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梵音超凡脱俗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十六罗汉风景图》(四条屏)工笔重彩画购自美国宝龙拍卖会,回流归国后,收藏于西安一文物公司的文物商店。此图内容围绕居于隽秀空灵山中的罗汉形象展开,图中佛教法事活动的场面宏大,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与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绘制水平极高。因为无款,大家都在对如此旷世巨作的身世猜测着,探究着……送拍人提供的原始资料记载,此画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名称为《仇英十六罗汉风景图》,此前藏于日本诚照寺御宸殿。这幅作品是不是仇英绘画,为何没有落款,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信息引起笔者的关注。本文仅从仇英与罗汉画、仇英绘画风格及此副画作的内容、传承背景等角度探讨《十六罗汉风景图》的作者究竟是不是仇英。为尊重收藏此作品藏家的意愿,本文只发表四条屏中的两幅及局部绘画图,请读者见谅。
  
  一、仇英与罗汉画
  
  仇英(约1482-1559年),江苏太仓人,明代代表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他精于临摹,将众家之长集于一身,推陈出新,在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明代的山水画,“竞尚摹仿,号为名家者,其画要皆有所师法。”(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仇英也不例外,他学于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的典范。明代的人物画分为道释画、史实风俗画及传神三种,仇英在创作方面擅长运用道释和历史题材,描绘人物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形象优美,画面精丽绝逸。我们从《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中就可窥其一斑。
  罗汉又称阿罗汉,是根据梵文音译而来。罗汉虽源于印度,却在我国广泛流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唐代,玄奘将《法住记》译出,奠定了我国罗汉信仰的基础。《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称、住处等,并说其常住世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此后,罗汉信仰逐渐兴盛,绘制罗汉题材的画家辈出。而十八罗汉则是在十六罗汉汉化后根据汉民族的特点又追加了两位。仇英也画过很多有关罗汉题材的作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明仇英画罗汉图一卷,月次一等,藏乾清宫,素笺本,白描画,款云仇英实父制;明仇英画罗汉图一卷,月次一等,藏乾清宫,素笺本,淡着色画,款云仇英实父制;明仇英画渡水罗汉图一卷,月次三等,藏乾清宫,墨笺本,泥金画,实父仇英敬绘,后有董其昌赞一,文震盖跋一”。《中国画学全史》记载,仇英画过《十六罗汉卷》《阿罗汉卷》等作品。可以看出,仇英不但画过罗汉画,而且不止一幅。
  中国古代的很多罗汉画流传到了日本和台湾,其作者大多为五代贯休,宋代刘松年、李嵩、陆信忠、周季常、林庭等,元代佚名画家,明代戴进、丁云鹏、吴彬等,清代丁观鹏等,他们都是非常著名和有影响的画家,其罗汉画在日本大多被列为国宝,但这些罗汉画大多为单幅,场景较小,主要突出人物相貌的描绘。罗汉题材的画作在大陆较少,场景如《十六罗汉风景图》这样宏大的还没有。
  
  二、画作的风格内容
  
  《十六罗汉风景图》四条屏,明代,日本装裱工艺,单条长270厘米,宽86厘米,画心长147厘米,宽65厘米。画面色彩妍丽,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内容主要描绘的是佛家罗汉讲经布道的场景,无款。山水师法南宋诸家,风格鲜明。画面中人物形象丰富,多达四十人,有罗汉、僧侣、仙童、蛮奴和供养人。人物着装华丽,相貌温和,有讲经论道、降龙伏虎、补衲引线,是一幅和谐隽永的画面。
  根据美国宝龙拍卖公司的排序,左起第一幅,十人,其中罗汉和僧侣八人,供养人一人,蛮奴一人。第二幅,十人,其中罗汉和僧侣七人,仆人三人。第三幅,十一人,其中罗汉和僧侣七人,童子四人。第四幅,九人,其中罗汉和僧侣七人,童子一人,蛮奴一人。代表祥瑞的动物共十一只。第一幅,狮子两只,凤凰一只;第二幅,猴子三只,白鹤两只;第三幅,老虎一只,白鹿一只;第四幅,龙一条。
  南齐谢赫提出了对于中国画批评、鉴赏的“六法”论,后来成为典范。“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而此图作者融会贯通,把“六法”完美地结合起来。工笔重彩下的人物形象被描绘得生动优美,有“传神写照”之感,青绿山水厚重雅致,画面严整中透射出古雅之美,可谓是“气韵生动”。用笔精炼、稳健,同时线条中又透出凝重与灵动之感,可谓是“骨法用笔”。而画面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佛教题材进行创作,有胡貌梵相的降龙罗汉、伏虎罗汉,也有汉地的僧侣等等,可谓是“应物象形”。颜色的使用都是根据相关人物造型和山水树石的原本形态进行用色,而且色彩用得相当到位,厚重明丽,可谓是“随类赋彩”。在构图上采用近景、中景、远景的构成方式,在远景和中景的山水映照下,中景和近景的人物便突显了出来,远近层次分明,同时人物场景的布局讲究,主体人物较大,次要人物略小,远近、虚实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可谓是“经营位置”。第二幅中的补衲罗汉形象则出于南宋刘松年的作品,一个成功的画家如果没有向前辈学习的精神,则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真可谓是“传模移写”。
  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讲到谢赫六法“自古画人罕能兼之”,而此图的作者能将六法运用到位,在此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其绘画水平之高,非寻常画家。此图各条幅的画面场景虽有不同,但其画面浑然一体,细密精致而光彩焕发。可见作者不但追求形似,而且还在追求形似之外的神似,以及画面所表现的气韵和意境。
  
