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社区内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矛盾突出,一些社会管理问题凸现。面对新情况,枫林社区(街道)提出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0-0051-04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体制、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城市基层社会转型、社会群体归属分化以及多种类型社区的出现,整个社会关系样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大量的扁平化横向关系样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拓展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形成了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特色。
一、枫林社区(街道)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因
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针对区域内不同行政单位、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相对独立、资源相互分割的特点,提出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
(一)客观动因:社会转型期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的嬗变,呈现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传统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原来由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全部释放到社会,单位对社区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党的政治核心功能及其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社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辖区内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矛盾突出,一些社会管理问题积重难返,形成难以切割的“肿瘤”。如位于枫林区域内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周边出现停车难、吃饭难、住宿难等问题,而仅靠单位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最终都转移到社区。尽管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建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覆盖面不断延伸,凝聚力不断增强,但专业力量、资源支持有限,面临如何构建有别于传统单位体制、社区体制的党建模式,实现有效整合、联动发展的问题。
(二)主观动因: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多中心主体”模式的必然选择。枫林社区(街道)地处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辖区内60%以上为老公房和不成套房屋。辖区内人口呈现“两高”特征,即人口密度高(2.6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0万)、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0.6%),且流动人员多,由此产生的需求也存在多样化。如老旧小区的居民有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房屋设施条件差、物业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另外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也逐渐增多。这迫切要求街道党工委整合区域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社会各方协同、“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带动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
(三)主体动因:区域单位共建共享建设“健康枫林”的现实需要。社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社区党建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枫林辖区内单位众多,共有997家,具有鲜明的“三多”特征,即优质资源多、科研院所多,高知群体多。其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在内的三级甲等医院有5家,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等在内的科研院所12家,上海市南模中学等6所学校,还包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内的4家卫生福利单位以及均瑶集团等诸多知名企业。但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区域内单位党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社区党组织由于缺乏明确的行政依托,且拥有的专业力量不足,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专业性问题、社会问题势单力薄,功能发挥有限。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以建设“健康枫林”为价值取向,形成区域单位“共建共享”的共同价值认同。枫林社区(街道)丰富的医疗、研究、教育、卫生福利等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效益,为枫林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枫林社区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及推动社会管理的路径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自2005年以来,坚持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党建联席会及其分会为纽带,把驻区单位,包括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等有效整合起来,积极探索“1+5+X”模式,形成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特色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加强党对社区的全面领导提供了体制保障。
在“1+5+X”模式中,“1”即党建联席会,“5”即按片建立的5个党建联席会分会,作为驻区党委横向联系的纽带;“X”即党员服务中心和各类公益组织。这样,使社区党建工作在纵向上形成了从社区党工委到居民区党组织的全覆盖,在横向上形成了单元性党的工作全覆盖,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行政化管理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节点的区域性党的组织结构,以弥合社区与单位、与行业间的组织缝隙,极大地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辐射力”。
(二)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1.优化组织体系,加强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内单位类型多样,党组织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多样,党建目标、党建资源和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党工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按照区域化大党建的要求,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者单位、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的体制藩篱,形成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单位党建联席会——社区单位党建联络员(党办主任)的三级组织体系,使城市基层党组织走出传统的“单位”堡垒,走入社会,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极大地拓宽了党的社会工作空间。 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大工委”制,实现组织“扩容”,发挥党的政治引领功能。自2006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区域化“大工委”制,使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在社区、但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党工委领导班子,这不仅充实了区域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而且直接搭建了区域民主决策共商共议平台。社区党工委先后吸收了5家驻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其中有9位局级领导干部先后“高职低配”兼任委员。各兼职委员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同时,主动引导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增强区域认同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盘活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协助落实需由本单位完成的社区相关工作任务。这种区域化“大工委”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党员、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有效整合起来,包括把一些无行政隶属关系的单位也吸纳进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全覆盖提供了体制保障。
