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坦途成捷径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开设了五个探究性专题。这些专题,突出了服务日常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期起,我们对“教学多棱镜”专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内容上,我们进一步瞄准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形式上,主要采用沙龙的方式,在主题对话中逐层深入地解剖话题;语言上,进一步强化平实浅易的风格,尽量避免高谈阔论,坚决杜绝空洞说教。我们的目的,在于借助这样的改革,使我们的栏目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本期重点探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这一热点话题。我们知道,虽然减负增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对于该减的“负”、该增的“效”,却往往存在着理解的误区。为此,我们特约请了部分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与主持人一起共同探究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减负”。希望我们的探讨,能给处于困顿中的部分读者以启迪,给处于探索中的读者以帮助。
  
  本期嘉宾:
  江苏省仪征中学/刘 祥
  河南省安阳市南关小学/徐文祥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谢华蓉
  湖北省宜都陆城一中/甘海瑛
  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罗义安
  
  概念篇:
  什么样的“负”必须减去——“非语文活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随机的拓展、重复的作业
  
  刘祥:在规范教学行为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负”必须减去,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毫无探究价值的一个伪命题。因为,许多人挂在嘴边上的那句“必须减除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好像就解决了这样的疑问。然而,当我们将视线锁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仅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去审视减负这一命题时,便可发现一连串需要我们深思与探究的难题:过重的课业负担仅是从量上而言吗?每天两小时的作业总量就一定合理吗?什么样的学业负担会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积极性?是否存在着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的合理负担?
  我们所倡导的减负,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说,绝不仅仅只是减少几道习题这么简单。同类习题无节制的布置,当然构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能够以一连串精心预设的习题为线,串联起若干必须强化掌握的知识,培养出某种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自然也就算不得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如给果树剪枝一样,减负,不过是要减去那些只有消耗、不能结果的枝条,腾出位置,让能够孕育果实的枝条更好地获取养分。
  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重复的知识点训练题、缺乏新意的综合训练卷自然属于应该减去的“负”,而每天必须完成的随笔日记、每天应该阅读的书籍,却无论如何不能减除。前者属于不能结果或者极少结果的“公枝”,留了它,消耗大于收获,因而减除便是必然。后者能够培养起终身获益的习惯,能够为生命的滋润添加养分,留了它,收获大于消耗,自然不能减除,即使有些时候似乎形成了某种负担,也不能减除。
  徐文祥:我个人认为,负担并不是用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多少来衡量的,减负不减负其实只不过是不同的认识而已。以我教的语文来说,必要的积累是要在平时来做的。我给学生的作业除了预习、收集资料、课后练习之外,为了让学生达到日常积累,我还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并且规定一个月一个的主题;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至少一天要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书籍;为了能够增加课外积累,我不时地还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一些诗词,要求背诵。这样说来,我不但没有减负,反而增加了许多东西。可是反过来,这些能算做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吗?这些东西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或者成长能够被减去吗?我并不这样认为,这些不过是我明确规定的他们应该自觉养成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也并不觉得这一种过重的负担,也少有人完不成这样的作业——懒惰带来的情况是有的,那只是个别人而已。
  谢华蓉:学生负担轻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什么叫重,什么叫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能敏感辨别,要有减负意识。就其学业负担来讲,目前语文教学中,一是要减去“非语文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追求课堂的另类和时尚,把非语文活动搬进语文课堂,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语文课”“科学语文课”等。二是要减去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对语文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的“声光”刺激,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负担,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三要减去随意的拓展,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有的拓展随意性大,过深和过难。四是要减去重复的作业。重复的越多,无用功就越多。教师应该钻研教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知识向深处、精处延伸,不能停留在作业的量上,应通过有效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心智。
  甘海瑛:减负不是不要课业负担,而是要把“负担”由“过重”减轻为“适量”。究竟多少课业负担才算适量呢?到目前为止,自上而下并没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量化标准。我个人认为,“过重”大致指的是过量的或学生承受不了的负担,学生在完成课业负担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机械的体力消耗、没有兴趣可言的付出。一旦学习成了包袱,拿掉“包袱”就成为必然。鉴于此,对于学生搬梯子都摘不到的桃子,建议老师最好独自享用,免得学生吃不到“桃子”又滋生出无限的感慨与惆怅,无端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可不是一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在学生的兴趣还没有被调动起来之前,强加给学生学习任务,妄想通过题海战术达到目的做法都是应该摒弃的。
  
