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是五四新女性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姥姥活到89岁,她是五四精神养育的新女性,虽然一生坎坷,但她以地母一样的心胸包容一切,我命由我不由天。
  1917年姥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曾经是辛亥革命的起义将领,因看不惯袁世凯称帝,退役回乡,开了一家朗朗照明公司,又垦殖荒地3万多亩,成为闻名遐迩的乡绅。母亲是京城里落魄的旗人,酷爱京剧,可惜身体不好,咳血而死。姥姥从小就漂亮,长得像电影《早春二月》里的明星谢芳。她活泼开朗,常常被父亲无奈地说顽皮。她追求进步,一直想出去求学,但是父亲重男轻女,加上战乱频繁,最后她力争去读了湖南第四女师,读完就承父命嫁给当地门当户对的人家,从此在家洗手做羹汤,相夫教子。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是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常德会战中,日军甚至丧心病狂地进行了细菌战,造成平民死亡7000多人,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姥姥眼见自家的大屋被日军飞机炸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到处是残垣废墟。有生之年她深深地痛恨日本侵略者,谈起来就切齿不已。
  姥爷早逝,留下妻子和两个女儿。
  姥姥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来了。两个女儿一个十岁一个七岁,家里一无所有,外人视她为异类,亲戚自顾不暇。怎么办?34岁的她没有自怨自艾,坐困愁城,而是四处奔波求职,最后在偏僻的乡村煤矿子弟学校找到一份教师的职业。她把大女儿送到长沙的朋友家借住,考取可以住校的初中。小女儿带在身边上学。
  多少个不眠之夜,她批改作业写教案。眼镜的度数一下子就涨了不少,眼睛也越来越不好,导致五十多岁就患了严重的青光眼。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暗香浮动的春夜,七十多岁的她和二十多岁的我一起散步,偶然笑谈当年事:我们老师每年都有学农劳动,下地干活,种田施肥,要亲手捏碎晒干的牛粪撒下去。有人戴手套,有人用耙子,我绝对不这样,都是拿手捏碎牛粪撒到田里。有的人假惺惺问我:“余老师,你不嫌脏吗?臭不臭?”我总是笑着说:“没事,劳动最光荣。”


  姥姥以“妇女能顶半边天”而骄傲,坚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大家闺秀最喜欢过“三八妇女节”!姥姥对我们最爱说的话就是:“劳动最光荣。”她教给我做米酒、粉蒸肉、腌豆角。她告诉我做人处事的规矩:“盛米饭不要堆尖儿,不要拿饭铲抹平,不要把筷子插到碗中间,不礼貌;倒茶要倒七分满……”她喜欢养一些有蓬勃生命力的花草,虽居陋室,清洁如洗,鲜花盛开。
  姥姥对女儿从小要求非常严格。女儿甚至觉得姥姥对外人比对自己好。其实她用严酷逼迫女儿快速成长,要成为飞翔长空的雄鹰。她知道乡村没有好学校,背着家庭问题女儿也不可能上什么好学校。大女儿就是教训,学业很好也无法上大学,只能当了翻砂工。于是,小女儿刚刚十二岁,姥姥就把她送上北去的列车,独自旅行三天三夜,到青岛的姨妈那里上初中,然后考上当地的卫生学校,自食其力不成问题。
  那个动荡的年代,全家四口人四个地方。姥姥说那时候她最难过的是音讯不畅,亲人一年也见不到一次面。
  姥姥退休了,到两个女儿家轮流住,我才开始逐渐熟悉她。迪克牛仔这样唱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当懂得珍惜以后归来,却不知那份爱会不会还在?”岁月留下的伤痕,让她们无法平静,不停地磨合、争吵,眼泪伴随着痛苦的回忆。姥姥太刚强了,习惯于强势表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你得听我的……经过激烈的磨合,母女间的盔甲才不那么尖锐。好比刺猬,学会在相互碰触时避开自己的刺。
  满头白发的姥姥认为“好女人”应该像水,“你在高处,我便在低处,看你发光;你在低谷,我便涌来,温柔地拥抱”。她从不认命,但相信双手创造未来,是唯一可以掌握的东西。活着,就得热气腾腾。她组织我们院里的老太太学气功,跳舞健身(那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场舞的雏形哈),风靡一时。她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书。她常常对我说:“你们这代人最幸福了,不愁吃穿,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够上大学,可以出国,多好啊,一定要珍惜!”
