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和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

来源 :农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科技;走出去
  对外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使臣借古丝绸之路,从中西亚带回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并将冶铁和掘井等生产技术带到中亚。农作物品种和相关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交流,有力推动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新时期,农业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的愿望强烈,开展农业合作依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
  “一带一路”沿线既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又有农业资源贫乏的国家,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冠钧表示,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要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这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在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杂交水稻技术、菌草技术、杂交小麦技术被广泛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打造了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成果“走出去”的一张张名片。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至60多个国家
  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口粮之一。20世纪以来,为了应对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各国纷纷围绕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展开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1966年,袁隆平院士的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这篇论文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曾评价道,“这篇论文,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指明了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方向,对后来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有永恒的指导性。”
  1971年,我国科学家育成雄性不育系;1973年,我国科学家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了“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成功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前后只用了6年时间。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生产,平均比常规稻增产约20%左右;1981年,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了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2014年,超级杂交水稻再一次获颁“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理由就是我国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这也是直到现在,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常用技术之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截至2019年,我国育成各类型杂交水稻品种超过7000个,累计种植面积约6亿公顷,增产粮食近9亿吨, 累计多养活23亿人,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的启发,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逐步在国外兴起。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1979年,袁隆平应邀到菲律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我国首次将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公开。此后,中国杂交水稻开始走向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而在非传统水稻产地的非洲,杂交水稻的优势更为明显。据悉,1996年起,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这些国家的“燃眉之急”。
  1999年6月,中国农业部与菲律宾农业部签定了《关于中国帮助菲律宾发展杂交水稻的协议》,中菲热带超级杂交水稻育种项目全面启动。应菲律宾邀请,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张昭东、白德朗前往菲律宾发展杂交水稻生产。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张昭东、白德朗在菲律宾内湖省示范农场试种了两季杂交水稻获得成功。2001年,中菲合作推出了“西岭8号”热带超级杂交稻。“西岭8号”走进菲律宾水稻田,以每公顷15公斤稻种最高产出16吨产量,成为菲律宾前锋农业新宠、中菲农业合作代名词。据菲律宾农业部资料,2019年从吕宋岛、未狮耶到棉兰佬岛,“西岭系列”在全菲的种植面积已达100万公顷。在菲律宾种植杂交水稻,不但产量高,收入也丰厚,2021年第一季度的产量比2020年同时期增加了8.3%。菲律宾现任农业部长积极推动杂交稻在菲种植,推出了采购杂交稻种苗,国家配送农药等扶持政策。迄今已有近百位菲稻农种植的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超过15吨。
  中国杂交水稻在菲律宾试种成功,突破了多年来形成的“中国杂交水稻只能在中国或温带地区种植,而不能在热带地区推广”的说法,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又迈出新的步伐,而且对中国杂交水稻走向辽阔的热带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8年,“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启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导、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员牵头,联合国内外58家(国外26家和国内32家)水稻研究单位,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据了解,到2019年,项目共在亚洲和非洲18个目标国家审定品种78个,目前这些品种正在各个目标国家稳步推广应用。根据各个目标国参加单位反馈的推广面积和绿色超级稻种子的生产数量,推算绿色超级稻品种在亚洲和非洲目标国家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612万公顷,使160万小农户受益。此外,项目还资助独立专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结果显示,在菲律宾望天田和灌溉生态系统种植新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比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增产0.89—1.83吨,平均增收为每公顷230.9美元。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超级稻品种的迅速推广已对目标亚非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扶贫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曾表示,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目前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责任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二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的大国责任和义务;三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马达加斯加等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年种植面积超600万公顷,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菌草技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是食用菌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野生食用菌900多种,实现人工栽培近百种。早在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生产已成为福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食用菌所采用的原料都离不开阔叶林: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难题。“菌林矛盾”不解决,食用菌生产就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首席顾问、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菌草,又名巨菌草,原产于北非,引进改良培育后,在中国大面积获得成功,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菌草。菌草实际上是一个新的生物材料、新的农业资源。菌草技术不仅指以草代木栽种食用菌、药用菌,还包括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以草代煤发电,以草代木造纸、生产板材。
