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校将“十二五”研究重点确定为:基于学生经验与教材知识的关联,建构教学知识树的研究,研究学科知识与学生自身经验之间的联系,研究知识与思维的联系性、整体性之间的联系,研究知识与学科文化渗透的联系等,建构教学知识树。
学校立足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知识树基本框架的构建,为教师研读课标:构建年级段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研读教材:掌握北京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等;研读学生: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学习态度、个性差异、发展需要,提供了有效的引领,确保建构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明确了“三生有幸”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三生”即贴近生活、体现生态、关注生命;“有幸”即师生都有幸福感。为实现“三生有幸”课堂,我们确定了国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深入—联系—文化—关注。深入:探究支撑教材表面文字的知识与文化、规律与方法。联系:一是与学生已有认知的内在联系;二是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三是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文化: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文化背景与学科价值。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差异、兴趣、习惯等。
我们强调教师在各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强化课程的综合性。
教学知识树建构促进了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辐射式”教学。例如,语文课形成了“前伸—融合—后托”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教师讲《刻舟求剑》时,课前指导学生写一次智慧集,主要积累来自历史故事和古诗文中的10个成语及寓言故事;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引婴投江》;课后让学生阅读《吕氏春秋》。其次,呈现了突出思维训练的教学特色。如数学课堂,教师们更关注新知与已有知识、与今后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关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展示数学思维,理解学习的过程;更关注所学知识与学科文化的渗透。第三,把中国汉字文化融到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演变过程和由来,老师查阅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孩子们。数学课从360度讲到数学与大自然的联系,引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探究花的瓣数与360度的联系,在感受大自然奇妙的同时感受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教师还带着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化,了解文明古国巴比伦关于360的规定等,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实现了课程的关联与拓展。
教学知识树的创建促进了师生的发展。首先,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从知识树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应用,我们看到了教师更关注孩子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过程。如将课前预设与课堂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发展主体转变,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提升,从教学生学到为学而教,从学生学会知识到让学生会学知识。其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师生共建知识树的过程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点逐渐清晰,已能将学习的知识梳理成有序的认知结构,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能够根据适当的要求,画出学习的“个性化智慧树”,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自主、个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学校还开展了家庭作业调查,并实施“时级制”作业方式,据统计,每班大约有70%的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完成30分钟的课外阅读作业。孩子们已能将读书与创作结合,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能力发展成智慧。■
□编辑 吴君
学校立足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知识树基本框架的构建,为教师研读课标:构建年级段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研读教材:掌握北京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等;研读学生: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学习态度、个性差异、发展需要,提供了有效的引领,确保建构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明确了“三生有幸”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三生”即贴近生活、体现生态、关注生命;“有幸”即师生都有幸福感。为实现“三生有幸”课堂,我们确定了国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深入—联系—文化—关注。深入:探究支撑教材表面文字的知识与文化、规律与方法。联系:一是与学生已有认知的内在联系;二是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三是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文化: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文化背景与学科价值。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差异、兴趣、习惯等。
我们强调教师在各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强化课程的综合性。
教学知识树建构促进了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辐射式”教学。例如,语文课形成了“前伸—融合—后托”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教师讲《刻舟求剑》时,课前指导学生写一次智慧集,主要积累来自历史故事和古诗文中的10个成语及寓言故事;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引婴投江》;课后让学生阅读《吕氏春秋》。其次,呈现了突出思维训练的教学特色。如数学课堂,教师们更关注新知与已有知识、与今后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关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展示数学思维,理解学习的过程;更关注所学知识与学科文化的渗透。第三,把中国汉字文化融到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演变过程和由来,老师查阅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孩子们。数学课从360度讲到数学与大自然的联系,引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探究花的瓣数与360度的联系,在感受大自然奇妙的同时感受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教师还带着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化,了解文明古国巴比伦关于360的规定等,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实现了课程的关联与拓展。
教学知识树的创建促进了师生的发展。首先,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从知识树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应用,我们看到了教师更关注孩子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过程。如将课前预设与课堂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发展主体转变,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提升,从教学生学到为学而教,从学生学会知识到让学生会学知识。其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师生共建知识树的过程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点逐渐清晰,已能将学习的知识梳理成有序的认知结构,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能够根据适当的要求,画出学习的“个性化智慧树”,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自主、个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学校还开展了家庭作业调查,并实施“时级制”作业方式,据统计,每班大约有70%的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完成30分钟的课外阅读作业。孩子们已能将读书与创作结合,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能力发展成智慧。■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