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甲荣光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子希冀通过长年不懈的寒窗苦读,有朝一日中举人、威进士,甚至名列鼎甲,一举威名天下知。如若能登上鼎甲之首,那更是无限的荣光。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十分注重考生的书法水平,尤其是清代的殿试,偏重书法,故而当时的士子们在书法上都接受过非常扎实的训练,这种训练尤其强调馆阁体的书写。但是,获得功名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书写上不再拘束于馆阁体,开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有清一代,嘉定县走出了三位状元,即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王敬铭的书画俱佳,他被认为是画家王原祁最优秀的学生。秦大成高水平的馆阁体书法,使其在殿试中能脱颖而出,大魁天下。徐郙的书法创作也不限于馆阁体,他的很多传世书法作品,都颇有金石味,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
  王敬铭:皇帝亲自教出的画状元
  王敬铭(1668-1721),字丹思,号味岩,嘉定县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状元。工诗文,尤长于书画。康熙皇帝说王敬铭是他亲自教出来的状元,钱大昕则称其为“画状元”。
  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敬铭二十一岁,他在这一年考中秀才。之后,他又参加过几次乡试,但都没有考上。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这时的王敬铭四十岁了,在追求功名屡次受挫之后,他试图通过诗画的特长来获取功名。于是,他在吴江道中迎銮献诗画,应召入畅春园供职,充武英殿纂修官。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王敬铭作《芍药赋》,其结语云:“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春最上头。”他的朋友查慎行戏呼他为“王芍药”。四十余岁,还未考中举人,但他对科举功名仍然充满期待。
  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春,王敬铭应康熙五十二年恩科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同年八月,应恩科会试,中式。并在十月的殿试中,被钦定为状元。胪唱毕,康熙帝谓近臣曰:“王敬铭久值内廷,是朕亲教出来者,授修撰,赐宅一区”。那年夏天,雷击金沙塔,嘉定民谣曰:“雷震金沙塔,今科出状元。”至秋恩科会试、殿试毕,结果得到应验,这当然只是民间传说了。
  状元及第后.依例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纂修《万寿盛典》。康熙五十四(1715)年,充会试同考官,得士十人,皆一时俊彦。康熙五十六年(1717),又充江西乡试主考官,公明特著。他在江西贡院题下对联:“三条官烛,棘闱辛苦廿年,苟以温饱负平生,斯誓有如江水;一介儒冠,玉署光荣两世,能取文章报恩遇,此行方识庐山。”“棘闱辛苦廿年“,这也是王敬铭对自己功名之路的真切感慨。
  王敬铭出身于文学世家,幼即聪慧警敏,博通群籍。其文章淳雅洒脱,诗先学李商隐,后仿苏东坡,新丽中具流转之致。其科举之文,则力摹归有光,博大精实,不屑时趋。著有《曼衍杂存稿》《未岩诗录》等,惜皆未见存世。
  王敬铭书画俱佳,书工小楷,画师王原祁,不徒形似,并能神拟,与金永熙、曹培源、李为宪并为王原祁四大弟子,时有“金曹王李”之称,钱大昕亦称其为“画状元”。其作品存世较多, 《石渠宝笈》中就著录有七件, 《仿赵子昂云峤长春图》亦在其中。该画赋色变化多端,场面恢宏壮观,继承麓台家法又得赵、王筆意,堪称其晚年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康熙五十八年(1719),王敬铭侍值热河。康熙皇帝问王敬铭其父母之年龄,以父母年皆七十对,御书“齐年堂”额赐之。王敬铭有《纪恩诗》曰:
  矜怜迟晚轸蒙愚,父子承恩风沼趋。
  内苑临轩亲赏拔,清班接迹与提扶。
  孤根得地枝垂果,弱羽回风鸟恋雏。
  世受皇仁期报称,书来频勖自菰芦。
  经时瑞霭吐氤氲,拜赐详瞻天汉云。
  体曜金书开玉篆,势驱柳骨驾颜筋。
  侍观落纸情皆竦,坐运如椽古未闻。
  腕方神工成异彩,荣光高烛结龙雯。
  同一年,父亲王晦去世。去世前,因心里挂念王敬铭,口吟云:“雁字传来天末少,叶声吹向枕边多。”呜咽不及成篇,遂成绝笔。王敬铭归乡丁忧,却也不慎染上重病。易箦前十日,犹强起,手录《种菜词》十三首,示于家人。其二云:“晋世空余靖节花,青门谁数故侯瓜。岷冈旧业公孙泽,五百年来种菜家。淡饭当时为甚来,似经打撇瓮荠开。天教留此家风在.苦菜还须着意栽。”
  秦大成:以馆阁书法大魁天下
  秦大成(1723-1784),初名成基,字承叙,一字簪园,嘉定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曾出任会试同考官,又历主平江、娄东、钟山诸书院,学养完粹,为后世所敬慕。
