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施尔: 我在幻想中创造现实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年前,布鲁塞尔的一个夜晚,一道始料未及的雷电从天而来,降临在概念艺术家克里斯坦·施尔(Christian L. Scheurer)的宿舍里,闪电穿过他右侧胸口和左下肋骨,将他床头的闹钟击翻,粉碎在地……在剧痛中晕厥的克里斯坦不知昏迷了多久。直到睁开双眼,他才意识到自己逃过了概率仅几十万分之一的厄运,大难不死。他在康复后决定背上行囊,前往大洋彼岸的好莱坞电影王国。若干年后,他为好莱坞贡献了 《第五元素》、 《泰坦尼克号》、 《黑客帝国》 等鸿篇巨制中的视觉盛宴。
  被铁面人吓坏的男孩
  克里斯坦·施尔于1967年生于瑞士伯恩,父亲是动物学家,自幼便随家人在异地生活旅行,接受来自不同人文自然环境的熏陶,对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永不满足的好奇。他从3岁起开始绘画,上大学之前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仅仅凭借对眼中和脑中画面的执著疯狂作画,贪玩儿的时候也会背着父母去打街机游戏。14岁时,克里斯坦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部电影,那是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由凡尔纳小说改编的影片《海底两万里》。“那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克里斯坦说,“我还是个小男孩,影片有一个戴着铁面具的人把我给吓坏了。”从那以后,克里斯坦开始痴迷于神奇的电影艺术,《异形》、《星球大战》等影片都是对他意义重大的“启蒙影片”,克里斯坦说:“那时,乔治·卢卡斯的科幻片正风靡,他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19岁时,克里斯坦来到布鲁塞尔的圣卢克高等艺术学院就读,学习绘本创作(graphic novel)。彼时他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其中不少都是有关另一世界与另一重空间的故事。他对人类学兴趣浓厚,喜欢研究世界各地的风土与历史故事,因此擅长在画面中讲述一个虚构族群的社会活动、生存空间,以及政治经济现状,建立不拘一格的世界观。例如,在他想象的一座城市中缺少日照,阳光作为奢侈品被特权阶层支配,凭住处的楼层高低能识别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如何:住在高处的是富人,能享用有限的阳光,而穷人们只能在建筑底层的阴影中度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后来从事的电影与游戏的概念设计中都得以施展。就读期间,除了绘画,克里斯坦还从事了多部电影的制作工作。而令他险些丧命的雷击事件,促使他坚定了去好莱坞发展的信念。
  1995年,克里斯坦加入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洛杉矶的电影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他参与了电影 《第五元素》的视觉特效制作,之后的项目更为雄心勃勃,包括《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等。在加盟制作电影 《太空战士:最终幻想之灵魂深处》之后,克里斯坦转战视频游戏领域,主要致力于整体的概念设计(如角色创造以及环境设计等等)和数字场景的创作设计,曾在 《魔戒之王者归来》中担任艺术总监。他还曾与建筑师团队合作设计位于迪拜的主题公园。现在的克里斯坦正致力于自己的原创电影《安特罗皮亚》 (Entropia)的制作,毫无疑问,那又会是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狂想世界。
  S=surface C= Christian L. Scheurer
  把梦境和想象画出来
  S:当人们问 “你做什么工作” 的时候,你怎么向他们解释?
  C:要解释清楚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概念艺术。当制作一部电影,尤其是大制作的影片,比如《星际迷航》、《黑客帝国》或者《第五元素》,有很多内容需要设计,片中有各种生物、服饰、建筑,这时候要有人解决“这些东西是个什么样子”的问题,这就是概念设计师。比如在另一个星球上,城市是什么样的?是温暖还是寒冷?环境是否被污染?人们穿什么衣服?坐什么交通工具,如何生存,甚至使用什么武器?这些都需要通过数字手段来视觉化,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将人们的想象和梦境视觉化。
  S:你曾从事过建筑设计、电影数字场景制作、视频游戏的人物概念设计等等,各种不同工作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C: 这些创作其实是相通的。在我做电影中的建筑与场景设计时,建筑与人物的作用相同。比如,在《第五元素》中,城市面貌有自己的性格特征,黑暗的或是变化的;泰坦尼克号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它的结构本身也有一种气质、一种性格。再比如,我从来不会区分时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我看来它们是一回事,衣服就是一种建筑,它的功能就是作为结构容纳我们。这是艺术与设计相通的地方,我喜欢概念艺术这类边缘化的艺术,因为它像汽车设计、时装设计一样,是应用型的艺术,而不是必须陈列在博物馆里。
  S:从瑞士到比利时,再到美国,你的生活经历过数次迁徙,是否经历过很多文化冲击?
