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文华 1975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研究、鉴定和文博展览艺术的研究。发表《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浅说》《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江阴余城遗址试掘简报》等多篇论文。现任职于无锡博物院。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所画皆为当时安绍芳所筑西林园内景致,上钤白文“张复私印”、白文“张元春”、朱文“吴下张复”、朱文“元春”、朱文“复”等张复常用印章。册后有晚清苏州大收藏家,过云楼主顾文彬先生长跋,上钤白文“顾文彬印”。亦钤朱文“江南陶氏”、自文“淳庐读画”、朱文“潋怀馆”3枚收藏章,表明此册亦曾由无锡收藏大家陶心华先生所收藏。
张复(1546年-约1631年)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少年时师从钱毂,此后博采众长,广摹宋元诸家,“能自运其生趣于蹊迳之外,其功夫不及仇英,而天真过之。间作人物,亦颇工致”。并终于自成一家,是吴门画派的著名画家之一。有关张复的资料极少,仅在《弁州续稿》《画史会要》《桐阴论画》《明清画家印鉴》等书有零星记载。明朱谋罣在《画史会要》中记述他是江苏太仓人,而明末姜绍书所撰《无声诗史》则称他是江苏无锡人,但他主要活动区域在苏州无锡一带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西林园和此图册的渊源,顾文彬在册后的长跋中已经描述得非常详细。西林园是无锡望族安国所筑,因其居日“西林一片石”而得名,是明代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对其园内景致描述有记曰:“破石根则神瀵涌,疏磴道则幽穴显,斩恶木则嘉楠出。列棘以为藩,藩严而中靓深;分流以自环,环多而相映络。其台榭可以巧承态,其户牖可以奇取睨。其泉可以酿,果茹苽蔬可以羹,鱼鳖虾蟹可以飫客。”可见当时西林园的盛况足以冠绝一时。西林园至安国长房曾孙安绍芳时大加整治,精心辟出32景,与天下名士游赏其间。安绍芳(1548年-1605年),字茂卿,号砚亭居士。安氏“十岁工辞翰,稍长读书,动于寸计,当广坐拈一题,下笔衮衮,气吞名流,而独好韵语不辍……暇即枕漱百家,六籍中过目成诵。字临曹娥碑,画摹大痴、懒瓒,旁写兰竹,别具一种清芬,姑以自寄其潇洒标韵而已。诗名《青萍集》《凉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于世”。可见,安氏本身就是饱读诗书,擅于丹青的文人雅土。而安氏常外出游历,认为“足迹不出门户,不能大观远览以广其志意”,其出游范围极广,王廷相对此有记载:“北走京师,循太行,抵恒岳,跻岱宗,谒孔林,以观阙里之圣迹。已而泛大江,蹑匡庐,陟武当,游于洞庭之野。冀闻轩皇奏乐之音,复道荆溪而南登龙池,穷天目,涉震泽,访苏台以吊阖闾,闇没而悲子胥之狂忠。又自钱塘而东上会稽,探禹穴,凌天台,历雁宕,望东海之洋,以求安期生羡门之俦。”在当时这么广泛的游历是十分少见的。也正由于其广泛的游历所见,才有西林园的如此胜景。
安绍芳精通诗文书画,自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又素喜与文人雅士往来酬唱,在精心整治西林园后,“盖釐其景为三十有二,各有诗,茂卿具其事,贻书友人王世贞,俾为记。”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安氏作《安氏西林记》,详细记述了园内32景中最盛之20景:“所谓三十二景,而得其尤胜者,台馆亭榭之类。凡丽于山事者五,丽于水事者十二,兼所丽者三。曰兰岩者,疁之衡,纵岩也,大国之香滋焉;日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疁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刁刁鸣,故曰风弦也;曰逐谷者,降疁而凹郤,入水深,佳处也;日晨光坞者,疁之逶迤,而左右抱林者也;以左小缺得嵎夷,候独早,故曰晨光也;曰纤纤泉者,穴于疁岩,冽而分甘,所谓可以醸者也,然于茗尤发香而益色,是山事也。日镜潭者,诸流之所汇也,其受纤纤,既皎而澄,可以烛须眉,故曰镜也;曰凫屿者,水中最大洲也,群凫鹥属,玉而族焉;曰上岛者,屿之右,别岛也;曰中州者,屿之辅洲也;曰萧阁者,于屿长松币之;曰空香阁者,于岛竹木丛之;日景榭者,缘潭而立,得月则水中,楼阁皆可俯而有;曰一苇渡者,以渡岛屿名;曰夕霁亭者,以唏发于颓阳名;日素波亭者,渡口绾也;曰息矶者,可憩而息者也;日醉石者,可藉而醉者也。是皆得之水,故日水事也。日虚籁堂,以迟宾者也,中空与绪,飓叵所不纳,故名;日椒亭者,广除也,可以眺山椒;日夹台者,踞椒亭而耸,梧竹承之,是不尽丽山水者也,然山水之致袭焉,故日兼所丽也。”私人园林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既有山又有水,风景秀美适宜观赏,还需有文人雅士之间的品赏题咏,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气息。
