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滋藩:爱满天下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是从一本老挂历开始的,一本比我年龄还大得多的老挂历——1962年,上海油墨厂和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联合印制,封面上醒目地印着“牡丹牌”油墨的logo,制作十分精美、立体。挂历精选了不同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唐伯虎在列。11月份,是叶滋藩,他作为版画的代表人物,曾与大师们齐名。
  我们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讲述与聆听着那些故事。间或,叶老会给我看那个时期的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这天我们抚摸的每一页纸,都比我的年纪要大,这是一次奇妙的相遇。


  2016年7月,大隐书局举办了叶滋藩先生的微型版画展。大隐书局开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对面就是宋庆龄的故居,贴切了“大隐隐于市”的店名。开业短短两月,已经是人气极高的“网红店”。除了环境美丽,成为“网红”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创始人刘军的情怀。网络上大隐书局最火的一个段子,是大隐书局的门口,正好是好几路公共汽车的站台,他们把店铺往后退了大概10个平方,那些候车的人群,就有了一块遮风避雨的空间。叶滋藩的版画展,也是刘军的情怀才得以促成。
  叶老已年至耄耋,从1959年,他的第一幅版画作品在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展出开始,已经过去整整57年。他从画家到教育家、企业家,时代大背景下的辗转变迁,堪称传奇。
  骄阳似火 其心如昨
  叶滋藩先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版画家、油画家。擅长版画、油画、水彩,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等书报刊物,被多国大使馆及国内有关机构收藏。
  1953年,从小喜欢美术的叶滋藩初中毕业,上海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美术院校,唯一能够专业学习美术的院校,就是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叶滋藩便选择了这所学校。
  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分美术和音乐两个系,许多知名艺术家和音乐家诞生于此。叶滋藩在这里学习了绘画的技法,一位大画家看过他的画说,“这小孩是天才。”1956年,叶滋藩学成毕业,果然很快成名。
  叶滋藩聪明,上海举办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他看了很喜欢。便自己研究怎么创作版画,看书、实验,做出了第一幅版画《西郊村口》,便入选了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
  到2016年,中国版画已经走过了八十五个年头。在这八十五年里,版画在每一次历史事件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艺术风格和手法也从早先强烈刚健的黑白木刻起步,一路演化出套色、水印、铜版、石板、丝网以至拼贴、数码、卡通、装置、动画……时间回到半个世纪前,版画还是以黑白木刻为主。正是叶滋藩这一代的版画家,开始创新之路,套色也慢慢流行。
  叶滋藩更是尝试鲜艳的色彩,很有个人特点。那年头,职业画家不多见,为了建设祖国,所有人都被鼓励生产创造。叶滋藩的正职是美术老师,但每天都会抽几个小时去绘画。很快,他成为了颇有名气的版画画家。
  1962年,“牡丹牌”油墨“发行”的那本月历上,叶滋藩代表版画这一画种出现在11月,另外的11位代表画家是:齐白石、徐悲鸿、孟光、徐景达、翁逸之、林风眠、唐寅、哈定、齐白石、蔡振华、雷雨,他们的代表画作卡在每个月份的底衬上,可独立揭下,想来是可让购买者单独装裱在家中的。这样的制作现在看来也不过时,艺术、创意这些美和智慧的产物,往往都是超脱了时间存在的啊。


  叶滋藩的作品以写生为主,几乎都是描述他当下生活的世界。所以如大隐书局为他写的展览前言中说:“观者既可以从个人的版画创作中感受中国社会风貌的变迁,也可以从作品的风格中感受到版画艺术手法的演变。”
  叶滋藩的版画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开始便数目不多了。因为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创办和运营学校教育上面去了。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一根草走
  首先是在上海,叶滋藩应邀创办了上海行知工学团,过程很辛苦,结果很成功。于是在1984年,他被邀请去深圳,去改变当地艺术教育的状况。纵使他的最爱是艺术创作,但国家需要、时代需要,他没有犹豫就放下了一切,带着全家奔赴深圳。一时间,深圳大大小小的报纸头版头条都是这件事,欢迎和期盼他的到来。