建立党建联席会与分会制度,变革组织流程,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网格”作用。枫林社区(街道)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全部“网起来”,形成以驻区单位为网络节点,紧密联系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把党的工作做到社会网络的网格上,这是现代网络社会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制定章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公开联席单位联系方式等,实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颖的组织架构。对一些规模小、流动大、分布散的单位,社区党工委建立了一支由驻区单位党办主任组成的区域化大党建联络员队伍,以委派党建联络员的形式使之融入区域化大党建管理体系,使整个区域党的工作形成“片区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
2.创新服务平台,解决城市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枫林社区(街道)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间形成了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为载体,按有效服务半径网格化配置,共建共享、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空间和领域。
构建与驻区单位双向服务平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社区党工委每半年主动走访各驻区单位,通过发放意见征询表、上门了解区域单位意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向驻区单位介绍社区(街道)拥有的组织资源,列出服务菜单,包括企业登记咨询、助老、环境整洁、群众性矛盾疏导、党员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志愿者服务以及国防教育等26个项目。同时又以项目化的形式列出需要驻区单位提供“党建共建”的服务菜单,供驻区单位选择,实现需求对接。驻区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认领服务项目,并作为反哺社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双向服务。在建立互帮互助服务平台的同时,针对枫林社区近年来因地铁施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与居民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比较多的情况,与区域内相关单位签订了平安责任书,并在3家社区单位试点创建“企业综治工作室”等,形成需求对接,责任共担的双向服务平台。
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平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枫林社区(街道)拥有一支8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年龄最大的高达82岁,最小的16岁,党员3567人,占总人数的44%。自2011年1月起,社区党工委在社区层面成立了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枫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分为三大类:一是居民区志愿者服务队,由居民区党(总)支部负责活动开展。二是驻区单位志愿者服务队,依托社区大党建机制,由街道文明办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并将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直接与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挂钩。三是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队,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各服务队可根据具体服务项目,设立服务分队,或联合招募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关爱老人活动、提供社区网络技术支持以及为社区再就业提供岗位等。
建立资源保障平台,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党工委专门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专项基金,为区域单位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与驻区单位共同设立了社区党员帮困基金,各区域单位开展党员多交一个月党费活动,29家社区单位组织近万名党员参加,筹集资金共33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另外,与三航设计院等联合建立居民区党校,作为区域单位党务工作者、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的教育基地。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组织的党建报告团,目前已扩大成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一支常态化的党员教育师资力量,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送学送教上门,这激发了党员参与宣传社区、建设社区的内动力,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3.创新工作载体,推动社会管理各方协同、多元共治。近年来,枫林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坚持“不求所属,但求联动”,着力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并通过采取项目化管理、培育社会组织等,创新工作载体,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整合,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协同参与的社会力量。
以项目化管理确保社会服务制度化。枫林社区每年都通过设计活动项目,供区域单位选择。在党建联席成员单位中通过推广《党员志愿者服务记录册》,为区域单位党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鼓励他们在八小时以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社区与区域单位共同设计了包括6大类18项内容的党建共建服务菜单,遵循自愿、个性化的原则,开展项目化运作,如:充分整合区域内多家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搭建健康教育平台,定期开展养生讲座等,这些既促进了“健康枫林”建设,同时也为区域单位承担企业责任、提高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载体。青松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向辖区内500位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浴室;龙华医院和区牙防所利用本单位医疗资源,每年提供300个名额为社区内困难家庭居民免费体检和进行牙科检查;中山医院党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船舶工艺研究所党委、肿瘤医院党委等与50户困难家庭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以组织化管理促进社会公益服务多样化。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断完善“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培育社会公益组织,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国际医学交流和发展中心、慈善工作站以及荆棘鸟书会等NGO组织,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几年来,与区域单位联合举办了“枫、雅、韵”社区艺术节、“枫林佳缘——青年之家”社区白领青年交友会、端午节龙舟赛、“枫林心苑”以及枫林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作为组织化管理的有效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任,共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进程。另外,社区党工委与区域单位还在“助学帮困”、“助养认亲”以及“助医帮困”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而且形成了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有效机制。