  反思篇:
  减负能否增效——减负不是加减法的运算,增效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加减,而是学生兴趣大小的培养和调动
  
  刘祥:明了了减负这一概念后,又一个概念不得不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增效。眼下,相当多的学校,是将这两个概念并置在一起强调的。我一直对学科教学的“增效”心存忌惮,因为,我所理解的“效”,可能和有些人存在差异。比如语文学科,我从不认为将考试分数从120提高到125便是实现了增效的目标,我所认同的“效”,是建立在服务终生这一教育终极目标之上的语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比方说,我在具体落实减负目标的同时,并不一定就要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取考试成绩,而是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语文情趣,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我的这种做法,如果仅从世俗的中高考角度而言,显然无法实现“增效”的目标。
  退一步说,如果一个老师能够真正贯彻落实了减负目标,即使他没有丝毫的“增效”,也未必就是教学的失败。比如一位老师,原本喜欢让学生抄写生字词,抄写课本上的注释,现在,他把这些毫无价值的作业全部减除了,当然不见得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见得就能提高考试成绩。但他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使学生的身心能拥有更多的快乐,那么,这多出来的快乐,也应该属于减负所增的“效”吧。
  所以,就具体的学科教学而言,所谓的“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而不是只表现为最浅层面的分数上。即使是理科学科,也同样应该这样看待“增效”。比如数学学科,培养起严谨缜密的数学思维力,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率。如果在提高了考分的同时,学生对学科的所有兴趣也被扼杀殆尽,便无任何效率可言。
  徐文祥:我们所谓的减负,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增效。对于增效中的“效”来说,其实就是要用最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最大作用。衡量有效与否的方法,并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做的事情的多少,而是怎样让学生做得更好。比如学习一篇文章,要预习、要查找资料、要写作业巩固、要复习测验等,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效率的提高需要的是老师们的头脑不断的思考。能够给老师的思想打开一个结,让老师的思想活跃起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增效自然就容易实现。减负不是加减法的运算,增效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加减,而是学生兴趣大小的培养和调动。任何人对于喜欢的东西,越多越高兴;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哪怕再少,也会感到厌烦。对于一个喜欢自己所教学科的老师来讲,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吸引过来,就是老师的失败。所以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怎么让他们跳出原有的加减算式的限制,动用脑筋去思考怎么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充满学习的欲望。我想,这便是真正意义的增效。
  谢华蓉:我认为,增效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减负是一定的,但减负和增效不一定成正比。如果学生的负担一减轻,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可以肯定地说,学生负担早已经减轻了,不会时至今日还在谈减负。减负是在实现增效这个终级目标过程中的初级目标与手段,减负未必增效,要想增效得在把负担减下来后,把备课质量、课堂技艺、作业质量等质的东西提升上去,这才是关键。从这方面来说,这是对教师严峻的挑战。不然的话,负减下来了,效可能也随之下滑。
  
