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科技脊梁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月底的首都北京,春暖花开,千枝绽绿。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里隆重举行的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更给首都带来盎然春意,勃勃生机。在热烈的掌声中,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向获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这是我国最高规格的颁奖仪式。在领奖的科学家中有一位中等个头,身穿西装,戴一副近视眼镜,斑白的头发略有些谢顶,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之一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游效曾教授。当他双手接过奖励证书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这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和我一起奋战的同事们。我们还要继续团结前进,为攀登科学高峰作出新贡献。
  游效曾,江西吉安人,今年71岁。他先后担任国际知名的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评审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三个国际化学著名杂志的国际编委。他这次荣获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奖项名称叫:“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由于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便是最高奖。它的科研贡献意义重大,为从分子水平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配位化学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何谓配位化学?它是现代化学中介于无机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最具朝气和前沿的交叉学科之一。它涉及的范围和应用领域都非常广泛。例如,医学上用于治癌;冶金上用于淬取;轻工业上用于添加剂;农业上用于化肥;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对发展分子超导、磁体、发光固体等分子材料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前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配位化学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游效曾从事配位化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他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被其他学者引用1000多次;撰写了《结构分析导论》、《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和《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5部、主编《配位化学进展》等专著2部、翻译《化学中的物理方法》等专著3部。他多次荣获嘉奖:1987年获原苏联科学院“秋加也夫奖”;1991年和2004年分别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先后两次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2004年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1989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委员会“高级研究访问奖”等。特别是2004年,同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他获得的最新嘉奖。
  
  寒窗苦读
  
  江西吉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有“中国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祖籍皆源于此,文天祥、杨邦乂、欧阳修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这片热土。自唐宋至明清,吉安籍科举进士2300多人,其中状元15人。游效曾,就是出身于这块文风炽盛的土地上的一个小“书香门第”。
  游效曾的祖父曾是私塾先生,父亲是中学老师,哥哥是小学老师。他的名字,是祖父取的,有“效法先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他的童年是在井冈山下的小村镇——永阳游家村度过的。因为父亲在离家乡较远的泰和县教书,家里主要靠母亲种棉织布操持,担负起慈母严父的双重教育责任。母亲勤劳善良,自己没有文化,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游效曾刚满5岁,母亲就把他送进了永阳小学读书。可是年幼的他是个贪玩的“小顽童”,大约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几乎天天旷课。老师对他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无奈只得向他母亲“告了一状”。母亲用《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的方法训斥儿子:“你小小年纪,要学好哩!你不好好读书,我也不织布了,明天叫你没有饭吃。”母亲把他训得号啕大哭。此后,他再也不旷课了,在母亲做针线的暗淡油灯“陪伴”下,慢慢地对读书产生了兴趣。
  11岁时,游效曾考入了父亲执教、因抗日战争胜利而由泰和县搬回省会的著名省立南昌二中。他多次独自赤脚步行60里山路到吉安县城,然后乘3天船经过重重山峦,到省城南昌读书。初二时有一天,校长请一位校友给同学们演讲。他就是敢于跟蒋介石抗争,不为“五斗米折腰”,拒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校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院士。当时,游效曾年纪尚小,虽然对这位校友在政治和科学方面的背景情况知之甚少,但其和蔼可亲,对科学的执著,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做人,做学问,就要像他那样,耿直坦诚。
  新中国建立后,游效曾转入南昌联立一中。在一次化学实验中,酸碱指示剂所呈现的奇异色彩变化,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迷恋。1951年夏,游效曾高中毕业,考取了武汉大学化学系,每个月4元钱的贫困生助学金,使他度过了四年大学的读书生活。1955年,他被选拔为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多门数学和物理学课理,成绩优异。如果说,他最初对化学只是一种感性认识,那么在南京大学,这种感性认识则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最终使他走上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配位化学”之路。