  如今这样奋不顾身的情景,恐怕很难再被世人理解了。那个时代也许人人如此,但像他做得这么好的,想来也是不多见。创办的美术学校是免费的,能够极大推动深圳的艺术教育氛围。但这一决定对于叶滋藩这个创办人来说,要承担的压力就更重了。最直接的就是资金来源,他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要靠办厂的盈利来养活学校。
  叶滋藩在钻研事物上的聪明再次发挥了强大的力量,他自学了各种工艺,创办了工艺品厂。不止于此,他在自学的过程中,还不断研发出新的工艺技术。深圳市罗湖口岸出入境边检大楼前的那座“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是他的作品;“中国陶瓷墙面砖”,是他研发的技术;他为药品设计的“小瓷瓶”,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厂摇身一变,盈利百万……那个年代还没有“技术拯救世界”的说法,媒体夸赞他是“一己救厂”。
  工艺厂赚了很多钱,艺术学校也很成功。叶滋藩聪明、深刻却十分内敛、低调,与他交谈,如饮温度刚好的热茶。这一点在她女儿叶桢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继承,和叶桢认识在先,此前采访“道画”创始人、著名香港画家周尊德先生时,叶桢也只是提了一句:“和父亲是多年朋友”。他们都是教养深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所以他将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很好的根植在他创办的艺术学校里,一定做得很好,因为他本人就是陶行知先生精神的最佳传承。   不悔梦归处
  “不悔梦归处”的下半句,是“只恨太匆匆”。但用在叶老身上,不知道会不会“只恨不逢时”。我最初会惋惜和遗憾,这样一个天才,没有生在最好的时代,而是在那样一个被限定的时期,没有办法有太多的选择,被时代推到了一个不能选择的境地。


  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虽然他心底里最爱的是艺术。这么些年,心火从未熄。所以终其一生的成全,仍然都牵扯着绘画这件事。一个艺术天才,没能为画画奋斗一生,而是去做了教育。对于这个时代,是遗憾的,因为我们为此失去了许多好作品。但到底是一幅佳作重要,还是一所学校更重要?在历史的波澜壮阔前,放到整个时间的长河中去看,它们对推动整个艺术进程的作用,孰轻孰重?又犹未可知呢。
  1956年,一个热爱美术,却无书可读的年轻人,因为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终于能够学习到绘画的技术,得幸与艺术相伴终身。38年后,他又在深圳创办了第一所深圳美术学校,让和当年的那位年轻人一样的他们,得幸学到艺术。叶滋藩入学行知艺术师范的时候,陶行知先生已经过世,但他一生的奉献、克制都深受陶行知先生的影响。那些从深圳美术学校、深圳行知职业技术学校走出的年轻人们,在宽大的画室,或是在自己家的一角,每天画画以此为生,或是只作为业余消遣,只要他们热爱,绘画在他们一生中,终究是极为美妙的一件事。所谓教育和传承,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样子。


  八十岁的叶滋藩,内心仍似火般热烈。他不满一些老年大学“混时间”的做法,尽管这在许多人包括那些老人学生自己看来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反正年纪都这么大了,学着玩儿嘛”。叶滋藩动情地说:“正是因为年纪大,才更要认真,因为日子多宝贵啊!”他是真的智者,所以对艺术对教育的看法一点都没有老一派的迂腐,反而和当下许多被颂扬的“前瞻公知们”看法一致。
  他还常常担忧国家大事,朋友们会劝他不要太操心。说到这,他感慨了一句,“是因为深深地付出过、期望过啊!”
  这句话很打动我,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只能理解,却无法和他一样。我看向墙上的那些画,时代的变迁都在他的画里被记录着。没有大情绪的波涛汹涌,长久凝视,却能从中感受到平静的力量。