以“大联勤”推动社会综治维稳常态化。枫林社区大院大所多,社区矛盾多。以往由于“条块”之间缺乏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基层政府在履行城市管理职能时,往往面临“条块”脱节、资源分散、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各类城市管理顽症“久治不愈”。为此,党工委提出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整合综治、城管、工商、市容等力量,建立了枫林街道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将辖区“条线”资源与“块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进一步融合综治工作中心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了枫林社区联勤指挥中心(设在派出所)及督查考核办公室,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管理职责,推动综治维稳、市容管理常态化。城区综合管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事后处置“被动出击”向事前管理“主动发现”转变;二是从分散执法“各自为阵”向团结协作“主体合一”转变。通过“大联勤”管理,借人、借力、借势,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联合执法优势。在医院周边巡查时,联勤队伍严厉处置了兜售假药案件;在黑网吧赌博专项整治行动中,联勤队伍协助公安捣毁两家网吧赌博点,并收缴赌博机30台。“大联勤”作为合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载体,很好地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共建共享,资源大整合的优势。
三、枫林社区(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长期以来,由于条线分割,单位党建的活动一般囿于本单位,使其所拥有的行政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社区党组织尽管掌握丰富的群众资源、组织资源,但行政资源匮乏。而行业党建尽管拥有大量的行政、管理资源,但由于在实践中“属业”与“属地”的分离难以整合。这种局面使区域内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综合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条管块推”、“片区联动”,创新社会管理的模式,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枫林社区(街道)以党建联席会为媒介,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工作联合体,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社区党组织与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党组织建立共建共享长效机制,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实现基层党组织力量“整体最强”,并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各方协同”模式。
(二)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保证。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是简单的基层党组织流程再造,而是党的组织功能的拓展。区域化党建的生命力在于党组织内在服务功能的强化。枫林社区(街道)以推进区域化党建为契机,通过构建社区管理对接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形成服务社区、服务驻区单位、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要求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枫林社区(街道)坚持以街道为界面,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区域内各类党建元素为工作主体,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找准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的结合点,形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党建工作体系,使党组织在各类社会组织联系中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管理统筹发展。
(四)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势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社会管理要求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以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为基础,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引领,使党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为社会管理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N].学习时报,2011-2-28.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彭勃,邵春霞.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2).
[6][美]乔·萨托利.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执笔: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邱素琴、毛栋英
特约编辑:胡中良
[关键词]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0-0051-04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体制、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城市基层社会转型、社会群体归属分化以及多种类型社区的出现,整个社会关系样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大量的扁平化横向关系样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拓展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形成了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特色。
一、枫林社区(街道)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因
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针对区域内不同行政单位、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相对独立、资源相互分割的特点,提出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
(一)客观动因:社会转型期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的嬗变,呈现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传统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原来由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全部释放到社会,单位对社区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党的政治核心功能及其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社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辖区内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矛盾突出,一些社会管理问题积重难返,形成难以切割的“肿瘤”。如位于枫林区域内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周边出现停车难、吃饭难、住宿难等问题,而仅靠单位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最终都转移到社区。尽管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建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覆盖面不断延伸,凝聚力不断增强,但专业力量、资源支持有限,面临如何构建有别于传统单位体制、社区体制的党建模式,实现有效整合、联动发展的问题。
(二)主观动因: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多中心主体”模式的必然选择。枫林社区(街道)地处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辖区内60%以上为老公房和不成套房屋。辖区内人口呈现“两高”特征,即人口密度高(2.6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0万)、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0.6%),且流动人员多,由此产生的需求也存在多样化。如老旧小区的居民有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房屋设施条件差、物业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另外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也逐渐增多。这迫切要求街道党工委整合区域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社会各方协同、“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带动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