  1957年,游效曾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师从李方训院士,从事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其间,他担任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独立主讲了《物质结构》和《结晶化学》等化学系的必修课程,从而打破了专业界限,开拓了广博的知识面。有一次,李方训院士在和游效曾讨论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时,试探地询问:“现在研究过双组分体系,而对多组分体系没有讨论,你能不能考虑一下?”年方23岁,敢于“标新”的游效曾欣然领命,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理论研究。他的这次“牛刀初试”,不仅证明了他的科研能力,更增添了他对自己从事科研的坚定信心。上世纪60年代,在匡亚明校长的推荐下,他参加了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唐敖庆院士主讲的“物质结构讨论班”,进一步掌握了理论化学知识,为日后的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雄鹰展翅
  
  游效曾从事化学科研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他欲大展宏图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那时“停课闹革命”,经过一番非理性的随波逐流的折腾后,游效曾把对科研的迷恋从“公开”转入“地下”。不让看业务书籍,他就偷偷地看,学习《毛主席语录》或开“批斗”大会时,他悄悄地翻看藏在“红宝书”下面的专业书。到了“文革”后期,他就从图书馆借些理化方面的外文版书籍带回家研读。当时,他一家三代六口人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小孩、夫人都要看书,没有桌子,只好用板凳替代。冬天,他冷得只能坐在床上把腿伸进被子里看书,而长期暴露在寒冷中的胳膊后来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在“文革”艰难的岁月中,他竟然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结构分析导论》一书的初稿,并在“文革”后的1980年由中科院院长卢嘉锡推荐资助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游效曾作为国家教委选派的早期赴美访问学者之一,先后与威斯康辛、伊利诺依和佛罗里达等大学的教授一起从事物理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两年多的访问过程中,他忘我地工作,就连离工作地点只有100多里的著名宇航发射中心也无暇光顾。他婉言谢绝了导师劝他留在美国工作的好意,于1983年回到祖国,担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国配位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很欣赏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他深知科学没有捷径,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勤奋。他的口头禅是:“把中国无机化学落后的时间抢回来!”他以家和实验室“两点一线”地工作生活着。实验室给他带来无限乐趣,他沉醉其中。也许是科研人员的通病,一个问题在脑子里转悠,其它事却心不在焉。有一次,他和同事做晶体结构实验,两人的鞋子穿错了3天,才被发现。   游效曾投身于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对年青一代有深厚的感情。他从1981年起指导研究生,培养了80多位(其中包括来自江西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由于游效曾院士在培养研究生中贡献突出,他曾获得中国化学学会“配位化学”和国家科技部奖励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导师”奖。
  
  赣水情深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在南京工作的江西老表数以万计。2002年春,许多老表提出筹办一个民间组织和一个内部刊物,以沟通信息,倾诉思乡之情和交流经验。刊物叫什么好呢?经商议,初步定为《江西人在江苏》。筹备处负责人专程征求游院士的意见。他立即表态说:“办刊物,这个主意好,我支持,但名称是不是长了些?改为《赣水情》好不好?”“好!改得好,有诗情画意,还寄托了在江苏工作的老表的思乡情怀。”筹备处的同志达成共识,于是刊物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游院士虽然自中学后就远离故乡,但十分关心家乡的科教兴省事业,在红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早在1964年,江西大学(南昌大学的前身)化学系按高教部规定要开“物质结构”课,但江大缺乏这方面的师资,这门课一直没能开起来。江大通过高教部向南京大学求援。在南大任教的游效曾听说家乡缺老师,就毫不犹豫地抛家别妻到江大支援,干了整整半年,从此江大该课程就后继有人了。从1998年起,先后受潘际銮和周文斌校长邀请,他兼任南昌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经常赴南昌大学工作和作学术报告,并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大力帮助家乡,为家乡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2002年4月下旬,他再度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访问,并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师院、赣南师院和上饶师院作了题为《光电功能材料的组装》、《绚丽多彩的化学》等学术报告。2004年8月应江西省科协特邀,游院士参加首届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并对故乡科教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从1955年游效曾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50个春秋。他经常到国外讲学、开会、访问以及组织和发起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和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但纵使走遍天涯海角,他总是怀念那魂牵梦绕的故乡,怀念那青山、小河、石桥、古渡、码头、田野、故居、祠堂、小学、古樟树、沙洲、番薯、南瓜、豆腐乳……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直珍藏在他的记忆里。风雨吹老了岁月,却没有吹老他的记忆,反而根植了他爱乡爱土的深情厚意。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乡情总是无法被别的情感所替代。难怪他保持每天看半小时江西卫视的习惯,只是为了一缕赣水情,为她——故土的每一个进步而高兴,盼望她早日摘掉由于历史原因而戴上的“欠发达地区”帽子,而迅速实现“中部崛起”。
  想到故土就会怀念母亲。游效曾对母亲的感情最深。1991年母亲去世后留下的两件虽然比较陈旧,甚至有点“土里土气”的“老古董”,但他当作宝贝似的至今仍保存得好好的。一件是杉木大橱子,另一件是长期摆放在宽敞明亮客厅里的小镜框。镜框内镶嵌着他从小到大到老的10张照片,在每张照片的下面都诙谐地写上称呼或职称和地点,如:效宝(吉安小学)、效仔(南昌二中)、小游(南昌一中)、少游(武汉大学)、中游(南京大学研究生)、大游(南京大学教师)、游子(美国留学)、老游(教授)、游老(院士)、游老头(伏骥)。10张照片10个称呼,其实是一个人,就是游院士自己。这10张照片见证了他的人生历程。他经常来到镜框前,去追溯那再也回不去,但永远也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
