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密之收入倍增非难事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百姓听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第一反应是:10年后收入倍增,物价也倍增,不等于收入没有增长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人均收入倍增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增长的是“实际收入”而非“名义收入”。因为只有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才能够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十年翻番非难事
  按照72法则,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就能实现10年翻倍,事实上,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居民收入水平已实现了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但与同一时期GDP年均10.2%的增速相比仍有一些差距。
  如果把参照系放宽到整个改革开放30多年的话,整个GDP大概平均每年增长9.8%到9.9%,居民的收入增长大概在7.1%到7.7%,可见过去30多年中,每过10年基本都能实现收入翻番。尽管这样的统计结果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许多人对于每年工资的增长并没有多大感受。可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和居民收入长期平稳增长,因此许多人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实现收入倍增。
  2011年的数据更让我们看到了到2020年再度实现收入倍增的希望——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实际增长11.4%。“十二五”开局第一年,城乡居民收入都轻松跨过7.2%的槛。
  按照“两个同步”的目标测算,未来8年我国GDP增速只要达到7%,就能保证居民收入倍增。尽管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下移,未来我国继续长期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可能性较低,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仍处于上升通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7%的经济增速不但完全可能,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必需的。
  通过计算和历史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并非难事。但要指出的是,“倍增”是底线不是最终目标,在GDP翻番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政策取向,居民收入应该不止翻一番;而“同步”也不是国民收入分配争取实现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最低的限制性要求。
  人口数量增长成变量
  不过由于“双倍增”的另一个是GDP总量而非人均GDP倍增,而居民收入增长则是按人均量计算,这就意味着两个倍增之间存在人口增长的因素。在未来8年我国GDP总量每年以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的同时,假如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基本控制在极微量状态,则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倍增难度不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年底,我国总人口约为13.47亿人,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则预计,由于人口出生惯性影响,未来十几年中,我国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长800万人左右,以此计算,到2020年人口总量应能控制在14.5亿左右,比2011年末净增7.6%,应该说对实现收入倍增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这一目标是建立在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取消或松动的前提下,可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加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及早松绑计划生育,缓解2020年以后我国将面临的老龄化挑战。根据预测,2014~2016年,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下降,“刘易斯拐点”来临,支撑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如果不尽快扭转目前被人为扭曲的失衡的人口结构,2020年后,中国所面临的老龄化危机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一轮的巨大挑战。但如果人口政策放松导致人口基数变大,则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会较难实现。
  分得合理更关键
  尽管人口问题的两难抉择突显了中短期和长期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但如果经济大蛋糕分得更加合理,或者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能进一步扩大,则依然能够覆盖掉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透露: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56.5%的峰值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GDP这块大蛋糕,居民拿到的份额少了,意味着政府和企业拿走的份额多了。2011年中国GDP为47.16万亿元,同比增9.2%。全国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同比增24.8%;全国国企总营收3.68万亿元,同比增21.5%,其中总利润2.26万亿元,同比增12.8%,增幅均远远超过GDP增幅。