张复就是在这种艺术气息浓郁的氛围中,得以在西林园的亭榭阁堂、湖光山色间流连忘返。而其应安茂卿之邀作《西林园景图册》时,记录的便已经是经安茂卿整治过的西林园了。而从顾氏题跋中可以看出,原本张复应是完整地把32景全部绘出,集成《西林园景图册》,而顾文彬收藏的仅剩16开。另一半的册页在辗转流传中已经散佚,对此,顾文彬感觉十分惋惜,并根据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所记载的32景和现存的张复《西林园景图册》进行了互相考证:“安氏西林,王弁州记,张元春图之。图凡32景,此册已佚其半……兹以图与记互相参考,其两存者8景,风弦障、遯谷、上岛、空香阁、素波亭、息矶、庭、爽台是也;图中有而记中无者8景,花津、石道、荣木轩、沃山、鹤径、层磐、深渚、雪舲是也;记中有而图中无者12景,兰岩、晨光坞、纤纤泉、镜潭、岛屿、中州、萧阁、景榭、一苇渡、夕霁亭、醉石、虚籁堂是也。合而记之共得28景,此外四景则并其名而佚之矣。”顾文彬在叹息《西林园景图册》散佚之时,也表达了庆幸珍爱之情,在册后跋中记道:
“此册得之已30余年,日望延津之合,杳不可得。间尝过无锡访西林遗址,而故老已不能指其处,盖距今300年矣。盛衰靡定,兴废迭乘固然,其无足怪,幸而尚有图与记存,令读者心游目想,恍若置身波光林影之中。虽谓西林至今存可也。”能让法眼如炬的一代收藏大家如此珍视的画作,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西林园景图册》应是张复早期作品,册上有款识云:“万历庚辰为茂卿先生写西林32景。”万历庚辰即1580年,时年张复仅3S岁。从《西林园景图册》的画风来说,此册“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漾,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一方面,这是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江南一带,气候温和、空气潮湿,草木蓊郁,景色多烟云变幻,色彩多轻松流丽,山川的形象轮廓,多柔和婉约,因而形成南方山水画水墨淡彩的南方情调;另一方面,从画风师承上看,张复“山水初以石田为宗,晚年稍变己意,自成一家”。其沿袭了钱穀、沈周“风趣冷然、清老超逸”的风格,并上溯荆浩、董源,黄公望和倪云林,用笔清劲外露而不失苍润浑厚,意境清幽 简淡而不失雄秀气壮,在技法上采取皴擦点染结合并用,成功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构图章法上则取法马远、夏圭,大胆取舍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往往留出大幅的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以及浓郁的诗意。纵观《西林园景图册》,所画西林园景山川纵横,疏密开合,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毫无繁冗之感,写景绘形更是概括提炼,笔简色雅,景幽意长,点景人物则力求笔简神全。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评价张复作画:“自荆关以至倪黄,无所不有,而能自成一家人物,以沈周为宗,而工致过之,少师钱穀,有出蓝之誉。”可见,此时的张复尚无完全摆脱前人的画风,却已有了自己个人风格形成的雏形。
“远望观其势,近看取其质”是前人对书画欣赏的要求,质是指的笔墨技法,势也就是一幅画的大势,看有没有动的精神气势。绘画是以墨线为基础的,基层墨线的回旋曲折、纵横交错、顺逆顿挫、驰骤飞舞等等,对形成对象形体的气势作用极大。张复“写山水层峦叠嶂,掩映向背,皆有条理”。他特别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情气韵,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气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绘画特有的生动性。在《西林园景图册》16开中,因景物的不同,绘画风格也各有相异,比如风弦障、花津、上岛、雪艇、沃山、空香阁、爽台、椒庭、荣木轩、层磐等景,全部采用全景式构图。在张复的笔下,树的高低倾斜的排列,水的纵横曲折的流淌,山的来龙去脉的配置,亭台楼榭的布局以及山石皴法用笔的倾侧方向等等,都处理得恰到妙处,充分塑造出画面的虚实藏露以及着力营造画中景致远近浓淡、大小、设色的运用和整幅画面呼应顾盼的气韵,使整幅画面高远平远深远兼具而又不失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如鹤径、素波亭、深渚、息矶等景,在画面布景上缺少纵深空间。