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体验,那份收获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炼意志
  那次体验,那份收获
  ◎纪江涵
  蓦然回首,那个激情似火的夏天,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那声响彻天空的口号,似乎还在心里流淌。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我收获了心灵的蜕变。
  小升初的那年暑假,我心血来潮参加了“超越西点军事夏令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初来军营,心里便生出几分感慨,简易的宿舍、宽敞的操场、空旷的草坪,看来这将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啊!铺好床铺,我来到水泥地训练。“同学们好!”教官从远处走来,那黝黑的皮肤、坚定的步伐、笔直的身姿,无一不彰显着军人的风姿和昂扬的气概。“立正!”粗犷的音调从耳畔响起,“第一節课是站军姿,双腿并拢,双手紧贴裤缝,脚跟靠紧,脚尖向外呈45度角,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两肩齐平。好,先按我说的去做!”
  我努力摆好姿势,昂首挺胸,直视前方。奈何这种全身紧绷的姿势真是太痛苦了。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汲取着空气中的水分,撕扯着我的神经,不一会儿,我便口干舌燥、满头大汗。一滴滴汗珠从额前滚落,顺着脸颊,流到脖颈。发丝一根根贴在头皮上,后背早已湿透,好像刚淋浴一般,双腿开始发软,眼前开始模糊,我忍不住想要放松下来,就地而坐。
  这时,教官的话从耳畔响起:“记住,你们来到这里,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是能独立面对风雨的小草!”
  我的心底涌出了一股力量,支撑着自己坚持下去,不顾汗水的浸湿,不顾身心的疲惫,不顾阳光的毒辣,如雕塑般挺立着,不动分毫。
  几个小时过去了,教官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好,现在解散,吃饭!”我拖着摇摇晃晃的身躯,踱步到食堂,结束了一天的训练。
  就这样一次小小的体验——站军姿,却让我收获了心灵的蜕变,是的,我们不应当是那温室的娇花,而应该是那不惧风雨的小草!
  一次体验,一次心灵的蜕变,一份难忘的收获。人生道路上的我,仍会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点评
  作文的切入点很小,选择了军训中的“站军姿”这一项,看似简单却很难坚持,越是难以坚持越是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小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一次让人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收获了心灵的蜕变。
  宁静致远
  那次体验,那份收获
  ◎曹谦益
  那天, 电闸跳开的声音和接下来几十分钟的宁静,成为了我生命中一个永远闪光的体验与回忆,正是那天的黑暗与寂静,给了我太多的收获。
  那天,迟迟解不出的题目一次次重重地打击着我的自尊,已至深夜,浑身燥热的我生气地将笔一摔,蓄势已久的泪水和怒骂终于一起迸发出来。
  恰在这时,屋外“啪”的一声脆响,屋里屋外成了一片空洞的漆黑。紧接着,各家各户的抱怨声骤起,回荡在小区的上空。
  谁知这漆黑竟使我莫名地平静下来,我摸索着离开书房,坐在阳台上,去体验那份追寻已久的宁静。
  那夜无月,我看见满天星斗在漆黑的天空闪烁,夜空褪去了耀眼的月芒,褪去了云层的遮掩,褪去了缤纷的霓虹,褪去了白天市井的车水马龙,一切都返璞归真,露出了黑夜的本真,露出了朴素的令人感动的星光,露出了纯粹而深邃的寂静与漆黑。
  我也看到了无数曾面对同一片夜空的身影——李白思乡时的辗转,苏轼夜游时的达观,陶渊明荷锄归的悠然,康德在星空下的深沉思考,史铁生黑暗中对生死意义的追问……黑夜,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
  我闭上眼睛,用心体验这难得的宁静。生活中,白天太长,杂事太多,灯光太亮,音乐太响,太多的人迷失在这五彩缤纷、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片没有任何干扰的纯净而漆黑的夜空下,我静坐,呆想,追问生活,感悟生命。在这深邃的漆黑里,蕴藏着多少原始的生命的感动。
  星光在身旁柔和地穿行,在玻璃窗中,我隐约地看见了自己的面孔。此刻,灵魂独立出来,我开始审视,开始质问刚刚那个浮躁的自己,在审视中,我收获了那份对黑夜的虔诚,对宁静的渴望,对生命的思考,我体验到了夜空的简单至极而又寓意太深。
  我笑着站起来,心里感激上天赐予我的这次宁静的体验。凭窗远眺,极目之处,我看到:
  “远远的街灯明了”。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点评
  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自己在一个停电的夜晚观看星空的感受,叙议结合,层层深入。尤其是结尾,给人以光明与希望。你是不是也感觉到“在这深邃的漆黑里,蕴藏着多少原始的生命的感动”?
