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读的《对外传播》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之中,我发现《中国日报》的领导、编辑、记者的桌边、手边处处都离不了《对外传播》,而在图书馆、阅览室,《对外传播》是最热门的被借阅刊物之一。掩卷沉思,更感觉它是外宣工作的集萃、点睛,处处都紧贴外宣工作实践,引领外宣工作者最前沿的探索。
  适逢《对外传播》200期之际,编辑部的吴老师问我对这本刊物有哪些期待?我认为自己水平有限,真的难以作答。但是,作为一名外宣工作者,我却一直有一个衷心的期待,我希望,机关、企事业外宣工作者应多读《对外传播》,外宣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真正的外宣工作者,不仅仅是外宣媒体的采编人员,更多的应当是在中央及地方党政、国家机关、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门主管领导和专员。只有大家携起手来,整合媒体、政府、企事业单位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外宣工作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只有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主动同境外媒体加强联系、建立良好关系,多提供权威信息,多提供符合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报道素材,多举行新闻发布、媒体联谊等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外宣工作的提高。
  我认为,《对外传播》不仅是采编人员的业务交流平台,而且在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人员对于外宣工作的认知方面更是“切实所需”。据我了解,中央部委、各省市外宣办均订阅《对外传播》,如果他们能够深入阅读《对外传播》,领会精华、传承经验,我相信当前形势下企事业单位、中央、地方国家机关的外宣工作水平、发布新闻的国际传播能力将有显著提高。
  记得2010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在京举行国有企业外宣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近年来国有企业开展对外宣传的情况和经验。会后,有一位《中国日报》参会的同事曾经对我说,这个会议一共有五家企业的宣传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了经验宣讲,遗憾的是,他们的发言多集中表现了“内宣”工作的传统思维,讲到在外宣工作之中的实际经验的并不太多。的确,我感觉当前形势下,一些企业虽然具备“走出去”工作成熟的案例和经验,却未能及时地善用外宣媒体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而传播之中仍时常选取一些内宣意味很浓厚的素材。
  例如,某地方外宣办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曾经为《中国日报》供稿,称其所在之市“举全市之力、全民之力、下大力气加强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积极培养奥运冠军”等等。如果这篇文章照此见报,马上又成为了西方媒体攻击中国的把柄。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崇尚的奥运精神是:运动员、奥运冠军个人通过自身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挑战、突破运动极限的奥运精神,而不是政府投资之下培养奥运冠军的做法。又如,某企业曾拟在我报刊登其在非洲某国家具体的石油年产数量,文章本身的撰写意图是介绍该公司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但是如果具体数字见报,反倒成了西方媒体攻击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把柄,幸好有编辑及时把关,选取了反映我国国有企业诚实守信、合作友善的良好风貌的素材,从而避免了这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诸如此类的外宣素材,在我们手中屡见不鲜。
  当前形势下,各外宣部门经费充足,外宣工作载体丰富。做好外宣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
  差不多每期《对外传播》都会刊登外宣中的好案例、外宣战线采编人员的优秀经验,如果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外宣工作人员平日多阅读《对外传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恐怕再也不会犯以上的错误。与此同时,经过精心策划、缜密构思,妥善应对热点难点,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努力做好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一篇又一篇的外宣好稿件就会不断涌现,其必将有助于为我国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真正提高国际传播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03年底,好像是一个星光满天的晚上,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找我谈话,希望我能负责《对外大传播》办刊工作。  说实话,刚开始有点犹豫,因为刚刚参加了所在单位《今日中国》(中文版)主编竞聘,面试、群众评议综合起来已是高分胜出,有理由等一个结果出来。但黄祖安社长的话对我产生着影响,他说,经历过一线实践历练,再转到理论研究上,容易探讨些成果出来。走过那个年月的人心里总有一些抱负,而且长期在一线做外宣,也有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对外传播学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为继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段连城和沈苏儒两位老前辈几本专著的问世,既标志着我国的对外传播学已经走过了奠基和开创阶段,也说明中国外文局在对外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前列。  自建国之初,外文局便是一片对外宣传实践的沃土,一代又一代的园丁在这里辛勤培植着对外宣传的理论之树。这些园丁有幸得到
期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到2012年,本文拟按照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梳理此间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历程:(1)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走进电视时代;(2)世纪之交,互联网对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3)2008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份,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开放阶段;(4
期刊
“外文局外宣业务范围广,外宣实践经验丰富,为我国早期书刊外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经验应该让更多的外宣从业者分享。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经验的园地。”现年72岁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前局长杨正泉在谈到《对外传播》杂志创办的初衷时说。  1993年4月,杨正泉从他工作了30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期刊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同于中国利益?“中国视角”有没有更加具体翔实的表述形式?“中国声音”有没有更加便于操作的细则?遗憾的是,这些深层次的媒体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期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让新闻界接了地气、降了“火气”,成果令人瞩目。而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告别“我讲你听”的单方向传播模式,是“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的重点、难点之一。  会议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它的“硬”在于会上常常有规定动作、有重大信息发布,这类新闻容易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传统纸质媒体必须进行业务转型。纸质媒体开设网络版或建立网站只是向全媒体新闻业务转型的初级阶段。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如何优化组合传播力,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周报英文网首次以全媒体方式报道2013年全国两会为案例,提出对外传播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为传统期刊的业务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新闻的盛宴。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两会也愈发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境外媒体的报道阵容也越来越强大。两会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国际传播“黄金时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对外媒体都会派出一支专门的采编队伍,不遗余力地对两会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报道。然而,一些参加两会的外国记者却说,两会上没有好新闻。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
期刊
在当今国际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中的地方报纸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应该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近年来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借助合作方提供的空间,多种形式提供版面  《新民晚报》走向海外,始于1994年在洛杉矶发行美国版。2004年开始,在全球扩大布点,寻求合作伙伴,力求“借船出海”,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了27个海外版。  目前,《新民晚
期刊
作为对外报道最重要的经典原则,“内外有别”似乎正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内外有别”的原则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根据;政府的宣传管理方式不仅没有适应转型社会剧烈变化的要求, 甚至以“内外有别”的原则做诸多突发事件或者丑闻的挡箭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坚持“内外有别”原则在诸多方面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