张复采用边角之景来进行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运用清新流丽的笔法把一石一水、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鸟禽人物刻画得精微传神。用丰健的笔墨、淡雅的色调、轩昂的意态,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宏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旺盛的生命力。以极精炼的画面和巧妙的构图,把画面描绘得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而遯谷、石道两景则具有北方山水的浑厚苍然之气,画面峰峦峻厚而富有变化。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山腰云雾缭绕,谷中野村板桥,近处石径蜿蜒,远处飞瀑直下,苍松绵延。整幅画气势宏伟而浑然一体,隐然已具备山水形象所要求的“气质俱盛”的境界。
显然,从《西林园景图册》中已经可以看出张复非凡的绘画天赋和深厚的绘画功力,但在其笔法上还无法完全褪去前人的痕迹而自成一家风格。作《西林园景图册》时,张复应是处于博采众长,临摹融合众家的阶段,更多是着眼于山水的来龙去脉是否自然,明暗的处理,远近大小是否合乎客观情况,人物、花鸟,亭台廊榭的外在本相是否逼真,线条色彩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具体细节之处。不过,在《西林园景图册》古朴雅逸的笔意中可以看出,张复已不仅仅是注重笔墨里描绘的意思,他更注重笔墨所表达出来的意趣,“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剑锈上花,中藏坚质,鼎色翠绿,外辉锋芒”应是张复此时所追求的画中意境。而分析《西林园景图册》淡雅文秀的设色和雅妍温润的总体色调,不难看出,此时张复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的塑造,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唐代文豪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仅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广阔的视野和不断的创新变革。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说:“吴中丹青一派,所见无过元春者……年逾八十,挥洒不倦。”张复正是以老而弥辣的创作动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融汇诸家,终成当时艺林之耆宿。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所画皆为当时安绍芳所筑西林园内景致,上钤白文“张复私印”、白文“张元春”、朱文“吴下张复”、朱文“元春”、朱文“复”等张复常用印章。册后有晚清苏州大收藏家,过云楼主顾文彬先生长跋,上钤白文“顾文彬印”。亦钤朱文“江南陶氏”、自文“淳庐读画”、朱文“潋怀馆”3枚收藏章,表明此册亦曾由无锡收藏大家陶心华先生所收藏。
张复(1546年-约1631年)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少年时师从钱毂,此后博采众长,广摹宋元诸家,“能自运其生趣于蹊迳之外,其功夫不及仇英,而天真过之。间作人物,亦颇工致”。并终于自成一家,是吴门画派的著名画家之一。有关张复的资料极少,仅在《弁州续稿》《画史会要》《桐阴论画》《明清画家印鉴》等书有零星记载。明朱谋罣在《画史会要》中记述他是江苏太仓人,而明末姜绍书所撰《无声诗史》则称他是江苏无锡人,但他主要活动区域在苏州无锡一带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西林园和此图册的渊源,顾文彬在册后的长跋中已经描述得非常详细。西林园是无锡望族安国所筑,因其居日“西林一片石”而得名,是明代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对其园内景致描述有记曰:“破石根则神瀵涌,疏磴道则幽穴显,斩恶木则嘉楠出。列棘以为藩,藩严而中靓深;分流以自环,环多而相映络。其台榭可以巧承态,其户牖可以奇取睨。其泉可以酿,果茹苽蔬可以羹,鱼鳖虾蟹可以飫客。”可见当时西林园的盛况足以冠绝一时。西林园至安国长房曾孙安绍芳时大加整治,精心辟出32景,与天下名士游赏其间。安绍芳(1548年-1605年),字茂卿,号砚亭居士。安氏“十岁工辞翰,稍长读书,动于寸计,当广坐拈一题,下笔衮衮,气吞名流,而独好韵语不辍……暇即枕漱百家,六籍中过目成诵。字临曹娥碑,画摹大痴、懒瓒,旁写兰竹,别具一种清芬,姑以自寄其潇洒标韵而已。诗名《青萍集》《凉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于世”。可见,安氏本身就是饱读诗书,擅于丹青的文人雅土。而安氏常外出游历,认为“足迹不出门户,不能大观远览以广其志意”,其出游范围极广,王廷相对此有记载:“北走京师,循太行,抵恒岳,跻岱宗,谒孔林,以观阙里之圣迹。已而泛大江,蹑匡庐,陟武当,游于洞庭之野。冀闻轩皇奏乐之音,复道荆溪而南登龙池,穷天目,涉震泽,访苏台以吊阖闾,闇没而悲子胥之狂忠。又自钱塘而东上会稽,探禹穴,凌天台,历雁宕,望东海之洋,以求安期生羡门之俦。”在当时这么广泛的游历是十分少见的。也正由于其广泛的游历所见,才有西林园的如此胜景。
