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36156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个长久不衰的热议话题。究其原因,实乃此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致使学术界对此认识模糊。如何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走出历史的阴影,廓清理论的迷雾,摆脱现实的困惑,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基本问题。本刊从众多相关论题中精心筛选了四篇论文,分别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品质、关系、融合以及大学理念的实践性等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2-0017-lO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品质
  姜正国
  
  一、问题的提出:由理论品质引发的思考
  
  品质即事物内在的价值特质,是人类恒久追求、着意彰显且擅长评说的一个概念,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一个关键词,自古至今概莫能外。古时的品质,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或者产品的固有特性、功能、特点和可信赖度等。当今的品质,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其中的科技内涵,有了种种判断标准和测评系统。一种主张、观念、思想或思潮,人们会去分析其理论品质,以揭示其渊源、现时适应性与未来走向。也就是说,它们具不具有理论底蕴,隶属于哪一类型的理论框架,或者能否抽象出系统理论。这是人们分析其理论品质的缘由。实质上,这里的理论品质,与理论特征或理论意义无异,重点阐释的是某一论点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探讨抑或理性思考Ⅲ,抑或理论视域上的超越和创新、理论功能、理论立场等。那么,就一种理论而言,自身品质意味着什么?有哪些基本内涵呢?
  在当代认识域中,理论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理解和论述。以体系划分,理论主要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逻辑学理论。系统化以后的理论应该是具有品质的,而且应该内在于其本身。一个系统结论、一个假设或命题、一种解释、一个陈述等,都会因为其背景和分析过程的真实性、深刻度,特别是研究者的知识面和态度,而具有不同的价值特质和价值考量。否则,就不会有对理论的争议、命题的质疑、观念的重新审视。实际上,理论的与时俱进,就是理论品质的不断提升过程。而且,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逻辑学理论,具有等值性。也就是说,理论的品质高低不存在活动领域或类别的差异,仅仅是理论生成过程的要素组合所决定的。
  循着这一思路,一种具体的实践比如教育实践将具有怎样的品质?其品质是如何形成的?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行为、一项活动,因主体即实践者的意识水平、目的之意义,以及过程本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特质和价值考量,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教师教学是一项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精神状况、对各个要素的关注度、敏锐性与科学性,以及对课堂行为的反思,都会影响教师实践的品质,从而使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具有不同的价值特质。
  理论与实践是当今教育领域颇受关注与重视的两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考核评价理论创新的条件、基础与过程,以及实践经验的背景与积累过程。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品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论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中认为,教育理论具有三个规定性: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由此可见,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抽象性,系统性或逻辑推理体系,共同构成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组合的整体效果和质量,也就形成了教育理论的品质。其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系统构架特征与内在价值,即理论建构的对象、可能解决的主要问题、适切性或边界线等。教育概念的结构性、教育命题的真伪、推理形式的逻辑性和契合度、系统的完整性与开放性,属于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对上述三个规定性的深层次要求。实质上,一个理论或者自我界定为“理论”的一些结论、观点、想法,只有具备了三个规定性,才具有理论品质的资质。二是理论形成过程的质量,即研究者的资质、成长背景、研究投入(包括时间的积累投入、经费投入、智力投人)、研究方法体系的合理性。三是理论影响及其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包括理论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学科领域影响、行业影响等。三者共同支撑了教育理论的品质,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体造成亏损,使整个“理论”的品质打下折扣。三者的总合产生了教育理论本身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和目的性。
  实际上,这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再研究领域,属于元研究范畴,即对理论本身进行评价,与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研究大致相同,同时也是真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遵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举办者、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且也是以人为客体的,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人以达致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目的。比如说,教育者直接针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力,受教育者以教育者作为仿效模样,都是以人为主客体的。当然,除了以人为客体之外,教育实践还可以物为客体,如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校产管理等,涉及教育的宏观与微观层面,有的是学校事物,有的属教育事物。
  教育实践也会有其规定性:第一,教育实践是针对教育运行各要素的主体行为。不直接针对教育的社会活动,我们不能称之为教育实践。第二,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显著特征是主动性和探索性,特别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第三,教育实践以人的培养为宗旨,通过培养人才、整体提升民族素质和满足人的求知需求,以改造与优化自然和社会。
  不容置疑,教育实践的品质内在于教育实践主体的意识及其行为本身。就单个教育主体而言,弱意识的、缺乏探索的简单的重复性活动,积累不了经验,引发不了感受,其品质必定是低层级的。同样,不以人的培养为目标,不关心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活动也是低品质的。就群体而言,组织目的与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过程的协调、群体意识和创造力的激发,都会对教育实践的品质产生较大影响。教育 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其品质的根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过程具有同一性。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品质的环境制约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品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教育实践者(包括专职教育研究人员)所处现实环境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教研制度形态发生了几次变迁,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品质的现实环境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当前,制约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品质的现实环境主要是制度、条件建设和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其一,制度特别是学术规范。一方面,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规范的前提,进而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品质。另一方面,科研与行政的协同机制,左右了教育科研氛围与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进而影响了教育实践的品质。目前,教育行政与教育科研的协同既有融合又有侧重,需要进行路径选择和机制创新,需要一个制度化过程。近年来,湖南省部分教育科研机构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均有共同研发业务,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品质提升的重要基础。
