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研讨课以新生为主体,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激发兴趣,拓展文化,提升素质,规划自我,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探索
从中学进入到大学,是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是各高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自清华大学2003年在国内首开新生研讨课,各大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这一新兴教学方式,并慢慢形成自我体系与特色。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也有一年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现实困境,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一、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原因与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其心理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1]大学只有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学不仅是让学生接收新的知识与概念,更是让学生树立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地方。然而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如何迈开新的一步,让许多新生无所适从。如何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自然过渡,让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中学时代按部就班的生活,完成任务式的学习状态,到了大学,学生多了许多自由选择与支配的机会,但从高压中释放出来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却大大降低。除了适应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懈怠成为新生的一种通病。帮助学生重燃学习热情,转变思维模式,融入集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新生研讨课的产生与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大学兴起的在新生中开展学术性教学研讨课,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新生,美国大学开设了适应性教学研讨课。这两种模式对美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生研讨课以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符合现在学生的个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好学习生涯,找到前进的方向,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术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形式与特色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是由学院各学科领域的教师担纲主导,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学习。
1.小班授课,实时关注——小班讨论式教学课。这是新生研讨课的第一种形式。为保证研讨课小组讨论的效果,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一般限制在15~20人以内。每位学生修完一门课,考核合格后,课程考核情况记入综合测评成绩。不设固定教材。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根据新生特点,选择能激发新生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的课程专题;围绕课程专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教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知识学习、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主要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之外,开课教师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
2.文化拓展,提升素质——电影文化影视欣赏课。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发显得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修炼等各种教育活动,将人文科学、人文知识等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最终实现人的科学发展。[2]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学院的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第二种形式是电影文化欣赏课,内容为电影欣赏。利用新生晚自习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国内外经典的、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人文精神的影片,学生观看后设有讨论环节,并提交观后心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欣赏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突出学院特色。并且通过学生发表的观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激发兴趣,规划自我——学生手册学习与学业规划指导课。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容易对所学的专业感到迷惘,而各高校的大一的实践教学通常很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基础课程有时会稍显枯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学生情绪,一旦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极大的障碍。新生研讨课的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手册学习为基础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课。课程仍由学院学生工作队伍教师担任,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的话题,就学生手册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展开圆桌讨论,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大学学业自我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我、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同时建立师生情感,对离家较远的同学更能找到倾诉的益友,同时在学习手册的过程中强化对新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开设新生研讨课取得的基本成效
新生研讨课小而精,能及时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度过适应期。选修了《少数民族研究》的某学生说,以前都知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现在到了云南,切身地接触到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对歌词有了更深的认识,要不是上了这门课,懂得了很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伤害到同宿舍的少数民族同学了。新生研讨课以互动探讨的形式为主,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了《应用语言学》的文秘专业的同学说,学了这门课程才发现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老师每次举例子都让同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也能沾上边,让同学觉得只要肯动脑筋,学术也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甚至有同学决定考这方面的研究生,好好一探究竟。新生研讨课形式多样,选择多样,学生能拓展兴趣,全面发展。学院设置的课程不限专业,自由选择,既可以发展专业外的爱好,也可以在课堂中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既有学术性强的理论课程,又有轻松愉快的文化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种选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选择的课程,也多了几分上课的自觉性。规划自我,找到方向,少走弯路,不走弯路,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某同学因为估分偏差,调剂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科技史专业,茫然无措,与师兄恳谈后依旧无果,选修了学业规划指导课,有了一种不入这行就是入错行的感觉,精神焕发,并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与老师建立的联系多了,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学生慢慢淡化了思乡的痛苦与入学时的不安。
四、建设新生研讨课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并提出了对如何建设新生研讨课的建议:
1.扩展学科面。尽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能很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基本上为本院教师,所涉及的内容也以人文社科为主,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成为通文理、精专业的大学生有所限制。学生对于院外的知识同样求知若渴,对学习以外的知识也需要指导与建议。
2.增加实践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多以校内为主,讨论思辨为主,学生希望能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新生之间会相互交流相互对比,没有参加过实践教学的学生会非常羡慕参加过的学生。多创设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学做人学做事,促进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3.建立课程的长效性机制。新生研讨课在新生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研讨课现在只针对于新生,而要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更要在大二、大三等高年级中开设相应的研讨课,增加研讨课的时间,将这样互动性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更好地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殷宝双,秦丽华,张丽娜.大一新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2]佘志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1,(2).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0年重点研究项目——《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欧阳丽群,女,(1986-),云南农业大学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杨玲(1975-),女,傣族,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德育研究;严凌雁,(1982-),女,讲师,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探索