  乾隆六年(1741),秦大成考中秀才。在《明清嘉定诸生录》的“乾隆六年辛酉科”一节,可以查到秦成基的条目,改名大成应该是在考中秀才以后的事。这一年,秦大成19岁。乾隆二十四年(1759),秦大成考中举人,这时他已经37岁。乾隆二十八年,再应会试、殿试,最终状元及第。
  相传秦大成的殿试卷原本不在前十名,因为会试主考官刘统勋为避免别人控告他徇私舞弊录取褚廷璋,竞把原来拟定的第一名至第十名改置后面,而把第十一名至第二十名改为前十名。秦大成由十一名跃居第一名。这样的科场传闻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但也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即清代会试主考官和读卷大臣在殿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秦大成的房师戴第元,还曾任江南乡试的主考,秦大成也正是在其典试江南时录取的,这也是一种偶然性。
  需要注意的是,传闻中还提到秦大成在会试结束后勤练书法之事。短短几天的突击书法练习,到底能为其在殿试中获胜增加多少筹码,不得而知。在清代,殿试阅卷中偏重书法,秦大成之所以能大魁天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与他在会试发榜到殿试之间短短时间的书法强化训练有关,且《皇清书史》等诸种书法文献,也对秦大成的书法水平给予肯定。
  秦大成能在偏重书法的科举考试中大魁天下,其馆阁体书法自然不凡,然其书法作品传世较少。
  作为与钱大听同时代,同样担任过娄东书院,钟山书院院长的学者,秦大成的学术路线与钱大听并不相同。秦大成潜心于濂洛关闽之书,而旁参释,老家言,立功过格以自励。他曾搜集史书中孝弟忠信及事功之在入耳目者证之《中庸》,以明性功之同,又仿明代理学家邱浚《大学衍义补》,著《中庸广训》,未脱稿而卒。其著作著录于《光绪嘉定县志》之“艺文志”的有《金刚经注疏》 —卷,《心经辑注》一卷,《冬荣斋诗集》二卷、《春晖堂文集》四卷,今皆未见。
  徐郙:宠遇不衰的书画状元
  徐郙(1838-1907),字寿蘅,号颂阁,嘉定人。清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状元。
  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同治三年(1864),奉命入值南书房。六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提督江西学政。十二年(1873),充顺天乡试主考官。光绪元年(1875),充甘肃乡试主考。八年(1882),提督安徽学政。九年(1883),转礼部左侍郎。十六年(1890),改吏部左侍郎。二十一年(1895),擢兵部尚书,二十五年(1899),迁吏部尚书。二十六年(1900),拜协办大学士。次年(1901),调礼部尚书。三十二年(1906),以老致仕。
  徐郙也是书画状元。其久值南斋,慈禧太后晚年时,专喜篆隶绘画,常谕徐郙字有福气,命之兼学篆隶山水画。因以贰百金,倩吴毂祥绘山水扇面一百幅,以为临本,久之不胜其烦.习篆字亦嫌其太苦。徐郙曾面奏慈禧太后,以年老眼花为由,说自己不能习绘事与篆字,只好学八分书,得到慈禧太后的批准,事载《苌楚斋三笔》卷四。对于徐郙的书法,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其日记中记录了一段对白。他问罗振玉说,京城的人都说徐郙的字好看,可是我却看不出他好看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呢7罗振玉答道:“这是院体字,只是翰林院的人赞扬。
  对于徐郙的画,黄宾虹曾予以肯定,他在致黄居素的信札中说:“徐颂阁、张野樵一流,为乾嘉画家所不逮”,并分析他们成就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因为时处乱世,“富贵巨族收藏四散,艺术研究得以纵观”。确实,徐郙亦是一位大收藏家,其所收藏之大家字画,不计其数。比如,其曾收藏的高士奇所作《阑风伏雨图卷》、恽寿平《山水花卉册》、查士标《山水手卷》等,曾于前些年的艺术品拍卖中出现。
  徐郙还藏有大量金石拓片与古籍珍本。《瓶庐诗钞·题乙瑛碑》云:“奚公石墨填禅窟,媛叟重将真面开。会见藩阴君表颂,走将竹影研斋来。”奚林所藏宋拓《乙瑛》,为徐郙所有。何绍基所藏《石门颂》,亦奚林旧物。竹影研斋,颂阁尚书斋名也。王懿荣在《为徐颂阁尚书题所藏宋拓虞书<庙堂碑>长安本》的诗中写道:“兰亭秘妙覃溪通,千两黄金说涪翁。城武长安合买本,从来唐拓总朦胧。“而徐郙家藏本之《红楼梦》,亦是红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他文献
袁晓岑出生于贵州,幼时即开始自学绘画。他1936年来到昆明,从此定居在这里。1938年他举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正式步入画坛,从那时直至2008年逝世,除了“文革”初期受到严重冲击的前几年,他一直勤于创作。在长达七十年的艺术生涯里,袁晓岑在中国画,雕塑上均取得极高成就。在中国画的创作领域,他以写意孔雀蜚声海内外,实际除了孔雀,他还注重挖掘其他云南地方题材如犀鸟、芭蕉等,是最早将云南热带动植物题材纳入
期刊
日本古原宏伸编著的《董其昌的书画》(二玄社出版)一书中,有一幅《烟江叠嶂图》卷,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董其昌的同名图卷,經过比较,两卷的质地、尺寸、构图、题识基本一致。究竟孰真孰伪,或倶真倶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所藏图卷(以下简称“上本”)为绢本,水墨画,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卷首有董其昌楷书录苏轼题王定国所藏王诜《烟江叠嶂图》长诗:  书王定国