  姥姥一生爱干净,在哪里都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89岁的时候,膝盖长骨刺,加上坐骨神经痛,只能卧床,基本无法自主行动。要强的她不能忍受没有质量地活下去,成为别人的累赘,于是选择了一个春日,把身后事安排好,遗嘱列得清清楚楚,没有欠债,自己洗刷干净,质本洁来还洁去,悄悄在睡梦中离开人世。
  她的一生,幸与不幸交织在一起,与坎坷的命运搏斗,就像刘晓庆说的:岁月没有饶过我,我也没有饶过岁月。在大起大落的际遇里,仍旧抱有一颗仁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
  那一天我在看电影《归来》,为那些相爱的人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落泪,猛然间悟到:只有我们看着所爱的人死去,才知道我们有多爱她。
  想起了亲爱的姥姥,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美得纯净,美得天然,纵然被苦难磨砺,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小编碎语
  文_梦龙 编辑_刘钊
  妇女节对于妇女是重要的历史遺产,积淀了女人们围绕参政权、经济权和文化认同的抗争。妇女们能有今天,受惠于在三八节的历史脉络中抗争的妇女,纪念这个节日的方式,应该让女人们不再孤独,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讨论如何应对与行动,并且继续促成性别平权的远景。唯其如此,这个节日才能让我们“充满力量”。
  小编提示
  这个话题本刊将持续关注。喜欢的读者请看下旬刊:《过女生节还是妇女节之如何让女孩幸福》
其他文献
小的时候对味道的认识很单一。妈妈的中学里有个小花园,第一次在花园里闻到了玫瑰的香味,很长一段时间执著地认为只有玫瑰这样的花香是“香”,其他味道不能叫做香味:炒鸡蛋的味道,青草的味道,食堂里大屉甜馒头出锅的味道,妈妈衣服上的味道,下雨过后的味道,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好闻,我喜欢,但是在心里从来不把它们叫做“香”。  我们老家讲究冬至要炖当归肉汤,家家户户都飘送着中药混合着炖肉的复杂
期刊
台风过后,住在内湖的我开车进城,没想到根本上不了快速道路,所有高架桥及较高的路面都成了停车场。那时才知道,台北惨了!徒步来到基隆路口,放眼望向八德路的那一头,马路竟成了河,无论是大卡车、小轿车,全抛锚了。  天灾起于人祸。在消费时代来临前,人们并不觉得匮乏。经济发展了,生活好过了,大家却开始感到这也缺那也缺,这样不显豪华、那样不够享受。森林砍了开牧场、种高山蔬果,地下水抽了养殖水产,山洞挖了建公路
期刊
我注视着工具棚墙上的家什。该把鹤嘴锄带上吗?地可能很硬,不容易挖。还是……用那把十字镐?  11岁的女儿辛迪突然出现在门口。  我吓了一跳。早上她说要去看外婆,我本以为她要过三四个小时才会回来。  “爸爸,你在找什么?”辛迪问。  “铲子。”  “干什么用啊?”  “我想去挖芦笋的苗床。”  “那你怎么不用铁锹呢?”她说,“用铁锹挖地最省力了。铲子是用来铲土的。”  我拿起铁锹。  辛迪若有所思地
期刊
童年往事大多是美好的,而我记忆里最深的是母亲自制的豆瓣酱,至今想起来,那一股饱满充盈着的香味仿佛还在往我的鼻孔里钻。儿时的嗅觉似乎专为食物而生,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嗅出各种食物的细微差别,这也许是我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豆瓣酱长大的缘故吧。  豆瓣酱的原料是黄豆、小麦粉和食盐。黄豆和小麦都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做酱的黄豆要挑拣饱满的大黄豆,淘净后在水里浸上几小时,然后放在铁锅里用旺火烧熟,再用小火煨半小时后
期刊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胡兰成)。  辛夷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云蒸霞起开满了一树花,它也是极静的。  因为你看,辛夷的花朵和枝条之间都留有小空间,有一股气。  所有想通过字句去接近辛夷之美的古诗,我最喜欢的是这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的,有灵动的仙气和春山的空寂,读了让人抓狂。  在中国,当然有这样的地方在,比如四川绵阳的药王谷。据说开花的时候特别当真,满山满谷,都是这种大朵大朵
期刊
谣言:用夜灯会使得宝宝发育提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啰嗦几句:生完孩子出院,爸爸收拾好儿童房,放好儿童床,在床尾安装了一盏小夜灯,希望妈妈夜里醒来照顾宝宝时,小夜灯能提供一些微弱的光亮,可是妈妈说:开着夜灯睡觉会抑制宝宝在夜里分泌褪黑素,导致早熟,不许用!  真相:  褪黑素能够间接影响一些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而这些激素的分泌变化与青春期的启动有着密切联系。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控
期刊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VR元年”,索尼、苹果等知名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VR设备,正式准备在全球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对于世人来说,VR 技术还是样新玩意儿,有些人甚至觉得它只是用来玩游戏的小众娱乐产品。随着VR技术的成熟,开发者们已经能够将它应用到各种领域上,包括且不仅限于游戏、教育、医疗、影视、新闻、旅游、购物、军事以及娱乐等多个领域,如果你还完全不知情,那今天就一起来看看,VR 到底有多少脑洞
期刊
据说,“女生节”这个日子,是我的母校山东大学1986年倒腾出来的。发起的动机,源于“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的特权”。  咦!“妇女”这个词怎么了?  新媒體的认定里,“女生”是朝气蓬勃的代言,“妇女”则是人老珠黄的象征。大姑娘给小朋友让座,家长一句“快谢谢阿姨”,瞬间带来上亿点伤害,若称“姐姐”,则喜笑颜开。呵呵!“妇”之一字,仿佛就是“粗鄙”“毫无魅力”的承载。称自己是妇
期刊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紙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期刊
链接:  文_板子 编辑_赵萍  妇女——其实是两个词。在古代,它是妇人与女子的集体称呼。妇,繁体写作“婦”,引申为已婚女性。“女”,大都是说没结婚的小女s孩。“夫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重点都在于家庭关系而不是性别。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双炮并响,那时大力推广双音节词,“妇女”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被广泛使用,不专指已婚女性或未婚女性。  “妇女”一词一度离我很远,甚至,我作为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