  改变性格
  那次体验,那份收获
  ◎仇婉茹
  那是夏日的一个午后,做暑假短期兼职的我被安排去发传单。
  烈日当空,街上行人寥寥。我捧着一叠因光线反射而闪得眼睛生疼的传单,心里一百个不情愿。真后悔这次出来体验生活。
  我呆呆地杵在原地,那顶遮光不散热的帽子下是早已浸湿的头发。偶尔走过一两个人,我便木讷地往前挪两步,递出一张传单,也不吭声。多数的路人是选择无视的,只有两三个人接过传单,却在匆匆瞥了一眼之后,随意地丢弃在地面上,我只好无奈地捡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愣是一张传单都没有发出去。
  我知道是自己胆量太小,脸皮太薄,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想念起空调房里的西瓜来,但我咬咬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勇敢一些,胆子放大一些,街上没有人认识自己。
  恰巧这时,对面走过来一位年轻女士,我深吸一只气,抿了抿嘴唇,快步走过去,同时捻出手中的一张传单,在她面前站定,仰起头微笑着说:“姐姐,请看一下这张传单吧!谢谢。”她愣了约两三秒,在我低下头面颊发烫的同时接过传单,说道:“好的。”我欣喜得忘乎所以,那份传单也将我的胆怯一并带走,心中充盈了更多的勇气与信心。
  我的状态开始好起来,发出去的传单越来越多。虽然偶尔也有人冷漠地拒绝我,但我不再沮丧,因为我明白,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的。随着最后一份传单的派出,我心中如释重负。在火红夕阳映照的绚丽云霞之下,我向家的方向走去。
  那次体验,我体会到了普通劳动者的不易,也学会了遇事不能胆怯。
  以后的以后,皆会如此。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点评
  小作者体验发传单,收获了勇气和自信,本文叙述真实、朴素、自然。心理描写是作文的一大亮点。随着流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烈日下鼓起勇气的小姑娘,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胆怯、无助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敢与欣喜。
其他文献
《社戏》中,鲁迅先生用儿童的视角,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并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1.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就需要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展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写趣事,“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
期刊
北京是鲁迅先生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中,就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有65家!   在眾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鲁迅经常到这家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
期刊
相声、小品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演员富有特色的造型和表演外,诙谐风趣的语言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写作文如能运用仿拟改编、褒贬互用、大词小用、移植嫁接等方式,适时地“幽他一默”,定能像相声、小品一样,情趣顿生,受读者喜爱。  1.仿拟改编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创意地仿拟一些古诗文或流行歌曲,是一种雅致的幽默方式。这种方式还能折射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个性思考,发人深省。比如优秀作文《不该获取》的开头:
期刊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叙述了他儿时看戏的一段往事,刻画了一群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及大人形象。聪明好客的小伙伴、纯朴的六一公公,想起来都让人感到温暖。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位或几位人物,回忆你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要求:所写的人物形象要鲜活;人物的言行须合情理;不少于600字。   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好像他们不是
期刊
作品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作者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人物小传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
期刊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七个“和尚”(男孩)约好去城郊的老林探险,据说那儿曾有野狼出没。早上八点整,我们准时在山下集合。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湿滑,再加上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循,只能在草丛树木间穿行,所以很不好走,不过大家兴致却很高。   “八戒”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不知是谁夸了他两句,他喜得眉开眼笑,为大家考虑得更周到了,每到一处难走的地段,他总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老蒋”看着路边挺拔的松树,不觉唱起
期刊
家风·中华  家,是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基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无数的“家”构筑成了唯一的“我的中国”;穷年累世的“家风”塑成了如今泱泱中华的“国风”。《谢谢了,我的家》这档节目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推出的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围绕每位嘉宾的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出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介绍,
期刊
他,浅黄色的头发,肤色很白,酷似外国人,所以我们总叫他“混血儿”。   混血儿刚进班时成绩不怎么好,平时又喜欢在班里大呼小叫,一看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以,我总是对他敬而远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他的印象有了改变。   那是一次大扫除,混血儿被分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扫地。在那个角落里,混血儿的黄发白肤格外显眼。橙子看到了,对我说:“走,我们去逗逗混血儿。”说着就强拉着我走到了混血儿身边:“混血
期刊
《马说》中,韩愈托物寓意、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虽文字简约,但构思巧妙。尤其是作者一反常规,在文中慷慨淋漓地使用了11个“不”字。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在文中运用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请看下面的解读。  一、传递作者的呼告,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个“不”字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曾经,我也像你们一样,背着双肩包,留着马尾辫,穿着校服,迎着清晨的曙光求学,披着漫天的星辰回家。而后又是几个小时的深夜苦读,伴着柔和的台灯灯光,母亲温热的牛奶,父亲期待的目光,伏案疾书。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不再是当初稚气未脱的少年,我换了身份,换了身边的朋友,但不变的是我对梦想的执着。  如今的你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纯粹的理由去追逐梦想。无论之前有多少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