安绍芳精通诗文书画,自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又素喜与文人雅士往来酬唱,在精心整治西林园后,“盖釐其景为三十有二,各有诗,茂卿具其事,贻书友人王世贞,俾为记。”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安氏作《安氏西林记》,详细记述了园内32景中最盛之20景:“所谓三十二景,而得其尤胜者,台馆亭榭之类。凡丽于山事者五,丽于水事者十二,兼所丽者三。曰兰岩者,疁之衡,纵岩也,大国之香滋焉;日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疁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刁刁鸣,故曰风弦也;曰逐谷者,降疁而凹郤,入水深,佳处也;日晨光坞者,疁之逶迤,而左右抱林者也;以左小缺得嵎夷,候独早,故曰晨光也;曰纤纤泉者,穴于疁岩,冽而分甘,所谓可以醸者也,然于茗尤发香而益色,是山事也。日镜潭者,诸流之所汇也,其受纤纤,既皎而澄,可以烛须眉,故曰镜也;曰凫屿者,水中最大洲也,群凫鹥属,玉而族焉;曰上岛者,屿之右,别岛也;曰中州者,屿之辅洲也;曰萧阁者,于屿长松币之;曰空香阁者,于岛竹木丛之;日景榭者,缘潭而立,得月则水中,楼阁皆可俯而有;曰一苇渡者,以渡岛屿名;曰夕霁亭者,以唏发于颓阳名;日素波亭者,渡口绾也;曰息矶者,可憩而息者也;日醉石者,可藉而醉者也。是皆得之水,故日水事也。日虚籁堂,以迟宾者也,中空与绪,飓叵所不纳,故名;日椒亭者,广除也,可以眺山椒;日夹台者,踞椒亭而耸,梧竹承之,是不尽丽山水者也,然山水之致袭焉,故日兼所丽也。”私人园林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既有山又有水,风景秀美适宜观赏,还需有文人雅士之间的品赏题咏,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气息。
张复就是在这种艺术气息浓郁的氛围中,得以在西林园的亭榭阁堂、湖光山色间流连忘返。而其应安茂卿之邀作《西林园景图册》时,记录的便已经是经安茂卿整治过的西林园了。而从顾氏题跋中可以看出,原本张复应是完整地把32景全部绘出,集成《西林园景图册》,而顾文彬收藏的仅剩16开。另一半的册页在辗转流传中已经散佚,对此,顾文彬感觉十分惋惜,并根据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所记载的32景和现存的张复《西林园景图册》进行了互相考证:“安氏西林,王弁州记,张元春图之。图凡32景,此册已佚其半……兹以图与记互相参考,其两存者8景,风弦障、遯谷、上岛、空香阁、素波亭、息矶、庭、爽台是也;图中有而记中无者8景,花津、石道、荣木轩、沃山、鹤径、层磐、深渚、雪舲是也;记中有而图中无者12景,兰岩、晨光坞、纤纤泉、镜潭、岛屿、中州、萧阁、景榭、一苇渡、夕霁亭、醉石、虚籁堂是也。合而记之共得28景,此外四景则并其名而佚之矣。”顾文彬在叹息《西林园景图册》散佚之时,也表达了庆幸珍爱之情,在册后跋中记道:
“此册得之已30余年,日望延津之合,杳不可得。间尝过无锡访西林遗址,而故老已不能指其处,盖距今300年矣。盛衰靡定,兴废迭乘固然,其无足怪,幸而尚有图与记存,令读者心游目想,恍若置身波光林影之中。虽谓西林至今存可也。”能让法眼如炬的一代收藏大家如此珍视的画作,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西林园景图册》应是张复早期作品,册上有款识云:“万历庚辰为茂卿先生写西林32景。”万历庚辰即1580年,时年张复仅3S岁。从《西林园景图册》的画风来说,此册“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漾,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一方面,这是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江南一带,气候温和、空气潮湿,草木蓊郁,景色多烟云变幻,色彩多轻松流丽,山川的形象轮廓,多柔和婉约,因而形成南方山水画水墨淡彩的南方情调;另一方面,从画风师承上看,张复“山水初以石田为宗,晚年稍变己意,自成一家”。其沿袭了钱穀、沈周“风趣冷然、清老超逸”的风格,并上溯荆浩、董源,黄公望和倪云林,用笔清劲外露而不失苍润浑厚,意境清幽 简淡而不失雄秀气壮,在技法上采取皴擦点染结合并用,成功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构图章法上则取法马远、夏圭,大胆取舍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往往留出大幅的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以及浓郁的诗意。