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场,智慧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力课堂”,是充满师生生命能量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具备四大特点——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遗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叶教授指出的“活力课堂”进行具体的诠释。
  一、有意义,就有价值
  成功的活力课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即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还要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即学有所乐。与此同时,在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求知,让课堂的时空无限延伸与拓展,从而达到学有所求的最佳状态。执教《负荆请罪》这一课本剧时,我以排演话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演好话剧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准备。在热情与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查阅资料,积极探讨、练习,不仅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特点,明白了小括号与中括号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分角色演说台词,注意到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饶有兴趣地研究起道具的制作来。
  二、有效率,就有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有效率的活力课堂要做到讓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虽然在达成目标的高度上可能有所区别。就学生个体而言,要求通过学习,让他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提升。《青海高原一株柳》文字优美、意蕴深远,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我充分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各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多项目标选择性达成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解读文本、体验情感,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升。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以写颁奖词的形式来倾吐学文后的感受;对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则通过诵读,以声音的独特魅力来彰显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对学困生的要求则是读通课文,读好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选择性达成,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成。
  三、有生成,就有精彩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所进行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再精心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预知整个课堂的生成和所有的细节。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都会有“不速之客”的来访。如果能巧妙机智地处理这些意外,课堂就会更加精彩。有人将活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比喻成潺潺小溪中跳跃的音符。小溪流淌,活水不断;音符跳跃,旋律曼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智慧、情感、知识都会获得有效提升。教学《珍珠鸟》,我紧紧围绕“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体现文本主题思想的句子,通过一唱三叹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最后一次出示时,要求学生以陈述句的方式改说这句话。
  生: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老师点点头,准备下一环节,此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作者与小家伙之间所形成的境界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与感叹。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表达: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老师静静地思量了一小会儿,随即鼓起掌来。)
  师:你说得真有见地,可以看出你真正走进了课文,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亲密关系。添上“真好”二字,听着让人的内心升腾起更多的感慨。这样的语言,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老师享受地读。)
  师:谢谢你为我们创作出这么美丽的句子。
  这样的生成好比是璀璨之花,不仅美丽了课堂,还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灵动。只要有鲜活的生命在场,精彩将纷至沓来!
  四、有遗憾,就有长进
  “活力课堂”是不进行彩排的课堂。当前不少的观摩课上,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不会的。假使课堂教学果真如此完美,笔者倒觉得这样的课上不上已经没有意义了,反正学生已经懂了。这样的课堂怎能成为“活力课堂”?其实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许多时候,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常会觉得某个环节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执教《珍珠鸟》时,其中有一个这样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围绕“信赖”这一主题,设计属于自己的名言;交流后,再齐读课前准备的一段话结束教学。原以为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是学生在创作名言时没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结束后,我通过反思与探讨,觉得还是先出示那段话为佳,因为一是通过齐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二是这段话为学生创作名言提供一定的参考,将难度降低,可能更加有利于课堂的生成。
  “活力课堂”的打造非朝夕之功。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其特点,长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灵动、越来越精彩。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编者按  革命传统类作品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当前教学实际发现,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面临学生情感陌生化、教学内容浅显、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主要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上海市进才北校彭晓从目标设定、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找到学生与课文之间合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到农村小学支教四年级语文。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上《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之前去收集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检查全班30个学生收集的情况,结果只有6个学生收集。还有一次,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安排学生自编该课文的课本剧,让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同学进行表演。第二天检查表演情况,结果是寥寥无几。  上述两例不是个案,不少农村小学布置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学生不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放眼小学阅读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也没有选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体验探究的切入点,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互动性。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设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设课堂,注重学习体验  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现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关键在于朗读。在此,笔者就一些名家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方法指导,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百合花内心坚定的信念,教师在朗读启发中侧重了方法上的指导。  师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原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赶海》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束手就擒”吗?  生:就是被抓住了。  师: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动作吗?  (学生有的举手做投降状,有的把双臂反背于身后,有的还两人合作,做扭送状,真可谓各有千秋)  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