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发起
舍侄送我一套茶具,外包装金碧辉煌。器皿洁白如玉,足显这套茶具的雍容华贵。可是在外包装和器皿上都堂而皇之地写上“大茗坊”3个字。我端详“大茗坊”哑然失笑。舍侄问我笑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套茶具只供喝粗茶用,不许喝毫、尖、枪、旗一类的早茶是吗?”舍侄狐疑满脸。
2 儿时的回忆
御前贤刘玉轩的力著《茶话》一书杀青后,二哥(德和)句“茶话一书倾岳峙”。因读这首诗。向老父提出疑问:“什么是茶话?”为了对茶话的释疑。老父教我点读唐·陆羽《茶经》。当时对《茶经》的内容很多不懂,可是记住了茶的名称: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月荈。其中“茗”指的是晚茶。俗称粗茶婆。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3 舍侄的执著
几天后。舍侄来家闲聊。在品茶之余,话题涉及“大茗坊”。他大胆地指出我的记忆值得怀疑,列举了许多实例:广州有皇茗茶楼、南昌有茗茶寮、杭州有茗茶万司、福建有大红袍茗丝等。说明“茗”就是“茶”的理解不限于福州。可能遍及江南诸省,甚至于全国。他直言不讳地说:难道经营茶活动的大小老板都错了,只有我老叔的记忆才是对的?
我的意见是:目前经营茶叶生意的老板,可能只注重商业的经营效益,对中国茶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可以武断地说,欠缺儒商的味道。
舍侄的意见是:经营茶生意的老板分布地域之广,动用的人手之多,再加上拥有的智囊团,难道他们都不了解茶文化?是以讹传讹还是约定俗成,很难捉摸。
我的意见是:文字的使用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怕千人看,只怕一人知”的说法。看来我只有孤芳自赏了。
‘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较量,舍侄不慌不忙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条,上写:“茗,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录自《辞海》(合订本)P580。”这一举措说明舍侄有备而来,用辞书的权威来说明我的记忆出了差错。
4 考证“茗”字
我读了纸条的字句,并不是即刻噤若寒蝉。我说: “香茗,是用‘香’修饰‘茗’;品茗中的‘品’,是判断好坏的意思,是对好茗坏茗的判断。《辞海》中的例句
,没有错,不过‘茗’不等于茶。”
,
舍侄说:“《辞海》对茗的解释是:茶的通称。这个‘通’是‘全、遍、彻里彻外彻头彻尾之谓也’。说白了‘茗’涵盖了所有茶。”
这一回是我犯了狐疑。不敢说《辞海》可能有出入。只能说:你是不是抄录错了?
为了较真,于是搬来工具书,考证一番:
《辞海》:茗(ming,旧读ming)①茶芽。见《玉篇·艸部》。一说是晚收的茶。②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
《辞源》:茗(ming)①茶芽。一说是晚收的茶。《尔雅·释木》:“槚,苦茶。”晋·郭璞注: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唐·陆羽《茶经·一之源》:“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因采取的早晚而不同名。今茶茗互用。故品茶也称品茗。
《康熙字典》:茗《唐韵》、《正韵》音“酩”。《玉篇》:“茶芽也。”《韵会》:“茶晚取者。”《尔雅·释草》:“茗奔。”荈:茶叶老者。《颣篇》:“茶晚取者多藓。”
《现代汉语词典》:茗(ming)原指某种茶叶,今泛指喝茶:香茗,品茗。
经过一番查证,《辞海》:②“茶的通称。”成了孤证。
另外《茶与茶文化》(科学出版社出版·卢祥之主编):“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是指采得早的茶叶娇嫩。采得晚的茶叶较老。可见茗虽然是茶的通称,但在古时一度偶有老茶之意。”大胆地向《辞海》的解释提出质疑。
5 给陆羽《茶经》作注
经过—番查证。可以为陆羽《茶经·一之源》作注解了:
一、茶:早采者。
二、槚:苦茶。
三、蔎:香茶,也作茶的别称。
四、茗:晚采的茶芽。
五、荈:晚采的老茶。
上述林林总总,既不敢向《辞海》提出质疑,也没有诋毁商家用字的恶意。只是以纯学术的探讨。为《茶经》作条注解而已。这些内容,只是叔侄茶余饭后琐谈,没有廓清社会孝茗恶茶的意图。