  探究篇:
  如何建立必然关联——老师注意力应从“熟能生巧”“少见多怪”这种传统认识中走出来,变“容器型”学生为“心智型”学生
  
  刘祥:学科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与增效的同声同步,仅从高中语文教学来看,关键点在于“效”的目标定位。也就是说,“效”的目标的界定,将直接制约着减负。
  比如,我们只把提高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所有的散文教学,就只需设计成几道思考题,然后结合高考命题思路,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技巧,便算完成教学任务。倘若超越了这解题技巧的传授,而试图用文学中的真善美来熏陶感染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内容自然也就成了应试之外多余的“负担”,自然也就需要减除。眼下很多学校严禁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想来就是建立在这种“减负”观的基础上。
  而当我们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时,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然也就远远超越于解题技巧的层面,而进入到了阅读、思考、领悟、运用等更高层面。这时,大容量的课外阅读、适时展开的写作训练,便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而不能服务于这些环节的综合练习,也就成了额外的负担,属于必须减除的内容。
  所以,建立“减负”与“增效”的必然关联,就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学科课程标准,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效益观。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就需要大胆舍弃日常教学中纯考点教学的错误,代之以合理的文本鉴赏能力训练;需要大量压缩高三阶段几轮复习的教学用时,代之以学生自我归纳基础上的适量点拨;需要坚决减除铺天盖地的模拟试卷、调研试卷,代之以撇开功利心态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益。
  谢华蓉: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看,要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正比例关系,一是教师与家长、课堂与课外形成一股合力,吸引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将教育教学目标分解在每个细小的环节中。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就需要舍弃每个字抄写20遍的低效蛮干,而将在生活中识字与课堂内识字相结合,将课堂中的精心讲解与课外巩固中的适时引导、科学归纳相结合,将由点及面式的探究、由此及彼地思考和锤炼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而不局限于做题的技巧等。二是在评价学生上(也就是具体到操作层面的考试上),改变注重知识记忆的考核,要以教法为基本依据,面向学生生活实际能力经验,考核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情智商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智承受能力等多个维度上来。
  要建立减负与增效的必然关联,就需要做到:工作重心要转移,重点抓增效。抓增效,重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重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罗义安:减负必须以提高教师的理念水平、教学能力为前提。因此,加强学习与培训,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是第一步。减负与增效就像精兵简政一样,精兵简政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轻装上阵,提高效率。同样,学校减负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它们之间的关联,我认为老师注意力应从“熟能生巧”“少见多怪”这种传统认识中走出来,转移到广度、深度以及与生活关联度的训练上来,变“容器型”学生为“心智型”学生。
  单纯的减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止痛片”,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增效是关键,是标本兼治的良方。如何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会减轻。课堂教学效率低,必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增加作业量,实施题海战术,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甘海瑛:课堂是“减负增效”主要阵地。我觉得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四个字:新、活、深、快。“新”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应借助各种媒体,博采众长,广开语文学习资源。“活”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提倡启发式教学,多赏识,多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深”则要求对教材的解读要深入,学生的思维程度要逐步加深,学生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能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快”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课堂的节奏,根据学情逐步推进,让学生的思维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处于紧张状态,培养学生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作业的把握是“减负增效”的一大难点。作业的布置我本人遵循三个字原则——实、活、精。先说“实”,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因此,作业的布置针对性一定要强,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本班实际,学情实际,学生实际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设置必做的题,选做题,有难度的题,作业呈现层次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开“小灶”。再说“活”字,不一定非要写出来才算作业,非要是老师布置的就是作业,作业可以用嘴说,用眼看,做游戏,学表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还可以自己进行作业设计。并且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既有统一的必做作业,也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作业。最后说“精”,作业既要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既要考虑巩固“双基”,又要注意发展智能;既要面向大多数,又要照顾两头。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以一当十。
  