  C:一定会有。因为我爸爸是动物学家,我们一家人曾经去非洲待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的文化休克就很明显——在非洲,我头一次没有电视看(笑)。不过那是非常好的经历,一种文化意识上的觉醒。瑞士非常整洁、有条理,而布鲁塞尔是无拘无束的。我从学校一毕业就背上背包到处走,不错过任何旅行的机会。在好莱坞的工作也使我有很多旅行的机会,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这其实是我想要的,甚至很上瘾!我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每个地方都不尽相同,这让我很开心。
  S:在布鲁塞尔被雷击的事情过了那么多年,至今对你还有影响吗?
  C: 那时候我28岁,被雷击的时候我在睡觉。雷电穿过我,将桌边的闹钟击中掉在地上。当我醒过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同学找到我把我送到医院,然后我居然活了下来,就在那一刻,我忽然间明白了一件事: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以为青春不朽,疯狂飙车,骑单车不戴头盔,你觉得自己不会死……遭遇雷击后,我发现生命如此珍贵,我对我自己说,要把每天当做一份命运馈赠的厚礼,全力以赴去做内心最想做的事。倒未必要做艺术家,而是要活得开心,达成内心的愿望。于是我决心去好莱坞试一试。
  好莱坞求职指南
  S:你的求职经历很令人羡慕。初次去美国时你还很年轻,却被大名鼎鼎的Digital Domain电影特效公司任用,你是凭借怎样的资历找到这份工作的?   C:我本来是数学与科学专业,毕业后去了布鲁塞尔的一所艺术学院,学的是如何做绘本——虽然主要是图画叙事,但是并不是儿童读物。我自己创作了自己的一本绘本,做了一部自己的电影。还参与了其他资金雄厚的特效影片制作,为他们做了很多设计的部分。我把这些东西汇集成作品集,带着去了好莱坞。作品集很重要,代表了你在做什么,以及你想要做什么,能说明你的现状和你的理想。我所完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今后希望从事的艺术创作类型。
  S: 找工作的过程顺利吗?
  C:当然不。我只给了自己5个星期的时间在好莱坞找工作。到了美国,我就给很多公司打电话,然后都被拒绝。直到有一天我改变了主意,我对那些公司的人说:“我找工作找了很久,来美国的钱也快花光了,撑不了多久。我只希望你们看看我的作品,给我点建议就好,用不着雇用我。”Lightstorm影视公司的人说:“那你过来让我看看吧。”他看过作品后说我应该去Digital Domain。我二话没说,直接就从Lightstorm步行去了距离挺远的Digital Domain——那时候我暴走很厉害。Digital Domain的人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了,说作品集里面有很多他们喜欢的东西——我就成了。
  第一次去Digital Domain对我来说很震撼,通过窗口能看到里面电影的制作过程,角色原型,当时有《终结者》和很多大片的团队在工作。我非常兴奋。被录用后我大概做了6周的互动游戏,之后就被转到了《第五元素》的团队,为影片设计了整座城市,与所有特效专家一起做建筑的概念设计。我在好莱坞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
  S:倘若当初没有去好莱坞,你现在会在做什么?
  C:假如我留在瑞士,可能最后会做很多商业作品。或许会在英国、法国工作,也许做老师,或者做导演……我还是会做类似的工作,可能会独立来做这些,没机会在好莱坞那样制作大作品的团队工作。我还是喜欢在团队中与人协作,大家互相启发。在瑞士,每年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不过,关于概念设计的工作就不那么好找,因为这个产业还是比较局限。
  与卡梅隆一起工作
  S: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你负责完成哪个部分?与公司老板詹姆斯·卡梅隆一起工作是怎样的?
