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还要不断地创新探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1.创新学习情境、教学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的暗示问题。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竞争、活跃的气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东西先尝试着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内发表,也是一种好的做法。
2.联系生活,巧妙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看着角的形状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习初步认识长度时,同学们总是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同学们加深印象后,适时提出“填单位”的小问题:文具盒的单位、小朋友身高的单位、床的单位、楼房的单位。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后,同学们加深了印象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知识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特有的优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化解教学难点。《秒的认识》的教学难点是分针与秒针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1分=60秒?如何揭示分和秒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1分=60秒,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特大的钟面,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边演示,红色的分针代表乌龟,黑色的秒针代表小兔,它们在同一地点,相同方向,相同时间,但所跑到路程却不一样,利用龟兔赛跑形象比拟秒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秒针和分针行走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当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了一大圈,由此建立了1分和60秒的等价关系。这样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给学生以更生动、更直接、更具体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缩短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多媒体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又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视、听、触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负担,加大活动强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要坚持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切实做到讲、学、练相结合。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瑞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2] 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还要不断地创新探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1.创新学习情境、教学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的暗示问题。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竞争、活跃的气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东西先尝试着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内发表,也是一种好的做法。
2.联系生活,巧妙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看着角的形状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习初步认识长度时,同学们总是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同学们加深印象后,适时提出“填单位”的小问题:文具盒的单位、小朋友身高的单位、床的单位、楼房的单位。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后,同学们加深了印象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知识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特有的优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化解教学难点。《秒的认识》的教学难点是分针与秒针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1分=60秒?如何揭示分和秒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1分=60秒,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特大的钟面,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边演示,红色的分针代表乌龟,黑色的秒针代表小兔,它们在同一地点,相同方向,相同时间,但所跑到路程却不一样,利用龟兔赛跑形象比拟秒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秒针和分针行走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当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了一大圈,由此建立了1分和60秒的等价关系。这样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给学生以更生动、更直接、更具体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缩短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多媒体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又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视、听、触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负担,加大活动强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要坚持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切实做到讲、学、练相结合。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瑞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2] 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