无论何时都不能推卸,只有百姓的幸福安乐,才是评价为官好坏的标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他的妻子病故期间,他也身染重病。
  他的友人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灵乌赋》给他,劝他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因为他的谏言,都被朝廷当作乌鸦的不吉利的叫声,友人劝他要学报喜之鸟,要拴紧舌头,只管随意吃喝,不要多事。范仲淹给友人同样回了《灵乌赋》,并且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他坚决不会听取友人的建议,因为他要坚持真理,坚守自己心中的净土,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叫声,他也依然会直言不讳,剔除时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的德行,不做谄媚小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天地。
  划粥割齑 胸怀大志
  范仲淹从小立志,胸怀报国之志。每天他都只吃一碗粥,而且还是在粥凉了,凝固之后,他将粥划分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咸菜和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孔子曾这样说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甚哉回也!”看来古之圣贤,都是具有一样的贤德,我想这也是范仲淹在边塞生活时,能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动摇爱国之心的缘故吧。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那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是几代人的座右铭,不论是初学古文的学生,还是对范公有所研究的学者,肯定都为这句话所折服,所感动。在这句话里更多的是一种旷达,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选择,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是一种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范公是众多先贤中的一个,是璀璨又耀眼的,或许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名留青史,当然他也不会知道后世对他是怎样的评说。他只是在其位某其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最欣赏的当然是他那份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很多事我们不能选择,又总会因为各种外物的原因而打扰自己的心情,所以何不顺其自然,做好分内之事,不要胡乱猜忌和筹谋,这样既不会因为自己在巅峰后败落而感伤,也不会因为默默无为,突然发迹而沾沾自喜。静静等待生活赠予我们的可能会比期待的更多。
其他文献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现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表现为社会竞争加剧并趋于残酷无情。
期刊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被世人称为“仙山”“道山”。  据载,唐代吕洞宾曾在武当山修真,此诗即是当时留下的,现南岩存有其碑刻。“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此处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这为它以后的显荣打下了基础。  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
期刊
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阮籍也差一点,维护“名教”的何曾就劝司马氏杀阮,理由是“纵情背礼败俗”。这有刘伶《酒德颂》所说,当时是“贵介公子,
期刊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作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一直是个文化人,而不是神,当然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地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
期刊
在道家鼎盛的年代即有老子、列御寇、庄周……黄发垂髫皆向道的年代,人并不知有道家存在。后世太史公作史记,为叙述便宜,强名为“道”。道者,路也。它本身并无实宰,只是通道而已。  在武当山安住的人——那些真正的得道之士,譬如癫狂的张真人终年不知所踪,往来六合之境,神游太虚之中,哪里在意脚下踩的这块虚土是武当还是襄阳。后世以他为武当所宗,他却隐入浩瀚烟波中。  是以,无论是“道”之一物,还是“道教”一派,
期刊
背景资料:1997年大陆青年学生辩论赛,辩题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首都师范大学是正方,马来亚大学是反方。  马来亚大学的二辩说:“对方辩友请您论证我方主辩所提的“上帝爱世人”这个神圣的命题是如何通过您方的辩论辩出来的呢?”  首都师大辩手四顾而言他,大概是国内的教练嘱咐过要注意国外的宗教禁忌吧。马来亚大学穷追不舍:“对方辩友还没有回答刚才我方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存在
期刊
生命对山水的眷恋,很难用言语表达。总之,在特定的时空,置身于某座山川,内心会觉得无比宁静与温暖。  每年春季,身体和念想都会被武当仙山感召,不问因果的奔赴武当。采风也好,采气也罢,置身于蟠踞而延绵的武当,所闻所见诸师、诸友,于大岳之巅观云潮涌动,望山脉支陇,在云外清都燃一炷香,一念清静,人到无求。往南岩照见福寿康宁,一路静默,抚历朝摩崖石刻而行走,无需多言,那些关于武当山的岁月时空,侠骨柔情,还有
期刊
明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朱元璋的儿子就因王府超了规制而被诬以谋反之罪,虽然贵为亲王,仍落得全家自焚而死的结局。那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平民百姓连自己家的屋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在武当山天柱峰之上的宫殿,却有着和皇帝所居地紫禁城一样的建筑规格。  在道教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天柱峰,是武当山的最高山峰,如
期刊
我路过过很多山,我却不认识几座山,当然也没有一座山是记得我的。因为觉得相机拍不出我想要的景色,所以我路过的一切景致,都没有证据。尽管用力去记住,却也终究无法看到整座山清晰的模样,亦无法细致入微的记住哪一座山。  因为舍不得改变已经被时间无情刻划的山色,除了脚印,我从来不肯在山上留下稍微大一点的痕迹。毕竟,于山而言,它想展示给我看的东西有很多,而我却不是山唯一的看客。  武当山跟我见过的其他山完全不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被解除软禁,重获自由。无数记者蜂拥而去,希望能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在张学良传奇一生中,有两件事最值得关注,一件是九一八事变,另一件是西安事变。然而对这两件事,张学良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国人的认知中,九一八事变时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是蒋介石,蒋介石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大罪人。然而张学良却道出了实情——当时下令不准抵抗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他自己,因为他错判了形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