  所幸如今他又再一次将重心转移到艺术创作,回到上海,打理好画室。新的主题正在创作中,在叶桢手机上我看到一张新作,是油画,不知道是不是新的系列,但那色彩相较于半世纪前更为热烈,一眼难忘,如鲜花,亦如烟火璀璨。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有心情低迷的时候,不过有人低迷的时间长,缺乏特定原因,且莫名觉得焦躁、厌烦、无意义、缺乏生命热忱,这种心理状态在医学上被判定为拥有情绪抑郁倾向,更严重者被归类为抑郁症。  艺术一向有精神疗愈的功能。绘画与摄影等,作为“再现”生活的艺术门类,对于疗愈心灵伤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幅优秀的画作,其色彩、造型、构图、激情常常能唤起观者隐秘的内心体验,在静态中唤醒相关记忆与无穷感受。因而会有人在梵
期刊
关于东京,对于我来说,有两个名字特别重要,一个是赤名莉香,一个是林夕。  莉香就像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形容的那个绿子。就好像一头迎着春光跳跃的小鹿。犹记得莉香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大声地说“我爱你,丸子”。那笑容依然明晃如星辰。莉香是个拒绝降落世俗的精灵,而完治只是个普通的男人。现实亦如此。  林夕写过一首歌《再见二丁目》,初初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便一直脑补各种画面,二丁目在哪里?  二丁目是条
期刊
对于艺术品爱好者来说,在酒店遭逢当代艺术,能获得超值的艺术享受,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尽管花费了更多的钱,却获得了在其他酒店难以得到的意外之喜,亦是一乐。  无论是符合国家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的五星级酒店,还是自诩高端的一些精品酒店,在大都市颇有遍地开花的趋势。特别是京沪穗等地,一些高端酒店在旅游淡季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即便是旅游旺季,亦颇有一些酒店带着壮士断腕之势,期冀靠价格更低一筹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
期刊
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
期刊
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让未曾踏入过美术馆的市井小民都开始相信:艺术是门好生意。贪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动辄创天价的拍卖成绩让许多热钱涌进市场,除了艺术品本身的交易外,商人们也绞尽脑汁地创造出许多金融衍生品:将所有我们以前知道的金融产品前加上艺术或文化两字,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投资人。  熊皮La Peau d’Ours:第一个吃螃蟹的艺术品基金  尽管这一类的艺术金融商品是近几年才进入多数国
期刊
有一篇《上音钢琴系主任李坚激烈发问: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发布在网上,而之前还看到音乐公众号编了一专题《学音乐等=文化差?》,专题中举了音乐好文化也好的例子,其中有一段议论:国内音乐学院(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专业成绩要求很高,但文化课(高考)只需二百多分便可过关;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享受加分(实为扣减)的“优待”;音乐学院的附中(初中及高中)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我
期刊
和徐建融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位于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在这里正举办他的最新个展“海上长风”。与一般艺术家能言善辞的性格不同,徐先生的谦逊一度成为了采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对于外界的诸多恭维和评价,他总是一笑了之,似乎更愿意放低身段,甚至自嘲“我本质上是一个种田人”。而事实上,他对美学哲学、史学佛学、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研究深广,天赋、智慧和学识绝非寻常,被评论界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人人都在创
期刊
2016年12月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时,院长邓小南致辞中对这样的论坛给予了高度的期待:“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也非常感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把这样一个富于创意的多学科学术论坛放在我们静园二院举行。这将有效丰富和深化文研院这一互动平台的学术内涵,形成辐射的效应。”  而事实上,这样的论坛确实能使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
期刊
国内艺术品市场从2014年起整体下行,但总有意外的惊喜发生。在2014年12月由浙商发起的慈善拍卖中,马云的两个大字“话禅”被拍至468万元。在2015年10月香港苏富比,马云的油画《桃花源》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7分多钟32轮竞拍,终以4220万元成交。该件拍品完成于2014年,是马云的第一次油画创作,他在油画大腕曾梵志的指导下,“先涂、再点,最后刮擦”,仅用几个小时便大功告成。此次拍卖所得全
期刊
“从来就没冷过,因为有你在我身后……”7月16日的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这样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一头蓬松卷发、五官立体妩媚的潘越云款款走来,是的,就是那个她,那个歌花盛开时代的艳丽歌者。  这是一场等待已久的约会,面对潘越云,就像再次面对那个时代,以及那时的人。一场最精致专业的视听呈现,最直抵内心的回响感动。阿潘带来了她最认可的经典歌曲,每一首歌曲从作词到编曲人,都映射不一样的一段故事和时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