  三、传承背景
  
  根据画面来看,如此宏大的场景,华丽的着装,此画最早应藏在皇家寺院。那么作者是谁?为什么无款?什么时间流传到国外?等等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解决此问题方法之一就是探源。此后半年中,藏家对此画一直在进行研究,种种线索表明,此画有可能是一件重量级的作品,于是联系到送拍人,希望能找到相关线索。三个月后,送派人邮寄来原始购买资料。
  此画原为美国中西部的一位收藏家所有,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他在日本京都横山古董店(K.YOKOYAMA)以八万日元(时价)购得,后来一直在家中悬挂。2009年,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很大,他的后辈迫于经济压力将此图送到美国宝龙进行拍卖,但并没有将此重要附件资料送到拍卖行。美国宝龙认定此图为明代作品,为上乘之作,于是便用此画作为此次拍卖会图册的封面,但是误认此画为《十八罗汉图》。
  宝龙送拍人寄来的原始材料让人非常兴奋。共五份材料,一份是当时横山古董店用英文打印的作品场景内容描述;另一份是横山古董店用英文手写的此图的作者、售价、年代、传承等问题的证明,署名为K.yokoyama。还有一张横山古董店的英文明片;一张手绘的陈列图,图上用日文写着《仇英十六罗汉图》和“御宸殿御床”等文字,并准确标明此图悬挂时的天地和左右尺寸等;一张在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抽签卷背面手绘的陈列示意图。材料中明确提到,此图作者是明代仇英,名称为《仇英十六罗汉风景图》,而非美国宝龙命名的《十八罗汉图》,并悬挂于“御宸殿”内。
  从横山古董店1949年的名片上可以看到,此店1894年由横山创办,主要经营各种丝绸制品和现代与古代的艺术品。包括:瓷器、木雕、牙雕、景泰蓝、书画、屏风等各类古董。横山古董店现今依然存在,当年出售此图的横山先生已于上世纪70年代去世,现在负责经营的是其孙女横山女士。此店的老员工森田,1961年毕业于同志社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横山古董店工作,据他回忆,当年横山曾给他讲过《十六罗汉风景图》的事情。横山说卖给他画的人是一个身份特殊、地位很高的人,至少是天皇以下大名以上的人物,画拿来时没有盒子,悬挂示意图是卖画人一并拿来的。横山也不懂英文,卖画时英文资料和保证材料应该是卖画人所写。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成为战败国,根据资料记载,美国瓜分日本皇室财产高达1000亿美元,国家经济萧条,皇亲贵胄只得变卖家中之物来维持生计。当时人均工资为50至80日元,而80000日元简直就是天价,这也证明此图价值之高。当时,在日本的美国人很多,他们有购买能力,这也是一些商家制作英文名片的原因。所以横山古董店只是此图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点,没有经济能力收藏此图。再继续探索,就是这位神秘卖画人和“御宸殿”了。在当时,能收藏如此天价艺术品的只有大户人家,能悬挂此图也需要很大的空间,普通百姓是不可能的。而大户人家只能借助于商店出售此图,同时又隐瞒自己的身份。经查阅资料,“御宸殿”在日本只有一个,位于日本福井县的真宗诚照寺派的诚照寺内,是日本闲院宫载仁亲王的行宫住所。载仁亲王(1865-1945年),皇族,伏见宫邦家亲王的第十六子,日本元帅陆军大将,昭和天皇的叔祖,替天皇掌管陆军的重臣,任陆军总参谋长。载仁亲王和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他3岁出家,进真言宗醍醐派总本山三宝院,后来诚照寺的御宸殿便成为他的行宫。《仇英十六罗汉风景图》为载仁亲王所有,他在1945年5月20日日本战败前去世。日本战败后经济便萎靡不振,其后人委托横山古董店在1949年11月23日变卖此图,以解经济之需。
  此图为什么没有落款,原因有二。一、通过对仇英现在传世作品来看,他的款识一般都在画的边缘部位,有可能此图传到日本后再次进行装裱时落款被裁掉;二、此画的内容题材为佛教题材,画面中有一位身穿官服的供养人,双手持笏板,面相似龙若猪的男子。如此形象的人会是谁呢?他就是朱元璋,流传下来的朱元璋画像便有如此形象。朱元璋出过家,信奉佛教。所以朱明王朝的后辈子孙或者贵族委托仇英创作此画,悬挂于皇家寺院,不便于落款。
  综上所述,四条屏《十六罗汉风景图》从艺术角度讲,画面场景宏大,设色艳丽,绘制精美,为一件难得之精品。从内容上讲,它全面地表现了佛教罗汉讲经布道的场面,为我们研究佛教罗汉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在二战以前就被家世显赫并且信仰佛教的日本宫闲院载仁亲王曾经收藏,可见不是普通作品。因此,笔者认为这幅作品应是明代仇英所作,在此抛砖引玉,与众行家探讨。(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在我的书斋安和堂壁上,悬挂着一幅六尺整张的山水大中堂。这幅原装裱的山水大画为晚清新安画家汪杰的作品(图1、2)。披览此图,画家以墨笔略施浅绛,写秋山行吟之图,画中主峰峭拔嶙峋,后有群峰入云,应是黄山之景。近写霜崖飞瀑,寒树丛林,二高士策杖立于瀑前,遥看山色,怡然自得。足下临寒溪,有水潺潺;高处置山亭,松风簌簌。石径无人,曲折穿连而上,直至远峰,似有高人隐逸其间。整幅画作行笔古劲敦厚,深得宋元人笔意
期刊
冯骥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运用文字炉火纯青的著名作家之一。  然而,作为画家的冯骥才却鲜为人知,其实他的绘画作品,特立独行、面目清楚,有着极富魅力的绘画语言和个人色彩。他的画与他的小说散文比对起来亦毫不逊色。  按冯骥才自己的话说:“画在文先。”公平地说确实如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陆续发表一系列伤痕文学名扬天下之前,就已经从事绘画生涯,且挥洒丹青十五年之久。他在“绘画自述”中说:“上世纪60年代初,那