舍侄送我一套茶具,外包装金碧辉煌。器皿洁白如玉,足显这套茶具的雍容华贵。可是在外包装和器皿上都堂而皇之地写上“大茗坊”3个字。我端详“大茗坊”哑然失笑。舍侄问我笑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套茶具只供喝粗茶用,不许喝毫、尖、枪、旗一类的早茶是吗?”舍侄狐疑满脸。
2 儿时的回忆
御前贤刘玉轩的力著《茶话》一书杀青后,二哥(德和)句“茶话一书倾岳峙”。因读这首诗。向老父提出疑问:“什么是茶话?”为了对茶话的释疑。老父教我点读唐·陆羽《茶经》。当时对《茶经》的内容很多不懂,可是记住了茶的名称: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月荈。其中“茗”指的是晚茶。俗称粗茶婆。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3 舍侄的执著
几天后。舍侄来家闲聊。在品茶之余,话题涉及“大茗坊”。他大胆地指出我的记忆值得怀疑,列举了许多实例:广州有皇茗茶楼、南昌有茗茶寮、杭州有茗茶万司、福建有大红袍茗丝等。说明“茗”就是“茶”的理解不限于福州。可能遍及江南诸省,甚至于全国。他直言不讳地说:难道经营茶活动的大小老板都错了,只有我老叔的记忆才是对的?
我的意见是:目前经营茶叶生意的老板,可能只注重商业的经营效益,对中国茶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可以武断地说,欠缺儒商的味道。
舍侄的意见是:经营茶生意的老板分布地域之广,动用的人手之多,再加上拥有的智囊团,难道他们都不了解茶文化?是以讹传讹还是约定俗成,很难捉摸。
我的意见是:文字的使用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怕千人看,只怕一人知”的说法。看来我只有孤芳自赏了。
‘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较量,舍侄不慌不忙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条,上写:“茗,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录自《辞海》(合订本)P580。”这一举措说明舍侄有备而来,用辞书的权威来说明我的记忆出了差错。
4 考证“茗”字
我读了纸条的字句,并不是即刻噤若寒蝉。我说: “香茗,是用‘香’修饰‘茗’;品茗中的‘品’,是判断好坏的意思,是对好茗坏茗的判断。《辞海》中的例句
,没有错,不过‘茗’不等于茶。”
,
舍侄说:“《辞海》对茗的解释是:茶的通称。这个‘通’是‘全、遍、彻里彻外彻头彻尾之谓也’。说白了‘茗’涵盖了所有茶。”
这一回是我犯了狐疑。不敢说《辞海》可能有出入。只能说:你是不是抄录错了?
为了较真,于是搬来工具书,考证一番:
《辞海》:茗(ming,旧读ming)①茶芽。见《玉篇·艸部》。一说是晚收的茶。②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
《辞源》:茗(ming)①茶芽。一说是晚收的茶。《尔雅·释木》:“槚,苦茶。”晋·郭璞注: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唐·陆羽《茶经·一之源》:“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因采取的早晚而不同名。今茶茗互用。故品茶也称品茗。
《康熙字典》:茗《唐韵》、《正韵》音“酩”。《玉篇》:“茶芽也。”《韵会》:“茶晚取者。”《尔雅·释草》:“茗奔。”荈:茶叶老者。《颣篇》:“茶晚取者多藓。”
《现代汉语词典》:茗(ming)原指某种茶叶,今泛指喝茶:香茗,品茗。
经过一番查证,《辞海》:②“茶的通称。”成了孤证。
另外《茶与茶文化》(科学出版社出版·卢祥之主编):“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是指采得早的茶叶娇嫩。采得晚的茶叶较老。可见茗虽然是茶的通称,但在古时一度偶有老茶之意。”大胆地向《辞海》的解释提出质疑。
5 给陆羽《茶经》作注
经过—番查证。可以为陆羽《茶经·一之源》作注解了:
一、茶:早采者。
二、槚:苦茶。
三、蔎:香茶,也作茶的别称。
四、茗:晚采的茶芽。
五、荈:晚采的老茶。
上述林林总总,既不敢向《辞海》提出质疑,也没有诋毁商家用字的恶意。只是以纯学术的探讨。为《茶经》作条注解而已。这些内容,只是叔侄茶余饭后琐谈,没有廓清社会孝茗恶茶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