  游效曾院士就像源自井冈山麓的一滴清清的泉水,流过赣鄱大地,流进大江大洋。他为祖国的科教事业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深为他奋斗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并祝愿他活力常驻、健康长寿!(作者廖原为新华社高级记者)
其他文献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      1953年底前参军入伍,后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的退休人员,曾为建立革命政权,保卫国防,建设祖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但由于退休早等多种原因,生活还比较困难,党和政府对这部分人员的生活一直十分关心。为了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员范围      1953年12月31日前参军,后复
期刊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感赋   ○舒仁和     欢庆胜利,忆日寇,横行南北。施暴虐,山河血染,神州沦劫。党唤民众齐奋起,疆场搏杀拼不绝。雄狮吼,强盗举降幡,终归灭。   六十载,情势别;巨人立,红旗猎。奋发奔小康,壮怀激越。团结图强休安枕,蚊蝇嗡嗡犹未歇。跟中央振兴我中华,写新页。     念奴娇(二首)   ○幸之    一、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芦沟衅启,漫神州,顿陷人间浩劫。惊醒睡狮昂
期刊
郑板桥老先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博学多才,使读书人崇敬不已。“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名言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位“怪”先生为自己六十寿辰撰写的一副寿联,知之者不会很多。这副联很长,共104个字,笔者新近偶然获之,拜读之余,竟觉是一份养生修性杰作。在此抄录于后,供我们老年一族闲暇时赏阅,可能有所受益和启示。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堂心旧纸,和浪吟哦。兴
期刊
(一)      从前,有位农夫在送父母还山时,一时疏忽,把父亲葬在西边,母亲葬在东边。按传统习俗,东边为大,应该是男东女西。怎么办,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向村里一位老秀才请教。如果秀才认为这样安葬有违礼教,他就起棺重葬。   秀才说:“起棺重葬,既费事又惊动先人。不如你回去请一个石匠,在父母坟前竖两块碑石,再刻上一副墓联就可以了。”说完,秀才提笔写道:“生前不离左右,死后何分东西。”农夫拿着墓联,
期刊
衡量是否幸福,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我认为,对我们离退休老年人来说,幸福就是健康快乐,身心愉快。   我今年71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直到今天才体味到真正的幸福。那幸福就是轻松、愉快、充实,自由自在地过日子。退休了,没有工作的重负,没有思想的压力,没有人际关系的矛盾。刚退休时,体弱多病的我,现在已变得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再也不和大大小小的药瓶子、药罐子作伴了。   我藏有一些图书,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回首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艰苦岁月,有许许多多熠熠生辉、可歌可泣的英雄战绩。在南昌,更有一束采撷于蓝天的艳丽之花——驻南昌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空军不畏强敌,英勇抗战,屡建奇功显神威的故事。      (一)      抗日战争爆发前,江西南昌曾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之一。抗战初期,驻昌中国空军的抗战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他们首战于1937年8月15日。是日,
期刊
时下,在胆囊疾病的治疗方面,存在着动不动就切除胆囊的做法。其实,这种做法是缺乏科学精神的,也会给患者带来有关后遗症。因此,我在医疗实践中感到,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症,不要动不动把胆囊都切掉。      一、胆囊的功能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就胆囊而言,它具有:1)浓缩胆汁,胆囊粘膜具有吸收钠、氯、碳酸氢离子和水的功能,胆囊能将肝内胆汁浓缩6—10倍。当餐后尤其在进食高脂
期刊
收缩期高血压也应积极治疗      黄××同志:   从来信知你患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差大。其实,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中是常见的,其原因和动脉血管硬化有关。值得提醒的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和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并不亚于典型高血压病(即上面血压和下面血压都增高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同样要积极治疗。    问题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种药,能单独降低收缩期血压而不降舒张期的血压。
期刊
万××等四同志:      来信反映老年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坐骨神经腰腿痛的较多,要求就此病作些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腿痛疾患。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化,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这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在外力的作用下,也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少数患者腰部着凉后
期刊
自首依法判轻刑文 河南省临颍县人民法院李跃军、郭纪元母关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前段时间,在河南省临颍县石桥乡大吴村发生了一起儿子被父亲用棍打死,父亲被判刑蹲狱的人间悲剧。   年已六十的吴水聚在家务农大半辈子,辛辛苦苦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由于老人从小就对孩子过于疼爱和过分溺爱,以致使二儿子吴跃红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就发脾气的恶习,他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在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