期刊
香熏是香炉的前身,据实物遗存资料来看,香熏起源于汉初,多为铜银制品,西汉后期,香熏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多墓葬出土有香熏。香熏的流行,应与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经济文化生活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熏炉中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瓷质香薰在汉代时的越窑产品中就有发现,直至唐代,随着佛、道教盛行,以及祭祀需要,瓷熏取代金属熏炉渐成香熏之
期刊
李照东的内心并不躁动,也无焦虑,所有的躁动和焦虑都在习画的过程中渐渐被过滤了,主体有时也闲置。禅宗说,这是“无我”。“无我”是一个高境界,主体完全被闲置。《金刚经》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当年慧能听了这句话,才出家求法,成为禅宗六祖,后立禅法,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无住者,既不言有,也不言无,不贪恋执着,不胶着于物。所生之“心”亦非心,心乃一名也。故能涵容
期刊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釉的外观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元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其珍贵程度虽不能与同时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比肩,但其名气在当时也是远播遐迩,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队伍中备受青睐的“常客”。高古瓷赝品与真品一直相伴而存,青白瓷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仿的技术也越来越高,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
期刊
根据市场情况及藏友反映,目前近代金银币假货泛滥,充斥市场,特别是电脑高仿,用金银真材实料,加上机制币历史短,氧化程度低,包浆轻微,实物上手极难辨认,高手多望而却步,何况彩照更是纸上谈兵,据此,本刊选登此类照片,极为慎重,以免造成误导。本期所发苏维埃银币、云南唐戌铜样币等,均属探讨及资料性短文,仅为提供有关信息,并不表示鉴定性意见。  “齐之化”彩照拍摄较好,为稀见版,特别值得一谈。  “开元通宝”
期刊
照片上这枚刀币,面文曰“齐之化”,背文曰“十”,长159毫米,重49克,青铜质,生坑,铸工精良,包浆熟旧,由于长期深埋地下,币面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蚀斑,但不失为一枚美品,属真品无疑。经考证,它与已发现的“齐之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刀体较短。“齐之化”属大刀币的一种,一般钱谱中很少记载,丁福保先生所著的《古钱大辞典》中仅介绍了两枚,其长度均在170毫米以上,比此币长十多毫米。二是背面纹饰不同,
期刊
在钱币界,为海内外所公认的有三大“孤品”银币,一为“奉天一两”,一为“吉字一两”,一为“云南庚戌”(注:该品银币上“戍”为误写,应为“戌”),而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云南庚戌”,它的全称为“宣统元宝庚戌春季云南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珠光云纹。  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云南造币厂向地士亚洋行订购的铸币机器辗转运到了昆明,是年二月即行开始试铸“云南庚戌”银样币。按贯例,在铸行银币之前,要先试铸
期刊
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年)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陈继儒先生用十分风趣而潇洒的语言,把自唐代以来,中华名砚与文人墨客的不解之缘,描述得十分生动与贴切。然而,更令我们藏砚家们无比兴奋的是,在45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演绎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的历史长卷,是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上展开的。她再一次警示我们这一
期刊
清代历时二百六十余年。清前期的山水画有“摹古”与“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革新的一派,强调个性解放,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代表画家有“四僧”(渐江、髡残、朱耷、石涛)。与之对立的有所谓“正统派”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他们对于宋元名迹“日夕临摹”,笔笔讲求古人法度,叫做“摹古逼真便是佳”。然而,有些时候,他们似乎也有发展传统,创新之作。清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