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老年人口腔保健的误区等

来源 :新闻世界·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老年人口腔保健的误区
  
  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寿析泉
  在口腔科门诊中,老年人的龋齿、牙周病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有的甚至患口腔癌到了中晚期才来就诊。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口腔的自我保健认识不足造成的。下面举几起老年人口腔自我保健误区的典型事例。
  误区之一:“老了掉牙是必然的”。一位65岁的老汉从农村来部队看儿子,因一颗大牙痛得厉害,到口腔科要求把病牙拔掉。可医生检查发现,老人口中只存下8颗牙齿,而右下第一磨牙(痛牙)松动I—II度,颊侧牙龈红肿、溢脓,触压痛明显,诊断为慢性牙周炎急性发作伴牙周脓肿。医生建议先局部切开排脓,并用抗生素和止痛药,消炎后再做进一步治疗,以保留牙齿。但老人坚持要拔牙,说什么人老了,牙也该掉了。后在医生和儿子的劝说下,才同意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经过系统治疗,他的牙不痛了,并镶了牙,对此,老人很满意。
  其实,绝大多数老人牙齿的脱落或被拔除,是由于对牙病不重视所造成的。如早期牙周病不治疗,初龋不补,任其发展,造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早期不治,晚期拔牙”的后果。如果早期积极防治牙病,及时填补龋洞,老年人也会有一副健美的牙齿。
  误区之二: “牙痛不算病”。还有一位78岁的王老太,半年前已觉得右下颌牙烂根(残根)和几颗松动牙常隐隐作痛。但当时正值要过春节,她自认为身体还好,“牙痛是小毛病”,吃点消炎止痛药可以对付过去,就没有去医院诊治。结果她的牙病拖延了5个多月,直到右下颌牙床出现明显肿块,伴疼痛加重并有时还出血,影响了吃饭,这才引起重视,到口腔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老人右下颌牙龈有5×4×2.5厘米的肿块,表面呈菜花状糜烂,极度松动,浮在肿块上,残根几乎被肿块包埋。经活检病理报告为右下颌牙龈癌。住院手术切除,并辅以化疗和放疗。王老太的命算是保住了,但也忍受了不少痛苦。
  有不少老人受错误观念影响,对自己嘴里已存在的牙病或病灶牙,如残冠、残根等,既不在乎又不处理,能扛则扛,能拖则拖。殊不知这些慢性牙周炎,残冠、残根的废边、锐尖,长期刺激,损伤舌缘或唇、颊黏膜,轻则并发感染发炎,重则导致口腔癌。调查表明,45%的口腔癌(舌癌、颊黏膜癌等)是由残冠、残根等不良刺激物诱发的。
  误区之三:“缺牙不镶牙”。李工程师刚过花甲之年,可是由于长期的牙周病,他已全口缺牙5年了。最近由于常发胃病,吃不好、睡不着,消化科医生建议他赶快镶牙,以利于胃病的治疗,他这才到口腔科去镶牙。可是由于他缺牙已久,使牙槽骨吸收,牙床(牙槽嵴)变得低平,给镶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医生问他为什么不早来镶牙?他却说:听人说镶牙很烦人,假牙又不好使;我都60了还镶什么牙?这是相当一部分老人中常见的通病。大部分人认为,老人缺牙是常事,还镶什么牙?常以假牙不习惯为由而不去镶牙。但他们不知道,长期缺牙、没有咀嚼功能,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健康。
  总之,老年人应加强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及时清除牙面、牙缝中的菌斑和食物残渣;用保健牙刷正确刷牙,即采用上牙向下剔刷、下牙向上剔刷的竖刷法,刷净三个牙面(唇颊面、舌腭面、咬合面),每次认真地刷3分钟。还要每半年到口腔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才能做到无病保健,有病早治,获得健康长寿。
  (摘自《健康指南》)
  
  老年延寿有“六趣”
  