纵观《西林园景图册》,所画西林园景山川纵横,疏密开合,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毫无繁冗之感,写景绘形更是概括提炼,笔简色雅,景幽意长,点景人物则力求笔简神全。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评价张复作画:“自荆关以至倪黄,无所不有,而能自成一家人物,以沈周为宗,而工致过之,少师钱穀,有出蓝之誉。”可见,此时的张复尚无完全摆脱前人的画风,却已有了自己个人风格形成的雏形。
“远望观其势,近看取其质”是前人对书画欣赏的要求,质是指的笔墨技法,势也就是一幅画的大势,看有没有动的精神气势。绘画是以墨线为基础的,基层墨线的回旋曲折、纵横交错、顺逆顿挫、驰骤飞舞等等,对形成对象形体的气势作用极大。张复“写山水层峦叠嶂,掩映向背,皆有条理”。他特别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情气韵,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气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绘画特有的生动性。在《西林园景图册》16开中,因景物的不同,绘画风格也各有相异,比如风弦障、花津、上岛、雪艇、沃山、空香阁、爽台、椒庭、荣木轩、层磐等景,全部采用全景式构图。在张复的笔下,树的高低倾斜的排列,水的纵横曲折的流淌,山的来龙去脉的配置,亭台楼榭的布局以及山石皴法用笔的倾侧方向等等,都处理得恰到妙处,充分塑造出画面的虚实藏露以及着力营造画中景致远近浓淡、大小、设色的运用和整幅画面呼应顾盼的气韵,使整幅画面高远平远深远兼具而又不失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如鹤径、素波亭、深渚、息矶等景,在画面布景上缺少纵深空间。张复采用边角之景来进行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运用清新流丽的笔法把一石一水、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鸟禽人物刻画得精微传神。用丰健的笔墨、淡雅的色调、轩昂的意态,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宏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旺盛的生命力。以极精炼的画面和巧妙的构图,把画面描绘得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而遯谷、石道两景则具有北方山水的浑厚苍然之气,画面峰峦峻厚而富有变化。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山腰云雾缭绕,谷中野村板桥,近处石径蜿蜒,远处飞瀑直下,苍松绵延。整幅画气势宏伟而浑然一体,隐然已具备山水形象所要求的“气质俱盛”的境界。
显然,从《西林园景图册》中已经可以看出张复非凡的绘画天赋和深厚的绘画功力,但在其笔法上还无法完全褪去前人的痕迹而自成一家风格。作《西林园景图册》时,张复应是处于博采众长,临摹融合众家的阶段,更多是着眼于山水的来龙去脉是否自然,明暗的处理,远近大小是否合乎客观情况,人物、花鸟,亭台廊榭的外在本相是否逼真,线条色彩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具体细节之处。不过,在《西林园景图册》古朴雅逸的笔意中可以看出,张复已不仅仅是注重笔墨里描绘的意思,他更注重笔墨所表达出来的意趣,“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剑锈上花,中藏坚质,鼎色翠绿,外辉锋芒”应是张复此时所追求的画中意境。而分析《西林园景图册》淡雅文秀的设色和雅妍温润的总体色调,不难看出,此时张复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的塑造,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唐代文豪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仅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广阔的视野和不断的创新变革。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说:“吴中丹青一派,所见无过元春者……年逾八十,挥洒不倦。”张复正是以老而弥辣的创作动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融汇诸家,终成当时艺林之耆宿。