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国画意境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6
国画最大的特点是写意,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笔墨立意为像,它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和抽象的不似。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周围生活中的事物,通过简化、夸张、置换等变形表现手法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创造的“形”,再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进入想象世界,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由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画出形变“意”不变的动人画面。
一、简化——让国画的“意境味”更浓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物体大多是雷同、没有新意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普通的物体进行简化变形,就能够赋予其新意。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把物体的整体或者部分加以简化,进行大胆夸张的创造作画,这样才能让国画的“意境味”更浓。
例如,在教学《青瓷花瓶》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实物青瓷花瓶让学生进行个性观察,从而了解青瓷花瓶的特征。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把青瓷花瓶进行简化,并对它某一个瓶口、瓶颈进行放大;把青瓷花瓶的瓶身进行缩小。这样,就给了学生新的视角,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选取青瓷花瓶其中的一部分变形,进行创造性作画,创造出了奇特的写意画面。
在以上教学中,我把花瓶简化为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形,这种简化的形式很容易被小学生记住和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动画的形式把花瓶的局部进行变形,让学生感受瞬间把花瓶变大又变小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画,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好奇、夸张的个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夸张——让国画的“意境味”更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在观察和表现物象时,依靠直观知觉就能抓住物象特征,并能把所感知的特点强化地表现出来。在意象国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准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物体的整体形象或者某一部分加以夸大,形成一个夸张或者抽象的艺术形象,让国画的“意境味”更厚。
例如,在教学《鸵鸟》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观察,因为鸵鸟是学生熟悉的物象,结构明显,他们能很快抓住鸵鸟局部的特征。接着,我把鸵鸟的某一个部分进行无限放大,再启发学生“变”、“如何变”与“任意变”。最后,让学生根据放大的“形”进行创作作画,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出的作品丰富,手法多样,想象大胆,富有创意。
在以上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夸张一想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明白原来所有的物体在绘画中都是可以变的,而且是“无限大”“无限小”“没有规则”的,只要肯动脑,神奇的创造就无处不在。
三、置换——让国画的“意境味”更高
在平常生活中,小学生由于思维不够严密,对于一些事和物往往会“张冠李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张冠李戴”巧妙地转化为“借物置换”的写意表现手法,这样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写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事物的构造特征人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然后让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某部分来细致刻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他物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形象,让国画的“意境味”更高。
例如,在教学《轮船》时,我首先利用教材上的范画让学生对轮船进行观察,了解船身和水的基本特征,再启发学生想象轮船的船身、水和生活中相似的物象。在此基础上,我示范置换轮船或水,再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置换,形成奇特的画面。轮船和水虽然不相关,但把两个形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将船从江河中分离出来,航行在用其他物象转换成的波浪中,让船舱换成了千奇百怪又有某种联系的物象。这种反常又是合理的变化,往往让学生乐此不疲,很好地打破常规的视觉方法,激发学生的知觉,激发不断创造的兴趣和信心。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轮船作为学生创造的素材,分别引导学生置换局部结构,通过分层引导使幼儿学会了置换的方法。置换法能使正常的物象出现反常但又是合理的变化,位置的交换打破了常规的视觉方法,在连接运动中化多为一,构成了新的机体,产生了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特殊的情趣,使人的视觉不能轻易地将它组织和识认出来,从而激发人的知觉。
总之,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特征,启发引导他们观察、分析、体验、联想和创造,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表现生活,促进小学生观察力、审美能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丰富和发展小学美术教育。
(责编 韦春艳)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6
国画最大的特点是写意,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笔墨立意为像,它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和抽象的不似。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周围生活中的事物,通过简化、夸张、置换等变形表现手法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创造的“形”,再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进入想象世界,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由创造自己的视觉语言,画出形变“意”不变的动人画面。
一、简化——让国画的“意境味”更浓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物体大多是雷同、没有新意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普通的物体进行简化变形,就能够赋予其新意。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把物体的整体或者部分加以简化,进行大胆夸张的创造作画,这样才能让国画的“意境味”更浓。
例如,在教学《青瓷花瓶》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实物青瓷花瓶让学生进行个性观察,从而了解青瓷花瓶的特征。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把青瓷花瓶进行简化,并对它某一个瓶口、瓶颈进行放大;把青瓷花瓶的瓶身进行缩小。这样,就给了学生新的视角,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选取青瓷花瓶其中的一部分变形,进行创造性作画,创造出了奇特的写意画面。
在以上教学中,我把花瓶简化为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形,这种简化的形式很容易被小学生记住和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动画的形式把花瓶的局部进行变形,让学生感受瞬间把花瓶变大又变小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画,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好奇、夸张的个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夸张——让国画的“意境味”更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在观察和表现物象时,依靠直观知觉就能抓住物象特征,并能把所感知的特点强化地表现出来。在意象国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准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物体的整体形象或者某一部分加以夸大,形成一个夸张或者抽象的艺术形象,让国画的“意境味”更厚。
例如,在教学《鸵鸟》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观察,因为鸵鸟是学生熟悉的物象,结构明显,他们能很快抓住鸵鸟局部的特征。接着,我把鸵鸟的某一个部分进行无限放大,再启发学生“变”、“如何变”与“任意变”。最后,让学生根据放大的“形”进行创作作画,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出的作品丰富,手法多样,想象大胆,富有创意。
在以上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夸张一想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明白原来所有的物体在绘画中都是可以变的,而且是“无限大”“无限小”“没有规则”的,只要肯动脑,神奇的创造就无处不在。
三、置换——让国画的“意境味”更高
在平常生活中,小学生由于思维不够严密,对于一些事和物往往会“张冠李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张冠李戴”巧妙地转化为“借物置换”的写意表现手法,这样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写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事物的构造特征人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然后让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某部分来细致刻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他物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形象,让国画的“意境味”更高。
例如,在教学《轮船》时,我首先利用教材上的范画让学生对轮船进行观察,了解船身和水的基本特征,再启发学生想象轮船的船身、水和生活中相似的物象。在此基础上,我示范置换轮船或水,再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置换,形成奇特的画面。轮船和水虽然不相关,但把两个形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将船从江河中分离出来,航行在用其他物象转换成的波浪中,让船舱换成了千奇百怪又有某种联系的物象。这种反常又是合理的变化,往往让学生乐此不疲,很好地打破常规的视觉方法,激发学生的知觉,激发不断创造的兴趣和信心。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轮船作为学生创造的素材,分别引导学生置换局部结构,通过分层引导使幼儿学会了置换的方法。置换法能使正常的物象出现反常但又是合理的变化,位置的交换打破了常规的视觉方法,在连接运动中化多为一,构成了新的机体,产生了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特殊的情趣,使人的视觉不能轻易地将它组织和识认出来,从而激发人的知觉。
总之,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特征,启发引导他们观察、分析、体验、联想和创造,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表现生活,促进小学生观察力、审美能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丰富和发展小学美术教育。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