(三)主体动因:区域单位共建共享建设“健康枫林”的现实需要。社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社区党建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枫林辖区内单位众多,共有997家,具有鲜明的“三多”特征,即优质资源多、科研院所多,高知群体多。其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在内的三级甲等医院有5家,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等在内的科研院所12家,上海市南模中学等6所学校,还包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内的4家卫生福利单位以及均瑶集团等诸多知名企业。但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区域内单位党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社区党组织由于缺乏明确的行政依托,且拥有的专业力量不足,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专业性问题、社会问题势单力薄,功能发挥有限。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以建设“健康枫林”为价值取向,形成区域单位“共建共享”的共同价值认同。枫林社区(街道)丰富的医疗、研究、教育、卫生福利等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效益,为枫林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枫林社区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及推动社会管理的路径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自2005年以来,坚持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党建联席会及其分会为纽带,把驻区单位,包括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等有效整合起来,积极探索“1+5+X”模式,形成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特色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加强党对社区的全面领导提供了体制保障。
在“1+5+X”模式中,“1”即党建联席会,“5”即按片建立的5个党建联席会分会,作为驻区党委横向联系的纽带;“X”即党员服务中心和各类公益组织。这样,使社区党建工作在纵向上形成了从社区党工委到居民区党组织的全覆盖,在横向上形成了单元性党的工作全覆盖,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行政化管理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节点的区域性党的组织结构,以弥合社区与单位、与行业间的组织缝隙,极大地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辐射力”。
(二)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1.优化组织体系,加强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内单位类型多样,党组织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多样,党建目标、党建资源和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党工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按照区域化大党建的要求,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者单位、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的体制藩篱,形成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单位党建联席会——社区单位党建联络员(党办主任)的三级组织体系,使城市基层党组织走出传统的“单位”堡垒,走入社会,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极大地拓宽了党的社会工作空间。 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大工委”制,实现组织“扩容”,发挥党的政治引领功能。自2006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区域化“大工委”制,使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在社区、但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党工委领导班子,这不仅充实了区域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而且直接搭建了区域民主决策共商共议平台。社区党工委先后吸收了5家驻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其中有9位局级领导干部先后“高职低配”兼任委员。各兼职委员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同时,主动引导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增强区域认同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盘活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协助落实需由本单位完成的社区相关工作任务。这种区域化“大工委”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党员、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有效整合起来,包括把一些无行政隶属关系的单位也吸纳进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全覆盖提供了体制保障。
建立党建联席会与分会制度,变革组织流程,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网格”作用。枫林社区(街道)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全部“网起来”,形成以驻区单位为网络节点,紧密联系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把党的工作做到社会网络的网格上,这是现代网络社会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制定章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公开联席单位联系方式等,实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颖的组织架构。对一些规模小、流动大、分布散的单位,社区党工委建立了一支由驻区单位党办主任组成的区域化大党建联络员队伍,以委派党建联络员的形式使之融入区域化大党建管理体系,使整个区域党的工作形成“片区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
2.创新服务平台,解决城市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枫林社区(街道)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间形成了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为载体,按有效服务半径网格化配置,共建共享、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空间和领域。
构建与驻区单位双向服务平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社区党工委每半年主动走访各驻区单位,通过发放意见征询表、上门了解区域单位意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向驻区单位介绍社区(街道)拥有的组织资源,列出服务菜单,包括企业登记咨询、助老、环境整洁、群众性矛盾疏导、党员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志愿者服务以及国防教育等26个项目。同时又以项目化的形式列出需要驻区单位提供“党建共建”的服务菜单,供驻区单位选择,实现需求对接。驻区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认领服务项目,并作为反哺社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双向服务。在建立互帮互助服务平台的同时,针对枫林社区近年来因地铁施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与居民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比较多的情况,与区域内相关单位签订了平安责任书,并在3家社区单位试点创建“企业综治工作室”等,形成需求对接,责任共担的双向服务平台。
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平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枫林社区(街道)拥有一支8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年龄最大的高达82岁,最小的16岁,党员3567人,占总人数的44%。自2011年1月起,社区党工委在社区层面成立了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枫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分为三大类:一是居民区志愿者服务队,由居民区党(总)支部负责活动开展。二是驻区单位志愿者服务队,依托社区大党建机制,由街道文明办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并将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直接与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挂钩。三是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队,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各服务队可根据具体服务项目,设立服务分队,或联合招募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关爱老人活动、提供社区网络技术支持以及为社区再就业提供岗位等。