  为了找到一条不受林木资源制约的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林占熺从1983年开始进行“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长出了香菇,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木生菌和草生菌的界限,成功解决了“菌林矛盾”。30多年来,菌草技术不断开拓发展,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扩展到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形成综合系统的技术体系。最初一间简陋的菌草科学研究实验室,如今已发展成为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世界菌草技术研发和菌草产业发展。目前,林占熺发明的利用菌草培植蘑菇技术,不仅帮助全国31个省(区、市)506个县的农民种菇脱贫,《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和产业发展》被列为2018年第18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菌草技术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境、增加就業和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脱贫攻坚与国家对外援助。
  自1992年起,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专利技术转让给日本、南非、卢旺达等国。1994年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列为中国科技扶贫项目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1995年被中国商务部列为援外项目,已通过援外、国际合作、国际培训等途径传播到106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马来西亚、泰国、厄立特里亚等13国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巴布亚新几内亚、圭亚那、莱索托、南非、柬埔寨、斐济、中非等17国领导人到中心访问或接见菌草技术专家。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与发展基金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2019年在联合国菌草技术高级别会议上,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玛丽亚?费尔南达?埃斯皮诺萨盛赞菌草技术是使联合国和所有人民息息相关的技术,确实为“南南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菌草技术在我国的脱贫攻坚以及世界的减贫事业当中,贡献出了一份力量。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朝旭在2019年的“菌草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性贡献”高级别会议上表示,菌草技术是一项着重扶贫、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已在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助力有关国家落实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粮食安全等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南部非洲国家莱索托的农业及粮食安全大臣马哈拉?莫拉波也曾表示,菌草技术自2007年被介绍到莱索托以来,极大地帮助该国加强了粮食安全,减少了极端贫困人口,正在帮助莱索托稳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给莱索托带来了彻底消除贫困的希望。莫拉波说:“中国和莱索托正在开展的(菌草技术)合作项目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了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也为莱索托全面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各种形式的贫困奠定了基础。联合国2030年议程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都呼吁不同国家间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
  中国杂交小麦技术助力多国中低产田增效
  当杂交水稻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和蔬菜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时,小麦作为全世界种植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却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给世界出了一个难题。因其基因组的复杂性,在长达一个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昌平带领团队打开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大门,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够大面积生产、推广的杂交小麦品种,实现了商业化。
  1986年,赵昌平开始研究杂交小麦,从最初的全凭肉眼观察小麦雄性器官的发育,赵昌平坚持数年,在1994年发现了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2002年,由赵昌平牵头的、我国唯一从事杂交小麦研究的专业机构——“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赵昌平团队系统开展了“二系杂交小麦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牵头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研究,创制出第一代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2011年,中种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历经20余年的科研攻关,如今的小麦中心累计选育出优良小麦新品种达33个,累计推广面积约2000万亩。据了解,赵昌平团队培育的杂交小麦在丰产、节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据全国23个示范区不完全统计,平均增产幅度达20%以上。   小麦是“一带一路”国家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在2018年,沿线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已超过11亿亩,约为中国小麦面积的3.2倍,但部分国家小麦单产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杂交小麦试验田捷报频传,中国杂交小麦走出国门,走向了国际。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等“一带一路”国家,种植中国杂交小麦的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中国杂交小麦的国际影响力。
  2009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初步打造了覆盖亚洲区域的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示范网络,北京杂交小麦在南亚、西亚和中亚等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增产潜力和明显的稳产优势,被巴基斯坦等视为应对气候异变、保障粮食安全新的战略选择;“JM6-3”品种凭借着突出的耐旱、耐瘠薄特性在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审定,再次展现了中国杂交小麦的巨大潜力。北京杂交小麦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走出去”的又一名片。
  近年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在巴基斯坦、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杂交小麦的示范推广,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中种杂交小麦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表示,相比传统品种,杂交小麥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用种量少等特点,适应性非常广,是中低产田致富好帮手,可以从北纬25°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种到北纬40°的中国北京,种植区域跨度达到近2000公里。