  1.情趣。良好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基础。做到精神饱满,心境开朗,少私寡欲,顺其自然。此外,还应让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把自己的余热和兴趣融入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
  2.乐趣。在社会大家庭中与周围的人相处,你会发现更多的生活乐趣。如参加体育运动,种花养鸟、垂钓收藏;或与孙辈同乐,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与老伴相伴,重晚情,常交流,闲暇哼哼唱唱老调。有了这种浪漫的乐趣,会使生活更充实。
  3.童趣。把天真活泼的童趣,引入老年生活中,保持一种孩子般的心理状态,对老年人来讲是一种福气。人的一生,不顺心的事或想不开的事难以避免,但只要会自我调节,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保持童心,便是一种健康的气质。
  4.志趣。古今中外,有许多老人的晚年时期圆了年轻时的梦,可谓“大器晚成”。这种志趣,有理想,有追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脑勤、手勤、不闲着的精神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5.谐趣。幽默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生活中的“去忧剂”。当你遇到烦恼、沉闷或尴尬时,多与幽默和风趣打交道,从幽默中吸收精神营养平衡心理,开心取乐,一笑了之。这样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能益神健身,使心情舒畅。
  6.俏趣。即老来俏,老年人追求美、讲究美,有利于身心健康。因为适当讲究穿衣打扮能给老人生命带来活力,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觉:我并不老,还年轻,这种心情更有利于健康长寿。(摘自《自我保健》)
其他文献
冤枉    我有一个朋友,昨天在地下铁的车厢里,被人打青了脸,甚至有眼睛视网膜脱落的危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当时他看到车厢另一端有个靠窗的座位,于是移身过去,才坐下,就被跟过去的一个黑人壮汉狠狠地揍了两拳。原因是在他换位子前一刻,正好那个黑人上车,并坐在他的身边。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却引起黑人的误会,以为他有种族歧视,不愿跟黑人同坐而换位子。那黑人是因为自卑而敏感,又因为敏感而愤怒。我的那个朋
期刊
生命中最长的4小时    妈妈病了,是动脉闭塞,要做手术。  对手术我一点也不陌生,前些年也曾全副武装地站在手术台旁,在别人身上施展“手艺”。但这次,我成了患者家属,被挡在了手术室门外。  进去5分钟,该准备麻醉了,现在妈妈会感觉冷吗?  10分钟,开始麻醉了。11、12、13、14……30分钟了,麻醉如果有问题,早该出来告诉家属了。看来没事。  手术室大门突然开了,第一个冲过去的就是我。边上还有
期刊
哪些饮食习惯应该改    用科学饮食的观点分析,在民间流传的饮食习惯,有许多是不科学的,须要改一改,以下列举数种。  1.茶叶蛋有营养吗?茶中含有生物碱,尤其是酸性的鞣酸,可与鸡蛋中的铁、钙等有效元素相结合,形成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鞣酸铁(钙)等,若经常食用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低钙血症;同时刺激胃肠道,轻者影响消化功能;若长期吃可诱发消化道疾病,有害健康。  2.多吃鱼是否有益?鱼肉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期刊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放旅行包的拎带被挤断。眼看着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
期刊
真实母爱故事:瞬间的抉择    那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位年轻的母親,带着才5岁的儿子一起到动物园玩。当时,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正准备将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侧的铁丝网拆除了一部分。当这位母亲带着儿子走到饲养黑熊的铁笼前时,调皮的儿子趁母亲不注意,竟迈过刚刚卸下的铁丝网;尔后,他走近内侧铁笼,将手中一块糖果隔着铁笼伸到黑熊的嘴里——朋友说到这
期刊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无法收拾。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
期刊
正确使用手机 防辐射保健康    使用手机的六种不健康习惯  虽然目前医学界对于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肿瘤等重大疾病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但实验已经证实,长期使用手机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从健康角度考虑,人们应该对辐射所产生的日积月累的影响有所警惕。为此,要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做起,改变使用手机时的不利于健康的习惯,减少手机对健康的损害。  1.把手机挂在胸前或腰间。手机的辐射范围是一个
期刊
家庭装修宜简单    白血病、肺癌、婴儿畸形……近年来,一桩桩由家装污染引发的惨痛案例,让人们几乎到了谈甲醛色变的程度。消费者刘先生告诉记者,“我家装修时用的都是环保材料,家具也都是环保产品,没想到一检测,甲醛和苯都超标,特别是儿童房,超标最严重”。为什么使用环保材料还会出现甲醛和苯都超标的情况?消费者该怎样选择装修材料呢?  据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说:“室内装修并不是全部使用了环保材料就一定可
期刊
30元可治的小病花了6000元    今年3月下旬,董亮突然感觉尿频,小便时还有点蛰,过夫妻生活也有些力不从心,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性病”。由于不想让人知道他“病”的部位,电视上郑州某男科医院的广告,似乎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按广告上的地址,第二天一大早董亮就直奔该医院。接诊的“专家”刘主任简单地目测后告诉他:“病很严重,得赶快治,如果治不好,越发展越危险!”  董亮患的到底是啥病?刘主任一
期刊
几个月前,吴女士在厨房弯腰从柜子里取菜油时,背部疼得不得了,好长时间都直不起腰来。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腰肌劳损,给她配了膏药,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再次来到医院,经过摄X光片检查,发现脊椎压缩性骨折,才知道已得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医生发现,最近三年吴女士已经相继隐性骨折了4次,她自己却不知情。   类似吴女士这样发生脊椎骨折却不知情的人非常多。     半数脊椎骨折未诊治     脊椎压缩性骨折在骨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