  总结篇:
  学科减负,任重道远——如何用最少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究
  
  当下,减负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减负”这个词汇的背后,隐藏着的客观现实,即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解决。五位老师从各自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自身对于“减负”和“增效”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见解,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层面上的省察。只有先拥有了这样的思考,才会有具体的减负行动,才会把“增效”真正落实到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高度上予以贯彻。
  参加此次讨论的老师多是语文教师,我们主要是围绕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来举例论述的,对其他学科如何更好贯彻减负增效未能进行深入探究。好在学科虽有差异,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终极教学目标却是始终相同的。在这相同的目标下,完全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减负增效问题的讨论去探讨其他学科所应拥有的态度、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减负大背景下从事具体的学科教学,我们还必须确立另一种减负观——“增压”。对教师而言,课时少了,课业负担轻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便被推到了教学前台。如何用最少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在减少了教学时间、减少了作业批改量的前提下,能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效果的检测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思考与探究。
  (本栏责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栏目主持:李 序  嘉宾主持:魏智渊    主持人语:  在学校里,看似严厉的秩序实质是一种巨大的无序,因为这种所谓的秩序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而真正的秩序,或许正是从无序当中逐渐被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形成真正的秩序感。或许,在现在学校管理越来越强调“秩序”、强调严格、强调管到牙齿的今天,我们离真正的秩序正越来越远。    教育案例  在我接手这个班第六周的时候,周末的语文家庭作业我布置学生写一篇
【摘 要】在中国“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导演,他的几部“地下电影”均是以爱情为主线,也是其力图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情感的匮乏与渴求是他的摄像机抓捕到都市情绪的内核。他镜语下的爱情主题都是借助身体这一载体与外界的他者、社会和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也许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表达出更加直接的是“性”,又或者导演只是寄托于爱情的嫁衣上,诉说着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寻绝
【摘要】本文基于快餐文化的角度,试对近期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的“余秀华热”现象进行解读。通过对关于余秀华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在事件起始阶段,媒体通过标题党和标签的运用达到短时间内积聚人气掀起关注热潮的效果,继之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她的身体残疾和私生活。但这种对无内容、无深度的现象的追逐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是严肃的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也难逃被“快餐化”的命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互联
【关键词】媒介融合;实践教学;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编号2018JGA216;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7JGX033。  当前,媒介融合在向纵深发展,对于业界的实践带来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业态、发展模式都形成严峻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变革,其中,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
【摘要】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关键词】微信社交软件生活工具麦克卢汉  微信(wechat)是腾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并宣布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开征税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农村正式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将打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原有的投资责任
【班主任案例】  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同问题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大概都会有过成功的教育案例。但以我的经验看,当下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有效教育会作用持久,我们还需要一些后续手段。如果我们缺少了这些,教育效果往往不能长久。  我教五年级,上学期刚开学,班里的程冠辉同学就不写作业。当我和他谈过两次心没有见到任何效果后,我想“震撼”他一下。  一天下午放学前(当天轮到程冠辉打扫卫生),我到班里宣布:取消程冠辉交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尉氏县的一所小学,该学校参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为每个不同级段的学生都准备了许多优秀的读本。在翻阅这些读本时,我被绘本《爱心树》疏朗的画面以及浅显易读的内容吸引了。读完这个绘本用了大致5分钟,留给我思考的却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  大树和男孩的相处是一种很不对等的方式,大树不停地付出,男孩却是一味地索取。每当大树能够为男孩付出时,她总是一副快乐的神情;而男孩只要站在大树面前,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真实故事计划;情感传播  从1965年《纽约客》分四期连载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开始,“非虚构”的字眼就一直在新闻和文学的领域不断受到关注。尽管,在1980年国内就有学者指出,所谓“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新新闻写作,不过是美国写作界的“聪明人士”卖卖噱头,目的是引起公众注意,多销几本书。[1]但是,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奖项也说明了非虚构写作在美国
学生早恋,是一个让班主任十分头疼的问题。多少学生为此迷惘烦恼,上课心不在焉,成绩直线下降。早恋,似恋爱而非恋爱,让老师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轻不行,说重了更不行。身为班主任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  话题提供:林州市横水镇中心学校 贾爱玲    和他一起握住阳光  ■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杨卫平   隐隐约约地,听见孩子们在议论他和她的事。比如,他送她回家,约她去公园,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