  其二,条件特别是财政支持体系和科研实施系统。以教育科研财政支持政策的制度化,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支持系统和教育科研实施系统,是条件建设的核心问题。多形式、多途径加速教育科研财政支持政策的制度化已经成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一件大事。而且,高品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还需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实施系统。包括教育科研主导部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教育科研主持团队、教育科研基地。近年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经建立了教育科研基地22个,并有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132所,都是教研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实施体系,才有可能在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其三,队伍素质,特别是教师和专职教育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品质是直接建立在教育科研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相对而言,中央教育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部属院校,在人力、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方教育科研、地方院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在提炼教育理论、探索区域教育实践方面,整体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服务意识上,地方教育科研为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科学发展服务的理念也不强烈。
  显然,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主线,改善和创造教育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加速教师岗位教研的制度化进程,无疑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品质提升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晓朝.论西方古代主流正义论的理论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44-50.
  [2]唐正东.马克思对人类学唯物主义的超越及其理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32-36.
  [3]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64.
  [4]田刚学校服务——论教育的微观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
  [5]聂劲松.中国教研制度的形态演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2.
其他文献
导言  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肇端,在1800年至1945年的漫长历史中,欧洲大学的格局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有些则是革命式的突变。现代早期的某些源于中世纪的大学结构,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在英伦诸岛、欧洲南部和北部的半岛地区,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与此同时,在法、德两国则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崭新的大学组织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模式决定了那些有着古老大学国家的改革范围和那些新兴
期刊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的最大提供者。在学生财政援助方面,美国拥有丰富的经验。高达46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市场和长达数十年的学生贷款历史,使美国通过借贷帮助学生支付学费的政策日趋专业化。对于正在扩大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中国来说,可以从当今美国学生助学贷款方案改革中获得启示。其一,应尽力在资助活动之初设计一个独特完善的贷款体系管理方案,以避免日后的不断简化和调整;其二,尽量限制中介的参与以减少贷款
期刊
[摘 要]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日盛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其课程设置发轫于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教学,逐渐增设基于商务语言技能和内容的商务英语课程,并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最后发展为近代化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逐渐向语法翻译法与古安系列法共存的格局转变,且均与其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相适应。尽
期刊
[摘 要]“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如何确保国立大学在财政方面的自立与自律,是关系到能否保障国立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乃至实现大学使命的重大课题。日本政府自明治初期创建国立大学以来,先后引入基金制、特别会计制度、讲座制、校费制等,均旨在构建自立的国立大学财政制度。在这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国立大学法人的施行,能否解决明治以来的这个问题,正引起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
期刊
[摘 要]教师之思关乎教育发展。作为本体论的追问,教师之思的本性是教育的经验,它显现于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中,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教师要去思,一要学习,二要放弃,三要建筑。当前,教师之思的底线是守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个人财富。    [关键词]教师;思考;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5-0064-05    学校不乏勤奋的教师,缺少
期刊
编者按: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行政化的误区,必须使大学回归学术,回归学术本位、学生本位。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夏季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短短的16分钟演讲中竟引起30余次高呼“根叔”,此充分表达了广大学子对“根叔”的认同和支持。“根叔”演讲实况经网络传播在国内大学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根叔”现象,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根叔”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出现,标志着大学里
期刊
[摘 要]大学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已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其外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试金石。美国《新闻周刊》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博洛尼亚进程”则提供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样本,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中国的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基本经验是:以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为根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并独善其身,守望大学之道。 
期刊
[摘 要]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课程要求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重在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针对该门课程的特殊性,进行评价改革实验,突破终结性评价方式,创建形成性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
期刊
编者按:研究方法进步是一门学科进展的最直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就整体而言,人们的方法意识并不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刊特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七位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于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