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地之和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天地之和,今人会以为风调雨顺,没有天灾人祸叫天地之和。其实大谬不然。我们要挖掘“和”文化博大精深之内涵,当然不能妄加穿凿,作无知之附会。各家学说自成一体,惟有儒家源远流长。因此,到儒家学说中找答案是较为合理的。
  所谓儒家学说,主要为《诗》《书》《礼》《易》《春秋》之类四书五经之教义。关于天地之和,《周礼·春官·大宗伯》有十分确切的解释:“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的意义,是可以使天地之间万事和谐;礼仪的意义,是可以使天地之间万事有一定的次序,如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地位尊卑有一定的规矩顺次。有了“和”,才有“化”。化,使自然界有生成万物的功能;有了“礼”才有“序”。序,使万物都有所区别。真的让人琢磨不透,音乐的“乐”居然是天地之和。
  这种观点出自儒家并不奇怪,因为儒家一贯主张礼乐治国。古人把音乐的作用与地位提到今人难以想像的高度,例如《周礼》中还说:“以礼乐合天地之化”。《易·豫》也说:“先王以作乐崇德。”这些例子都说明古人把“乐”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意思,才能明白“乐是天地之和”的道理。不单儒家,三教九流大多都有类似的说法。例如法家代表韩非子在其著作中写道:“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这种观点由于对统治者有利,他们活学活用,各取所需。隋朝开国之君杨坚强调:“君德不冋,臣道以正,故能通天地之和,顺阴阳之序。”(见《隋书·高祖纪》)可是隋文帝杨坚虽英明一世,却有灯下黑之误,错将江山交付给杨广,非但不能“通天地之和”,却弄得人神共愤,天地不容,江山易主。
  我们仔细想想,乐是天地之和,很有道理,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年之始、一国之始、国庆、校庆、厂庆、婚庆,各种大典,无不笙箫歌舞。为什么要弹琴唱曲跳舞呢?就是希望在音乐所创造的美好氛围中使人们感到天地和谐,四海和乐,事业和顺,夫妻和睦,以求六畜兴旺,庄稼丰收,产销两旺,早生贵子。
  乐——天地之和。
其他文献
我们的爱情里,那些看似浪漫和柔软的部分,或多或少与一样东西有关,他叫电影。  第一次知道有爱情这个词、第一次知道玫瑰花、第一次知道亲吻拥抱、第一次知道有失恋等等。有关爱情许多个第一次在我们还没有开始我们的爱情的时候,想像已经在电影里千百次的经历。虽然是来自别人的故事,但作为一种感受,总不免在心底里偷偷地为那些情节留下欢笑,或者眼泪。  几年前,在冬天的大街上看见一个不到3岁的小孩,他扬着头志得意满
期刊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教师孔子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老夫子苦口婆心就是想告诫人们,没事闲呆着,别和人比来比去。比如他的学生子贡无聊的时候比划别人,就被他吹胡子瞪眼睛狠狠训斥了一顿。他自己则谦虚地说,我就没有时间去比划。   孔先生的教导,人们自然也记得,不过和人相比,和人比来比去,比上比下,比前比后,争强好胜,似乎是人的一种本性。人人也都知道,明明一个比字两把刀,可是还是放不下不比。年纪
期刊
从小就读《西游记》,最佩服美猴王的本事了,自然把美猴王当成了强者的化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猴王的看法有了一个大转弯。总觉得美猴虽然身手不凡,但最终沦为一个弱者,一个被扭曲了的弱者。   美猴王纵然有七十二般变化及一个筋斗飞越十万八千里的功夫,但终敌不过法力无边的如来佛。那个一直倡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祖却残忍地、毫不留情地、毫无怜悯之心地将孙猴子压在了五指山下,可怜的孙猴子,只能在大山一角
期刊
地球变暖,冬与春的衔接渐渐无形,冬不似个冬,春不似个春。前日走沿江大道过身,下午阳光正好,见岸边人影密密,嚣声四起,抬起头就看到天空中四处是风筝,从来没见过有那样多,遮住了半边的天,又各种颜色与形状,高高低低飏在微微风中,下头是男女老幼,皆是仰面朝天,喝喝叫叫,仿佛要助成一股风势,让风筝借势飞得更高远。这情形让人看到春天到底还是到了人间,盈盈的是一门喜气,扑面而来。  我幼时亦喜欢扎风筝,弄来篾筋
期刊
我今年夏季到大连,和一位东北延边的老人唠家常时谈到,在延边朝鲜族仍然保持着古代迎亲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那一天,彩车临门的时候,年长的夫妇率领全家人,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亲自迎亲。否则,新娘可以不下车不进婆家的门。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曾经读到这样的记载:“礼贵夫妇,易叙乾坤,配阳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轩。”(《史记·卷四十九》)《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婚礼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
期刊
亲爱的多彼:   你好。自二十多年前,你在天庭上帝竞选中获胜并将我贬到凡间后,咱们就再没有见过面,不知你想我否?虽然我以前每天都在鄙薄和诅咒你,但你要日理万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惩罚我,这让我有点惭愧。想想,咱们其实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何必要闹得不可开交呢?咱们曾经跟着老上帝耶稣南征北战,一起为今天的天庭立下汗马功劳,那时候咱们友好得就像亲兄弟一样。我知道咱们的矛盾,起始于耶稣把上帝的宝座传给我
期刊
农事  清明节前后,下早稻。将稻种浸在池塘的春水里,三四天便会长出白芽,将出芽的稻种撒入秧田。然后赶着牛,用犁将大田破开。这时候,天气暖和,油菜开花,可以脱去棉衣与棉裤。二三周之后,秧苗长高变绿,有七八厘米高的时候,就可以插在大田里去。说是不插五一秧,也就是在五一节以前,早秧就应插完。我的印象是,青蛙开始在水塘里产籽的时候,下秧,它们开始在晚上叫唤的时候,插秧。当然,布谷鸟对这一点也很清楚。插早秧
期刊
一直深爱着那座城市。  当窗外的风景以坚厚且硬的黄土的姿态呈现眼前的时候,便是大脑中关于西北最原始温热的印象。  清晨,一切还都是迷蒙混沌的样子。车行至陕西与河南的交界,黄土中被废弃的窑洞以极突兀的姿态站立在铁轨的两侧,伴着大西北特有的削峻和清冷,似一张张匮乏黑黢的嘴,尖叫着与火车飞驰的身体呼啸而过。  整整一夜都在听许巍的歌,有着同样的顽强和忧郁,喷薄而出的是悲凉与哀愁。他为他热爱的故乡歌唱,同
期刊
本人曾经认为这个“和”字造得很恰当,以为讲和必须通过口语沟通。其实那是当初想当然,大错特错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认真想一想,仅仅口和而心不和怎么叫“和”呢?因此,要“禾、口、心”三字组成才能叫“和”。近日读书,才发现古人确实有写成上“和”下“心”的“和”字。可是细加推究,仍旧不符合“和”字之要义。光是有求和的想法,有谈和的语言,还是达不到“和”,这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血淋
期刊
羊年岁尾购书,有一个小小的“豪举”。买了一本16开绸面精装,厚达两寸半、重约三公斤正文有2654页,字数1300百万的奇书:《故训汇纂》。  有位得过普利策奖的西方学者开玩笑说,他眼中的巨著,应该是800页以上,3公斤左右,“从三楼上扔下来可以砸死一个人”。  《故训汇纂》不用试验即符合这个标准。  称之为奇书,还有蛮多条理由,简要节说还是从来龙去脉讲起。  中华文化典籍,存世之量,为世界第一。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