  C: 任何影片都有庞大的制作团队,大家分工细致。具体到我完成的部分,是片中模拟沉船的过程。在影片开头,有人对老太太说:“你准备好重返泰坦尼克号了吗?”然后用电脑模型演示了沉船的整个过程。这一段就是我们几周的工作量。
  卡梅隆不会随意委托人们去做事,他自己会深入地参与其中,与团队细致沟通。卡梅隆想要一个非常具体的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断裂过程。其实在我加入剧组半年前,这段情节已经有了一个完成的版本。卡梅隆看了第一版的时候,就把它扔掉了。他说:“这个不符合事实”。他重新解释了他所认为的船体断裂过程——整座船开始下沉,船头断裂,之后不是自由落体式的,而是要像剥橘子皮一样旋转着脱落。我将这个过程进行了视觉化。这其实可以很典型地说明我工作的另一面,在 《最终幻想》 等游戏中,我制造的是幻想,而在 《泰坦尼克号》 中,我要制造的是现实:真实、精确、逻辑化。
其他文献
设计师一直是个有爱的群体,从来都不会忘记还有同胞在为能站起来而累到满头大汗,这些装备就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改变。  01 Ekso Bionics体外骨骼行走装置  当损坏的骨骼无法再负担身体之重时,还有设计师为我们提供额外的力量。Ekso Bionics是从蚱蜢等生物上获得的灵感,它们的“骨头”长在了身体外面。它由20公斤的铝合金加碳纤维材料构成,骨骼遍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可以把躯干部分完美固定起来。
期刊
TANTan去每个城市都会带一本色卡簿,然后对照着每个城市寻找属于它的颜色:灰蓝的是巴黎、橙黄的是北京,而灰绿的是纽约。TANTan生在北京,长在巴黎,有一半日本血统。他对旅行的描述,总带着几分飘渺的浪漫色彩,从不期待真正融入一个地方,并刻意保持着和城市的距离:“因为我觉得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我的安全感来源于爱人、工作和狗。”他在北京养的狗叫阿布,也是他最新发布的家居系列的唯一灵感。他在回答每个
期刊
骷髅头在整个时尚界绝对算是常客了,而这款是伦敦设计师Aitor Throup最新一季的背包设计单品,灵感来源于印度教里的毁灭之神湿婆经常佩戴的骷髅头项链。轮廓分明的头骨包裹上柔软的粗花呢布料,再加上精密的手工缝制技艺,初见的确有几分吊诡,但它的精致却让人玩味,尤其是把拉链设计在骷髅头的嘴巴部位,有种整蛊的调皮与戏谑。
期刊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全力支持下,威察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与香港设计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学将于2012年9月20日至23日共同携手举办亚洲博物馆网络会议。  威察设计博物馆是一所以联系各地设计、现代艺术以及建筑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于1996年倡办国际博物馆网络会议,于2007年举办了美洲会议。十多年来,有多达150间的机构参与其中,并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密切
期刊
女孩如梦幻般在水中游动,旋转、嬉戏,恣意展开四肢,向隔着透明薄膜仰望着她们的观众释放性感——那一幕摄人魂魄。  去纽约的游客都会选择去百老汇看一两场大型的音乐剧或戏剧演出。然而地道的纽约客,则很可能带着他们的朋友,去到“外百老汇”。那里的许多小型剧场里,有诸多另类而独特的演出。比如在达瑞尔罗斯剧场(Daryl Roth Theatre),《Fuerza Bruta》 (《向上看》,又名Look U
期刊
“多乐士玩转色彩工作室”是由多乐士官方推出的一款专业色彩定制、匹配苹果与安卓操作系统的自助式便携配色工具。 多乐士从色彩使用者角度出发,提供全新易用的配色选色软件,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配色方案。多乐士专家将根据你选择或者拍摄的颜色提供相应的配色方案。APP Store及安卓市场均可免费下载使用。
期刊
宽松的棉质白衬衫搭配米色的西装外套,过长的袖口流露出几分随意感,Romeo Gigli离开数十载后,风清云淡地归来。来北京的第一个行程安排,是在清华美术学院为大家讲课,蓝色的九分阔腿裤搭配黑色的Converse帆布鞋,丝毫看不出伯爵后裔的贵族姿态。花白的头发、偶尔低垂的双目和慢条斯理的一字一句,让人霎时忘记了他的回归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造势下,最值得期待的年度时尚大事。彼时彼刻,他就仅仅像一位上了
期刊
耿雪在刚刚结束的荔空间 “无差别”展览和央美“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上的作品都很让人吃了一惊。她的新作所具备的实验性,考验着艺术家的思维维度――似乎有着冲破现实空间的迹象,与她早期多年的瓷雕系列作品看似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在她的视线所及的地方,独属于她的艺术创作线索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她如何掌控着自己变化的创作轨迹?她又如何让我们相信,原来万物真的皆有灵气,这个世界有太多等待被发现的奇迹
期刊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设计理论的海军,长期研究“特殊人群设计”这一课题。他说,为特殊人群做设计最重要的是立场。  海军,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管理硕士班负责人。《设计管理》杂志主编。从事视觉文化、设计政策、设计管理、设计商业研究与教学。长期撰著设计性研究书籍,包括《长物志图说》、《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中国时尚60年:1979-2009》、《设计交锋:无处不在的设计
期刊
近日,broadcast:播董洁跨界设计款新闻发布会在北京798 space时态空间隆重举行。著名影星董洁亲临现场与来宾互动,其知性优雅深得大家喜爱。  broadcast:播董洁设计款以都市女性的“一周生活”为设计灵感,有的活泼自我,有的干练严谨,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性感优雅……充分展现了董洁作为设计师的浪漫情怀。一周7天,天天精彩不同,broadcast:播董洁设计款契合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独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