期刊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生卒年史无记载,台湾学者翁同文在《王诜生平考略》中考证其为“一〇四八年生,一一〇四至一一二二年卒”,笔者在《王诜生卒年新考》一文中则进一步将其精确为“一〇五一年生,卒于一一一四年后至一一一七年八月前”。他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尚公主,为驸马都尉,历官定州观察使、开国公、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是一名真正的贵族士大夫。  《东坡集》《画史》《豫章黄先
期刊
吴昌硕先生是一代又一代才俊中的佼佼者,安吉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禀赋和艺术性格。吴昌硕离开故乡以后,四处游访,艰难行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绽放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最后定居于上海,独树风格。最终成为后海派开山代表,近現代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20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阶段,吴昌硕以雄强的文化精神、美学追求.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期刊
苏轼(一三〇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题材广泛,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自如豪放,为
期刊
颜真卿(七〇八—七八四,一作七〇九—七八五),宇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亚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唐代书家。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書,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王书法后的又一高峰。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
期刊
葛兆光先生曾言研究近代史的益处:“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左右采撷不仅本身就是乐趣,可以多所发现更是让人常常有自豪感: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来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而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一头连着悠久的古代,一头连着自己生活的当代,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能在这里参与历史的制作和解释。”葛先生所言确实有其道理,近现代美术的文献
期刊
2017年11月,上海市嘉定博物馆举办了“风雅练川——嘉定明清书画展”,不少珍贵的馆藏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明代程嘉燧的画《摹叔明山水图轴》,排在展示的前列,颇为引入瞩目。作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他,祖籍并不在嘉定,但他与嘉定的关系可谓渊远流长。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明代书画家、诗人。程嘉燧的祖籍是南直隶徽州歙县长翰山,
期刊
我得识苏小松先生,缘于其公子苏文轩兄,他和我是同门好友,自2013年我们一起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徐建融先生研究美术史,转瞬已近五年了。事实上,在认识文轩兄之前,我便在一次画展上观摩过小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当时,同好宋元的我,便对这路画风有亲近感。随着与文轩兄逐渐熟悉,我才知道这位苏小松先生竟然是我同门师兄弟的父亲。经其介绍,我便有缘拜会小松先生,慢慢得知他少年时曾随花鸟画大家江寒汀先生的高足蕉
期刊
新年伊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和朝仓雕塑馆联合推出“吴昌硕与其时代——苦铁没后90年”特展。这三家文博机构均地处日本东京台东区,而且,前者国立博物馆就在以艺术场馆密集而著称的上野公园近邻,其他两馆也相距不远。  当然,三家联合舉办这样的展览,首先得力于各自丰富的藏品。东京国立博物馆规模之大、藏品之富,自不待言,其中的吴昌硕及其相关藏品,多为收藏家高岛菊次郎、林宗毅以及篆刻家小林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