  小麦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其单产水平较低。为此,中巴政府将杂交小麦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范畴。2012年,巴基斯坦杂交小麦技术援助与试验示范被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正式立项为对外科技援助项目,并在巴基斯坦试验示范。2012年以来,中种杂交小麦公司、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的佳德农业公司、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在巴开展二系杂交小麦合作试验示范工作。中方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等赴巴基斯坦,传授杂交小麦相关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我国累计派遣人数达到近150人次、走访城市超过20个、行驶里程超过10000公里。2020年,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郊的1英亩杂交小麦JM1683示范田,即使在1公斤/亩的超低播种量情况下,依然可以较播种量为8.5公斤/亩的当地主导品种增产20%以上,中国杂交小麦国际化步伐再提速。
  据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中种公司总经理宋维波介绍,2015年以来,中化集团在孟加拉国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开发。2016年10月,中孟两国政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宋维波曾表示,未来,中化集团将培育一批适合中亚、南亚丝路国家应用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建立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示范基地,构建亚非欧杂交小麦示范应用网络,同步打造杂交小麦科技合作“命运共同体”和产业开发“责任共同体”。
其他文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系;乡村振兴;农村经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信贷支持,涉农贷款规模有了较大增长,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三农”金融可得性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相关成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接下来,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全谷物;营养价值;全谷物食品;全谷物产业  谷物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粮食作物的总称,其中稻米和小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许多消费者熟知的粗杂粮也属于谷物,例如玉米、燕麦、荞麦、小米、紫米。谷物是膳食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也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重要食物来源。根据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其中全谷物的特点是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及营养成分
摘要:选取改革开放以来5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对应的5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采用内容分析法,站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从知识、活动、素材上梳理电化学主题基本的课程内容选取和组织问题。研究发现:电化学内容选取上逐渐素养导向化,表现为概念的下位概念进一步清晰,匹配知识的活动和素材趋向丰富多变。有些知识内容尚待讨论。主题内的活动设计缺乏稳定性,电化学应用相关实验存在差异。课标缺乏
关键词:“100+N”;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支撑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撑,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记忆轻生活实践、情境与内容脱节等现象,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精心设计化学学习发展性任务,即在概念教学中设计递进式发展性任务、在实验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发展性任务,在复习教学中设计情境式发展性任务等,帮助学生建构情景化、结构化知识网络,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发展性任务; 初中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链;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农产品供应链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农产品供应链囊括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生产前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中的种养,以及生产后的分级、包装、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条件优越,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前景。基于近年来新获取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关键参数,反演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上新世(约5 Ma)以来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迁移过程。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现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主要存在于水深>600 m的海底,约在水深1800~2400 m处水合物稳定域厚度达到最大值,约190 m;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水合物稳定域向深海平原迁移,而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带的水合物稳定域厚度则相对于现今减薄约80 m;岩浆热事件导致深海平原水合物稳定域厚度减薄约50 m,
天然气水合物是当今油气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前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运聚成藏要素已有详尽的研究,但关于水合物的运聚和成藏过程仍众说纷纭,缺乏系统性归纳和总结。为进一步梳理水合物运聚成藏模式,以期对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评价及有利富集区带优选预测等有所裨益,笔者以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运聚成藏为研究重点,结合前人有关琼东南盆地水合物成藏模式的研究基础,深入开展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与地质综合分析研究,并根据水合物气源供给的构成特点、运聚方式及产出赋存特征等的差异性,重点对琼东南天然气水合物运聚成藏模式进行系统地分
关键词:国产奶粉;奶粉行业趋势;三孩政策  婴幼儿奶粉是宝宝的口粮。随着我国婴幼儿奶粉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品质管理和体系不断完善,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不断提升,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由于出生人口下降,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市场容量出现一定萎缩,奶粉行业一改以往高速发展的趋势,进入存量时代。不少奶粉企业已经将未来定性为存量市场竞争,并将重心由扩“量”转到提
关键词:县域商业体系;农村消费;乡村经济  县是我国承上启下的重要行政单元,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县域人口在国家人口中占比过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县域人口达8.15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1.8%。我国约有2万个建制镇,当前农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乡村人口超5.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9.4%。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