从中学进入到大学,是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是各高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自清华大学2003年在国内首开新生研讨课,各大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这一新兴教学方式,并慢慢形成自我体系与特色。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也有一年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现实困境,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一、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原因与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其心理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1]大学只有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学不仅是让学生接收新的知识与概念,更是让学生树立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地方。然而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如何迈开新的一步,让许多新生无所适从。如何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自然过渡,让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中学时代按部就班的生活,完成任务式的学习状态,到了大学,学生多了许多自由选择与支配的机会,但从高压中释放出来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却大大降低。除了适应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懈怠成为新生的一种通病。帮助学生重燃学习热情,转变思维模式,融入集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新生研讨课的产生与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大学兴起的在新生中开展学术性教学研讨课,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新生,美国大学开设了适应性教学研讨课。这两种模式对美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生研讨课以小班制为单位,专题讨论为特色,对新生实时关注,互动探讨,符合现在学生的个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规划好学习生涯,找到前进的方向,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术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形式与特色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是由学院各学科领域的教师担纲主导,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学习。
1.小班授课,实时关注——小班讨论式教学课。这是新生研讨课的第一种形式。为保证研讨课小组讨论的效果,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一般限制在15~20人以内。每位学生修完一门课,考核合格后,课程考核情况记入综合测评成绩。不设固定教材。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根据新生特点,选择能激发新生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的课程专题;围绕课程专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教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知识学习、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主要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之外,开课教师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
2.文化拓展,提升素质——电影文化影视欣赏课。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发显得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修炼等各种教育活动,将人文科学、人文知识等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最终实现人的科学发展。[2]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学院的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第二种形式是电影文化欣赏课,内容为电影欣赏。利用新生晚自习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国内外经典的、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人文精神的影片,学生观看后设有讨论环节,并提交观后心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欣赏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突出学院特色。并且通过学生发表的观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激发兴趣,规划自我——学生手册学习与学业规划指导课。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容易对所学的专业感到迷惘,而各高校的大一的实践教学通常很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基础课程有时会稍显枯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学生情绪,一旦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极大的障碍。新生研讨课的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手册学习为基础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课。课程仍由学院学生工作队伍教师担任,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的话题,就学生手册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展开圆桌讨论,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进行大学学业自我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我、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同时建立师生情感,对离家较远的同学更能找到倾诉的益友,同时在学习手册的过程中强化对新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开设新生研讨课取得的基本成效
新生研讨课小而精,能及时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度过适应期。选修了《少数民族研究》的某学生说,以前都知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现在到了云南,切身地接触到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对歌词有了更深的认识,要不是上了这门课,懂得了很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伤害到同宿舍的少数民族同学了。新生研讨课以互动探讨的形式为主,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了《应用语言学》的文秘专业的同学说,学了这门课程才发现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老师每次举例子都让同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也能沾上边,让同学觉得只要肯动脑筋,学术也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甚至有同学决定考这方面的研究生,好好一探究竟。新生研讨课形式多样,选择多样,学生能拓展兴趣,全面发展。学院设置的课程不限专业,自由选择,既可以发展专业外的爱好,也可以在课堂中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既有学术性强的理论课程,又有轻松愉快的文化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种选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选择的课程,也多了几分上课的自觉性。规划自我,找到方向,少走弯路,不走弯路,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某同学因为估分偏差,调剂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科技史专业,茫然无措,与师兄恳谈后依旧无果,选修了学业规划指导课,有了一种不入这行就是入错行的感觉,精神焕发,并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与老师建立的联系多了,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学生慢慢淡化了思乡的痛苦与入学时的不安。
四、建设新生研讨课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并提出了对如何建设新生研讨课的建议:
1.扩展学科面。尽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能很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基本上为本院教师,所涉及的内容也以人文社科为主,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成为通文理、精专业的大学生有所限制。学生对于院外的知识同样求知若渴,对学习以外的知识也需要指导与建议。
2.增加实践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多以校内为主,讨论思辨为主,学生希望能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新生之间会相互交流相互对比,没有参加过实践教学的学生会非常羡慕参加过的学生。多创设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学做人学做事,促进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3.建立课程的长效性机制。新生研讨课在新生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研讨课现在只针对于新生,而要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更要在大二、大三等高年级中开设相应的研讨课,增加研讨课的时间,将这样互动性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更好地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殷宝双,秦丽华,张丽娜.大一新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
[2]佘志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1,(2).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0年重点研究项目——《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欧阳丽群,女,(1986-),云南农业大学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杨玲(1975-),女,傣族,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德育研究;严凌雁,(1982-),女,讲师,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