建立资源保障平台,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党工委专门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专项基金,为区域单位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与驻区单位共同设立了社区党员帮困基金,各区域单位开展党员多交一个月党费活动,29家社区单位组织近万名党员参加,筹集资金共33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另外,与三航设计院等联合建立居民区党校,作为区域单位党务工作者、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的教育基地。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组织的党建报告团,目前已扩大成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一支常态化的党员教育师资力量,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送学送教上门,这激发了党员参与宣传社区、建设社区的内动力,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3.创新工作载体,推动社会管理各方协同、多元共治。近年来,枫林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坚持“不求所属,但求联动”,着力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并通过采取项目化管理、培育社会组织等,创新工作载体,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整合,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协同参与的社会力量。
以项目化管理确保社会服务制度化。枫林社区每年都通过设计活动项目,供区域单位选择。在党建联席成员单位中通过推广《党员志愿者服务记录册》,为区域单位党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鼓励他们在八小时以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社区与区域单位共同设计了包括6大类18项内容的党建共建服务菜单,遵循自愿、个性化的原则,开展项目化运作,如:充分整合区域内多家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搭建健康教育平台,定期开展养生讲座等,这些既促进了“健康枫林”建设,同时也为区域单位承担企业责任、提高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载体。青松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向辖区内500位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浴室;龙华医院和区牙防所利用本单位医疗资源,每年提供300个名额为社区内困难家庭居民免费体检和进行牙科检查;中山医院党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船舶工艺研究所党委、肿瘤医院党委等与50户困难家庭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以组织化管理促进社会公益服务多样化。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断完善“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培育社会公益组织,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国际医学交流和发展中心、慈善工作站以及荆棘鸟书会等NGO组织,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几年来,与区域单位联合举办了“枫、雅、韵”社区艺术节、“枫林佳缘——青年之家”社区白领青年交友会、端午节龙舟赛、“枫林心苑”以及枫林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作为组织化管理的有效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任,共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进程。另外,社区党工委与区域单位还在“助学帮困”、“助养认亲”以及“助医帮困”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而且形成了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有效机制。
以“大联勤”推动社会综治维稳常态化。枫林社区大院大所多,社区矛盾多。以往由于“条块”之间缺乏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基层政府在履行城市管理职能时,往往面临“条块”脱节、资源分散、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各类城市管理顽症“久治不愈”。为此,党工委提出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整合综治、城管、工商、市容等力量,建立了枫林街道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将辖区“条线”资源与“块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进一步融合综治工作中心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了枫林社区联勤指挥中心(设在派出所)及督查考核办公室,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管理职责,推动综治维稳、市容管理常态化。城区综合管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事后处置“被动出击”向事前管理“主动发现”转变;二是从分散执法“各自为阵”向团结协作“主体合一”转变。通过“大联勤”管理,借人、借力、借势,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联合执法优势。在医院周边巡查时,联勤队伍严厉处置了兜售假药案件;在黑网吧赌博专项整治行动中,联勤队伍协助公安捣毁两家网吧赌博点,并收缴赌博机30台。“大联勤”作为合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载体,很好地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共建共享,资源大整合的优势。
三、枫林社区(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长期以来,由于条线分割,单位党建的活动一般囿于本单位,使其所拥有的行政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社区党组织尽管掌握丰富的群众资源、组织资源,但行政资源匮乏。而行业党建尽管拥有大量的行政、管理资源,但由于在实践中“属业”与“属地”的分离难以整合。这种局面使区域内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综合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条管块推”、“片区联动”,创新社会管理的模式,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枫林社区(街道)以党建联席会为媒介,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工作联合体,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社区党组织与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党组织建立共建共享长效机制,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实现基层党组织力量“整体最强”,并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各方协同”模式。
(二)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保证。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是简单的基层党组织流程再造,而是党的组织功能的拓展。区域化党建的生命力在于党组织内在服务功能的强化。枫林社区(街道)以推进区域化党建为契机,通过构建社区管理对接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形成服务社区、服务驻区单位、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要求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枫林社区(街道)坚持以街道为界面,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区域内各类党建元素为工作主体,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找准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的结合点,形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党建工作体系,使党组织在各类社会组织联系中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管理统筹发展。
(四)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势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社会管理要求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以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为基础,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引领,使党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为社会管理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N].学习时报,2011-2-28.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彭勃,邵春霞.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2).
[6][美]乔·萨托利.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执笔: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邱素琴、毛栋英
特约编辑: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