  正是由于政府机关和国企在GDP蛋糕中分得过多,挤压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因此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收入增长要与GDP增长同步,收入总量增速就要超越7%的GDP增速,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多让利,尤其是政府用有形之手主动让利。
  但这样的改革既要改变初次分配,也要改变二次分配,既要动垄断国企的奶酪,也会让多年来习惯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的政府“手头紧得难受”。改革绝非易事,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决心。
其他文献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2年,“双倍增”这个词很有可能成为年度NO.1热词。因为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双倍增”的指导思想也一改过去单一注重GDP增速的经济发展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期盼。  前“双倍增”时代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
期刊
近日中美股市皆跌,原因跟怕衰有关。这个衰是衰退之衰、盈利衰退之衰。  美国股市怕“三衰”  美股市场投资者一般预计,欧洲债务危机一时三刻不会好转,明年美国政府为削少许财赤好歹都要加些税或减少些税务宽免,政府亦不会不削减公共开支,这都会使以消费来拉动GDP的美国经济备受遏抑,公司盈利就未必好,公司盈利如衰退,今时股价焉能不衰?起码“末日博士”麦嘉华就持这一派观点。  近日公布的美国新申领失业人数急跳
期刊
今年的交易日仅余1个多月,部署明年的投资已摆到议事日程。从目前的全球宏观经济观察,明年的投资氛围并不会比今年好,防风险仍是明年的投资主轴。近期不少海外财经媒体纷纷刊文,对如何投资2013年提出各种建议。  看好中国,追捧中国基金,确已成为主基调。但是,海外投资讲究资产配置,注重资产组合。即使最为看好中国的海外投资报告,建议买入中国基金的占比最多也不能超过全部投资的20%,这与内地投资人把可投资的钱
期刊
融资、上市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现实中,众多中小企业却没能顺利到达这个美好的终点,有些只差一步之遥,原因究竟何在呢?  融资对企业意义重大  融道网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总监郑海阳表示,企业在初创时,就要认识到融资的重要性,在规划企业发展时,同时也要对融资进行规划。  “仅靠内部融资或者自身经营收益的滚动,从长远来看,是不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做大的需要的;而从眼前来看,也不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
期刊
近期“房产税扩容,先从经营性物业改革,而后逐步扩展到住宅”的半官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说法,甚嚣尘上!  中央态度趋谨慎  事实上,自从8月20日国土部官方网站发布信息,披露两湖(湖南、湖北)新版房产税的征收细则正在制定中,即使当天下午即撤下,“房产税扩大试点”的涟漪效应便开始发酵,至今犹余波荡漾,尤其是11月12日住建部长姜伟新在甫结束的十八大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积极研究扩大房产税试
期刊
一个荒唐的北京房价赌局近日以看跌方落败结束。据看涨方的统计,北京二环内的商品房两年间上涨51%,三四环间的房价上涨31%,也许统计数字不够客观,但在调控政策实施的两年间,北京房价持续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再看上海,近期黄浦江边成交了一套每平米单价超过21万元的江景豪宅,人们不禁要问:这房价涨到多高才算合理呢?  其实,合理房价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在市场决定价格的楼市中,买卖即成交,存在即合理!只有不承认
期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已卸任中共总书记的胡锦涛,日前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十八大报告在第8部分以专门章节阐述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并而为五大建设,这种前所未有的突出做法,预示着今后一段期间,中国国家总资源的配置必将出现新而大的调整。有专家估计,为实现“美丽中国”,“十二五”(2011至2015年)期间的绿色
期刊
立冬已过,气温逐渐下降。在这个令人备感寒意的季节,你是不是窝在温暖的室内找不到能说服自己的出门的理由?如果你想在这个季节外出放松疲劳,又不愿长时间与低温打交道,那么自驾去泡温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季节里的温泉热浴带来的不仅是体感上的温暖舒适,其所含有的丰富矿物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除了碳酸钙有助于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温泉中富含的钾、氡等化学元素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
期刊
由《理财周刊》携手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国内首部财经音乐喜剧《女人一定要有钱》,自11月15日起在沪上首演至今,千人座的人民大舞台十场连演,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的盛况。目前该剧的总票房收入已突破300万元,创下近年上海话剧市场的票房新高。  《女人一定要有钱》由“鬼才”编剧宁财神担纲总策划,著名话剧导演何念出任总导演,金牌制作人周谊担任总制作。11月15日,该剧总导演何念携女主演朱丹、黄龄,音乐总
期刊
朱女士今年40岁,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外企从事技术工作,有着比较丰厚的薪水。但是,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身体和心态方面的变化,今年6月,朱女士终于因不堪忍受外企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而辞职。目前是一名全职妈妈。  朱女士的先生是一名国企的技术人员,女儿4岁,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上中班。   暂时当“全职妈妈”  辞职前,朱女士每月收入已经达到3万元,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而目前,先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